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共5页]_第1页
IT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共5页]_第2页
IT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共5页]_第3页
IT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共5页]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T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IT 产业正在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IT 人才的需求与培养成为热点问题。校企结合,产学合作培养 IT 人才,开创了新的模式与满足市场需求的有效途径。北京联合大学与 ATA 公司和微软公司等进行合作,结合以北京联合大学为组长单位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课题研究,开展 IT 类专业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改革,进行了从观念模式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改革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一、改革传统的 IT 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2001 年,全球 IT 产业产值达到 2.4 万亿美元,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谁抓住了 IT 产业,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今天, IT 人才紧缺

2、已成为遏制我国 IT 产业发展,尤其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培育出大量 IT应用型人才是实施信息化建设、发展我国 IT 产业的首要任务。众所周知,现阶段国内 IT 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但是,以本科为主,按传统的精英教育、学科本位模式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 IT 业对第一线“软件蓝领”的需求。结果导致 IT 专业人才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严重缺陷,造成了 IT 人才使用上的严重浪费。当前,我国 IT 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专业定位不清 。从清华北大等重点高等院校到普通高等院校直至一般的专科院校, IT 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基本相同,培养的目标也差不多。大量培养“软

3、件蓝领”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不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盲目向本科院校看齐,使培养人才的特色不突出,操作能力和工程能力弱。整个IT 行业在高端缺乏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需求分析人才,在低端则缺乏最基础的 IT 产业蓝领人才。二是教学手段和内容落后。 IT 产业需要大量“软件蓝领”,他们必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工程意识,掌握和使用 IT 产业最新的技术。但是,我国 IT 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多年来并无大的变化,过分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和最新 IT 技术使用能力的培养。 IT 技术日新月益,但教材更新缓慢,大批国际流行的 IT 产业最新发展技术不能及时进入教学,许多学

4、生在校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过时落后,企业接收的毕业生要再接受近一年的再教育才能胜任工作。三是国际化程度较低。 IT 业要走出国门,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培养国际化人才。而目前我国培养的 IT 人才外语水平和工程化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 IT 业同国际接轨的进程。IT 人才教育的诸多问题足以显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IT 行业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基本上属于以产品主导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规律。如, Windows 和 Linux 就可以代表操作系统, Cisco 就可以代表路由器,等等。一些国际知名厂商凭借知名的产品垄断着某个领域,主导着该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为了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他们

5、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对使用本产品的培训与认证,经过培训和考核的人员由厂商发给证书,证明其掌握某项使用或操作技术和程度。国外的实践表明,经过培训认证的人员就业市场上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所获得的工资也比没有经过培训和认证的人员高 30%-50% ,有的甚至高几倍。同样,随着 IT 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有更先进的新产品和升级换代产品出现,要求从事 IT 行业的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跟上行业的技术进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IT 企业既要注重自己培养和通过国际交流引进一流技术水平的创新人才,更要重视培养大量的能够满足 IT 产业需要的熟练的 IT 应用人才,真正实现人才的合理结构和人力资源的优化

6、配置。因此,改革“软件蓝领”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应当以 IT 产业人才分层需求和 IT行业的产品主导市场的特点为切入点,按照 IT 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通过多种渠道和创新模式,分层次多形式培养大量的应用人才。二、 IT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理念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和 IT 人才的社会需求,要高质量地培养大批应用型“软件蓝领”人才,必须借鉴其它国家培养 IT 人才的成功之路,创新我国 IT 人才培养理念,探索一条最适应我国实际的“软件蓝领”人才培养模式。1重新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 IT 产业发展的需求。 IT 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产业的壮大, IT 产业

7、内部也出现了诸多学科分支,如:芯片设计、软件设计、数据库、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等。这些变化已经深入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然而我们的教育系统的专业设置并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导致我们现在培养的“通才”不能适应 IT 产业对 IT “专才”的需求。所以及时对现有的专业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培养出更多的“专才”才是 IT 教育的发展方向。2. 重视“软件蓝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IT 业作为高科技产业,在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技术原因,只是少数精英才能从事的领域,那时只需要较少数“专家型”人才。但任何一门技术要实现产业化,就必须实现技术本身的“平民化”和“工程化”。随着 IT 产业社会分工

8、的日益细化,从事 IT 产业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所做的工作也不再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而是按照一定的规范组合的多数人协同作业。软件生产的“工厂化”,对软件生产人才的需求,已经向系统化、多层次转换,形成软件系统设计管理人员、系统工程师、编程人员的分层格局。因此, IT 人才的培养不应仅限于走“精英”路线,更重要的是应尽快打开蓝领人才的培养局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 IT 蓝领人才的主要力量,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3. 办学主体社会化、多元化、国际化。 当前,企业总是一味的抱怨院校培养的人才经验不足、前沿知识缺乏。事实上,对 IT 人才的培养已不仅仅是院校的义务,行业(企业)依靠教育,教育

9、依托行业(企业),才能实现两者的互惠互利,共同建设社会、企业和院校全方位 IT 人才培养系统。同时,政府应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为学校创造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灵活空间;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依法治教力度,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实现办学主体社会化、多元化。 对于 IT 人才培养来说,要把它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提高办学经费投资效益,以求在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力素质和资源输出等方面获得“最大回报”;改变规模小、效益低、资源分散、竞争力弱的局面,通过结构布局调整和资源重组,盘活现有教育资产,打造一批职业技术教育的精品品牌,进行规模化、集团化经营。4. 教育与市场相结合。 IT 人才培养必须以社

