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活动单元与课型结构简1 (2)_第1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活动单元与课型结构简1 (2)_第2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活动单元与课型结构简1 (2)_第3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活动单元与课型结构简1 (2)_第4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活动单元与课型结构简1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活动单元与课型结构简介 谷城县教研室 杨 琳一、综合实践实践活动课的定位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的诞生之初,实施者就不断被追问: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 是活动?那与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劳动课甚至团队活动有什么不同?是课程?它具有那些课程特征?都教些啥?由谁来教?在哪儿上课?.这么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成长之路走得并不容易。至今仍有些学校把校内的德育活动、团队活动简单的归结为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给予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应有的地位,更遑论校本常态有效的发展。“活动”与“课程”其实并不相悖,把综合实践活动定位为“活动课程”,具有如下的性质;从课程地位来看,它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

2、发与实施的必修课程,具有国家课程的规定性和严肃性,是与学科并列的国家课程;从组织形式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具有独立的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评价体系),与单纯的活动区别于目标的指向性、时间的延续产生和内容的系统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但又与传统活动课程有所不同,是一种综合性更强、更具有实质性的课程,是“活动课”的继续与发展。二、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型实施的必要性作为“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应该在课内上还是在外上?作为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集中地位体现在学生经验和体验的获得上,也就是说,开放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

3、个重要特征其价值所在。然而,开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主也不意味着无序。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郭元祥教授提出教师要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事实上,要达成有序和法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堂上是有所作为的。具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可以包涵以下部分内容:主题确定阶段的课堂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策划阶段的课堂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交流阶段的基本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从上述内容可以分析,综合实践是活动有一些内容和环节可以而且应该在课堂实施,而课堂实施上有一些东西具有共性的。为了使课程常态健康的发展,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个可参照的课型模式,解决不能常态实施的问题

4、,解决实施低效的问题。因此,建模不是要把综合实践活动变成为僵化的学科课程形态,而是为了课程更规范有序地展开。三、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型的设计1综合实践活动的阶段划分按照时间的顺序和目标的指向,把综合实践活动划分为四个阶段;开题活动单元、实践活动单元、交流活动单元、成果展示单元。每一个单元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甚至有时发生交集,比如说“交流与评价”,其实是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的。教育是一种慢长的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更是如此。一个主题活动的实施,短则几天,长则数月。为整个活动划分明确阶段,有助于显示活动的近期目标,有利于保持学生参与的热情,有助于活动的有效实施。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设计

5、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探究性的特点。在课型的组织设计上,我们也应该尊重其课程特点。根据不同的标准界定,会有不同的课型划分。需要强调的是,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单元不是只能实施相对应的课型。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在于灵活,在于生成,课型的运用上也是如此。比如说“方法指导课”,目标是指导学生学会设计方案,学会调查、访问、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采访记录、观察日记等活动技能方法,培养学生劳动技术与信息技术素养。因此,方法指导可以穿插于整个活动过程;又比如说,“交流评价”,应该随着活动的进程随时调控和组织。四、教学模式基本结构简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实践

6、的概括化的形式和系统,具有多样化和可操作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选择和运用不同课型教学模式时,必须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要整体考虑“主题活动-单元教学-课型教学”的目标体系,根据不同课型采取不同教学模式。简言之,在课型设计时要对“为何而教、为何而学,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有个清晰的认知。值得指出的是,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有发展的程序框架。主题活动单元与课型结构单 元课 型教学任务、教学结构第一单元开题活动(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题生成课教学任务:解决“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的问题课型结构:问题导入-生成主题-讨论交流-初定方案方法指导课教学任务:解决怎样开展活动主题的“方法

