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搬迁实施方案_第1页
生态移民搬迁实施方案_第2页
生态移民搬迁实施方案_第3页
生态移民搬迁实施方案_第4页
生态移民搬迁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徽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一年十二月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 长:王 强(徽县人民政府县长)副组长:桑虎林(徽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朱 洁(徽县委常委、人民政府副县长)成 员:刘保怀(徽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穆绍文(徽县财政局局长)胥福元(徽县民政局局长)徐和平(徽县国土资源局局长)马永明(徽县水利局局长)赵志义(徽县林业局局长)蒲福如(徽县农牧局局长)王立峰(徽县城建局局长)张 剑(徽县教育局局长)胡学军(徽县卫生局局长)魏建国(徽县监察局局长)陈友平(徽县审计局局长)李占虎(徽县电力局局长)李建强(徽县交通局局

2、长)马 云(徽县扶贫办主任)廖小利(徽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唐银生(徽县泥阳镇镇长)项目建设办公室:主 任:刘保怀(徽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副主任:高 斌(徽县黄河上游经济开发办公室主任)目 录一、项目概要1二、项目背景1三、项目县概况3(一)地形地貌、气象水文与自然地理概况3(二)土地资源概况4(三)植被及退耕还林情况5(四)社会经济情况5四、生态移民范围及对象5(一)移民范围5(二)迁出区地理位置与现状6五、建设方案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建设原则7(三)建设目标8(四)安置方案8(五)、安置区土地资源平衡分析9六、 安置区建设内容与方案设计10(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10(二) 农

3、村能源建设方案11(三)产业开发建设方案11(四)住宅建设11七、 组织管理12(一)项目组织领导机构12(二)项目管理12(三)资金管理12(四)质量管理13(五)进度管理13八、技术支撑体系13(一)、搬迁人员在新地区的生产生活培训13(二)、扶贫措施13(三)、迁出区生态恢复方案14(四)、安置区群众发展模式14九、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15(一)投资概算依据15(二)投资概算15(三)资金筹措15十、建设计划16(一)建设期限16(二)建设进度16十一、 效益分析16(一)生态效益16(二)社会效益17(三)经济效益17十二、保障措施18附表:1、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到户

4、花名册 2、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工程投资概算表3、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工程资金筹措表 4、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工程单体工程概算表 5、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工程单体工程设计图 6、徽县林业局证明函 一、项目概要1、项目名称: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工程2、建设单位:徽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搬迁性质:生态搬迁4、搬迁、安置方式:整村搬迁,集中建点安置。5、搬迁范围、人员及安置地点:计划搬迁泥阳镇镇成庄村田堡居民点、焦树湾居民点、郑垭村灰条沟居民点1镇2村3个合作社的60户300人,规划集中安置到泥阳镇郑垭村。6、

5、主要建设内容:新建村内道路 m;人饮工程1处60户,架设农电线路 m,户表工程60户;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60座;新建住宅60套4800m2。7、资金概算与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 万元,其中:申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央专项资金 150万元;整合中央其它专项资金 万元;群众自筹 万元。二、项目背景徽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南部和北部山区9乡镇属甘肃省扶贫开发重点乡,处在秦岭山脉小陇山国家实验林业局次生林区,群众生活相当困难。全县退耕还林面积28.67万亩,分布在15个乡镇的208个村,退耕农户达到33486户。多年以来,徽县在国家、省、市的关怀和支持下,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

