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的老教案:石钟山记_第1页
幸存的老教案:石钟山记_第2页
幸存的老教案:石钟山记_第3页
幸存的老教案:石钟山记_第4页
幸存的老教案:石钟山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幸存的老教案:石钟山记教学目的:一. 积累词语:1. 实词:临鸣扣适向识考2. 一词多义:鼓殆何莫发3.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舟行目见耳闻臆断侧立;名词作动词:名使动:鸣二. 学习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 机结合的写作方法;三. 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教学过程第一课时xx 年 12 月 11 日一. 导入课文寻山问津治郦学二. 作者简介北宋文坛最豪放的词家,最浪漫的诗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 格魅力的大师 - 苏轼,作为苏门之子,与父一起扬名,甚至可以说是 父因子显;作为重情丈夫,一首江城子令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 作为兄长,那首中秋大醉怀子由的

2、水调歌头将手足之情推向极致; 作为父亲,今天我们所学的 石钟山记透露出了 苏轼教子 的现代 气息。三. 解题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游记,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 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 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 显志 服务的。 作者的 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 首先抓住作者的 志 ,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 据此,这五项内容拟采用 倒析法 , 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 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 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 然后在诵读过程中逐步 加深体会。四. 主旨 提问:先将最后一段读一遍,从中找出

3、两句话来说明作者的意图 ( 叹郦元之简,万而笑李渤之陋 )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 文章开头提的正是这两个人关于石钟山山名来由的说法, 前后 对照,可见作者用心;这两句被置于文末,正是 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 。)提问:作者这一 叹一笑 ,有什么深刻含义 ?( 郦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 言之不详 ,所以使人有 以钟磬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提问: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反对臆断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提倡实地考察- 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

4、是怎样依据这个主旨给全文作出恰当的布局的。五. 第 1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作者疑而后察。作者对郦说用 人常疑之 ,对李说则用 余尤疑之 ,这是为下文写 察作铺垫的。第2 段:通过实地考察证明李说纯系臆则,而郦说是正确的。对李说- 笑而不信 ;对郦说 - 古之人不余欺也 。作者发现声 源有两处,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 水石相搏 而发声。第3 段大意: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结论,即由这里所说的事实导 出。一、分析第一段 ( 质疑)1. 齐读,思考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 ?作者为什么对二人 的说法提出质疑 ?明确:二人说法得名由来作者态度作者依据郦

5、说( 水石相搏发声说 )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李说( 石头发音说 )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 独以钟名,何哉 ?2探讨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为什么 ?明确:对郦说:客观记叙,没有轻率的判断其是非;对李说: 强调对其说法的否定。第二课时xx 年 12 月 12 日二、析第二段 ( 解疑)1. 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 疑,那么, 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 的 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 ?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 疑的呢? 明确:实地考察2

6、. 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 ?明确:白天:寺僧演示一一笑(嘲讽)两个阶段暮夜:夜泊绝壁一一笑(自得)3. 夜游石钟山,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 ?这段描写与 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 ?有什么作用 ?明确: 大石比喻绘形栖鹘一一直接绘声 阴森可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鹳鹤比喻拟声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4. 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 ? 明确: 水石相搏说声源声音微波- 山下石穴罅噌吰如钟鼓不绝风水- 中流之大石有窽坎镗鞳之声还是与声音有关。第一种声音是 噌吰如钟鼓不绝 。第二种声音是 窾坎镗鞳之声 。还与史料中记载的歌钟有关 周景王的无射钟,魏庄

7、子的歌钟。 ( 参看教材注释 )思考:如果不写石钟山的命名与史料中记载的歌钟有关,好不好 ? 提示:若是其他声音,就不能取名为石钟山了。与歌钟有关,当 是取山之发音如乐器之美妙。 前面我们已经明确,这篇课文不重记游,而重哲理。那么,文中 有没有记游的内容 ?如果有,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苏轼夜泊绝壁之下的情景描写属记游内容。 学生找出课文中相关内容 此段景物描写,给苏轼父子、给读者的感觉都是阴森恐怖的。 石 钟山的景色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非吓跑游玩者不可。 这就说明,夜 泊绝壁之下是要有胆量和勇气的, 实地考察是不容易的, 这也照应下 文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一句。5. 这

8、一段有两处写到作者的 笑,这两次 笑表达了作者怎样不 同的思想感情 ?明确: 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 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 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 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6. 小结:这一段行文有缓有急, 抑扬顿挫, 波澜起伏, 诙谐风趣。 清刘大櫆评:(苏轼)以心动欲还,跌出大声发于水上,才有 波折,而兴会更觉淋漓。 钟声二处,必取古钟二事以实之, 具此诙谐, 文章妙趣,洋溢行间 。第三课时xx 年 12 月 13 日一、析第三段 ( 感想 )1. 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 ?在作者看来, 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

9、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 ?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 么态度 ?明确: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郦道元看法相同T言之不详(叹之简)士大夫一一不肯夜泊绝壁下T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T所以不传陋者(李渤)考击以求T以为得其实(笑之陋)2. 探讨:李渤真的可笑吗 ?明确:不应该,因为他能对郦说指出质疑, 并且考证他, 得出新的结论, 所以苏轼嘲笑他不对。如果这样,后人同样也可嘲笑苏轼,因为他的 观点也是错误的。3. 结论 苏轼通过实地考察,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由此得出 一个结论,发出一些感慨:明确: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10、郦元之所见闻,而笑李渤之陋也。-三笑质疑:苏轼不轻信他人的意见,能够实地考察,这种精神是值得 后人学习的,但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解说就是绝对正确的吗二.讲解创新设计之 基础演练 部分; 解疑:也不是绝对正确的。参考材料:参看教材注释。参看教材 103 页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 参看明代罗洪先石钟山记一文。 参看涂宗涛巴峡石钟山一文。 参看鞠继武、潘风英湖口石钟山一文。 参看章志彪石钟山的钟声的考察一文。 思考:石钟山得名由来探讨的启示目见耳闻 之我见苏轼通过记述游踪,实地考察,用事实反驳了两种关于石钟山取 名的说法,并在第三自然段得出主旨 - 不要凭主观臆断事物的有无。 清方苞评:”坡公第一

11、首记文”。第四课时xx 年 12 月 20 日一. 听写:注音:1. 钟磬穴罅无射汝识之乎澎湃释义2. 下临深潭 3. 访其遗踪 4. 桴止响腾 5. 赴饶之德兴尉 6. 心动欲还7. 舟回至两山间8. 如乐作焉9. 虽知而不能言10. 自以为得其实译句11.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12.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13. 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填空14. 余于仆碑,何可胜道也哉 ?15. 有如此之势,以趋于亡。二. 讲解创新设计之 创新迁移 &感受高考 部分 附:记旧本韩文后译文: 我年青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 又穷,没有藏书。 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 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左他家游玩。 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 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 序很乱。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 扎实、宏伟、宽广。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