7、问题”课型结构:案例导入-方法指导-案例分析-练习巩固方案设计课教学任务:解决如何制订活动方案的“设计问题”。课型结构:回顾导入-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完善方案开题报告课教学任务:解决活动方案的“可行性”的问题课型结构:回顾导入-小组陈述-质疑答辩-完善方案第二单元实践活动(第二阶段实施阶段)专题辩论课教学任务:解决实践活动中的“二元对立问题”课型结构:双方陈论(5分钟)-双方驳论(15分钟)-双方攻论(15分钟)-双方陈词(5分钟)问题讨论课教学任务:解决实践活动中具有普遍性的“生成问题”。课型结构:问题导入-小组讨论-交流研讨-认知建构。探究活动课教学任务:解决实践活动中的“探究问题”。课型

8、结构: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实验-总结规律。第三单元交流活动(第三阶段总结阶段)专题交流课教学任务:交流解决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某类问题”的方法课型结构:回顾导入-表征问题-讨论交流-认知建构中期设计课教学任务:交流解决成果“设计问题”的方法。课型结构:回顾导入-表征问题-讨论交流-认知建构成果设计课教学任务:交流解决成果“设计问题”的方法。课型结构:回顾导入-成果交流-反思建构-拓展延伸。第四单元展示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展示课教学任务:展示小组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课型结构:回顾导入-讨论交流-认知建构-形成共识。成果展示课教学任务:展示活动小组取得的成果及价值意义。课型结构:回顾导入-

9、小组展示-认知建构-拓展延伸。结题报告课教学任务:评价小组主题活动目标是否达成。课型结构:结题报告-提问答辩-成果点评-宣布结论。第一阶段:开题活动(准备阶段)课型核心导读:主题活动第一单元开题活动包括“主题生成课”、“方法指导课”、“方案设计课”和“开题报告课”四个课型,其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一 主题生成课“生成”有多种词义。用于教学或学习,“生成”是指生长和建构,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主题生成课就是通过创设情景,激发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将问题转化成活动主题的教学过程。活动主题可以是全校性、年级、班级或者跨年

10、级、跨班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课题。第一,课型结构分析根据主题生成课的教学任务,即解决“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的问题。主题生成课的课型结构一般可概括为:“问题导入生成主题分解话题初定方案”四个教学环节。问题导入“问题导入”即通过创设情景、搜集与分析材料、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导入新的学习实践活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走进学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整合学科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应用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景;关注热点话题,创设问题情境;挖掘文化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等。同时还要诱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生成主

11、题“生成主题”即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与论证,形成合理的、可行的活动主题。具体操作是: 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收集的资料,分享彼此的想法,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使问题逐渐清晰。 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包括查阅文献和社会调查。 创设情境,提供背景知识和必要的方法引导。主题论证要注意:主题是否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主题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主题是否着眼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考虑主题的现实指向性、可行性;主题的切入点要小。分解话题“分解话题”即引导学生把班级共同生成的主题,通过列举、分类、归纳、整理、分解成多个话题,也就是小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分解问题一般从学生熟悉的领域入手

12、,可以从“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和自我”三条线索切入,也可以从向其他知识拓展。一般通过群体讨论交流来进行分解,从分解到形成话题群(或是说小主题网)经过以下四个步骤:列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尽可能地协商交流,必须时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人士或家长参与讨论,从提出自己熟悉的、能理解到的、能作参考的任何与主题有关的话题。分类: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师生一同讨论交流,将比较类似的字、词、事件、现象等记录在同一组项目中,把不同类型的放在其他项目。归纳:经过讨论,为每组(类)选择一个比较适合的词语连接这组中所有项目的概念(整理好板书,清析呈现归纳后的各个项目)。表述: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13、以主题网的组织形式,恰当地表述出各个小活动主题,形成体系。初订方案“初订方案”即按兴趣分组,明确活动任务,初步讨论具体的活动方案。可以分两步来进行:成立活动小组-确定小组活动方案。自主建立活动小组,一般是按照课题研究的客观需要与实际任务进行分类,再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为原则,完成人员的分配(一般每组4-6人),初定小组活动方案,由各小组集思广益,制订计划,形成初步的研究方案。一般只讨论课题名称、确定课题组成员、根据成员的特长和相关资源设计主要活动内容及初步作成员任务分工等。第二 课型教学设计根据课型结构的设置,主题生成课教学设计主要考虑三个要素:如何提出问题、从何生成主题以及怎样分解主题群。如何提