6、生产生活条件、消除贫困等各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控制,贫困人口逐年下降。但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劳动力素质低、资金和技术缺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加之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和“8.12”特大暴洪泥石流灾害影响,全县贫困人口达11.16万人。这些人口主要居住在徽县南部和北部山区高寒阴湿的深山林区或半干旱山区,该区域处于小陇山林业局天保工程范围之内,生态位置重要,环境脆弱,缺乏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距集市、公路偏远,交通、信息闭塞,水源匮乏,行路难、吃水难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儿童上学难的问题长期存在。加之耕地少、土层薄、坡度大,以及长期掠夺式的农业生产,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7、这些地区群众大多依山挖坡建房,而且居住一般都很分散,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分散,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治理地质灾害耗资庞大、效益低下、缺乏可操作性。实施以生态移民搬迁为主结合扶贫开发的易地搬迁措施刻不容缓。因此,根据甘肃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徽县县委和政府决定,积极申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央专项资金,实施生态移民搬迁,逐年分期分批将这部分处于生态脆弱区,需要搬迁的群众陆续搬迁安置。对迁出区旧房拆除后实施封山育林,恢复生态;安置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建设中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进行建设,以确保安置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生态移民搬迁,一是减轻人畜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既防止对土地的滥垦,又

8、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巩固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果;二是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三是实现安置区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等“五通”,建沼气池,彻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局面,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商品流通与信息交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与解决温饱的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四是拓宽劳务就业渠道,便于工、副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实现移民收入稳定、生活稳定,彻底脱贫。通过生态移民搬迁的实施,真正实现搬迁群众生活的小康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确保实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的。三、项目县概况(一)地形地貌、气象水文与自然地理概况徽县位

9、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交界地带,地处北纬33333411,东经1053710627之间(图3-1徽县地理位置图),海拔在7042504m之间。东邻两当县,西接成县、西和县,北连天水市秦城区,南靠陕西省略阳县,南北长65km,东西宽49.5km,总面积2722km2。地形地貌上属南北向的下凹盆地“徽成盆地”中部,呈南北倾斜,南北高、中部低,大体可划分为北岭山区、中部丘陵河谷区和南岭山区三个类型。气候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210天,年平均降水量745.8mm。全县共有大小河流645条,系嘉陵江水系,总长2261 km,流域面积2722km2,可利用地表水为19.

10、86108m3,可利用地下水为1.34108m3。全县辖7镇8 乡,213个行政村,53708户,总人口22.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1万人。全县有9个乡属省列扶贫重点乡。图3-1 徽县地理位置图1.铁路 2.公路 3.水系 4.省界 5.地区界 6.县界7.工作区(二)土地资源概况全县土地总面积408.4104亩。其中耕地面积78.54104亩,占总面积的19.23%;林业用地286.04104亩,占土地总面积70.04%;宜林荒地9.69104亩,占土地总面积2.4%。土地土壤以褐色土为主,垂直分布明显,海拔2000m以上为山地棕壤土,16002000m为淋溶褐色土,14501600

11、m为典型褐色土, 1450m以下为石灰质褐色土。耕地总面积中坡地为68.74104亩,占87.52%,川平地为9.8104亩,占12.48%。据调查,高产田为9.5104亩,占12.1%;中产田为23.2104亩,占29.54%;低产田为45.84104亩,占58.36%;已修梯田27.36104亩。(三)植被及退耕还林情况徽县境内植被状况总体较好,全县林草覆盖率约为57. 62%,原始森林主要分布于北部太白麻沿河乡和南部的嘉陵镇、大河店乡、虞关乡等中低山区,其覆盖率达到81%以上。林木类型以阔叶林和落阔混交林为主,树种有102种之多。北部有落叶松、油松等,南部有侧柏、白桦等。中部丘陵区植被覆

12、盖率相对较低,约在2030%之间,山坡、山顶多为乔灌木林区,沟谷为耕地。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自然环境明显好转。19992006年度,徽县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8.66689万亩,退耕农户33486户。其中:退耕地还林11.66689万亩,荒山造林17万亩。主要分布在南北山区山腰、山麓以及中部低山丘陵山顶25度以上坡耕地及荒山荒坡宜林地,退耕地还林以经济林为主,荒山造林以生态林为主,覆盖全县15个乡镇208个行政村,退耕农户33486户。(四)社会经济情况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0.51亿元,比上年增长9.2%;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6.88亿元,比上年增长8.9%;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7.