10、会需求为导向,广泛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产品,采取多层次、多角度办学。不仅要分别开设中专、大专及至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而且在学历教育的过程中提倡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教育形式,使学生在获取毕业文凭的同时,还可以拿到多种厂商认证,使学生学到了多方面的就业本领,达到学习与就业相结合。职业技术教育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根据厂商、行业或产业岗位群对人才规格、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设定专业培养方向、能力素质标准、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手段,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5. 人才培养目标的分层定位。 任何产业都有不同层次的劳动职位, I

11、T 行业也是如此。不同职位的人才需要不同的培养机构和培养方式。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我国 IT 业所急需的金字塔底端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重任,社会培训则根据培训机构师资、教学能力的情况对其人才培养目标给予明确的定位,使之成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有力补充。三、 建立切合我国实际的 IT 人才培养模式要在短期内满足社会对“软件蓝领”人才的要求,改革职业技术教育 IT 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北京联合大学自 1993 年开始就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高职试点改革,探索 IT 人才培养的模式。九五期间完成了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工科教育基本规律及运行特征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探索 IT

12、 人才的培养,成果得到业内专家的充分肯定。十五期间承担并主持了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课题 IT 领域高职课程结构改革与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验,专门研究 IT 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课程改革,积极与行业、企业结合,探索面向市场、满足需要的 IT 人才培养途径,试验将国际认证培训纳入 IT 专业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富有特色的 IT 领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部的领导和支持下, ATA 公司与各国际着名 IT 厂商合作参与中国 IT 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在与北京联合大学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下,认真分析当前教育现状,特别是在分析企业和社会信息化人才需求的突出矛盾与潜在矛盾的基础

13、上,融合最新教育理念,改革现行 IT 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并试验将国际认证培训融入 IT 专业的课程体系,重新设置出一套适合中国 IT 技术教育发展的、能与国际接轨的、并可以培育出应用型 IT 人才的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用实际行动支持 IT 教育的改革。微软公司一直致力于为中国的 IT 教育提供支持。此次,微软公司为课程改革项目提供包括课程内容、师资培训、认证考试等在内的多项支持。通过全新课程培养体系,专为中国学生精心设计的教学课件和新颖互动的教学手段,通过提供给学生 IT 雇主所期望的技能知识,来增强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竞争能力。1.切合实际的学习内容: 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注定从事这个行

14、业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因此,基于岗位技能分析的结果,微软引入最广泛使用的 IT 应用技术,组织 40 门课程并纳入产品计划。与学校现有课程更多侧重计算机理论知识不同的是,微软课程项目更多专注岗位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岗位技能分析,微软将课程针对岗位群组织成模块,让学生有非常明确的学习路线图,并且能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2.丰富互动的教学方式: 微软课程项目为每门课程,设计了多个实验并提供详细的实验帮助,因此学生会有更多的实践练习机会;同时,采用多种手法来进行互动式教学;现代企业里分工的不断细化,更加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感受企业真正的工作流程,微软课程项目采用了真

15、实企业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融入到企业工作环境中。3.电子化的教案: 教师们为每堂课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幻灯片,平均每小时课程有 12 张幻灯片,而且10 门课程中有 66 个模拟操作演示帮助教师授课;通过精心准备的大量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议题,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多媒体读物,技术专家讲演录象以及大量英文技术资料来辅助学生掌握知识。4.体现能力的考试与认证体系: 对学习结果,更加侧重于用实际操作性来考核。同时,充分考虑到目前中国 IT 人才结构比例和企业实际需求所采取的措施,在认证时融入通行的国际 IT 认证,来增强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竞争能力,从而

16、将院校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在以上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北京联合大学与 ATA 公司和微软公司合作,针对三年制高职高专 IT 类专业,设计了一套新的培养方案,其框架体系如下:高职高专基础素质 计算机基本技能 针对岗位的培养网页制作WE应B 用程 WE应B 用开发序设计 工程师HTML/XML外语数学基础数据库程序设计数据库访问技术各种岗位适应性选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职业素质培养课程 图形用户接口桌面应用程序设计桌面应用程序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组件设 计技术开发工程师这套培养方案将课程分为公共课、通用技术课和专业证书培训课三部分,并针对专业核心能力,形成纵向由简单到复杂的技术培养和训练体系。这

17、是产学合作形成的以就业为导向和实施双证书教育的能力本位培养方案,它突破了传统学科模式,为高职高专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参考典范。四、 IT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1. 面向 IT 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专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发展提出过明确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就是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在充分考虑社会需要和个人受教育需要的前提下,职业技术院校实施 IT 专业和课程改革,响应了“新形势下,职业技术院校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的号召。同时,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又能取得 IT 厂商的相关权威认证证书,这将大

18、大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使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摆脱因所学专业与企业需求脱节而导致的就业难的困境,成为就业市场上抢手的实用人才。这将有利于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声誉,有利于职业院校的招生工作,同时也将使职业院校在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2. 紧跟 IT 最新技术发展,提升 IT 职业技术教育整体水平。改革方案采纳了 IT 产业的主流技术和主流产品,并将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更新,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内所学到的知识,与 IT 产业发展保持同步,使学生毕业后能用最短的时间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工作要求。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取决于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和高质量的教材,由国际着名 IT 厂商提供的专业师资培训和课程教材,将帮助广大职业技术学校建立起一支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的 IT 师资队伍,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有利于提高学校 IT 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3. 建立合作平台,开辟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办学的新途径。国家一贯支持、鼓励多种形式兴办职业教育,职业技术院校应解放思想,勇于创新,通过 IT 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与国际着名 IT 企业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平台,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教材编写、学生实习等方面密切合作,开辟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此外,职业技术教育的 IT 专业课程的改革必将促进其他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使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对整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