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知识点总结_第1页
马说知识点总结_第2页
马说知识点总结_第3页
马说知识点总结_第4页
马说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柳。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二语音:骈死(pi)槽枥(co)()粟(s )外见(xin )祗( zh)石(dn)一食(sh)食(s)马者而食(s)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 2、世有伯乐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之手 祗:只是 辱: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 以:凭,凭借

2、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尽:吃没 8、才美不外见 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 临: 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 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食马者(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1、之: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

3、,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3、策:名词,鞭子, 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4、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5、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6、其:它的,代词,策 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耶;表推测语气,恐怕,其真不知马也!(三)、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 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

4、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5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六、结构与主旨(一)结构层次马说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 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部分(2 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部分(3 段):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二)文章主旨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

5、埋没的根本原因。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七、写作方法本文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文相似。本文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特点: 1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2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

6、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八、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

7、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1、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

8、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九、课文容理解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2、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4、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5、第三段主要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6、本文通

9、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7、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8、“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9、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1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愈看来,世上

10、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11、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12、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13、第 1 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14、第 2 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15、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

11、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16、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17本文托物寓意,表明了怎样的见解?统治者应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18第 2 段连用四个“不”字,表明了食马者的无知,第 3 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不”字可见作者的郁愤之情。十、开放性试

12、题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 “千里称也”? 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 ,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2、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

13、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 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仲淹楼记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

14、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 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 的奥秘7、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 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 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8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

15、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 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 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 才尽起其用,促进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满井游记知识点梳理1、 文学常识袁宏道,_明_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与兄、弟, 并称“公安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作品风格率真自然,清新清俊他的山水游记很著名。明人岱说:“古人记山水乎,太上郦

16、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今人钱伯城整理有袁宏道集笺校。2、本文选自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 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4、文体四、字词小结字音字形燕地()花朝节()飞沙走砾()廿二日()鹄()波色乍明()倩女()靧面()j hun 浅鬛()茗()罍()蹇()浃()呷()堕事()恶()、古今异义1.土膏微润古义:肥沃今义:糊状的东西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古义:梳掠今义:夺取3.柔梢披风古义:在风中散开今义:一种

17、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4.恶所无纪古义:安,哪今义:厌恶一词多义1.于:于时冰皮始解(介词,在)乍出于匣也(介词,从)2.然:娟然如拭(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表转折,却)3.鳞: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一样)呷浪之鳞(指代鱼)4.之:若脱笼之鹄(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取消句子独立性)词类活用1.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跑)2.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一样)3.泉而茗者(名作动,汲泉水,煮茶)4.罍而歌者(名作动,端着酒杯)5.红装而蹇者(名作动,穿着艳装,骑驴)(5)特殊句式1.山

18、峦为晴雪所洗(被动句。为所,被动语态。)2.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倒装句,应为“而城居者未知之也”)3.局促一室之(被动句,可加“于”至“促”字“一室”之前) 五、重点句子翻译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3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4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5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6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7恶能无纪?2、 各段段意第一段写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写郊游的所见所感。第三段: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3、 关于第二段的理解:这段描绘了哪些景?山光水色,柳条麦田,游

19、人之乐,鱼鸟之乐,其水的描写是重点。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乍暖还寒,万物复写景之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渗透了作者对春回的喜悦之情,对大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4、“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的作用: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5、“土膏微润”的作用:写出了冬去春来解冻复的情景。6、“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的作用:写天气转暖,冰雪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7、“麦田浅寸许”的作用:写春苗破土初芽的情景。8、对“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的理解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巾切而有新意。9、“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的理解以新妆倩女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研明媚,生

20、动而又传神。10、“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理解这一句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因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六、理解性背默1.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文中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3.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摘录原句)4.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写水:写山:5.文中写了哪些人?6.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 七、文章分析1、段意: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第二段写满井春色,2、第二段顺序: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

21、”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a 写河的小峦;b 写柳条麦苗;c 写游人;d 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3、文章主题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旷达, 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希望在公事之余能够继续出游的美好愿望。4、写作手法白描的笔法。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渲染和烘托,而形象

22、却鲜明如画。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 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比喻的妙用。八、课堂练兵一、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茗 mng 罍 li 髻鬟 j hun 汗出浃背 jiB偕 ji 膏 go 娟然 jun 飞砂走砾shuC蹇 jin 靧hu 倩女qin 脱笼之鹄hD呷 xi 廿nin 明媚mi 羽鳞鬣li二、加粗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饮少辄醉未百步辄返B波色乍明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于时冰皮始解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冻风时作