14、出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是以“问题”为线索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把实践活动引向相关活动领域,是生成主题的关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以下几种形式:1创设情境,发散思维。课程因为学生而存在,学生因为课程而发展,学生既是课程的设计的逻辑起点,更是课程设计的终点。学生的兴趣爱好是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最基本的依据。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生动有趣情境,组织图片、实物、影像等材料展示,或训练一些同学演示故事情景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发现有价值的问题。2研讨铺垫,诱发动机。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开设一些知识讲座或短期的研讨活动,

15、向学生介绍一些当前人类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引起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关注,开拓学生视野,诱发探究动机。如环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抗击“H7N9”等,可以通过组织材料开展专题研讨,从中引导学生发现与自己相关的、感兴趣的问题。3、社会实践,寻找问题。社会实践有着最丰富的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实践、体验中发现问题,形成活动主题,也是一个好办法。4、抓住契机,发现问题。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一瞬间,往往蕴藏着一些活动主题,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契机,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5、问卷调查,收集问题。教师通过设计开放性问卷,让学生自由填写,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问题。

16、6、热爱阅读,捕捉问题。活动主题来自生活实际,并不等于所有问题的发现,都需要学生亲自到生活实际中去寻找。阅读是学习的有效方法,通过阅读书籍,收听收看新闻媒体的报道,也能发现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而且问题更具有时效性。在主题生成课上,也能师生一起以书籍资料、新闻报道为讨论背景,捕捉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提出大家想要探讨的问题。 从何生成主题1立足学生生活与社会热点。活动主题首先应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包括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基础、经历过的事、关注的人和事等。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开发主题的重要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取得活动实施和学生发展的实效性。2拓展延伸学科知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综合

17、运用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的,同时各学科知识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基础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组成要素,所以,“学科拓展”理应成为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重要部分。3关注环境地或特色。根据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特色开展有关旅游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有关认识自然等的研究活动;根据人文环境特色开展认识伟人、名人、参观历史名胜等主题活动;根据地理环境特色开展有关城市(农村)发展变化,人民生活变化,认识当地工农业(或产品)等考察活动;根据环境的变化开展城镇的兴起,田地的减少,道路的改造,学校周边的商业、社区、人民生活等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活动。4、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各所学

18、校,在办学方向、学校管理、文化氛围和教育活动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根据学校发展特色,融合四大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的活动,规划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领域,就能从中生成有特色的活动主题。5、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家长和社会人士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和配合者。充分了解和利用家长们的知识、智慧、特长可直接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家长们居住的乡镇、街道和社区,工作所在的单位都可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阵地,综合考虑来自家长的教育资源与学校课程设计实际需要,也可以成为特色的活动主题。 怎样分解主题群把班级主题活动分解成多个小组活动主题(小课题)时,要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一定的网络结构的主题群,而不是随

19、意的拼凑。二、方法指导课方法指导课分别围绕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通过课堂指导,将方法论的指导与方法实践结合起来,与具体主题活动结合起来,构成方法论指导系列。常用的研究方法学生在开展主题活动过程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分别介绍如下:调查研究法: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出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进而对研究的问题和现象获得更加深刻的研究方法。首先需要有明确的调查目的。然后,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的对象、内容、形式、方法,设计调查方案并进行实施,收集相关的

20、调查资料。根据调查对象可以将调查分为:社会调查和自然调查。社会调查的范围可以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军事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调查既可以包括各种生物、环境、天文、地理等自然现象的调查。根据调查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将调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的等的方式。根据调查方法,可以将调查分为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文献研究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需要,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鉴别、整理,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方法。实验研究法: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在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其他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探索,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

