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解说庄子齐物论,今天我们来讲庄子的齐物论这篇文章。那么庄子的文章有内篇、外篇与杂篇三大类。内篇有7篇文章,人们认为是庄子自己写的,或者是代表了庄子的思想; 外篇的文章可能是庄子的学生或追随者写的;那杂篇就好不好说了,不过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来理解庄子的思想。所以看庄子的思想,我们主要看内篇。 那么内篇我为什么要讲齐物论呢?庄子的文章,最有名的,也是写得最飘逸的,是逍遥游。 逍遥游有点像什么呢? 有点像儒家中的大学。朱子说儒家经典先读大学,为什么?因为大学就像个书架,你读了大学,就把儒家思想的框架条理列出来了,比如修齐治平之类。但大学并没有教如何修齐治平,只是列个提纲。逍遥游也是一样。 逍遥游说什么
2、?也是把庄子思想的提纲列出来,说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已,最后归结到无用。但如何无名无功无已无用,逍遥游是没有说清楚的。 而齐物论说的是什么?齐物论是庄子思想的精华。也就是齐物论把庄子逍遥游这个框架赋予了灵魂。所以很多人认为齐物论是庄子最重要的一篇文章,你把齐物论读懂了,庄子思想的精要也懂得差不多了。,那么内篇还有几章,比如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等,就告诉你如何去做,为什么这么做,可以说是齐物论的补充,或者说是庄子思想的血肉。所以庄子内篇7篇文章,逍遥游是骨架,齐物论是灵魂,其余五篇是血肉。 所以我们要了解庄子的思想,必须把齐物论读懂读通了,不然都是我们自己在瞎想,而没有真正理解庄子的思想
3、。 但齐物论这篇文章恰好是庄子所有文章中最难读的。它最大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逻辑性太强,你一走神,跟不上庄子的思路,你就乱了。所以读齐物论,你要有大眼光,你看前后文去看。齐物论难懂,主要是难通。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齐物论里有一些不是庄子的思想,而后人却以为是庄子的思想。这个就乱了。我举个例子: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这个指,这个马,是公孙龙子的思想,庄子引用了他的思想在说。说到公孙龙子,他写的几篇和庄子很像。他最有名的是白马论,也就是白马非马。 但他思想的精华是指物论,也就是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和庄子很相
4、似的是,指物论是公孙龙子思想的精华,而指物论也是古来最难读懂的一篇文章,比庄子的齐物论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一个庄子引用别人思想的例子。,还有一个例子更值得说。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一句话很多人,包括现在很多翻译也好,对庄子齐物论的解读也好,都认为是庄子思想的精华。说太山和兔子毛一样大,夭折的小娃娃和彭祖年龄一样大,说这是齐物的极致。 其实这一段话,包括最后那一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不是庄子的理论。是谁的呢?是庄子的好朋友惠施的理论。 惠施很多次在庄子中被引用,比如著名的子非鱼的辩论就是庄子和惠
5、施两人辩的。惠施这个人的学说,没有书留下来。他的理论只是很简单地记载在庄子这本书里。主要是记载在最后一章,天下篇中。 “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你看,里面“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是不是就是“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啊?“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是不是就有点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啊
