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方案_第1页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方案_第2页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方案_第3页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方案_第4页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方案(征求意见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学校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工作,结合自身办学基础和地处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确立了“打好一张民族牌”的发展战略,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与传承作为转型的突破口,着力提升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满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能力和水平,对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实现高校特色转型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一、现状描述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保

2、护工作相较其他国家起步很晚。进入21世纪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尤其是2011年国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后,中国的非遗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承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聚居与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积淀了较为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市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14大类别,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41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承德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我市人

3、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非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一些民族民间文化渐入低谷,处于人去艺绝的尴尬境地,有些传统技艺濒临灭绝,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已列入我市重要工作内容。我校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院校,也是承德唯一一所市属本科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不仅体现在将频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延长其存在时间,更在于将非遗与现代文明结合创新,使非遗适宜时代潮流,强化国民的内聚力。因此,将非遗纳入国民高等教育序列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

4、家社会对多样性文化的需求,更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根本要求。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许多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元素,是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满族文化“活的灵魂”。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实施满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通知精神,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切实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引入规范轨道,使满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良好传承和合理开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健康协调发展,提升学校服务地方、传承文化的能力。(二)基本原则1.坚持科学规划,制度先行原则。加强满族非遗在学校传承的顶层制度设计,增强改革的整

5、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前瞻性,科学规划,更新办学新理念,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与传承实践的积极性,营造满族非遗浓厚氛围,引导全校师生牢固树立满族非遗保护传承意识。2.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多元模式传承原则。按照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满族非遗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学校的非遗人才培养类型、确定质量标准和社会责任,利用学校办学优势探索多元传承模式,挖掘满族非遗资源的应用研究,做好满族非遗的传承与保护。3.坚持遵循传承规律,弘扬满族传统文化原则。将满族非遗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科学设置满族非遗技艺和满语等课程模块,将满族非遗与科研相结合,尊重满族非遗传承规律,促进满族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播。4.坚持

6、与产业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则。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关键在于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元素,不断地吸收和现代化联系紧密的新元素。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推进满族非遗教学和实践成果转化,服务满族地区行业产业,促进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聚集,面向全社会提供满族非遗的产学研多方位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三)工作目标1.总体目标坚持学校“打好一张民族牌”的发展战略,推广普及满语,将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进教学传承与实践,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打造成中国满族人才培养基地、满族非遗文化传承基地、满族文献整理基地、满族非遗研究基地、满族文化展示基地。2.具体目标(1)进一步突显学校民族办学理念和民族特色。把满族非物质文化

7、遗产传承作为学校的新理念,办学新模式,强化学校的民族性。2.促进区域内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繁荣。通过校企合作把学校的满族非遗传承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通过校县合作为民族自治地区储备中小学满语师资,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高层次的人才,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能力,促进满族非遗的发展。3.成立满族非遗传承学院整合校内外教学实践资源,整体推进执行顶层设计;联合全国13个满族自治县等成立“全国满族非遗联盟”,将学校建成满族非遗传承中心,扩大学校社会影响。三、主要任务(一)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1.定期开展全国满族非遗普查工作。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满族非遗普

8、查。工作人员根据普查任务,本着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以笔录、摄影、录音、摄像等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满族聚居区非遗的种类、数量、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真实记录满族非遗原貌,并制定满族非遗项目传承及产业化发展规划,学校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普查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2.筹建满族非遗博物馆。图书馆在充实满族非遗方面纸质图书收藏的基础上,筹建满族非遗电子资源数据库,完善数据检索系统和信息处理整合系统。筹建满族非遗博物馆对满族非遗项目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保存和展示,进一步拓展满族非遗的利用价值和收藏空间,形成独具区域文化特色的馆藏风格,推动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的实现。3.加强满族非

