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ppt_第1页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ppt_第2页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ppt_第3页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ppt_第4页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过程性指的是传播具有动态性、序列性和结性;系统性是把传播看做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或过程)构成并执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个系统的运行不仅受到它的内部结构的制约,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持着互动的关系。 过程性与系统性是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运动性质与普遍联系、相互作用性质的两个核心概念。,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施拉姆曾经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讯息(me

2、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 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端。 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信源可以利用反馈来对后续传播做出相应的调整。 噪音(noise):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 六个要素

3、、五要素说。,五要素说: 1、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2、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3、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4、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5、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八要素说 vs五要素说,信源 讯息 编码者 渠道 解码者 接受者 反馈 噪音,传播者 受众 讯息 媒介 反馈,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

4、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 第一,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 第二,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模式的功能:组织 organizin、预测predictions、启发heuristic、 测量measuring 模式的评价标准:普遍性、启发性、准确性、原创性、简约度性、真实性、重要性。,(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1、1948年,(美).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又称“拉斯韦尔程式”或“五W模式”

5、。2、五: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3、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5、评价: 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6、的双向和互动性质。,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1、(美)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年发表)一文中提出。2、内容:P60 3、评价: 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C、两级传播模式,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P.F.拉扎斯菲尔德提出。 此模式强调“舆论领袖”的作用。 西方认为,两级传播模式综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但夸大了“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依赖性,把传播过程简单化了。将受众截然分为主动和被动、活跃和不活跃两部

7、分,不符合传播的现实情况。此模式以后演变为多层次的 N级传播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1、将传播过程看作起于一点、止于一点的直线、单向的过程。没有信息的回路与反馈。 2、将传播看作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只是内部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性,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 3、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1、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1954年,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2、内容: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

8、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 3、评价: 意义: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正确; 不足: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平等)的关系中不合适;仅适于人际传播,不适于大众传播过程。,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1、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2、内容:a、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和受众,二者间是传达与反馈的关系;b、大众传媒(传播者)与一定的信源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信息与受众(个人集合体,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相联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3、评价:充分体现大

9、众传播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揭示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备系统模式特点。,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1、在香农-韦弗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2、内容:P633、评价: 意义:克服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讯息、传达和反馈的任何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适用范围比较普遍。 不足:未能指出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是传播者和受众的意义(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序列性:各

10、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3、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各要素(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接也是其结构特点,各环节(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第二节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对传播过程,不仅要进行微观的考察,而且必须进行中观的和宏观的综合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传播作出全面的把握。 与传统的微观、单一的过程研究相区别,这种研究一般称为系统研究或传播总过程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A、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1、(美)赖利夫妇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1959年)。2、内容:P663、意义:、

11、表明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a、传受双方都可被看作一个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身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b、个体系统间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c、个体系统不孤立,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d、群体系统的运行在更大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与社会政、经、文、意识形态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大众传播也是其中一种传播系统。、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微观、中观、宏观)既具独立性,又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B、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1、(德)马来兹克大众传播心理学(1963年)2、内容:大众传播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

12、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该系统各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包括:a、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同僚群体、社会环境、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及媒介性质的约束力等);b、影响和制约受众的因素(受众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群体影响、社会环境、媒介内容的效果、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c、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受众对媒介的印象)。 该模式表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解释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要全面系统分析,不能轻下结论。,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起源:日本 时间:二战

13、后 日本学者观点:把传播看作是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考察。故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代表: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代表: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P691、从马恩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交往分三类:a、与人的体质有关的“能量交往”;b、与物质生产有关的“物质交往”;c、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符号或信息交往)。信息交往过程即传播过程,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上,与社会生产力、科技、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在阶级社会,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2、人际传播:特定传播的双方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传播是从事精神交往的纽带;大众传播:传播是有组织的媒介企业,受众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传播双方及其活动都受一定的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