6、?特别是最后一句“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是不是相当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了?,但庄子是不是赞同惠施的那一套理论呢?显然不赞同。因为他第一句话就评价道:“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舛驳”,是指这套理论乱得很,不像样子。然后“其言也不中”,他的言论也不合适。好像就是说,这惠施完全就是胡说八道。所以把这一段思想看成是庄子的思想,是完全错误的。 下面我们具体来讲齐物论。 这里先把齐物论这篇文章解一下题。 什么叫齐物论? 很多人认为,齐物论者,论“齐物”也,所谓“万物一齐”者也。 但世上的事物,数不胜数,古人名之以“万物”。万物形态各异,如何能齐之?万物本不齐,如若煞费苦心而齐之,不就成
7、了后文所说的“劳神明为一”?如此劳精敝神,伤生损性,此修道者之大患。 所以庄子这里并不是说的“齐物”。这一点一定要明确,不然后文读不通的。 那么这个齐物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是齐之“物论”。 “物论”为何? “言”也;有“物论”未发于“言”者,“知”也。“知”、“言”二字,是本文的骨干。下文反覆宣演,或分说,或合说,总不离此二字。那说“知”,说“言”,为的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知”主于心,而“言”发于心。所以一个“心”字便是本文的总纲。 而本文非是论“齐物”,实是论“齐心”。万物不齐,而心可齐。心志若齐,则万物皆齐,此之谓“不齐齐”。,那么说到这个齐字比较有意思。儒家也说齐,说齐家。儒家
8、说齐家其实你想起来是有问题的。我们一般来说,什么叫齐,一般平齐叫齐。可儒家说什么?说等级,说尊卑。父尊子卑,这是天经地义的。孔子读易,读出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所以儒家说齐家粗一看是有问题的。 但如果你能看到齐的古体字,可能就能明白儒家说的齐家是什么意思了。我描述一下,齐的古体字是三根草长出地面。但有意思的是,这三根草不一样长。中间高一些,两边低一些。说文上怎么解释的呢?说文上说,草不一样的长的原因是,地势高低不同耳。所以看上去不齐,实际上是齐的。所以儒家说齐家,就是在于这个“地势高低不同”。 那么庄子说齐物论,也是这个意思。心齐,物自然齐。那么庄子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世人的
9、心是不齐的。表现在什么?心不齐,则言不一。所以庄子要齐言齐心,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心不齐。 其实这个儒家有句话,说得也比较清楚:“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庄子齐物论也在说这个。庄子说“道心”,叫“本心”,叫“未成心”。庄子说“人心”,叫“成心”。 人心何以不齐?由感于不齐之物,而有审辨彼此、是非、美恶之知,因而生好恶之情,随发而为不齐之“物论”。那如何“齐心”?在于“无已”。,所以庄子继逍遥游后作此篇齐物论,是有其深意的。逍遥游主旨在于“无已”。无已则能冥情去知。情冥知去,则心如死灰,蝶我胥忘矣。这便是下文所说的“丧我”。“丧我”便是齐之极致了。 所以先把齐物论这个题解清楚了,
10、你不要想着去“齐物”了。庄子要说的,是“齐心”。其实也不是“齐心”。最终要说的,还是“无已”。也就是一开篇说的:“吾丧我”。 我们再把这篇文章整体分个大段,就好像小学生学课文一样。 这篇齐物论,庄子在文章的布局上是非常巧妙的。全篇皆采用问答形式。 全篇分六大段:第一大段,以“丧我”发端,下面非常长的一段,一直到哪呢?一直到“葆光”,是说的子綦、子游二人的问答;二大段,说的是尧、舜二人的问答;三大段,说的是啮缺、王倪二人的问答;四大段,说的是瞿鹊、长梧二人的问答。 五大段,说的是罔两与景二人的问答。末段,则以自喻梦蝶不知周结尾,可以说自问自答。梦蝶不知周,即是“丧我”,又与篇首之的“吾丧我”相照
11、应。把握住这样的布局,再来读齐物论,文章的脉落就比较清楚了,读起来也就能解得通透了。,说完了文章的布局,再说一下文章的脉落。 庄子本篇齐物论所要论述的,就是“知”和“言”。这两个字为本文的骨干。下文反覆宣演,或分说,或合说,总不离此二字。而“知”主于心,而“言”发于心。外于心而相对者,物;心之所用者,情;心之所司者,是非;心之所向者,道。 因此,物,情,是非,道,为本文的线索,而“心”则为本文的总纲。如果能抓住这几个字来读本文,就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各段贯通,竟体灵活。如此读这篇齐物论,才能读得通透。 下面,我尽量从头到尾大致说一下,主要说思路,同时说一下庄子几个比较重要的思想。 文章一开始,
