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悦读——文学作品教学的追求与实践_第1页
深悦读——文学作品教学的追求与实践_第2页
深悦读——文学作品教学的追求与实践_第3页
深悦读——文学作品教学的追求与实践_第4页
深悦读——文学作品教学的追求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深悦读文学作品教学的追求与实践贵州省册亨民族中学 徐永约 内容摘要 阅读的“快餐式”、文化的娱乐化倾向,导致不少学生乃至国民阅读的肤浅化,情趣的世俗化,怕读、厌读名著,人文素养浅薄。文学作品教学的“深悦读”理念,既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是文学作品阅读自身的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书香中国梦”的基础。对比探究、“压榨”与追问、多角度挖掘、补白、情境再现等,是探索实践“深悦读”的可行方法。关键词 深悦读 文学作品 教学 实践一、“浅”而“怕”高中学生阅读现状令人忧在刚接手的一个高三班上了一节课后,我一天的情绪都很低落。课中,我无意中提到了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

2、别,竟无人响应;当我吟出“离离原上草”时,全班几乎同时“唱”出了“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欣慰地等待着,却又没了下文。我问:“都记不得啦?”“老师,我们背完啦!”学生高声回我。经了解,他们在少儿时读到这首诗时,题目叫草,只有四句。再问他们这首诗讲什么内容,都自信满满地说,不就是说小草生命力顽强吗!我接着又问:“读过西游记红楼梦吗?”“看过。”“有什么感受?”“孙悟空很搞笑”“红楼梦的三角恋不怎么样”原来,他们看过的是游戏和时下“新潮”的电视剧,或者是“快餐式”的缩微版,而非原著!这就是我们今天的高三学生吗?我纳闷,我无语!他们的文学素养还停留在少儿阶段啊!其实,这样的遭遇我已经

3、不知遇到过多少回了。平时交流中,谈到现在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同事们都直摇头。的确,时下流行的是阅读的“快餐式”,文化的娱乐化。不少高中生追求时尚,醉心于各种“幻象”,只求一时的“快感”与“热闹”,而远离了对原汁原味名著的“品读”,甚至怕读名著,厌读名著。其后果就是,许多高中生常常情绪浮躁,情趣世俗,思想肤浅,人文素养浅薄,文化修养“贫血”!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深刻反思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能做什么?笔者以为,学生们满足于获取“快感”与享受“热闹”的肤浅阅读,不懂品味名著,害怕阅读名著,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语文教师造成的。试想,篇篇文章都来个扫清生字词拦路虎,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层次大意,概括主题思

4、想,小结写作特点谁不烦啊!谁会没有味同嚼蜡之感啊?因此,把学生从追求“快感”与享受“热闹”的“快餐式”肤浅阅读的“泥淖”中解救出来,让他们喜欢名著,爱上名著,品读名著,必须从改变文学作品教学“固有模式”做起!文学作品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文学名著的解读,鼓励个性化感悟,使他们在思考、探究中有所悟有所得,感知名著的深妙与伟大,体验阅读的愉悦。亦即文学作品教学应该使学生在对作品进行深入深刻地品味中享受到高雅而纯粹的快乐。我们姑且把这种阅读过程叫做“深悦读”。二、深悦读文学作品教学的本质要求1、深悦读的基本理念和内涵。深悦读,简言之,就是深入深刻而又快乐地阅读。这既是一种阅

5、读的方式,又是一个行动与体验的过程,更是一种阅读的态度。作为一种阅读的方式,它追求的是立体化的有深度有个性的阅读,它拒绝“浅浏览”,拒绝人云亦云不求甚解;作为一个行动与体验的过程,它强调生动的参与与融进,尊重和 “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验,拒绝兜售固有的“模式化”的结论;作为一种阅读的态度,它凸显了主体对于阅读对丰富自身生命内涵,提升自身生命质量之意义与价值的自觉,使阅读成为自身内在的必需,而不是别人强加的“任务”。2、深悦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6、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促进高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尤其是文学作品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与这样的理念相适应,课程标准从“感受鉴赏”的层面对高中语文课程提出了如次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使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课程标准还从教学实践的层面提出了这样的