13、56亿元,比上年增长6.6%;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6.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亿元,比上年增长20%;粮食总产量达到15.3万吨,比上年增长4.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50元,比上年增长14%。四、生态移民范围及对象(一)移民范围 徽县2009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的范围和对象是退耕还林区内居住在深山林区或林缘地带,居住分散,水、电、路以及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滞后,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泥阳镇镇成庄村田堡居民点、焦树

14、湾居民点、郑垭村灰条沟居民点涉及1乡(镇)2村3个居民点60户300人。(二)迁出区地理位置与现状21 泥阳镇成庄村田堡居民点泥阳镇位于县城西北52公里,是徽县的西大门。东邻伏家镇,北连江洛,南与成县交界,区域总面积6l平方公里。成庄村田堡居民点位于镇政府 方 公里处,海拔 米左右,距村委会 公里,现有农户 43户183人,均为汉族,主要以务农为生,耕地面积380亩,人均占地2.28亩,土壤贫瘠,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粮食平均亩产 公斤,历年退耕还林230亩,交通不便,仅有一条农路与外界相通,村民吃水全靠人背畜驮,地处山区,交通很不方便,学龄儿童上学要步行5公里。全社经济来源主要靠农副产品出售和青

15、壮劳力外出务工,人均纯收入1400多元。搬迁原因交通不便,水资源缺乏,居住环境差。22 泥阳镇成庄村焦树湾居民点泥阳镇位于县城西北52公里,是徽县的西大门。东邻伏家镇,北连江洛,南与成县交界,区域总面积6l平方公里。成庄村焦树湾居民点位于镇政府 方 公里处,海拔 米左右,距村委会 公里,现有农户16户78人,均为汉族,主要以务农为生,耕地面积211亩,粮食平均亩产 公斤,历年退耕还林105亩,吃水十分困难,遇大旱年份吃水要步行2公里挑水,地处山区,交通很不方便,学龄儿童上学要步行7公里,距成庄村居委会7公里。全社经济来源主要靠农副产品出售和青壮劳力外出务工,人均纯收入1270元。搬迁原因交通不

16、便,水资源缺乏,居住环境差。23 泥阳镇郑垭村灰条沟居民点泥阳镇位于县城西北52公里,是徽县的西大门。东邻伏家镇,北连江洛,南与成县交界,区域总面积6l平方公里。成庄村焦树湾居民点位于镇政府 方 公里处,海拔 米左右,距村委会 公里,现有农户19户87人,均为汉族,主要以务农为生,耕地面积133亩,人均占地1.5亩,粮食平均亩产 公斤,历年退耕还林51亩,农户居住在洛河沿岸,今年8.12暴洪,农田和居民房屋受损严重。距郑垭村居委会4公里,学龄儿童上学要步行7公里到镇区中心小学读书,极不方便。全社经济来源主要靠农副产品出售和青壮劳力外出务工,人均纯收入1550元。搬迁原因主要是交通不便,水毁后环

17、境严重恶化,居住环境差,学生上学极不方便。迁出区的基本情况详见表4-1,搬迁农户花名册见附表1。迁出区基本情况表 表4-1户 数(户)人 口(人)劳动力(人)耕地面积(亩)退耕还林(亩)人均收入(元)人均有粮(公斤)三通合 计泥阳镇成庄村田堡社泥阳镇成庄村焦树湾社泥阳镇郑垭村灰条沟社 五、建设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效提高生态环境恢复建设效能,促进退耕农户脱贫致富为目标,以解决生态位置重要、生活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根本出发点,以县内就近安置为主,通过建房、通电、通路、通水及文教卫生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生态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劳动者素质,拓宽增收渠道,