12、说了南郭子綦和他的学生子游的问答对话。一开始提出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吾丧我。庄子对吾丧我有个描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样一种状态。这个状态后面有一个说法很接近,叫坐忘。 说颜回和孔子说,我精进了。孔子问,你哪精进了?颜回回答说,我忘了仁义。孔子说,这样算可以了,但还不够好。之后颜回说忘了礼乐,孔子仍然说不够好。直到颜回说他坐忘了,孔子才吃了一惊。 什么叫坐忘呢?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那么这个说得还是比较虚。庄子说这种去知忘我的法门,有一段是说了的。也是有一次颜回和他的对话,他说了个词,叫“心斋”。 什么叫心斋? 孔子解释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
13、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不用耳朵听,用心听,不用心听,用气心。听到了耳朵那就停了,心与气相符。虚叫心斋 这个集虚的状态,后面孔子补充了一句: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个是什么意思?,我们这里详细分析一下。 这个我们用儒家和佛家来类比着说。以前有一句话,说佛家与儒家的不同,说佛家是往内推求,儒家是往外追求。儒家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家的工夫在修道上 什么叫佛家往内推求呢? 我们拿楞严经的一段来看:“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14、。”这便是著名的观音耳根圆通之法。 一开始说的就是往向推求的法门,叫入流亡所。入流是相对出流来说的,出流,打个比方,就是耳朵往外听。入流,就是耳朵往内听。换句话说,我们能听到的东西,这个佛家称之为声尘,是在外的。你心不往外驰,就把外面的声尘抛在背后,这就是所谓的听止于耳。到了耳这,就进不去了。那么结果是什么呢?就是闻所闻尽。 听到的,和可能听到的,都没了。这是修为的第一个层面。也就是感性都抛了,但感性没了,还有认知,所以这个层面,还只是第一层,还要往里下功夫。这就是所谓的尽闻不住。 你不执于这个层面,还往里推,这样就能达到觉所觉空。所以你的认知也空了。这叫什么?这就是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因为
15、认知在心。所以庄子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有人觉得这不是矛盾了吗? 其实庄子说的是修为的次第。那么到了觉所觉空,是不是到了最高的境界了呢?不是。还有什么?还有空。佛家的境界,入空相对容易,难在不执空,不执空方能灭空。什么意思?有空,就有非空。佛家叫不二法门。“空”与“非空”加在一起,就是“二”,而不是“一”。 庄子说齐物论叫什么? 叫:“道通为一”。 所以佛家到了空,还不行,你要把空也灭了,所以才有空所空灭这个境界。这样才能寂灭现前。这才是观音的耳根圆通之法。 这样来看,庄子的道通为一,与佛家的不二法门,修为工夫其实是一样的。 所以说庄子不单说了要吾丧我,还告诉了你怎么
16、样才能做到吾丧我。 庄子一开始要说明他的吾丧我的境界,为了说了去言去知,他举了非常生动的例子,就是人籁,地籁,天籁。接着又描述了什么是“地籁”,也就是大地之气,也就是风,经过山林中不同的窍穴发出的声音,这个叫“地籁”。然后简单地提了一下“人籁”,也就是人吹竹子做的乐器发出的音乐声。 那么什么是“天籁”呢? 这里你去看原文,再看现在人的注解的话,又会晕。 原文说: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子游说,我明白什么叫地籁,什么叫人籁,那请问什么叫天籁。,子綦的回答是:风声之所以有万般不同,是因为木头自己身上的窍穴形状各异。那