7、建议,“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深悦读主张“深入深刻而又快乐地阅读”的理念和实践,正契合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客观要求。3、深悦读,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和保障。对于文学作品是怎样“作用”于读者的,高尔基曾做过这样的阐述:“只有当文学家使读者也能根据个人的经验,根据读者自己的印象和知识的累积,来想象补充、增加文学家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的时候,文学家的作品才能对读者发生或多或少强烈的作用。” 深悦读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在于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

8、主动“想象”、探究的积极性,去“品味”“文学家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性格”的丰富“滋味”,从而受到“或多或少强烈的作用”,体悟到文学名著的无穷魅力,进而形成对阅读文学名著,亲近文学大师的“自觉”。同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鉴赏文学作品自当从“玩味”语言入手,而文学名著的语言“多半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就像弹琴总有那么点“弦外之音”,吃橄榄总有那么“点回甘味儿”。而这“弦外之音”,“回甘味儿”才是文学家留给读者的精华所在,才是读者所最应该去“玩味”的所在,才是读者真正领略到名著魅力和大师风采的关节点。深悦读的要义正在于,欣赏文学大师的作品,必须全身心地沉下去,深入到赖以构成文学艺术的语言本身的内

9、部,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追问、探究:文学大师为何这样写?这样写有何深意?有何效果?去咀嚼语言,从而品味到语言的“弦外之音”和“回甘味儿”。这就像叶老所说的,“读者必须把握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有辨出真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4、深悦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文学大师的名著,都代表着语言艺术的高峰,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和楷模。鉴赏(不是“浏览”)这样的文学名著,是一种“美读”活动。深悦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读”,它强调对文学作品鉴赏的深入性与自觉性。通过揣摩语言运用的妙处,它使师生体会到文本独特的语言文字的张力,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的魅力,尤其重要的是

10、,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师生互动、深入思考和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同时对文本进行有价值的质疑与反思,并进而有意义地再创造,从而实现师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得到有效地发展。这一“美读”的过程,正是读写听说能力共促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真正重视并有效落实了深悦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5、深悦读,是实现“书香中国梦”的必然选择。以色列能以区区之地建国并迅速发展成为令世界敬佩的强国,其根本原因在于以色列人自觉、深刻的阅读习惯成就了国民的高素质。一个不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同样,一个不善阅读的民族

11、也难以设想其前途。中华民族有着良好的“书香”传统,自古就重视读书,重视文化传承。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急功近利、追求感官享受的浮泛浅薄之风,嘲笑、歪解甚至恶搞文化名人、文化名著,影响极其恶劣。所幸的是,国家看到了这一点,意识到了这一现象的严重性,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着力建设“书香中国”,提升民族素质。高中文学作品教学强化深悦读,使每一个高中生都养成了深悦读的良好习惯,必然有力助推“书香中国梦”的实现。三、深悦读文学作品教学的追求与实践高中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要求应是在小学、初中基础上跃进一大步才行,应该突出阅读质量即深刻度与个性化、创造性,培养自觉的阅读态度,使学生养成爱读、善

12、读的良好习惯。这应该成为师生的共同目标和追求。但是,文学作品教学如何“深”而有效,怎样让学生“悦”读起来,则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实例来加以阐述。1、对比探究小小标点有深意。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水生在区上开会,报名参加了大部队,回家后把情况告诉了妻子水生嫂。水生嫂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句话的另一种标点是:“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我让学生对比探究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学生反复诵读不同标点的两句话,同学之间进行了沟通交流,发生了不同意见。有的说两句话的意思没什么不同,有的说有点不同。说不同的同学认识也有差距,但经过互相

13、启发、补充,得出了这样的认识:“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说的是一层意思,“你走,我不拦你,”话没说完,整个句子表意的重心在“家里怎么办?”,水生嫂嘴上说“不拦你”,实际上却拿“家里”来要挟丈夫,反对丈夫参加大部队,如此,水生嫂就是一个只顾自家,不顾国家民族大义的落后分子形象。这明显有悖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说的是两层意思,“你走,我不拦你。”水生嫂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支持丈夫参加大部队抗日打鬼子的决定,而“家里怎么办?”是另一层意思,丈夫走了,水生嫂担心家里的重担不知怎么办,提出来与丈夫商量办法,同时,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一个年轻妇女在家独自支撑实属不易,妻子希望