21、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以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课型结构分析方法指导课的基本结构为“回顾导入讨论交流方法指导认知建构”。学生活动的方法很多,涉及的活动方法指导也很多,下面就以“调查方法”指导课为例,介绍其教学活动过程:案例导入:指导老师导入“调查方法”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方法指导:针对学生回答过程中的情况,指导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练习巩固:分小组互助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对自己所定的活动主题选择调查方法,练习设计调查或访谈提纲等。认知建构:小组间相互评定,对其各小组设计练习进行评定和评价。课型教学设计方法指导课的教学

22、设计包括三个要素:教学目标(为什么指导),教学内容(指导什么),教学过程(怎么指导),所以方法指导课的教学设计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方法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2.方法指导课的教学内容就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来看,主要涉及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设计活动方案、如何搜集与处理;资料、如何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进行访谈、怎样进行实验、怎样进行手工设计与制作、怎样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3.方法指导课教学过程根据方法指导课的基本结构为“案例导

23、入方法指导练习巩固认各构建”,一般的方法指导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基本环节。.指导老师导入相关研究方法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调查的类型、方式、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针对学生回答过程中的情况,指导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分小组互助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对自己所定的活动主题选择研究方法,练习设计。.小组间相互评定,对其各小组设计练习进行评定和评价,学生完善构建认知体系。三、方案设计课方案设计课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以具体化的形式反映方案设计、教学活动内容的具体操作程序。下面介绍方案设计课这种教学模式的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第一、 方案设计课的理论依据综合实践活动

24、指导纲要。总则也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坚持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活动方式的变革。第二、课型结构分析在主题生成后,各活动小组就要考虑为什么要开展这个主题活动?怎样开展活动?等,就需要制订主题活动方案。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演绎的过程。方案设计课的课型结构(操作程序)通常是:回顾导入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完善方案。第三、 课型教学设计方案设计的教学设计包括三个要素:为什么要进行方案设计,指导什么,怎么指导。“为什么要进行方案设计”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综合实践活

25、动中方案的制订非常重要,它是整个活动实施的“蓝图”。它不仅为学生提供比较详尽的活动步骤,有力地确定整个活动过程的有序性,而且,为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提供参考的框架。1、制订活动方案可以促进活动目标的实现2、制订活动方案可以促使行动计划的落实。3、制订活动方案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活动习惯。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方案设计课这种教学模式也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方案设计课反映出指导教师对活动目标的设计,其内容主要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方法等方面的目标。具体来说学生通过主题活动的方案设计课,应达到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

26、流意识;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的良好个性品德,对活动的严瑾的态度,创新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关注方案设计活动,自觉为设计好活动方案贡献力量。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方案设计过程和结构;掌握设计活动方案的基本方法。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活动方案的表述形式;了解活动方案设计的目的、意义和任务;参与活动方案设计活动,能够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指导什么”是指教学内容的设计通过方案设计课的实施,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2、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

27、的活动方案。“怎么指导“是指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案设计课的课型结构(操作程序)通常是:回顾导入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完善方案。这几个学习过程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指导呢?1、回顾导入:回顾导入主要是对开展本次活动的前期活动主题生成活动和方法研究活动等进行回顾,让学生回顾主题生成课对自己为什么确立这个主题?当时的所思、所悟以及开展这个主题的初步设想,使学生为活动的开展、方案的设计做好思想上的准备。2、分组讨论。分组后,各小组推选出小组长,可设置正副组长,负责本主题活动小组的组织工作。各小组制订活动方案:活动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名称、目的意义、方法途径、步骤与进度、成员分工、预期成果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