17、这些风声到底是从哪来的呢?全是从木头自己身上来的啊! 注意,这里子綦说的不是天籁,是地籁。 后面一大段,才和你说什么叫天籁。 下面就用很长的一段阐述了“天籁”的含义。我们这总结一下,其实天籁的含义很简单,就四个字:“莫若以明”。 什么叫“莫若以明”呢? 有一句话写得非常的明显:“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照之于天”故能“以明”于天,这个就是所谓的“天籁”了。 那么既然要说“天籁”,为什么子綦要从“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发端呢? 其实一开始子綦没有直接说“天籁”是什么,而是先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一般人不知何为天籁。“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先回
18、答这个问题:“为何不闻?” 为何不闻呢?一开始就指出来:因为知不同,言亦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看到后面就明白了,因为只有大成才能“莫若以明”,才能听到“天籁”。而不同的知,不同的言,只能是小成。既然是小成,自然就听不到“天籁”了。 那么知不同,言不同,其原因在于什么呢? 庄子为了说明这个原因,先向大家很生动地描述了人的“心变”过程。,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简单地说,主要原因在于人心与物相接,产生了认知,有认知就有喜恶是非,这就是所谓的心变。 儒家说性相近,习相远,也是差不多意思。 然后庄子说这个过程是很快的:“其发若机栝”,“其杀若秋
19、冬”。又说了成心是很难改变的:“其留如诅盟”,“其溺之所为之”,“其厌也如缄”,最后就是“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这个时候道心就完全丧了。 那么是什么使本心丧成心起的呢? 庄子先假设了一个“情”,说“情”能乱心。“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 那么又进一步问,这个“情”是从何而来呢? 看上去好像很虚幻:“乐出虚,蒸成菌。”但其实就是从我们自己这来的:“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好了,“情”从何而来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情”又是如何而来的呢?于是庄子假设了这么一个“真宰”。然后巧妙地用人的生理结构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证明了“真宰”的存在。“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
20、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 你看我们身上有那么多的器官,都在为我自己服务。那谁来控制这些器官的运动呢?比如说最基本的,你人活着,心脏得跳动吧,那是谁控制它跳动呢? 因此他就提出这么个“真宰”来。说要掌控身体里这些器官的运动,必定要存在这么一个“真宰”。所以是这么证明这个“真宰”是存在的。 庄子举这个例子是什么意思? 这些器官是“我”控制的吗?我能控制吗?不能吧。那是谁控制的呢?所以还有一个我,或者说真我。所以为什么能吾丧我,是因为有两个我。所以庄子的文章讲道理都讲透了。,那么“真宰”是什么,也就是道心。这里庄子证明了“真宰”的存在,事实上也是证明了“道心”是普遍存在的。这也证明了老子所说“道
21、可道”的可行性。 好了,这里出现了一个“情”,一个“真宰”,一个“本心”,一个“成心”。它们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于是庄子开始论述了:第一,情之有无,不损真宰;第二,真宰与物相磨,必损;第三,真宰之损,非是真损,而是人不见真宰。庄子称之为:“人之芒”。第四,“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这句话说明我们不能“随成心师之”。要随本心。本心为何?“代而自取者”。 这个指的就是“真宰”。本心即是真宰。第五,未成乎心不产生是非。然而未成乎心产生情。故情不产生是非。前面那个假设,情能乱心,就是不对的。 我们来想一想,中庸说什么?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22、和。你该喜则喜,该怒则怒,该哀则哀,该乐则乐,这个叫和。 庄子说什么,我们如果去看德充符的话,会发现,庄子的道,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和。他把道心比喻成四季的更替,有生有杀。那么儒家的心法修为,有一个词叫“鉴空衡平”。 什么叫“鉴空衡平”? 就好像镜子照物,物来了镜子里就有物,物走了,镜子里便一物不存。庄子说应物,说了无数遍的一个词,叫不得已。庄子的道,叫应物,不是主动的。所以这种不得已的修为,这种万物和与一心的修为,就是庄子所说的道。,所以这一小段先心“知”与“言”发端,说不同的“知”与“言”的产生即是心变之过程。 心变的原因呢?庄子假设出一个“情”来,目的是由“情”引出“真宰”的概念,而由“真