18、提高迁出人口的生活水平,使其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二)基本建设原则徽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安置区建设坚持全面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建设、着力改善搬迁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和谐村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迁出区实施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使迁出区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1、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着眼于全局和整体改善,首先着重抓好重点区域和急需搬迁的居民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2、坚持全面建设,综合治理原则,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全面搞好迁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把生态移民与扶贫开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迁入区的综合治理,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搬迁人口

19、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走向富裕。3.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自愿搬迁,妥善安置,逐步改善原则。根据迁出区和安置区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急需解决的困难,争取有针对性地治理,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4.坚持开发性原则。以科技为先导,多方面多层次互相渗透,交叉互补建设,避免盲目性、随意性,科学规划设计,精心运作管理,提高项目建设成效。5、坚持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原则。6、坚持与其它扶贫措施相结合,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原则。7、坚持移民与劳务培训相结合的原则。(三)建设目标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的目标:一是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脱贫,使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安置区的平均水平

20、,并形成稳定解决温饱,遏制返贫的基础条件;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改变教育文化卫生的落后状况,强化学校硬件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劳务输出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2010年生态移民的任务是搬迁泥阳镇镇成庄村田堡居民点、焦树湾居民点、郑垭村灰条沟居民点涉及1乡(镇)2村3个居民点60户300人,建设住宅60套,修建道路,实施通电、通水工程,改造耕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等,形成稳定解决温饱、遏制返贫的基础条件和良好的发展路子。(四)安置方案1、人员搬迁方案搬迁泥阳镇镇成庄村田堡居民点 户 人,焦树湾居民点 户 人,郑垭

21、村灰条沟居民点 户 人,整体安置到泥阳镇郑垭村 安置点。2、安置区选择2.1安置区选择原则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安置区选在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方便的地方,区内地质结构稳定,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相对优越,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产业构成相对合理。迁出区和安置地均为汉族群众,文化背景相同,地理、人文环境均适合移民安置。2.2、安置区基本情况该安置区位于泥阳镇镇区,洛河岸边,距镇政府1500米,距迁出区居民点平均 公里,地势开阔平坦,现有常住农户 户 人,耕地面积 亩,农民经济收入以商贸流通、种植业、林果、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距泥阳中学和泥阳镇中

22、心小学分别 米和 米,该村水、电、路、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相对健全,农村社会事业和经济相对发达,土地肥沃,沿河分布 亩农田,均为灌溉设施齐全的水浇地。安置区规划在郑垭村现有住户 侧,属 地,南北长约 m,东西宽约 m。地势开阔平坦、地质构造稳定、周边地质灾害弱发育。区内建设场地属中硬场地,地基土以碎石土为主,土的力学性能良好,场地地基稳定。安置区东临洛河,洛河水质良好,水量充足,完全可满足安置区移民生产生活及大牲畜用水需求。安置区距泥阳中学 米,泥阳中心小学 米,完全可满足安置区儿童就近入学,不需新建、扩建学校。安置区距泥阳镇供电台区 米,可直接接入400v输电线,满足移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五

23、)、安置区土地资源平衡分析安置区建设用地为河滩地,南北长 米,东西宽 米,面积约 平方米,宅基地按每户300平方米划拨,需土地24000平方米,村内道路及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需土地1320平方米,共需建设用地 平方米,因此,河滩地完全可满足安置区建设用地需求。沿永宁河两岸可以通过治河增地,新增耕地 亩,作为移民基本口粮田,人均达到 亩。六、 安置区建设内容与方案设计(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1人饮工程安置区饮用水直接从原供水管网接入,铺设供水管网2800m,闸阀井及检查井6座,水表井及供水平台60座(详见附件1)。2、 道路工程安置区:巷道 m,设计路幅宽为1(绿化带)+4(路面)+1(绿化带)共