9、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平台建设。依托校园数字化平台,建立中国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宣传满族非遗基础知识,及时收集更新满族非遗发展动态信息,鼓励师生利用动画技术制作满族非遗项目展示片等,吸引师生的关注,彰显学校民族办学特色。(二)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1.构建满族非遗课程体系。以“了解满族非遗、走进满族非遗、热爱满族非遗、传承满族非遗”为出发点,以树立师生传承和保护非遗意识,学习、体验、传授、创新非遗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在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专业任选课程以及校选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满族非遗内容,打造一批满族非遗特色课程。制定开放式的满语和满族非遗产课程分级标准,合理安排学分

10、与学时,部分与满族非遗关联密切的专业应适当提高非遗课程所占学分比例。2.丰富教学形式。以“大课程观”为指导,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运用传承讲授式、讲座研讨式、现场观摩式、活动表演式等多种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对满族非遗的认知程度,掌握非遗技能和技艺。3.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在满族自治县分期、分批建立20个左右满族非遗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集中进行实地考察学习,零距离接触、了解非遗项目,在实践中掌握非遗艺术和技能。充分利用假期进行满族非遗调研,完成相关实践教学任务。另外,我校加快建设民族文化科技创业园,为大学生的满族非遗的实习实训与创新创业提供优越的平台与空间。4.精心选用、编写教材。认真遴选非遗研究专家

11、、学者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编著的统编教材,保证非遗传承教学理论的权威性和历史发展脉落的正确性;结合区域内满族非遗传承需要,合理规划,与校外机构、团体以及非遗传承人充分合作,大力开发满族非遗校本教材;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有选择性地撰写自编教材,对教材体系结构进行合理补充。5.科学制定满族非遗教学考核评价制度。以学生在学习中“能力得到提高、创造力得到发挥”为评价指标,建立满语和满族非遗分级考核标准,体现对不同层次、水平、需求的学生的不同要求。采取学分制评价、表演式评价、演讲式评价、展览式评价、调研式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过程式、多元化、多视角的综合评价体系。(三)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1.

12、深入开展满族非遗项目学术研究。组织开展满族非遗理论研究整合提升工程,以满族非遗和满语科研项目为对象,以成果应用为拓展,以人才培养为关键,着力解决满族非遗理论研究力量分散、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少、研究成果转化缓慢等问题,对满族非遗理论研究力量进行有效整合,与国家民委、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进行科研攻坚,加强横向课题研究,推出一批具有权威性、学理性、前瞻性、应用性的满族非遗科研成果。2.着力打造满族非遗项目研究团队。编制满族非遗传承中长期发展规划,组建由国内知名专家、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共同组成的满族非遗传承工作专家库,引进专业人才,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培养和建设一支工作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的满族非

13、遗传承专兼职工作队伍。3.充分利用高校多元文化资源,将满族非遗活态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满族非遗研究团队在综合各学科知识,结合实际工作,将该工作理论延伸的同时,努力寻求构建非遗与区域文化产业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导向性结论,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参考。(四)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传承1.密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突出政府及其直属单位在满族非遗传承中的引导作用,在资源调查、整理以及产业化发展中,协调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满族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中,对满族非遗产业的合理开发战略进行有力的引导与支持。2.加强与满族非遗企业的合作。对满族剪纸、刺绣、布糊画、餐饮等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建立长期校企合

14、作关系,利用实践教学平台,共同完成产品的研发、设计、制作、包装。同时,加大媒体和网络宣传力度,畅通和丰富营销渠道。3.加强满族非遗的产学研一体化。做大做强我校与满族非遗相关的文化产业以及文化衍生品的研发和生产。通过与相关单位的合作,或以课题项目的形式申请资金,进行满族非遗文化产品的研究、创意、设计与生产,结合我校规划的创业园区,以及建设中的的高铁商业圈,分步实施。采取多种手段,对我校的满族非遗文化产品通过展示、展演等形式予以推广。展示类是指:将满族工艺、技艺类的非遗资源(剪纸、刺绣、饮食等)进行系统深入的搜集、整理、录音、录像与复制,并通过我校图书馆、规划的博物馆或其他会展机构予以展示。展演类