23、宰”又能引出“成心”与“本心”的概念。最后说“情”并不乱心。 那么什么乱心呢? “知”乱心。所以“知”是乱心的根源,而最后乱心的表现就是不同的“知”与“言”。 那么情在乱心的过程中又是什么作用呢? 情最多只是催化剂罢了。 上文说了“知”是乱心的根由,那么“言”在乱心的过程中起了个什么作用呢?上文说“知”,下文说“言”。一说到“言”,庄子便直接否定了“言”。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是不是真有言呢?言如果是胡说八道,不知所云的话,还叫不叫“言”呢? 最后一句很关键。是庄子否定“言”的根据。如果“言”和鸟叫没什么区别,也就是说所言者没什么意义,那就不叫“言”
24、的话,那世上的“言”都能说有意义吗? 庄子说什么?为什么把人说话和鸟叫类比?他先要立出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观点:就是没有意义的言,不称之为言。这个大家都认同。 那么下面庄子进一步。他问,世上那么多言,你能说哪个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如果庄子能说明世上的“言”都是和鸟叫一样没有意义的,那就能彻底否定“言”了。 所以庄子其实在和世人的观点在辩论。庄子为了说明“言”是没有意义的,先自己立一个有意义的出来,叫“莫若以明”。这个相当厉害。他不是一味地否认“言”,还有一个对比。 他说一旦有言,就必定有是非。要没有是非行不行?可以的。“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好了,这下辩论的双方都有了。一方是“
25、莫若以明”,一方是“言”。看庄子如何辩。 庄子先从“言”的本质入手。我们要“言”干什么? 我们说认识一个东西,得给它命名是吧。这是“言”最根本的作用。 所以庄子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外物有两个属性,一呢无非是那么个东西,再一个无非就是“命名”。 这个观点在古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也就是所谓的名实之辩。而把这个说得比较透澈的,是名家,也就是公孙龙子与惠施,特别是公孙龙子。这就是为什么庄子说名实之辩的时候,要引用公孙龙子的白马论与指物论。 另外插一句,儒家也有名实之辩。儒家很重要的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是名实关系。 我们继续说庄子的思路。庄子先提出这么个观点。说我们认识外物,都只能先
26、从它的命名开始,从外物本身不成。“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紧接着庄子就反驳说,这样的观点是对的吗? 要知道,“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这个观点一提出来,很厉害。首先指出了“命名”的不长久性:“方可方不可。”然后是不确定性:“因是因非。”看来“命名”这个东西是有缺点的。 所以圣人不这么干。圣人不从“命名”从手认识外物,而从外物本身入手。这个叫“因是也”。 什么意思呢?,因为“命名”这个东西靠不住,你给外物改个名字,外物本质上改变了吗?没有吧。那就不能说“命名”是外物的属性了。既然不是外物的属性,就可以从外物中剥离开来。我不要这个“命名”,不影响我认识外物。对吧。 那不
27、要命名这一点,就是“道”的关键,谓之“道枢”。“名可名,非常名。”看来除了通过命名还有另一条路:“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这就是拿公孙龙子的观点来说事。公孙龙子想干什么事情?他为什么说白马非马,他为什么说离坚白?公孙龙子也意识到名和实的关系是微妙的,或者说是很危险的。他说指物论,说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什么意思呢?他在说物的命名不一定能反映物的本质。 举个例子说,我们说个名词,叫警察。这个名的本质是什么?比如说是好人,是保护人民的 可是是不是所有的警察都有这样的属性呢?我们不是有所谓的衣冠禽兽吗?