23、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E风力虽尚劲游人虽未盛三、没有用比喻修辞的一句是()A若脱笼之鹄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四、问答思考题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2.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3.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4.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5.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五、本段主要是写城郊之春景,以写景为主,兼有议论抒情。作者抒发的是 A歌赞春光明媚。B赞美满井山清水秀 C抒发春游

24、感慨。D抒发春游时悠然轻松之喜悦1.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 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2.描写了京城早春时节“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景 象。3.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 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4.“天稍和”与“余寒犹厉”相呼应;“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与“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局促一室之,欲出不得”相呼应。5.作者游览满井时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6.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 者未之知也 1.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2. 文中

25、准确地描写出作者心情的句子是:若脱笼之鹄。3.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 特点?土膏微润;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4. 从文中找出写水、山的比喻句。写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写山: 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5.文中写了哪些人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哪句话描绘了鱼、鸟的神情?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送东阳马生序知识点复习本文作者宋濂 ,字景濂 ,号潜溪 ,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1.重点词义:言和而色夷:“夷”通“怡”,和善,愉快。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26、”,肢体。句意:到了校舍,四肢坚硬不能动弹。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通“披”。句意: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的衣服。2古今异义: 走:跑,录毕,走送了;今表行走。 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趋:奔,快走,尝趋百里外;今表趋向。3一词多义: 以:用,以衾拥覆;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相当于“而”,俯身倾耳以请;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家贫,无致书以 观。 书:书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信,与朱元思书。 从:向,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跟从,当余之从师也。其:他,俟其欣悦;他的,门人弟子填其

27、室。至:周到。礼愈至;到,到达,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若:好像,烨然若神人; 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患:动词,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名词,忧患, 无冻馁之患矣。 故:连词,所以,故余虽愚;副词,特意,故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若之。 道:名词,学说,益慕圣贤之道;动词,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质: 动词,询问,援疑质理;名词,本资,资质,非天质之卑。4、词语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余立侍左右:立

28、,名词作状语,站着。 录毕,走送之:走,动词作状语,跑着赶快。5特殊句式及翻译1省略句:先达德隆望尊,(先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余)援疑质理,(余)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余)则又请焉。译: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学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到他地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请教。(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省略主语)译:(我)又担

29、心没有大师,名人同(我)交游,(向他们请教)。寓(于)逆旅主人。(省略介词)译: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3倒装句: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之”是“怠”的宾语,“弗”表示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译: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 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译: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解释加点的词语-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买;援疑质理 援:提出;质:询问;益慕圣贤之道 慕:仰慕;俟其欣悦俟:等到;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热水;覆:蒙盖;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逾约:超过期限;四支僵劲不能动

30、 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报” 穿着。翻译句子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译: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 还。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译:在深山大沟中赶路。 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3、同舍生皆被绮绣,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译:同宿舍的学生都 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 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译:因此

31、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译: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译: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 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译:总 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 但终究获得了学识。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译: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 望的前辈请教。阅读课文回

32、答1、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容。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2、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勤奋学习的精神谦虚求学的态度。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容。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4、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5、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6、“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得到知识,明白道理。7、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8、与作者当年的

33、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9、默写:(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写借书的句子: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6、写抄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4、。7、写还书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8、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1)足肤皲裂而不知;(2)四肢僵劲不能动。10、写衣食简陋的句子:(!)缊袍敝衣处其间;(2)无鲜肥滋味之享。12、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緼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对比反衬自得其乐。说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10、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11、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12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

35、矛盾来决定的。13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4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15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1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17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

36、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权通过自身 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 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19.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14、古人刻苦求学的

37、事迹:悬梁:东汉敬;刺股:战国;囊萤:晋车胤;映雪:晋康;负薪:西汉朱买臣; 挂角:隋密;凿壁偷光:匡衡;韦编三绝:子。闻鸡起舞(东晋、祖逖)20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 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21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22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

38、,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23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 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 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至少有两种原因:(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2) 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24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如: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 惧艰难。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24、余在老师前

39、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身为当代的中学生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的方式?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这里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各述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没有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小石潭记知识点与阅读专练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知识点归类: 1、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心乐之(乐:喜欢。)近岸(近:靠近。)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下见小潭(下:名作状日光下彻 “下”名作状西南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南蛇 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弯曲的犬牙 名词作状语像狗牙一样

40、悄怆形容词作动词,且是使动用法凄神寒骨 “凄”使动2、古今异义: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3、一词多义: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 “成为”)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一、词语:1. 水尤清冽尤:格外。2.