15、是指:将满族音乐(如清代宫廷音乐等)、满族舞蹈(如萨满舞等)、满族体育(如二贵摔跤、珍珠球等)等非遗资源经过创意、排练到展演,组建演艺团队,提升我校的文化品位和品牌,更好地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品牌发展。4.大力开发动态满族非遗项目。对满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体育竞技、民俗类非遗项目,在保持其原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理,运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成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产品。通过定点旅游歌舞演出、定期巡演和大型主题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活动等形式进行开发,实现非遗项目与旅游市场的接轨。5.打造精品满族非遗旅游线路。按照“大舞台”设计思路,选择丰宁、宽城、围场等满族非遗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的满族县,

16、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点,进行成品展示、历史展示等静态资源展示,将资源类型相似的点串联起来,组成新的旅游线路,进行参拜仪式、节庆活动、民俗表演等动态旅游活动的展示,打造一批精品线路,带动线路周围小片区的发展,形成“点带线、线促面”的局面,通过动、静态满族非遗的展示,实现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开发。(五)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文化传承1.深入挖掘、提炼学校精神文化,突出满族文化因素。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学校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梳理学校的人、物、事和发展史,提炼学校核心精神、办学理念、文化特色、核心价值观,重点关注民族特色。挖掘校友中的民族因素,采集知名校友资料,征集实物文献,整理出版;加强校

17、友会建设,充分利用校友的文化信息资源,传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校史校情教育,精心策划校史参观和校园讲解,讲述校园历史、校园景观、学校发展、校园风貌和励志故事等,突出民族特色。编撰学校满族文化系列丛书。拍摄校史纪录片、校园纪实片、微视频、微电影,编创舞台剧,多种形式、声情并茂地讲述我校的民族主题故事。明晰人文学科的发展定位和思路,促进满族相关人文类机构、组织、刊物的发展,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满族文化传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上的作用。2.加强大学文化载体建设以传承满族非遗。建设满族非遗博物馆、校史馆、满族非遗应用实训室、满族非遗门户网站和论坛,加强学校图书馆在满族非遗方面图书资源的建设。3.加

18、强标识、景观建设以传承满族非遗。围绕满族特色,重新设计学校名称的文字、标准色、标准字体以及校标、校徽、校旗、校歌等文化标识,加强标示牌、名片、办公用品、纪念品等学校文化产品的开发,并出台文件,严格规范其使用和推广,定期开展督查。结合现有条件,做好校园环境与景观的整体设计,以满族非遗为载体,规划建设若干满族非遗景点。围绕满族民俗,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设计,突出满族特色。在学校建筑外墙、校园围墙等地方张贴满族节日、饮食、歌舞、风俗、名人等宣传画,引导师生关心、认识和传承满族民俗文化。围绕满族历史与文化,对校内各建筑内部大厅、走廊、楼梯、房间进行重新设计装饰,彰显满族文化内涵。4.打造满

19、族非遗传承的文化氛围。精心培育具有满族特色、反映我校价值观念的优秀文化活动品牌,努力创建以满族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宣传、展示、表演、比赛、竞技、创作等优秀文化活动体系,推动满族人文精神的传承。积极邀请满族文化大家、学术大师来校举办高水平的讲座、报告,邀请高水平文艺团体来校演出,聘请满族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传承技艺,从而营造浓厚的满族非遗学术氛围。围绕满族非遗传承及应用,各二级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科特点,建设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学院文化和部门文化。培养教师的满族文化素养,是学校开展非遗传承教育的先决条件,要在全校教师中形成共识,让每一位教师认识到非遗传承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讲座,加强教师的满族

20、文化素养,从说满语、写满文、着满族服装做起,逐渐扩大。(六)满语文专业建设1.对开办满语专业相关问题展开调研。考察满语文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及对满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调研全国各高校满语文专业开办及就业情况,通过调查掌握全国满语文专业师资现状。2.确定我校满语文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形成专业建设方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满语文专业建设方案,征询专家意见,修订后付诸实施。研究编制满语文专业长远发展规划。3.申报满语文专业。调配人力,组织申报满语文专业,设计满语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配套建设相关实践实训硬件设施。4.引进满语文专业师资力量,打造教学团队。重点引进满语口语传承人和满语文领域的学者,学术与应

