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教案_第1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教案_第2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教案_第3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教案_第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1邓稼先1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揣摩关键句段的含义。2品味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3了解邓稼先的成就,感受他的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导语: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

2、先!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了解背景1字音字形。选聘(pn)元勋(xn)邓稼先(ji)至死不懈(xi) 鞠躬尽瘁(cu) 无垠(yn)奠基(din) 彷徨(hung) 鲜为人知(xin)锋芒毕露(l)2重点词语。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

3、子。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重复;穷,穷尽。3文体介绍。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4相关人物背景介绍。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

4、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5作者简介。杨振宁安徽省合肥人,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和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他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为傲,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奖金的时候,由他

5、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1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作者的感情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明确: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如第一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二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第三部分第九、十自然段,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以及第六部分。这些语段都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的崇敬、赞扬、怀念之情。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6、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满堂“诗情”:读中国百年屈辱,读出满腔悲愤;读中国巨人站起来,读出扬眉吐气;读中国爆炸“两弹”,读出欢欣鼓舞;读作者对稼先的评价,读出热情赞美;读作者读信后“感情震荡”“热泪满眶”,读出为民族自豪、为朋友骄傲的真情;读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读出苍凉悲壮;男生齐读“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读出壮怀激烈;女生齐读永恒的骄傲,读出深切怀念。目标导学三: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1速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具体内容,并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一个标题: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第二个标题: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

7、献。第三个标题: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第四个标题:作者为邓稼先领导科研人员独立设计“两弹”获得成功感到骄傲。第五个标题: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第六个标题: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联系:第一个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邓稼先贡献之大,这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六个部分各有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

8、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2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明确: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1958年奉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1985年重病期间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1982年,“我不能走”

9、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总结:邓稼先是一位才华出众、意志坚强、信念坚定、敬业爱国、人格“纯正”的科学家。课堂小结: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纯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这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邓稼先在国难面前,克服

10、重重困难,毫不犹豫地以身许国,却鲜为人知,默默无闻,他是忠义之大者!下面让我们继续感悟这一伟大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再读课文,探究写法1文章在介绍邓稼先时,用了大量文字写中国的近代史,这种写法比较新奇。提问:谁能说说作者为好友立传,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呢。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而且开篇即用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与“鲜为人知”进行对比,既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用真实的笔触,突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人格,开

11、启了下文。2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按照常理,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详细介绍?明确: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何况自己与邓稼先阔别二十余年,对邓稼先的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太多,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再者,邓稼先是自己50年的朋友,写朋友,自然包含着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对朋友的认同钦佩;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作者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3默读第三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

12、特点。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衬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本海默齐名,还比他多了很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目标导学二:品味语言,体会表达效果1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译文。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旷野无边无际,辽远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环绕,群山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寒风悲号,日色昏黄。飞蓬

13、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野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和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这组排比句说明了搞原子弹工程既要有物理直觉,又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也透露出作者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深情。(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渲染了工作环境的恶劣,衬托以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核科学家们坚强的意

14、志、坚定的信念,表明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是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才取得的。(4)结尾处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明确:说明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同时,将他对民族的贡献放在了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这又与在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应。2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明确:句式整齐,例如第一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第二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又如,第五部分“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

15、稳健的判断”。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第三部分第四段中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目标导学三:揣摩语言,体会深刻含义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明确:“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他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团结广

16、大人民一起向前)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确: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这两句话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课堂小结:这是一篇优秀的人物传记。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在历史视野和全球视野上,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祖国、对民族的伟大贡献。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多处运用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在句式的选

17、择上,长短句结合,使文章生动感人。三、板书设计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内容分明对比鲜明突出伟大的人格取材精练四个生活片段句式多变排比句、长短句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3品味文中的诗意语言,揣摩其含义及表达效果。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品质,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片段。同学们,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闻一多!看了短片,你的心、你的情感会有什么变化?(热血沸腾,感情澎湃,激动人心。我们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面对凶残的敌人,表现出的大无畏的

18、英雄气概)现在请大家看看课本中的插图,从中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哪些特点?(不爱修饰,把时间用到了研究上。目光坚毅,说明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祖国,他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对画像的解读是感性的,我们还是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写的文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来进一步了解闻一多先生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1闻一多先生简介。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五四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即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当天被特务暗杀。代表作有红烛死水。2作者臧克家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1从整体上看,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应该如何分呢?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一部分(17段)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

20、”和“做”。第二部分(820段)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2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明确:领起本部分,表现闻一多先生“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对比的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言行一致的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3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围绕这两个方面各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明确:点拨: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

21、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目标导学三:品味细节描写,分析表达方式1本文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示例:(1)“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3)抓住闻一多先生“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以及“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

22、神。2除了描写以外,议论在本文的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明确: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课堂小结:生命的尺度和价值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如何运用它。生得其时,死得其所,是生命的最佳状态

23、。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国家、民族的正义大潮中,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基于此,闻一多先生的生命是无价的。追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则是我们的使命。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虽只有一千多字,但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最本质的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品味语句,体会表达妙处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2教师提出如下语句让学生讨论并体会其表达效果。(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