4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道路。见:出现。3. 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4.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5. 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停留。7. 隶而从者隶:跟从。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9. 下见小潭下:在下面。10. 日光下澈下:往下。11. 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13.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14. 似与游者相乐乐:逗乐。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寒:使寒冷。16. 记之而去去:离开。二、句子翻译: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42、,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3.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4.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5.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

43、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6.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7.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8.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 于是就把 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三、课文理解:1.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游览顺序。2. 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幽静。3.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4.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

44、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 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5.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6.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抑郁忧伤之情。7.文中对潭中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潭水的清澈。四、段意:第 1 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写潭的概貌。第 2 段写潭水清澈见底,游鱼怡然自乐。第 3 段写潭水的来源。第 4 段写潭上四周景

45、色给人的感觉。第 5 段记下同游者的。五、重点句:(1)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2)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3)描写潭上多姿的树蔓的语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六、写作者心情的诗句:“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七、心情发生的变化及原因:“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之情,后来这种感情发生了变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正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折射反映,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

46、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八、本文表达的作者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景物的感受正是他此刻心情感的生动写照。“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概括了小石潭的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交待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因。其原因并非已尽游兴,而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此处。从此出可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却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九、 语段赏析: 1、第 1 段: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冽,正由于它是个“石潭”从正面直接描写:写出石潭中种种

47、形状和姿态不同的石头。然后又就树木的长势从旁描绘“石”:蒙-覆盖着,络-缠绕着,摇-晃动着,缀-连结着,树木的种种姿态,正说明了它是长在石头上的。2、第 2 段: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游,“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继而写鱼儿的影子,借目光来显示,这是从感觉的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太阳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这一段也写了鱼,展现生动的画面。先写鱼呆呆的一

48、动不动,潭底石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再写鱼儿飞快的窜往远处,一会游过来,一会游过去,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最后用拟人的手法,说鱼儿“似与游者相乐”妙趣横生。3、第 3 段:这一段写溪流,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地比喻,写出了溪流的曲折。“斗折”写的是溪身,这是静止的;“蛇行”写的是溪水,这是流动的,一动一静,各具特色。“犬牙差互”写的是两岸的形状。潭是“石”潭,岸是“石”岸,特征突出。4、赏析第 4 段:写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十、容主旨: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

49、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十一、十二、中考阅读: 阅读一2008 市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10 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 68 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 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50、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 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佁然不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1)水尤清冽(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4 分)答案:1(1)大约 (2)呆呆的样子 2(1)水格外清凉。(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3此题答案多元化。能把山水的自

51、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阅读二2008 市【文段一】甲楼记(节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小石潭记(节选)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1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微斯人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A探求 稍微 冷清离开B探求 没有冷清 离开C请教 没有 清白走了D请求 一点点冷清 离开2辨析下面各组语句中加

52、点的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可久居B是是进亦忧,退亦忧问今是何世C去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D异或异二者之为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对下列语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或异二者之为译:不同于以上两种行为。B处江湖之远译:住在很远的江湖上。C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D以其境过清译:这里的环境有青青的草。 4对以上两个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D甲、乙两文的作者仲淹、柳宗元都

53、是“唐宋八大家”之一。lB 2B 3C 4C 阅读三2008 年荷泽市【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 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元结右溪记

54、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 分) 以其境过清(因为) 不可名状(说出)2翻译下列句子。(4 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佳木异竹,垂阴相荫。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3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 分)甲文:清澈透明,侧面(间接)描写乙文:乙文:水流湍急,正面(直接)描写 4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 分)借景抒情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楼记知识点疏理一、生字谪(zh)守朝晖(hu)夕阴霏霏(fi)薄暮冥冥(mng) 霪(yn)雨心旷神怡(y)皓(ho)月宠辱偕(xi)忘潜行(qin)浩浩汤汤(shng)潇(xio)湘属( zh同“嘱”)二、重点解词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何极:哪有穷尽。樯倾楫摧:桅倒下,桨断折。郁郁:形容香气很浓。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