21、用两相兼顾。着重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并以其为核心打造教学团队。5.依托满语文专业,建设全国满语标准化测试基地。确定满语标准音,制定满语水平分级标准,利用“全国满族非遗联盟”进行推广,不断扩大影响,最终建设成教育部认可的全国范围的满语标准化测试基地。(七)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建设1.总体设计,统筹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历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文献学、管理学、传统工艺学等学科交叉,师资建设必须发挥各专业教师的优势和专长,形成目标明确、结构优化、分工协作的教学团队。强调理论与实践人才互补,既要有基础理论深厚的人才,又要有实践技艺出类拔萃的人才。根据各部门、各专业对非遗师

22、资的需求,统筹协调之后实施人才引进。着力引进和培养非遗传承领域的专业带头人。2.制定满族非遗人才引进方案。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聘请文化部门的有关专家,担任专业顾问和课程的兼职教授;对专业急需的满语教师和非遗传承人,制定特殊政策,直接引入学校并聘任为专任教师,学校在职称上配套相关职级认定办法,在待遇方面制定特殊人才引进实施办法;按照满族非遗人才需求,有节奏、分年度引进非遗相关专业优秀应届毕业生。3.制定满族非遗课程师资队伍培养方案。激发教师主动性,促进教师自觉参与非遗传承课程开发。邀请相关专家、教授以及传承人,参与非遗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有计划地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师

23、外出学习,深入非遗大师工作室,走访民间艺人,学习技艺。支持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图书、专业刊物、技能训练所需的工具材料等。为教师搭建交流提高的平台,定期举行实践活动和教学研讨等。4.建立全国满族非遗人才库。调查全国满族非遗名录中的传承人及民间艺人、祖传秘方持有者、民间艺术绝活掌握者,建立信息数据库;定期更新相关数据;通过研究人才库的数据变动情况,掌握人才的现状,预测未来人才需求情况,为我校师资引进和人才培养提供依据,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八)搭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1.成立“全国满族非遗联盟”。赴各满族自治县进行调研,了解各县的“校县”合作意愿;制定“全国满族非遗联盟”章程;通过国家民委和文

24、化部,协调我校与各满族自治县开展实际谈判,组建非遗联盟;吸纳在满族非遗传承方面有所建树的高校和研究所加入联盟,如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北京满族所等;按照联盟章程开展满族非遗传承与应用工作。2.校县合作为地方建设服务。为联盟单位地方培养非遗人才,根据联盟单位需要提供满族非遗相关培训。承担各县地方科研项目,为地方发展解决难题。校县合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3.共同推进满族非遗传承事业。召开满族非遗传承交流会、学术研讨会,举办满族非遗各类项目竞赛,开展满族非遗传承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研究,制定满族非遗各项目的技术标准、行业规范等。4.为社会提供咨

25、询服务。为我国各满族自治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非遗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咨询服务。5.加强校际合作。联合攻关,解决难题;人力资源互通有无,实现人才优化配置;实施交换生项目。6.成立校内满族非遗协同创新中心。整合我校基础学科、重点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资源优势,培养跨学科的满族非遗传承拔尖创新人才,协同解决满族非遗传承与应用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学科专业之间的交流,促进各专业满族非遗工作水平的提高。面向全社会提供满族非遗的产学研用多方位支持。四、进度安排(一)动员宣传阶段(2016年8月10月)序号工作内容牵头部门协助部门工作要求1组织满族非遗调研工作转型办相关部门和各二级学院深入全国满族自治县,对满族非遗

