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阅读30 诗五首己亥杂诗》研讨课教案_8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阅读30 诗五首己亥杂诗》研讨课教案_8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阅读30 诗五首己亥杂诗》研讨课教案_8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阅读30 诗五首己亥杂诗》研讨课教案_8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阅读30 诗五首己亥杂诗》研讨课教案_8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五首教案3教学内容分析诗五首选录的五首古代诗歌,内容则不尽相同。诗五首中的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的酒后即兴之作,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浑然天成的绝妙好辞,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千古传诵。行路难主要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在成都西郊的烷花溪畔所作,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以描述开篇,完全用写实手法。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诗

2、圣的仁人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边塞诗的名作。诗的主要内容就是“咏雪”和“送别”。西域边塞雪天的壮丽景色,在诗人神奇的比喻、细致的描写下,如在目前。而作者格调豪迈、积极乐观的情怀,即使在写送别的惆怅场面,我们仍能感受到。龚自珍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官职卑微,抱负无法施展,辞官去职,在回归故里路上作了一组诗,即己亥杂诗。所选这首主要写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份心力。陶渊明在饮酒中抒发的是弃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冶然自得之情;李白在行路难中则抒发自己出仕无路的悲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出了身处漏雨茅屋、心系“天下寒士”的情怀;岑参的白

3、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唱出了边塞送行的豪迈;龚自珍的已亥杂诗道出了解佩出朝、去国还乡的复杂情感。其人不同,其事各异,但却都是真心真语,字字关情。这些诗都是传统名篇,表现了古代诗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理想,至今读来,仍能给人以很多启发,而且又都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篇目,学生应当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熟读成诵。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3比较阅读。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五、教学重点难点1背诵诗歌。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学过程预设课前准备1预习五

4、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教学设计饮酒(其五)导入新课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3问题研讨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d“此

5、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教学设计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2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3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4人的自然本性。研读赏析1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b你最喜欢哪

6、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2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将诗人会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这两句诗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b示例:同上。背诵诗歌行路难(其一)导入新课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的时候,写了许多抒发怀才不遇的诗作,

7、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行路难(其一)。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诗歌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d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2共分三层,每层四句。3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4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问题研讨1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

8、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为什么?2陶渊明中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1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2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获得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惟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

9、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亦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仕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竞背课文学生自由背诵课文,教师抽查。己亥杂诗导入新课由学生所熟悉的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

10、拘一格降人才”导入。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b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讨论,明确:1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2一方面是离别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研读赏析背诵诗歌,思考问题: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思考讨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学生可广泛联系历史和现实,谈出

11、自己的独特见解)背诵诗歌布置作业背诵三首诗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入新课1由学过的春望石壕吏导入。2由介绍杜甫在成都建成草堂及草堂被风吹毁的背景导入。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2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句的节奏、轻重音的处理,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思考问题: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研读赏析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用得精当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理解。2学生自由谈自己的认识。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句中“怒号”用得好,写出了秋风的肆虐,声响宏大。“卷

12、我屋上三重茅”中“卷”用得好,写出了风势之大。“布衾多年冷似铁”写得好,写出了被子又冷、又硬、又潮、又旧。3怎样理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思想以及“三吏”“三别”等,以利于学生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竞背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入新课1由学过的送别诗导入。2由描写雪景的诗歌导入。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2范读诗歌,学生听读,正音,注意句子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诗歌。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考讨论,明确:a咏雪、送别两方面的内容。b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与友人离别的惆怅。3自由朗读诗歌,争取

13、背熟。研讨赏析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1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好(或哪些词语用得精当)?谈谈自己的理解。2本诗有何艺术特色?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1示例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想像奇特,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形象地描写出来了;同时,把满树的白雪比喻成梨花,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受。教学设计示例2:“风掣红旗冻不翻”中“掣”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了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另外,在满眼洁白的世界中,出现了一面红旗,色彩鲜艳,对比鲜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出了诗人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远去,依依不舍的情形。(可引导学生联想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表达相似的诗句)2通过赏析语言及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考。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奇特、丰富,色彩绚丽,充满了乐观进取精神。拓展延伸1你还学过哪些描写雪景的诗文?请说出其描写精彩的句子。请再找几首表达离别主题的诗歌。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畅,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