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巩固练习波的干涉和衍射(基础)_第1页
54巩固练习波的干涉和衍射(基础)_第2页
54巩固练习波的干涉和衍射(基础)_第3页
54巩固练习波的干涉和衍射(基础)_第4页
54巩固练习波的干涉和衍射(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好高中生(ID : sanhao-youke),为高中生提供名师公开课和精品资料。【巩固练习】-、选择题1、利用发波水槽得到的水面波形如a,b所示,则()A.图a、b均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B. 图a、b均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C. 图a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图b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D. 图a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图b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2、(2015 湖北八市联考)如图所示,甲图为沿 x轴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动图象,乙图是x=2 m处质点P的振动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波的传播速率为 4m/sB. 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C.经过0.5s,质点P沿波的传播方向移动 2mD.若遇到3m的障

2、碍物,该波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3、两波源Si、S2在水槽中形成的波形如图所示,其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则()A. 在两波相遇的区域中会产生干涉B. 在两波相遇的区域中不会产生干涉C. a点的振动始终加强D. a点的振动始终减弱4、如图所示,Si和S2是两个相干波源,由它们发出的波相互叠加,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对于a、b、c三个介质质点的振动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三好高中生,学习方法/提分干货/精品课程/考试真题,你需要的这里都有!A. b处振动永远互相减弱B. a处永远是波峰与波峰相遇C. b处在这时刻是波谷与波谷相遇u表示声源的速度, V表示声D. c处的振动永远互相减弱

3、5、频率一定的声源在空气中向着静止的接收器匀速运动,以波的速度(u V ) , v表示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若u增大,则(A. v增大,V增大B. v增大,V不变C. v不变,V增大D. v减小,V不变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声波波源向观察者靠近,则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频率减小B. 声波击碎玻璃杯的实验原理是共振C. 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距离要比光波和无线电波远得多D闻其声不见其人”是声波的干涉现象)7、如图所示为一波源 0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均匀介质中产生球面的情形,则(A. 该波源正在移向a点B. 该波源正在移向b点C. 在a处观察波的频率变低D. 在b处观察波的频率变低8、一列连续鸣笛的火

4、车高速从铁道上通过,则在铁道边上的人听到的笛声应为()A. 某一不变频率的笛声B. 车头经过前笛声频率变高,车头经过后笛声频率变低C. 车头经过前笛声频率变低,车头经过后笛声频率变高D. 频率时高时低周期性变化的笛声 9、(2014 乐山模拟)如图所示,Si、S2为水面上相距2m的两个波源,振动频率均为f=5Hz ,三好高中生(ID : sanhao-youke),为高中生提供名师公开课和精品资料。并且相位总是相同,水波的速度v=2m/s, Si、S2的连线与河岸 MN平行。则靠近MN的水面上的振动加强的点有三好高中生,学习方法/提分干货/精品课程/考试真题,你需要的这里都有!A. 3个B.

5、6个C. 9个D. 12 个10、(2014 江西模拟)如图所示,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振幅、频率均相同的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此刻,M是波峰与波峰的相遇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该时刻位于 0处的质点正处于平衡位置B. P、 N两处的质点始终处在平衡位置C. 随着时间的推移, M处的质点将向0处移动D 从该时刻起,经过四分之一周期,M处的质点到达平衡位置,此时位移为零E. 0、M连线的中点是振动加强的点,其振幅为2A二、填空题1、下图是(a)、( b)、(c)是窄缝宽度不变,改变水波的波长,观察波的衍射现象实验357时拍下的三张照片,窄缝宽度为I,三种波的波长分别为A l . B l . c

6、 l。101010(1)请你指出:照片(a)表示的是;照片(b)表示的是;照片(C)表示的是。(A、 B、(2)由实验可得出结论:2、如图所示,实线表示两个相干波源8,、S2发出的波的波峰位置,则图中的为振动加强点的位置。图中的点为振动减弱点的位置。v,图3、A、B两波相向而行,在某时刻的波形与位置如图所示,已知波的传播速度为中标尺每格长度为I,在图中画出又经过t 时的波形。v三、计算题1、如图所示,由波源 S发出的波某一时刻在介质平面中的情形,实线为波峰,虚线为波谷,设波源频率为 20Hz,且不运动,而观察者在 1s内由A运动到B,观察者接收到多少个完全波?设波速为 340m/s,则要让观察