24、6米。3、 供电工程安置区距泥阳镇供电台区 米,架设400v输电线路直接为安置区移民供电,实施户表工程60户。安置区配电需400v输电线路 m,实施户表工程60户。住户计量采用一户一表,每户设带总开关的用户配电箱,采用单相交流220v电源供电,由电表箱单独引来,电表箱至用户配电箱的导线采用bv-0.5kv-310mm2sc32暗设。住户的照明、一般插座、厨房插座、卫生间插座回路均设保护开关。其中插座回路均设漏电保护装置。插座均为安全型。(二) 农村能源建设方案在安置区均配套建设户用沼气池,每户建设8m3户用沼气池一座。安置区共建沼气池60座。根据农户搬迁后实际情况可自行配套建设“改厨、改灶、改

25、厕”等三改工程。(三)产业开发建设方案 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后,居民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不变,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原有的养殖业、中药材与林果种植及劳务输出。群众易地搬迁,安居乐业后产业开发建设由当地结合其他产业政策组织。(四)住宅建设安置区住宅建设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节约用地、经济实用原则。宅基地每户面积300m2,住宅建筑面积每户80m2,总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住宅采用砖混结构一层平顶(部分条件好的村民可建二层楼房)住宅建筑模式,配套厕所、圈舍、沼气池、杂物间,墙体采用普通机砖承重,防火等级二级,抗震设防烈度8度,防水采用机瓦屋面,使用年限50

26、年。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安全等级二级,防火等级二级,合理使用基准年限50年。住宅工程基础为水泥砂浆砌条形基础,墙体为240mm砖墙,屋面为c25钢筋混凝土平屋面。内墙面为混合砂浆底面,纸筋石灰膏墙面,外墙为黄色室外涂料,在0.00下设一道240mm300mm的混凝土圈梁,屋面由四根100mmpvc管进行有组织排水。七、 组织管理(一)项目组织领导机构为确保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顺利实施,加强组织管理,县上成立徽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领导小组,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综合、农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委、扶贫、财政、教育、卫生、民政、国土、水利、林业、农牧、电力、交通等部门和乡

27、镇领导为成员,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对工程方案的落实,技术方案的执行和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严格考核。各部门都要围绕生态移民安置工作,做到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确保生态移民工作顺利进行。领导小组在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由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刘保怀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方案的制定、审定、项目实施的监督和管理以及易地搬迁的日常工作。(二)项目管理1、项目建设由项目领导小组统一安排,统一部署,统一组织。是审查安置区规划及建设方案;是协调各部门、各迁出区与迁入区的关系,顺利进行移民搬迁。2、领导小组安排各成员单位,负责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等配

28、套设施建设,并做好检查监督管理工作。3、领导小组安排各迁出区和安置区乡镇做好搬迁群众动员、组织工作,使迁出群众自愿积极,使接收区群众乐意接收、乐意帮助。4、由领导小组安排专职人员处理移民的日常事务,解决搬迁中的困难和问题。(三)资金管理按照中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项目资金由项目管理办公室设立专户,封闭运行,按工程形象进度拨付建设资金,要加大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确保专款专用,杜绝挪用挤占。(四)质量管理为确保工程按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施工:是实行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制;是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实行工程质量监理责任制;(4)是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五)进度管理为确保项目建设按期完成,应把安置工作进

29、度管理作为项目建设的首要环节,分阶段部署实施。计划完成实施方案报批,投资计划下达后一年内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八、技术支撑体系(一)、搬迁人员在新地区的生产生活培训为了确保搬迁群众能够稳得住,不回迁,尽快适应迁入区的生产生活习惯,徽县人民政府已将扶贫开发与易地搬迁工程相结合。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已根据当前的易地搬迁计划,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计划对搬迁群众进行系统的培训。一是帮助搬迁群众尽快提高文化素质和熟悉迁入区的基本情况及新的生产模式;二是加强科技普及工作,进行各种实用致富技术培训,使搬迁群众能够每户拥有1名科技明白人、基本掌握1-2门实用技术,特别是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和畜牧养殖等产业开发进行技术培