28、所以通过命名去认识外物是危险的。 那么公孙龙子提出来的是,要对外物命名非常谨慎,命名要有唯一性。所以他说白马非马。公孙龙子认为,只有非常谨慎的命名,才能使我们通过命名认识外物。 那么庄子的想法呢?“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觉得没这个必要。为什么一定要给事物命名呢?为什么我们去认识外物,一定要通过命名这个媒介呢?再者说,这样的做法真是可取的吗?人们对外物的命名,真能这么严格吗? 齐物论这篇文章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言”和“物”之间的关系。“言”真能反映“物”吗? 庄子认为:不能。 所以在后来的文章庄子才会说“道
29、不可言,言则非也”。意思其实就是认为公孙龙子的这种做法,对外物严格的命名方式,是不可行的。 为什么? 庄子前面也说了:“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为什么是小成?因为后面庄子会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你没有那个时间,也没那个精力什么都知道,所以会“有所至”。 我们知道很有名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可很少人知道后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庄子是不赞成去求知的。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你求知,求到的,只是小成之知。 为什么用小成之知认识道不行呢? 你去想一个故事就明白了,你想想盲人摸象。你用小成之知去理解道,就是那些摸象的盲人。 所以庄子要去知去言。为什么? 我们知道老
30、子有个观点,叫无为而无不为。世上事那么多,你要有为,永远有忙不到的地方,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那么同样的道理,你去用知去理解,总有理解不到的地方。所以庄子的想法是什么?无知而无不知。,那么接下来的一段其实是对上一段的解释说明。先提出个观点:“物谓之而然”,同时“物固有所然”。这不就是上文说的“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吗? 如果能认识到“物固有所然”呢,这个就叫“因是也”,这样也就达到了“莫若以明”的境界。所以这个时候就能做到“道通为一”。也就是无区别,无喜恶地去对待外物。 接着又说这种状态是“适得而几矣”,是慢慢地不知不觉地接近的,而不是“劳神明而为一”。这一段实际上就解释了什么是“莫若以明”。 接
31、下去庄子进一步解释什么是“以明”。也就是所谓的“滑疑之耀”。什么是“滑疑之耀”呢?不好说清楚,于是庄子采用了反证的手法。 一开始就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庄子要反驳“言”,先从“知”开刀。那么追求有至之知会有什么效果呢?会有小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要追求的话,必然是有偏爱的。“爱之所以成。”有偏爱就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是小成。 然后举了三个例子: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 这三个人很厉害,一个会弹琴,一个耳朵好,一个口才好。说这三个人相当了不起了:“三子之知几乎!”然后紧接着就反驳了:“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他们为什么会
32、有小成呢?是因为和别人不一样。 一个“异”字,就说明他们背道而行了。因为道是求同,所谓“道通为一”。不求同而求异,只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这样就不能做到“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我们这里再回过头去看庄子所谓的滑疑之耀。什么叫滑疑之耀呢?好像好,好像没有,但有总感觉有。这个老子所谓的同其光,合其尘。 这个和儒家不一样,儒家追求什么?追求明德。庄子认为,明德太亮了,庄子追求的是滑疑之耀。老子说德叫什么?叫玄德。是暗的。所以是一个道理。,那么既然追求“知”不可得道,所以只能“去知”。庄子在否定“言”之前,先把“知”给否定了。 好了,“莫若以明”说清楚了,“知”也否定了,接下来就该反驳“言
33、”了吧。这个叫有立有破。自己观点的先立起来,然后去破人家的。 怎么否定言呢? 首先这个“言”来路不明。“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突然就有“言”了,怎么来的?不清楚。所以还说不清是不是真有这个东西存在。就算有的话,你说我说了话就叫“言”,那我说一段话你看是不是言。 于是庄子说:“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什么意思?庄子的意思是我胡说八道这个算不算言?所以这一段庄子引用惠施的话,是说这在胡说八道。 现在大部分解读庄子的书,说到这一段,都会说这是庄子齐物之精要。所以这是没看懂。 这就是庄子达到了前面所说否定“言”的第一