7、者完全接收不到波,他每秒要远离波源多少米?2、以速度U = 20m/s奔驰的火车,鸣笛声频率为275Hz,已知常温下空气的声速v =340m/s。(1) 当火车驶来时,站在铁道旁的观察者听到的笛声频率是多少?(2) 当火车驶去时,站在铁道旁的观察者听到的笛声频率是多少?【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1、DD正确。解析:观察两图可知图 a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图 b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只有 2、【答案】AD【解析】由题图可知,机械波的波长为入=4m周期为T=1s,则v= XT =4m/s,该波的传播速率为4m/s,选项A正确;由乙图可知,t=0时刻质点P经平衡位置往下振动,由甲图可知,该波沿x轴负方向

8、传播,选项 B错误;质点P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不沿波的传播方向移动,选项C错误;由于波长大于障碍物尺寸,该波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选项D正确。3、B解析:仔细观察图形可以发现,两波的波长不相等,21,因此在两波相遇的区域中不会产生干涉,但满足波的叠加原理。4、CD解析:此时a是波峰与波峰相遇,a处的质点振动始终是加强的,但不是永远在波峰,B错;C对A错;C处是波峰与波谷相b处在这时刻是波谷与波谷相遇,振动也是始终是加强的,遇,振动始终是减弱的,D对。故选CD。5、B当声解析:当声源与观察者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观察到频率改变的现象叫多普勒效应,源的速度变大时,声源与接收器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

9、故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变大,声波的速度由介质决定,其速度不会发生变化。6、BC解析:由多普勒效应可知,若声波波源向着观察着运动,则接收到的声波频率增大,A错。声波击碎玻璃杯是声波频率与玻璃杯的固有频率相同,玻璃杯发生共振导致破碎,B对。由C对。闻其声于水对光波吸收比对声波吸收多,所以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距离要远得多, 不见其人”是声波的衍射现象,D错。故选BC。7、AD解析: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 ,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减少,频率减低。8、B解析:波源靠近观察者频率变高,远离观察者,频率变低。9、【答案】C【解析】

10、由波速公式 v=入得,水波波长y=v/f=0.4m。过Si、S2的连线作垂直平分线,交MN于Po点,如图所示:因路程差 As=PoSi -PoS2=O,故Po为振动加强点。在Po的右侧任意一点 P,路程差故 n=1、 2、s=PSi -PS2,因PSi -PS2SiS2,故0 s2m=5入满足 As=n入的点为振动加强点,3、4,即Po点右侧有4个振动加强点。由对称性知Po点左侧也有4个振动加强点,故靠近MN的水面上共有9个振动加强的点。10、【答案】BDE误;选项B正确;质点并不随波迁移,选项 在M点的振动均达到平衡位置,合位移为零,选项 区的点,其振幅为 2A,选项E正确.【解析】该时刻位

11、于0处的质点正处于波谷与波谷的相遇点,非平衡位置,选项 P、N两处的质点处于波峰和波谷的相遇点,二者运动的步调始终相反,合位移为C错误;从该时刻起,经过四分之一周期,两列波D正确;0、M连线的中点是振动加强二、填空题1、( 1) A、 B、 C (2)波长与孔的尺寸相差不多时衍射现象明显。2、b ; a解析:由图看出b是两波的波谷相遇点, 处于振动加强区,b始终是振动加强点。a处在S2 的波峰、Si的波谷,是振动减弱的点。3、见解析图解析:经过时间t 时两波的图形可由下图甲所示,相遇叠加后的图形如下图乙所示。v三、计算题1、19 个 340m解析:(1)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就等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如果观察者不动,则1s内,观察者接收的完全波的个数应为20个,然而当观察者从 A运动到B的过程中,所能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正好比不运动时少1个,即他只接收到19个完全波。要想让观察者完全接收不到波,他必须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