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印度_第1页
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印度_第2页
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印度_第3页
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印度_第4页
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印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史九年级上册课件,详细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汇报人:XXX,古代印度,课文导读,学习背景,革命历程,内涵剖析,课文导读,详细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第壹部分,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古代印度指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得名于印度河,哈拉帕,摩享佐达罗,古印度城市 国家,谷仓,大浴场,垃圾箱,摩亨佐达罗下城(电脑复原图,学习背景,详细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第贰部分,雅利安人入侵,雅利安人是操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 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的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

2、原有的土著居民,取代了印度原有文明。 征服者称自己是“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人,种姓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与雅利安人的军事征服与内部分化有关) 1.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用种姓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 2.雅利安人自身的原始氏族公社瓦解时,不同阶级产生,其自身内部出现了等级划分。 种姓制度的内容:人为地将社会分裂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集团,种姓制度,原 人,婆罗门(第一等级,吠 舍(第三等级,刹帝利(第二等级,首陀罗(第四等级,祭司贵族,国王、武士、官吏,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掌握神权,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

3、供养一、二等级,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种姓制度,02,01,03,04,实行种姓内婚制,详细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并且种姓世袭,输入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你的标题,职业世代相传,详细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种姓制度,像这样一个贱民女孩,她的命运已经被印度教的教规所决定,除了在德里的亚穆纳河畔当洗衣工,她几乎无法想象还能干什么别的。而像这样洗衣服种姓的人是专门负责处理被血或排泄物污染过的物品的。可以说,这个小女孩的命运就是由种姓制度所决定的,革命历程,详细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

4、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第叁部分,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消极影响:种姓制度把印度人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 人的社会集团,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一方面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总之,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佛教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6世纪 2、人物:乔达摩悉达多 3、主张:众生平等 (教义: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4、发展:公元前3世纪臻于鼎盛并开始外

5、传,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统治者大力推崇佛教,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其教义(四谛)能够得到较为广泛的支持。(特别是下层人民的支持。,社会关系急剧变化,刹帝利与吠舍大商人对婆罗门的特权感到不满,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趋于鼎盛,并向外传播,终成世界性宗教,阿育王 印度佛教历史上最有名的护法王,又称无 忧王,阿育王时代弘法石柱狮子柱头,高2.1米,原柱高12.8米,羯陵伽诏谕(第13号岩刻诏谕)“天爱喜见王灌顶第八年,征服羯陵伽,俘虏15万人,杀戮10万人,死亡者又倍于此, 深感悲痛与悔恨。”这使阿育王认识到武力征服非真正征服,“达摩的征服乃真正征服,依法

6、胜,是最胜。,佛教的传播,传播方式:对印度佛经的翻译和注释 建佛寺、造佛像、立佛塔 传入中国的时间是西汉末年,大规模传播是东汉时期,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佛教的教义,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众生平等,“四种姓皆悉平等” 反对杀生祭祀和仪式主义,反对婆罗门特权地位 提倡忍耐、顺从 ,有利于社会安定,内涵剖析,详细内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第肆部分,早期佛教的主要思想,三、早期佛教的教义很多,但其基本教义是“四谛”和“十二因缘”。 四谛,即四条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就是苦的。(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 集谛告诉人们,人生多苦的原因,在于人有欲爱。(三大欲爱:长生、淫乐、权力)欲爱求有常,而一切无常,便不免有痛苦。有欲爱便有行动,有行动便造“业”,于是因果报应不断、生死轮回不已,早期佛教的主要思想,灭谛告诉人们,人生的目的是消灭欲爱,进入“涅槃 ”(超脱生死轮回的极乐世界)。 道谛告诉人们消灭痛苦的方法,即到达涅槃 的途径。(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十二因缘,又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