14、丈夫理解自己,这与后边水生嫂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以及主动要求丈夫“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等情节是吻合的,如此,水生嫂就是一个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支持丈夫出征抗战的深明大义的年轻妇女形象。学生有了以上的认识,我接着补充:据说,有出版社把清样拿给孙先生审阅,孙先生就要求将“我不拦你”后边的“,”更正为“。”这时,学生们不禁露出了佩服的神情,感叹名家真是不一样,小小标点也大有文章!学生很兴奋。“是啊,名家名著只有这样去读才能读出点名堂来,品出点滋味来!”我顺势追加了这么一句。2、“压榨”与追问一个副词见功力。西方新批评强调压榨文本,从文本语言中读出特殊的丰富的意蕴,这正是阅读文学名著所需要的

15、方法和所应该下的功夫。深悦读的理念也是主张对文本作深入的阅读,并进行不断的深刻的追问,以期最大限度地“压榨”出文本丰富的意蕴,体验到阅读名著带来的愉悦与满足感。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开头有这样一个情节:“我”来到鲁镇,鲁四老爷“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就这段文字,我做了这样的处理:首先,“还是”能换成“是”吗?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后很快给出了解释。不能换。其一,“是”,只是撇清四叔骂谁和不骂谁的问题。其二,“还是”既可以撇清四叔骂谁和不骂谁的问题,同时暗示四叔不只是这一次这样骂,而是一直以来都这样骂。其次,康

16、有为是谁啊?学生又很快说出:康有为是清末的维新派领袖人物,后来又成了保皇派人物。再次,四叔又是个什么人物呢?学生纷纷发言: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鲁镇的统治者,是害死祥林嫂的罪魁祸首再其次,康有为与四叔之间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吗?四叔为什么要“一直以来都这样骂”康有为呢?这个问题难倒了学生。我让他们课后去思考,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去查找、搜集资料,下一堂课分享各自的成果。学生来了兴趣。第二天,学生们喜形于色,纷纷贡献了自己思考的成果,或者查到的种种观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最后,我让学生们谈感受。有的说,一个不起眼的副词,意蕴竟如此丰富,阅读名著还真得下一番思考的功夫才行;有的说,

17、 对“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这么一句看似平常的话的理解,在杂志、网络上居然引起那么多的争论,而且,他们的解读似乎都有道理。小结:同学们啊,这就是平中见奇,浅里藏深,不是大手笔是做不到的。读大师的名著,就要有不断追问的态度和习惯,就要下不断“压榨”的功夫,才可能聆听到那“弦外之音”,品尝到那“回甘味儿”。3、多角度挖掘一块石头妙无穷。读名家名著,要做有心人,要沉得下心来读,不能浮躁;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入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才可能读出 “大师风范”,感受名著伟大。这就是有学者所说的“一具体就深刻”的道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涉及同一块“石头”的三处描写:“(林冲)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

18、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开。”“(林冲)轻轻把石头掇开” 文中三处写到的这块“大石头”并未受到一般读者甚至一些批评家的重视,以为无非就是一块躺在庙门旁而被林冲“随意”“掇”过来抵门的石头罢了。真是这样吗?每当读到此处,教到此处,笔者心中都不禁会生出这样的疑问。经过反复琢磨,笔者终于有所悟:这块“大石头”并非作者无心的“随意”之笔,恰恰相反,它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匠心,可谓神来之笔!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就把这块“大石头”作为一个生成点,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探究,学习怎样鉴赏名著,怎

19、样“玩味”名著的妙笔,真正领悟名家名著之所以是名家名著的奥妙!就此把我处理这个生成点的情况略述如次:师:课本练习以及同学们能找到的资料都说,“朔风”和“大雪”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你们认为还有没有别的同样重要的因素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请同学们探究后发表看法。生:还有“酒”。生:不对。“酒”是拿来衬托“朔风”和“大雪”的。师:分析有理。生:还有“火”。因为大火烧了大军草料场,林冲才被逼上梁山的。师:也有有道理。生:还有那块“石头”。师:“石头”,说说看。生:因为林冲进庙后随手“掇”过那块“大石头”把门“靠”住了,才使陆虞侯等人放火后来到寺庙而无法进庙,只得在门外谈论,却让林冲在门里“偷听”到了实