30、训。通过培训,彻底转变搬迁群众靠天吃饭的传统习惯,尽快融入迁入区新的生产模式,早日脱贫致富。(二)、扶贫措施2.1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对搬迁群众进行帮扶。2.2劳务输出和三产经营。由县劳动部门通过对搬迁人员进行第三产业及家政服务培训,组织有条件的搬迁群众外出打工或从事三产经营,提供和创造一切便利条件,促使富余劳动力向餐饮、运输、加工、服务等行业转移,努力增加群众收入。2.3政策支持。对有条件发展工商企业的农户,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为他们办理营业执照,税务上减免一定额度的税收,银行向移民发放小额信贷,对于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项目,可给予资金支持。(三)、迁出区生态恢复

31、方案 迁出区主要为退耕还林项目区,生态位置重要,对迁出区的生态环境主要采取自然恢复和争取国家及地方、个人多渠道投资的方式采取生物措施和简易的工程治理措施为主的治理恢复方法,以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为主,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 (四)、安置区群众发展模式为了确保安置区移民能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根据安置区实际情况,将迁后移民产业开发分为两大类,制定不同的产业开发模式。该安置区特点是靠近街道和公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优越,出行方便,信息发达,产业开发重点考虑依托公路和街道商业区,积极引导参与商贸流通业和发展养殖业,培置新的收入增长点。1)依托镇政府所在地商贸流通业发展

32、优势,结合自身条件,积极发展个体经济,可实现人均年收入1000元。2)大力发展养殖业:发展草食畜产业,户均养殖4头瘦肉型猪,年户均出栏3头猪,可实现人均年收入1800元。3)开展劳务输出:通过有组织的技能培训和劳力输转,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人均年可增加收入700元。三年后,综合预计可使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在2500元以上,能确保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达到搬出来、稳下来、富起来。三年后,综合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可稳定在3500元以上,确保实现易地脱贫目标,逐步走向富裕。九、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一)投资概算依据项目投资概算依据以下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价格概算编制:(1)交通道路工程依据甘肃省交通厅、省发

33、改委甘交规划(2002228号)文件;(2)民用建筑和供电电工程参照甘肃省建设厅(甘建价2001385号)文件及甘肃省建设厅(甘建价1999226号)文件;(3)陇南市地方基价和实际情况。(二)投资概算项目概算总投资 万元(见附表2)。其中:1、公共基础设施: 万元,占总投资的 %;2、农村能源建设: 万元,占总投资的 %;3、住宅建设: 万元,占总投资的 %;4、勘察设计费: 万元,占总投资的 %;5、项目管理费: 万元,占总投资的 %。(三)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 万元。其中:申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央专项资金150万元,占总投资的36.58%;整合中央其它专项资金 万元,占总投资的 %(人

34、饮安全工程16.2万元、电力专项资金13.28万元、农村能源沼气池建设资金9.6万元);群众自筹 万元,占总投资的56.85%。(详见附表3)十、建设计划(一)建设期限项目建设期限为2010年2011年。(二)建设进度第一阶段:二个月时间,进行宣传动员,完成规划、设计和土地划拨;第二阶段:二个月时间,完成“三通一平”;第三阶段:五个月时间,修建住宅,实施配套工程(可同步进行);第四阶段:二个月时间,搬迁、建制;第五阶段:一个月时间,完善、验收。十一、 效益分析(一)生态效益通过实施徽县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将有1镇2村的3个居民点60户300人从生态位置重要,生活条件艰苦的退耕还林去搬出,有效降低迁出区生态的人畜负载,减少和避免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和毁损,同时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逐年恢复和提高植被覆盖率,使水源涵养功能得到提升,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二)社会效益实施生态移民后,上述3个居民点的60户300人,摆脱严酷的生存环境,通过实施产业开发,摆脱贫困,基本解决温饱。其主要社会效益表现为:(1)搬迁人口的生活环境将发生根本改变,迁入地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备,文教卫生条件优越,能够逐步实现搬迁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