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课时,课外古诗词诵读,统编版 语文 九年级(下,CONTENTS 教学目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学习目标,新知导入,定风波 苏 轼,观看视频,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代文豪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新知导入,https:/,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助学资料,作者简介,本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这时苏轼
2、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骤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雨中吟咏长啸,雨后作下此篇,创作背景,助学资料,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精读课文,朗读指导,返回,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困窘,只有我没这种感觉。不久天
3、就晴了,故作了这首词,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比喻艰难窘迫,随即,不久,精读课文,古文探究,说一说古诗词中的 “序”有什么作用,本词序的作用: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心情,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精读课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草鞋,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高声吟咏,古文探究,精读课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子解读,精读课文,译文:不要去听那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雨声,
4、不妨边吟咏边慢慢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冒雨行走)比骑马都轻快,谁怕呢?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文章以“莫听” 二字入手,表明不管雨势是大是小,词人都无所畏惧,毫不在意;“何妨”是态度,“吟啸徐行”是行动。 行文至此,一个在风雨路上(也是人生路上)勇于迎接挑战,气定神闲的词人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思考,品味赏析,精读课文,上片着眼于“雨中”。前两句写雨骤风狂的情形及词人面对骤雨时的坦然和悠然。第三句写词人在雨中悠闲行走,“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自信、豪迈之情。“谁怕”二字,运用反问,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对自然风雨、人生风雨的毫不在
5、乎。最后一句写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精读课文,品鉴上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形容微寒,古文探究,精读课文,偏西的阳光,句子解读,精读课文,译文:微寒的春风把醉酒的我吹醒,感觉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来迎接我。回头望一眼刚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风雨也好,天晴也罢,对我来说没有差别,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表现出词人经过风雨之后,感
6、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清新的喜悦,精读课文,品味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二字,意谓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的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精读课文,点睛之笔,精读课文,下片着眼于“雨后”。前三句写雨过天晴的景象以及自己的感受。结尾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雨过天晴,回头看刚才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地方,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过去。这里一语双关,透射出词人对生活的感悟,表现了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品鉴下片,即景生
7、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借雨中潇洒漫步的举动,体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写作特色,精读课文,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和同行人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时的不同表现,反映了词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超脱的胸襟,课堂小结,课文主旨,返回,新知导入,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在宋代,有一位诗人,叫陈与义,他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今天
8、,我们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词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新知导入,返回,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宋代诗人,助学资料,作者简介,返回,本词选自陈与义集无住词十八首(中华书局2007年版)。临江仙,词牌名。洛中,指洛阳。这首词大概作于高宗绍兴年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历经颠沛流离、国破家亡之苦,忆起青壮年时天下太平无事,在家乡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创作背景,助学资料,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
9、/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精读课文,朗读指导,返回,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在洛阳城南十里,古文探究,精读课文,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上畅饮,在座的多是杰出的才俊。长沟中的月影随水悄然无声地流去。在杏花稀疏的影子中,吹笛玩乐到天明,河水,在一起喝酒的人,忆昔”两字点明了上片的时空,不是今时今日,而是回忆中的一场宴会。“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等人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精读课文,
10、分析讨论,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月光无声无息映在流水上,并随流水悄悄地流逝,写出了环境的明净、幽美、清寂、静谧,隐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既有“欢乐不知时日过”的感慨,又有年华盛事悄然而逝、一去不复返的象征意味,精读课文,鉴赏“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两句,精读课文,动静结合,这两句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作者描绘回忆中的景色: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撒落下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一动一静,将往昔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二十余
11、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精读课文,译文:二十多年的岁月如同一场梦,我虽然还活着,(但回首往昔)仍是心有余悸。闲来无事登上小小的阁楼,观赏初晴的月夜美景。古往今来多少兴衰往事,都寄托在夜半响起的渔歌中,初晴,天气刚放晴。这里指初晴的月夜景色,古文探究,总是胆战心惊。在本句中有“心有余悸”之意,精读课文,分析讨论,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表明追忆的往事时间之久,经历了北宋亡国如噩梦般的大动乱,写出了作者对靖康之变,北宋沦亡的心有余悸,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
12、巧用对比,将昔日洛中旧游欢景和二十多年后的心境进行对比,抒发对北宋亡国的深沉感慨,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落寞孤寂的情怀,将个人愁苦融入历史的长河,写作特色,写作特色,精读课文,上片以“忆”领起对早年在家乡的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后三句写景叙事,表现了欢聚玩乐兴致之高,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抒发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下片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个人愁苦,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深沉的悲愁化为旷达的襟怀,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生活,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自
13、己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情怀,课堂小结,课文主旨,返回,1下面对定风波的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词人形象。 B词的下片的前三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雨后清新的风光。 C这首词借助一件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来抒写词人此时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 D这首词上下两片都是从写景到抒情,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D,跟踪检测,返回,2.对苏轼的定风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挂怀之意,”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的味道,又增加了一丝挑战的意味。 B“竹杖芒鞋”句写