26、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制定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方案2开展全校满族非遗传承实践思想大讨论宣传部各单位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组织召开关于满族的非物质遗产作为学校教学传承和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大讨论,进一步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形成共识3营造校园满族非遗文化氛围宣传部满族非遗传承学院二级学院制定规划,在校园建设过程中融入满族元素;通过历史文化主题活动,讲座,营造校园满族文化氛围。(二)筹备启动阶段(2016年10月2017年6月)序号工作内容牵头部门协助部门工作要求1制定满族非遗课程标准教务处二级学院2016年底前出台制度,致力于打造满族非遗特色课程体系。2筹备编

27、写非遗校本教材教务处满族非遗传承学院二级学院成立满族非遗校本教材编写小组,在开展非遗课程后进行。遴选专家与教师,结合非遗传承需要进行编写。3筹备成立满族非遗传承学院人事处组织部转型办2016年底完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与此同时引进非遗专家、教师,进行培训,培养。4制定满族非遗人才引进方案人事处教务处二级学院2016年底提出方案,并进行研究讨论。聘请文化部门的有关专家和非遗传承人、代表人物等,担任专业顾问和课程的兼职教师5制定满族非遗课程师资队伍培养方案教务处人事处二级学院2016年底提出方案,并进行研究讨论。激发教师主动性,促进教师自觉参与非遗传承实践。6成立“全国满族非遗联盟”满族非遗

28、传承学院教务处二级学院2016年下半年提出方案并制定章程,2017年筹备召开成立大会。7开展全国满族非遗普查工作满族非遗传承学院各部门二级学院每年进行一次,本着真实性、完整性原则,记录、整理、归档、并制定产业化发展规划。8建立满族非遗博物馆,并筹建满族非遗电子资源数据库满族非遗传承学院图书馆二级学院2016年开始启动,持续推进,力争2018年建成9建立中国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宣传部信息中心二级学院2016年底完成,依托校园数字化平台,宣传非遗知识,彰显民族办学特色10申报满语文专业教务处满族非遗传承学院二级学院根据满语专业建设方案,2017年对满语专业进行申报。(三)重点实施阶段(2017年7

29、月2018年8月)序号工作内容牵头部门协助部门工作要求1构建满族非遗课程体系教务处二级学院将满族非遗课程内容融入应用型课程体系,制定开放式的满语和满族非遗产课程分级标准并实施,优化满族非遗课程评估标准2满语文专业招生教务处二级学院开展满语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的全国调研;制定满语专业建设方案;根据满语文专业建设方案,对满语文专业进行申报。3建立满族非遗实习实训基地教务处教务处、二级学院2016年底前在承德市的3个满族自治县开展建立非遗实习实训基地。在2018年前在全国达到20个左右。4满族非遗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教务处满族非遗传承学院二级学院在开展非遗课程后进行。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30、。5满族非遗的产学研一体化转型办满族非遗传承学院二级学院密切与地方政府合作,协调资源,发展产业。与满族剪纸、刺绣、餐饮等非遗项目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五、保障措施(一)切实加强领导,做好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领导小组,做好统一组织与协调工作,整体策划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实践的工作节奏和布局,为非遗传承与实践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结合自身工作性质和内容,做好执行工作。成立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充分发挥传承学院的“1+4”功能,即统筹功能与策划、执行、测量、反馈四种功能相结合,通过教学实践传承满族非遗。(二

31、)扩大宣传引导,形成氛围保障通过校园广播、微信平台、校园网络等大众媒体大力宣传满族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的相关内容,充分发挥校园环境与舆论的作用,扩大全体师生对满族非遗的了解与认知。结合满族颁金节等重要节日,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和文化活动,突出对满族文化的重视。学校领导带头学说满语,带头普及满族非遗的保护知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增强全校师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为满族非遗传承与实践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形成氛围保障。在校园景观建设上,要着重突出满族元素,处处体现满族符号,用满族符号覆盖整个校园。(三)全面加强协作,密切合作保障加强学校与各满族自治县、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非遗传承人的合作,把握好满族非遗的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方向。一是校企合作。把校企合作跟非遗和文化产业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