28、策划,初步制订活动计划。附:指导老师准备的小组活动方案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方案学年度学期年级(班) 指导教师小组成员组 长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领域活动主题小组主题活动目的及意义活动方法及途径活动实施步骤与进度成员分工预期成果备注3、全班交流。4、完善方案。各活动小组在全班交流活动方案后,根据全体师生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借鉴其他小组好的做法,反思自己方案的不足,进一步修订、完善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四、开题报告课第一、课型建构的基本理念开题报告课的核心知识是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课题论证”和“实施计划”两部分内容。“课题论证”部分包括有:“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即回答为什么研究和

29、拟通过课题研究解决什么问题;“课题的界定与表达”,即按课题名称规范确定课题名及其关键词,以及界定它们的含义;“研究内容”,即回答研究什么;“研究方法”,即回答怎样研究,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实施计划”部分包括有:“研究进度”、“成员分工”,即回答哪一个研究阶段由哪些组员完成哪些任务,也就是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地点、任务和负责人的具体安排;“可行性分析”,即回答有什么人、物的研究基础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等,如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课题成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等;“预期成果及其表达方式”,一般用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载体以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展示

30、研究成果。开题报告课的主要形式是陈述和答辩陈述和答辩是开题报告课的主要形式,包括小组代表陈述方案、观众和评委提问、课题小组成员回答问题等几个部分。第二、课型结构分析总述 课堂教学的“课型结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主题活动”所有单元的各种课型,所有课型构成一个完整的“问题体系”,每个课型这一体系中的一个要素;二是指每一课型的教学结构。结构解析 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组可以根据学校课时及本学科课时的具体情况确定开题报告课的课堂组织方式。第三、课型教学设计开题目报告课的教学设计包括三个要素:为什么指导(教学目标),指导什么(教学内容),怎么指导(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般包括对象(即“学生”,通常可

31、以删略)、行为(指要求要求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掌握程度,如“了解”、“理解”等)、内容(指需要学生掌握或培养的知识、技能或情感)。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和教学效果的测量,应该注意以下问题:在设置三维目标的时候,常用的动词如下:知识与技能按要求掌握的程度,从低到高,由易到难可以分成了解、理解、运用三个层次。“了解”是指能够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列出某一概念的例子、识别和辨认事实等,通常可以用“了解”、“列举”、描述“等动词。“理解”是指能够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白事物的规律和原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解析现象、提供证据等,通常可以用“理解”、“掌握”、“解析”等动词。“运用”是指能够将

32、掌握了的知识、规律、方法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上,通常可以用“完善”、“修改”、“制订”等动词。过程与方法在描述“过程”的时候通常用“经历”、“体验”、“熟悉”、“熟练”等词语。情感与态度按要求掌握的程度,从低到高,由易到难可以分成感受和内化两个层次。“感受”是指通过经历一个过程而得到的感性认识、并可以作出一定的反应,通常可以用“感受”、“体验”、“欣赏”等动词。“内化”是指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习惯、态度、价值观,通常可以用“培养”、“树立”、“增强”等动词。教学内容的设计开题报告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论证和评价课题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来指导研究小组制订课题方案。因此,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任务,教学内

33、容主要包括教授如何制订正确的开题报告、如何分析与评价课题方案,以及陈述方案的技巧、提问与答辩的技巧等。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从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入手,然后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学习特点以及教学条件考虑教学方法和选用适当的教学媒体。开题报告课一般需要一个或多个课时(视选择的课堂组织方式而定),并需要课外延伸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第二阶段 实践活动(实施阶段)核心导读:主题活动“实践活动”包括“问题讨论课”、“专题辩论课”和“探究活动课”三个课型,其目的在于解决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生成期问题、核心问题与外围问题、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结构问题与功能问题等。一、问题讨论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其中“探究性”体现在通过开展“从学生内在需要、动机和兴趣出发”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生成性”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如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计划的制定,活动过程的体验等,尤其是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师生生成的新问题最能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性和生成性。第一, 课型结构分析“问题讨论课”就是围绕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而设计的课型,即以学生的“过程问题”为线索展开的讨论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