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周21伯牙鼓琴_第1页
第十四周21伯牙鼓琴_第2页
第十四周21伯牙鼓琴_第3页
第十四周21伯牙鼓琴_第4页
第十四周21伯牙鼓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伯牙鼓琴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第十四卷孝行览本味。大意是: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文中,“方豉琴”的“方”意为“刚刚”, “足”意为“值得”。课文共4句话,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锺子期

2、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善哉乎鼓琴”表现了锺子期对伯牙高超琴艺的赞叹;“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现出的情怀。锺子期知其“音”, 更知其“志”。喜遇知音,伯牙是怎样的欣喜?故事中没有描述,而是在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因为他“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无足”一词,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和不再弹琴的决绝态度。文章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富有想象空间。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设计得都很巧妙,体现了故事中人物的神情状态,有助于烘托学习氛围,便于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课文。课后 “资料袋”中介绍

3、了历史上与伯牙、锺子期有关的传说及文献资料,对“知音”和“高山流水”两个词的特殊意义进行了解释,用以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知识,更好地理解伯牙鼓琴。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知音情”, 以读促悟,借助资料、影像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伯牙、子期二人为什么能成为知音,伯牙又为什么要在锺子期死后“破琴绝弦”。同时,通过人教版伯牙绝弦与统编版伯牙鼓琴题目的比,让学生试着理解伯牙鼓琴更想传达的内容。学情分析:统编版教材中,三年级上册编排了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六年级虽然处在教材改版的过渡时期,但是对于文言文学生也并非全然不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学

4、生可以借助注释简单理解文意。但是相比于人教版教材伯牙绝弦,伯牙鼓琴无论从读的层面还是理解的层面都提升了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正确,读出古文韵味自然成了重点。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不是难点,在教学中可以围绕“伯牙的琴声”与“锺子期的听琴”展开,帮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从而进一步理解他们二人的知音情,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伯牙鼓琴。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4.积累中华经典古文,感受知音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根据注释理

5、解词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教学难点: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教 学 流 程:过程设计(突出主问题与关键学习活动设计)板块一 初通单元,明确任务1. 读篇章页。自读篇章页,交流:关于这个单元的学习,你明确了哪些信息?2. 交流发现。第七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旅”,学习要点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3. 明确任务。(1) 了解编排。单元内容的编排,分别涉及哪些艺术门类?你对哪些内容较感兴趣?哪些内容你还比较生疏,需要课外及时补充了解?(2) 做好准备。针对习作的要求,你将做哪些方面的准备?板块

6、二 读知音情1. 出示课题(1)理解“鼓”的意思。明白文言文讲述的是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 (2)回顾学法。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课件出示全文,学生自读。(1) 读正确。学生自由读,教师相机点评,关注读音是否正确。(2) 读出节奏。学生边读边画出节奏,试着读出古文的味道。(3) 读出意思。同桌合作,借助注释,试着理解古文的大意。 (一人用自己的话说意思,一人试着用文言文附和)(4) 读出韵味。 (学生齐读,配乐,指导加上动作) 板块三 懂知音情1. 觅知音。(1) 出示关于伯牙的资料。 传说俞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被人尊为“琴仙”,然而,满朝文武大官竟无一人能听

7、懂伯牙所弹的曲子。(2) 引导。伯牙精妙的琴声无人能懂,这是怎样的孤独啊,寻寻觅觅中他能否遇到那个知心人? (引导学生感受伯牙寻不到懂得他琴声的人的那份孤独、寂寞。2. 遇知音。(1) 出示资料二 一次,伯牙在江边弹琴,在山上砍柴的樵夫锺子期却听懂了伯牙琴声中的情操和志向。从此,伯牙把锺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2) 引导。喜遇知音,伯牙该是多么-从此-出示句子:“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2) 师生合作读。(教师引读)在万物复苏的春日里 (学生齐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教师引读)在枫叶如火的山林中 (学生齐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教师引读)在漫天飞雪的茅屋旁 (学生齐读)伯牙鼓琴,锺子期

8、听之。(3) 教师小结:终遇知音。 (4) 学生再次齐读第一句话:“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3. 惜知音。(1) 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学习提示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的相关语句,画一画。同桌之间读一读,感受伯牙与子期的心意相通。展开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可能表现什么?(2) 小组交流,汇报展示。 (相机出示句子)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组同桌:采用对读的方式朗读。第二组同桌:用白话文说说意思。(3) 拓展训练,引导学生理解高山流水代表的是伯牙内心高

9、远的志向与博大的胸襟。(4)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理解“少选”。 (一会儿,引导点拨:从巍峨的太山到汤汤的流水,转瞬间的变化子期都能察觉到,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 ( (板书:知音)(5) 指导朗读第一至第二句。(6) 小结。知音,彼此珍惜,彼此懂得,于人海中相遇、相惜。 一人抚琴,另一人听之。但是,造化弄人啊!4. 失知音。(1) 出示子期死的资料,请一名学生读。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的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遇时,万万没有想到,

10、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3) 朗读指导。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3)师生合作读。 (教师引读)伯牙伫立江边,从前的一幕幕浮现眼前。记得那时啊 (学生齐读)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教师引读)琴声中有高山 (学生齐读)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教师引读)琴声中有流水 (学生齐读)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教师引读)如今,眼前看到的只是子期冷冰冰的坟墓。伯牙才意识到,最懂他琴声的人 (生齐读)锺子期死。(教师引读)最知他心意的人 (学生齐读)锺子期死。(教师引读)苦苦觅得的知音

11、 (学生齐读)锺子期死。 (4)出示句子并提问:你想问什么,你想知道什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交流反馈,学生反复读。出示“资料袋”。生读第一部分,理解“高山流水”“知音”。师读第二部分,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子期的传说。小结。懂他的人离开了,心意相通的情只能回忆了。因为彼此懂得,所以这琴摔得值得。 (5)完成作业本第5题。(6)师生合作读。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为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欧阳修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曹雪芹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孟浩然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增广贤文 板块四 赞知音情(1) 出示伯牙绝弦与伯牙鼓琴教材对比图片,引导思考。人教版中的课文和统编版中的课文题目发生了变化,那为什么要用现在这个题目呢?预设:伯牙绝弦更多的是想说伯牙失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