20、情,也才最终如梦初醒,彻底放弃“苟安”的幻想,怒杀仇人,投东而去。师:精彩。(学生们掌声响起)大家再作进一步的探究,看看这块“大石头”还能给我们哪些惊喜?学生们来了兴趣,纷纷作探究状,同学之间在谈论、交流。而后纷纷发言。小结起来,那块“大石头”起码有如下妙用:其一,在情节发展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把情节推向了高潮和结局;其二,对刻画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一是表现了林冲粗中有细的性格“伏门边听”、“轻轻把石头掇开”,二是在对比中展现了林冲力大无比的英雄形象对那块“大石头”,林冲只是“掇”、“靠”“轻轻”“掇开”,而那“三人”却“再也推不开”;其三,完成了人物形象又苟安、软弱到奋起反抗的历练过程,突

21、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因为有一石抵门,林冲居然就心安理得地“慢慢地吃”喝起来,似乎完全忘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同样,因为有一石抵门,林冲无意中知道了实情,怒不可遏,杀仇上了山;其四,巧妙的安排,增强了戏剧味儿一石之“靠”一门之隔,那“三人”在门外自鸣得意,如小丑表演,却不知死到临头,这边林冲越听越气,怒不可遏,杀气冲天,读者看得明白,急等结果妙绝!其五,用词精准,极富表现力那“掇”“靠”“推”三词,一个也换不得,真是辞约义丰。那块“大石头”的存在,使 “林冲终于是英雄,终于是气魄宏大的造反英雄”成为现实。抓住名著中看似“不经意”之笔作这样深入的探究、赏析,学生很感兴趣,真正体会到名家名著的“不一

22、般”的魅力,同时享受到了探究式阅读的快乐和满足,阅读成为“悦读”。4、补白寻常语含万般情。“留白”是不少艺术大师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不仅体现出艺术大师们高超的艺术智慧,也是艺术创造中一种非凡的境界。就文学作品而言,只有品出了那“空白处”的“味儿”,才能算是基本读懂了大师们的作品。学会“补白”,是品味“留白”之妙的前提。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降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中林黛玉气绝时有这样的情节:刚擦着,猛听黛玉直身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

23、三更入梦遥! 黛玉气绝时的这句“宝玉,宝玉,你好”令万千读者好不黯然神伤的同时,又不得不深为作者的神妙“留白”艺术而赞叹不已。黛玉究竟要说什么?究竟想表达什么情感?无数的疑问完全留给读者去填补与解读。我把这个情节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补出黛玉可能会说的话,并说明理由。学生兴趣盎然,纷纷缀补。 “宝玉,宝玉,你好吗?”我就要“走了”,你病魔缠身,现在可好?对意中人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宝玉,宝玉,你好坏,再看我一眼罢。”“坏”是情人似恼实爱的“嗔怪”,“再看一眼”表达的是黛玉对宝玉的万般衷情与临终时的依恋不舍之情。“宝玉,宝玉,你好可怜。”宝玉啊,你贵为大家公子,却不能与自己心仪的恋人相守,被骗与他

24、人完婚,你真可怜啊。表达对宝玉无限同情的同时,凸显了黛玉人格品质的崇高。“宝玉,宝玉,你好狠心啊!”为了新欢忘了我们的旧情,我已即将魂归酒泉,你竟然不来见我一面。黛玉对宝玉的责备之情充分表现。“宝玉,宝玉,你好傻啊”可爱的宝玉,你竟然会同意与自己不喜欢的人完婚,你糊涂啊。经过这样的“补白”过程,学生真正体会到了那平常语中的万般情思,嚼到了名著不同凡响的“回甘味儿”。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只写到佛来恩节夫人说:“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佰法郎!”就打住了,至于路瓦栽夫人听了这话后的反应则只字未写。要真正解读好文本,也可以用“补白”的方法进行教学。文学作品教学中,类似的情况是很多的,“补白”的过程,就是深悦读的过程。5、情境再现情到深处语最直。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再现文学作品描述的景象,把学生带入到具体、特定的情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