34、步:胡说八道它就不是“言”。 接下来那一段是第二步,意思是这世上所有的“言”都是无意义的。原因是什么呢? “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从无言到有言,就有“三”了;那从“有言”到“有言”呢?没个数了吧。 什么叫无言到有言就有三了? 意思一开始只有“一”,这时候还没有“言”。可是从这个“一”一出现,就突然有了“言”了,有了“言”的结果,和这个言一起,就推到了“三”了。 这是说言这个东西,一下子就来了,也不知道怎么来的,而且一来就一大堆。那你进一步想。既然天底下那么多言论,谁是谁非呢?谁可以说自己是绝对正确的呢? 所以庄子举了个例子。说两个人辩论,怎么知道谁对呢?找个中间人吧,可你怎么
35、知道中间人说的就是对的呢?那我们又怎么判定谁是谁非呢?,既然不能这样说,那这个言既然不正确,不真实,是不是也就没有意义了呢?证明所有的言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是第二步。那么再看第一步,没有意义的言就不是言,所以这就彻底否定了言。 好了,“莫若以明”也说清楚了,“言”也否定了。接下来就是一个小节。这个小节说的就是这篇齐物论的目的。什么目的呢?在于明道。 道无封而言无常,故道不可言。道因知而有畛。常人有偏爱,所以知道的只是大道的一部分,这样就把无封的大道分割开来。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言无常”。因为你想象把一个无限大的东西来分割,是不是可以分割成无数份啊?这个便是言无常的原因。 那么圣人有道的属
36、性,所以懂得“因是也”。对待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态度。同时因为圣人看得全面,所以别人的观点只是圣人观点的一部分,故圣人能“不辩”。别人之所以会“辩”,是因为有看不到的地方。 这一段还提出了齐物论的的本质:“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分也者,辩也者,指不劳神明而为一。有不分也,有不辩也。指出了“道通为一”,和“大道不称”的要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者齐物,后者齐论。不齐而齐之,故称之为“不齐齐”。 最后一段解说道的要义。什么要义呢? 道为“圆”,“圆”不可求,求之则“圆而几向方矣”。你用心去画一个圆,肯定会画方的。前面佛家说观音耳根圆通之法时说了一句什么?空觉极圆。所以这些道理都是可
37、以旁通的。 所以说“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接着指出,若能知晓“不言之辩,不道之道”的奥义,便可知闻“天籁”。 为什么这么说呢?“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大地噫气所发之声,为“地籁”;那么“天府”所发之声呢?自然就是“天籁”了。,那么“天籁”的要义在于“以明”。所以文章最后又把“滑疑之耀”形容了一下:“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为什么是“滑疑之耀”呢?因为是“葆光”。“葆光”就是指深藏不露之光。只有深藏不露,才能注而不满,用而不竭。 后面庄子说了一句话是什么?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你
38、没保住,荡出去了,这就是求名了。 所以庄子写了那么大一段,其本质就是说如何才能“得道”。最后的结论是:通过“言”不可得道,通过“知”不可得道。要想得道,只能“以明”。 所以庄子主要说了三件事:其一,论述了什么叫“以明”;其二,否定了“知”;其三,否定了“言”。这篇文章虽说难读,要一旦把握住了“知”与“言”这两个关节,还是能够读得通透的。 这就是齐物论第一大段的内容,基本把庄子去言去知的思想讲清楚了。后面举了五个例子,进一步说明,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详细讲,这里主要讲讲最后一个例子,也就是庄周化蝶的例子。 这个例子很重要,因为对齐物论总结出两个字,叫物化。 什么叫物化?这里说的是庄子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叫齐生死。 庄子在庄周梦蝶前面,还说了一个做梦的例子: “梦饮酒者,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承包建筑工程合同范本】建筑工程拆除合同范本
- 2024汽车配件购销合同样本
- 服装公司雇佣合同范例
- 游艇承包项目合同范例
- 活动板房施工合同模板
- 房屋打桩合同范例
- 混泥土运输合同模板
- 商铺变更合同范例
- 废品处置合同范例
- 定向研发采购合同模板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6.4组合图形的面积 |人教版 (共17张PPT)
- 四年级英语上册课件-Unit 4 My home Lets learn -人教PEP版(共20张PPT)
- 冶金理论ppt课件(完整版)
- GB∕T 33212-2016 锤上钢质自由锻件 通用技术条件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质量控制标准
- 关于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申请报告
- 9下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 七选五解题技巧和方法-公开课.ppt课件
- 第九章新古典学派与新自由主义
- Q2-8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000002)
- 掘进工作面过构造带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