24、不舍。明确: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明确:“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明确:“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作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明确:“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

25、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明确:“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闻一多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引用别人所称“何妨一下楼主人”,更是说明他用心之专。目标导学二:合作交流,感受语言特点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可作相应的朗读指导,如对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2在朗读的基础上,

26、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明确:(1)生动形象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点拨: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一词,这就包含了比喻义,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作为学者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点拨:这两句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了,他自己也

27、没有“说”。点拨:这两句中的“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部分的“说”有什么含义?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他“说”了,跟着的是“做”。他“说”了就“做”。点拨:这几句中的“说”是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3)富于感情本文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很难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

28、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记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4)富于音乐美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这些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想,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

29、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1朗读闻一多的红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原文见光盘素材)点拨: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中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对你有什么指导意义?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请你说说关于言和行的成语或名言,并选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示例: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

30、追;大丈夫敢作敢当;言出必行;言必信,行必果;不要做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课堂小结:一多画像这样写道:“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做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为新中国而战斗的前线。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疾恶如仇、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与高尚风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术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唯一方

31、法。”让我们永远称颂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三、板书设计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鲁迅形象。2品味语言,揣摩细节,感悟写法之妙。3体会人物精神品质,理解作者情感。一、导入新课1问: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回答)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自嘲(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鲁迅)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对进

32、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

33、部分。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感受鲁迅。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概括内容1了解作者以及鲁迅。(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1)鲁迅生平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2)作者生平简介。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

34、: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3)写作背景。1934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2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明确: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3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

35、当。学生思考、自拟标题、分组讨论并概括。教师点拨:共有十五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1.明朗的笑;2.走路的姿态;3.深夜交谈;4.饮食爱好;5.待人风趣;6.会心的笑;7.谈青年来信;8.处理校样随便;9.工作忙碌;10.看电影;11.别样的休息;12.日常起居;13.吃鱼丸;14.亲自包书;15.忘我工作。4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明确: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目标导学二:认真默读,把握鲁迅形象本文这些

36、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往常不同的鲁迅,文中的鲁迅先生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分析每一件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点拨:鲁迅先生明朗的笑。真诚,乐观开朗、平易近人。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果敢精神。鲁迅先生和夫人热情留客,包车送客人。热情、真诚。鲁迅先生喜欢吃北方饭。刚硬的性格。我在鲁迅先生家包饺子、韭菜合子、荷叶饼,得到先生的赞成。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鲁迅先生与作者开玩笑。幽默。鲁迅先生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仍认真展读每封青年的信。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鲁迅先生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淡泊名利。鲁迅先生夜里去看电影坐车时的谦让。礼让,表现对

37、他人、对亲人的爱。鲁迅先生以翻一翻书的方式当作休息。对时间的珍惜。鲁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待人热情、耐心。鲁迅先生在深夜工作,直到人家都起来了才睡下。工作勤奋。鲁迅先生检查海婴的丸子。尊重孩子,做事认真,深入实际。鲁迅先生包纸包很细致。做事严肃认真。鲁迅先生生病了,但工作不止。工作投入、忘我。目标导学三:精读课文,品味细节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点拨: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

38、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点拨:“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3)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点拨: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待人的热诚与周到。(4)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点拨: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

39、做的点心,就算做得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爱意,还有对小辈的体恤。(5)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点拨: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话充满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6)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点拨:鲁迅先生虽然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不怕花工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7)全楼都寂静下去,窗

40、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点拨:感受到鲁迅先生工作的投入,废寝忘食。目标导学四:把握写法,感悟妙处1合作交流,理解这篇文章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的原因。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字,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小组讨论,然后说说你的理由。点拨:喜欢。本文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

41、,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一改人们心目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让人觉得可亲可敬,让我们明白了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2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明确: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衬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地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

42、对孩子的慈爱。写许广平主要通过她的言行,衬托鲁迅先生的辛劳、乐观、坚强。课堂小结:同学们,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一些生活细节的描述,让人感受到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三、板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生活琐事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细节描写热爱和怀念之情4孙权劝学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2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3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

43、好习惯。一、导入新课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读译课文,理解文义1作者作品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

44、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2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和通假字。卿(qng)岂(q)涉猎(sh)孰(sh) 遂(su)(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3疏通文义,理解重点文言词语。当涂:当道,当权。辞:推托。及:到,等到。才略:才干和

45、谋略。涉猎:粗略地阅读。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更:重新。4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并指导学生整理笔记。三个字音:当、为、更。这几个都是多音字。“当涂”意为“当道,当权”,应读作dng;“但当涉猎”的“当”作“应当”讲,也应读作dng。“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i。“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作动词,读gng。三个多义词:事、以、见。“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6、中分别为“了解”与“知晓”的意思。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治”,古指研究,今为治理;“博士”,古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古义为只,只是,今为转折连词。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三个称谓:孤、卿、大兄。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朋友以及夫妇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吕蒙,后者如鲁肃称吕蒙。“大兄”即长兄,文中是吕蒙对朋友辈鲁肃的敬称。三个成语:

47、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几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奖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大等等。“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看待,也作“刮目相看”。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是个判断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5翻译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明确:孙权劝学吕

48、蒙就学鲁肃赞学。目标导学二: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并分角色朗读。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了坚决的语气,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流露出关心与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情?前一句“邪”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这里有对吕蒙辞学的责备、恼怒之意。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以古鉴今);后一句中“耳”表限止语气,

49、可译为“罢了”。这句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与爱护。“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吕蒙要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这番话表现出孙权善劝。他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昭然可见。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表现出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的长进。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写出了什么?这是吕蒙对鲁肃

50、赞叹的巧妙接应,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也表现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什么?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而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于“呢”。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的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之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目标导学三:比较阅读,感悟深化文本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文章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即吕蒙和方仲永)方面的不同?明确: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

51、成。课堂小结: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只要勤奋学习,定能成功。希望同学们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读好书。三、板书设计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导学目标】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教法指导: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及名师导航材料进行自学,教师适时举例点拨,为实战写作奠定基础。2学生利用名师导航中的方法指导进行实践写作。3小组交流,组内批改,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展示。4班内交流,教师点评。5学生自主修改。6教师批阅。学法指导: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是多读。看看别人在碰到一件事时怎么说,有几种说法,雅的怎么说,俗的怎么说,书面的怎么说,口语的怎么说,从中得到借鉴和

52、启发。读时应注意一点尽可能读出声来。二是多写。多写更能提高表达能力。古人曾说,诉之笔端,半折心始。意思是,有好多话要说,但真正能写到纸上的,也就只有一半。这个道理说明,思路可能是很多的,只有通过多写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自己想要说清的问题表达清楚。三是多调查研究。对所要说清的事情,要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这样话题才会多。对所要说清的事情一知半解,就不仅是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了。四是多思。要先想一想再发表意见,使自己的话有条理,比如说问题,可围绕这个问题是什么、是谁造成的、原因是什么、错在什么地方、如何解决等小题目去展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让学生欣赏一组人物图片,看看每张脸的不同。教师旁白:大千世

53、界,人海茫茫,一张张鲜活各异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面前闪现飘落,我们如何去将一张张缤纷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雕刻家可以用刻刀去展现,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一支笔去写。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写法指导名师导航(1)写好肖像,以形传神:肖像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体态、表情、服饰等。写肖像,可以抓住性别、年龄、职业、身份、经历,表现人物的特征。鲁迅笔下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由这个外貌特征可以知道她尖酸刻薄的性格。方法初探:写出精神,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

54、过这个窗户,可以窥视人物内心的种种变化,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画眼睛,就是要把人物的眼睛中最传神的特点表现出来,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怎样才能“画”好人物的眼睛呢?一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人物的经历、遭遇、处境和人物的内心变化。鲁迅写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表现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的变化。二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人物的年龄、个性和不同的情绪。人物的年龄、性格、情绪不同,他们的眼神和目光也会不同。比如孩子的眼睛可以是“明澄得像水晶一样”,而老人的眼睛则应当留下生活刻下的印记,或是饱经沧桑,或是沉静平和慈祥,或是睿智深邃。刚强自信的人会拥有熠熠生辉的双眸,而脆弱自卑的人眼光是躲躲闪闪游离不定

55、。眼睛可写满渴望写满期待,希望工程的代表宣传画魏明娟的大眼睛;眼睛可写满兴奋写满激动,成功者噙着泪花的眼睛;眼睛也可写满绝望,吸毒者无神的眼睛;写满忧郁感伤(2)写好心理,倾诉心声: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可以直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写人物怎么想,怎么感觉;也可以间接地借助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语言、动作、肖像,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一般用第一人称写文章,较多直接进行心理描写,但要注意不能只说一些浮泛的空话,诸如“我感到很高兴、我感到很懊悔、我感到很温暖”之类,要能把内心深处的精妙倾诉出来。(3)写好行动,扣住细节,形神兼备: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他思想性格的具体表现。行动描写生动,能

56、准确地传神,达到形神兼备的佳境。写人物切忌空洞地叙说,不要你去下评语,写什么“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是一个道德不好的人”“他是一个热心的人”之类的话,要让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4)写好环境,以景写人:因为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个性的意义。(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人物可以直接写他的言行举止,如直接写人物表达不出他的精神,也可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清朝人刘熙载:“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步骤二活学活用实践说练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我的偶像即使您没有孔夫子那般辉煌的成就;没有董仲舒那般卓越的才能;没有陶行知先生那般颠覆众人的言论。但您却有孔夫子那般的慈蔼;有董仲舒那般的刚毅;有陶行知那般伟岸的胸怀,您是我永远言与行的标杆。题记走出小学的瓦房,迈入中学的庭院,可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于是我们便聚集于此。您是我们的英语科任老师兼班主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