14、词人凭竹杖芒鞋从容前行,“轻胜马”传达出一种不惧苦难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C“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说傍晚西斜的太阳已出现,这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传达的情感相似。 D末尾“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词人所遇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C,跟踪检测,3.下列对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上下片都以写回忆为主,描写了词人往昔在家乡与朋友一次宴饮的场景。 B“杏花”一句,既点明了宴饮的时节,又描绘了一幅恬静、清婉、绮丽的面面。 C下片的“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两句,表达了词人经历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的伤感。 D全词抒情含
15、蓄,情景交融,令人印象深刻,A,跟踪检测,4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雨具先去: (2)疏影,雨具先前被拿走了,稀疏的影子,跟踪检测,第2课时,课外古诗词诵读,统编版 语文 九年级(下,CONTENTS 教学目录,1.了解词人的经历及文学成就。 2.疏通文意,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重难点) 3.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词的艺术特色,学习目标,返回,新知导入,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中秋之夜,月亮仿佛一面刚刚磨过的铜镜,月亮中的“桂树”是那么婀娜,如此美妙的景致,宋代词人辛弃疾却希望砍掉月中“桂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又寄寓了词人怎么样的情思呢? 这节
16、课,我们就一起去辛弃疾的诗词中探寻一下吧,新知导入,返回,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助学资料,作者简介,返回,本词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太常引,词牌名。建康,今江苏南京。吕叔潜,名大虬,字叔潜,词人的朋友,生平不详。本词可能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为即席寄兴的赠友之作。当时南宋朝廷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决心,反而对金人屈辱求和,辛弃疾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均未被采纳。辛弃疾十分痛心,在中秋节夜晚与友人吕叔潜饮酒赏月时,写下这首词,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创作背
17、景,助学资料,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精读课文,朗读指导,hng,zhu,su,p,返回,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古文探究,精读课文,月光,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我)举杯问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有意欺负我,怎么办,品味赏析,精读课文,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上片对月抒怀,开篇两句写中秋的圆月皎洁。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流
18、逝。白发不请自来,词人忍不住向月中嫦娥发问。这一问有力地展示了词人功业无成、白发已多、怀才不遇的苦闷,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砍,古文探究,精读课文,传说月中有桂树。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译文:(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精读课文,品味赏析,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下片大胆想象。开头三句写词人欲乘风高飞,去看那失去的祖国河山,饱含词人对失去的山河的怀念和收复失土的决心。然后词人想象到月宫去砍掉遮住月光的桂树。这里的
19、“桂婆娑”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表现了词人收复失地的理想,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就会更多。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思考,分析讨论,精读课文,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精读课文,1.“白发欺人”的感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2.“俯瞰山河”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思念,3.“斫去桂婆娑”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20、精读课文,托物言志,想象丰富,借神话故事,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排解现实的苦闷,写作特色,词人通过写在中秋月下的所见所想,抒发了岁月流逝、功业无成的愁闷,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和坚定信念,课堂小结,课文主旨,返回,新知导入,浣溪沙 纳兰性德,清代有一位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赞他:“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纳兰性德,走进他的文学世界,新知导入,返回,纳兰性德( 16551685)
21、 ,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文武兼修,尤善填词,他的词,多写悼亡、恨别、男女情思、思乡思亲等,写景逼真传神,写情真挚浓烈,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著有侧帽集饮水词等,助学资料,作者简介,返回,本词选自纳兰词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性德奉命赴梭龙巡边,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这一时期,创作背景,助学资料,浣 溪 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精读课文,朗读指导,sh,返回,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
22、若为情,那边,古文探究,精读课文,译文:(我)向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方向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断了战马的嘶鸣声,在这深秋的边塞,(该用)怎样的情怀(去感受这苦寒空旷),怎样的,精读课文,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起句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遥远,吹断”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分析讨论,简要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中“断”字的妙处,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的现象,更描绘了人被阻绝在荒凉之地的感觉,精读课文,精读课文,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上片,起句点明此行目的地,表明行程之远。“北风”句描述一路境况,突出边塞苦寒、空旷的环境特征,品味赏析,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边防驻军的营垒,古文探究,精读课文,译文:一抹晚烟飘过使营垒更显荒凉,半竿斜阳返照使关城更显破旧。古往今来多少故事涌上心头,悄然而生的幽恨何时才能平复,关塞上的城堡,下片开头两句的量词“一”“半”极富表现力,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精读课文,一”“半”两个量词,写出了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反衬出塞外的空旷荒凉,分析讨论,精读课文,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国浙教版信息技术高中选修4新授课 1.1数据管理 说课稿
- 吸痰技术考试流程
- 2024版会员卡转让协议书2.0
-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护理
- 2024淘宝年度合作伙伴会员服务合同范本3篇
- 【优教通-同步备课】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修2-2教案:第5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参考教案
- 绿色建材产业发展前景及市场分析报告
- 2025年江苏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
- 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培养:特级教师工作实践中的案例分析与思考
- 数字化技术在师范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 高考英语复习备考:语篇衔接连贯的“七选五”教学设计
- 贵州省铜仁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质量监测数学试题(含答案详解)
- 正常分娩产妇护理查房
- 红色经典影片与近现代中国发展答案考试
- 2018年10月自考00015英语二真题及答案含解析
- 降低会阴侧切率的PDCA
-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心得体会
- 《西医外科学》教学大纲:胆道感染及胆石病
- 私宅施工方案
- 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的若干思考
- 四年级语文硬笔书法比赛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