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种群单元测试6_第1页
浙科版种群单元测试6_第2页
浙科版种群单元测试6_第3页
浙科版种群单元测试6_第4页
浙科版种群单元测试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卷第5页,总12页种群学校:姓名: 班级: 考号: 、选择题(每题 3分,共60 分)1. 已知图中的纵坐标表示相对值,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 若X表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则Y可表示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 数目B. 若X表示草鱼S型增长曲线中最大增长速率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则Y可表示获得 最大的日捕获量时对应的种群数量C. 若Y表示Aa自交子一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则X可表示Aa自交子二代中杂合子 所占的比例X可表示减数第二次D. 若Y表示某二倍体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则 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对数【答案】D【解析】A.若X表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后期着丝点分

2、裂,染色体数 目加倍,则Y可表示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故A对;B. 若X表示草鱼S型增长曲线中最大增长速率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则此时为K/2 ,则Y可表示获得最大的日捕获量时对应的种群数量,故B对;C. 若Y表示Aa自交子一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Aa每自交一次,Aa减少一半,则X可表示Aa自交子二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故C对;D.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故D错。【考点定位】细胞分裂2 .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B. 捕食、竞争、互利共生C. 竞争、互利共生、捕食D. 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3、答案】D【解析】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种 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中 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考点定位】种间关系【名师点睛】1、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 关系.2、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有时相反,有时平行.3、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 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3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内两种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在a、b、c、d连续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

4、以下分析正确的是眼 悴 凱 円 A. 两者是竞争关系B. b时间段内甲数量增加,乙数量减少C. 两者是捕食关系D. 若引入丙以甲为食,则乙的数量会增加【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a段,甲数量减少,乙数量增多,c段,甲增加,乙减少,说明两者是捕食关系,A错误,C正确;b段时间内,甲数量减少,乙数量减少,B错误;丙以甲为食,短时间内甲的数量会减少,乙的数量会增加,但乙的数量最终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4 (2015秋?扬州期末)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B. 样方内各年龄段的个体均需统计C. 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D. 不宜用标志重捕

5、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取样调查的关键做到随机取样,多次取样求平均值,A正确;B、 样方法中计数要统计样方内该物种的所有个体,所以各年龄段的个体均需统计,B 正确;C、由于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有很多分支可能属于同一个个体,所以不宜选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宜选择乔木等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C正确;D、 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D错误. 故选:D.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5 渔业生产中控制渔网网眼大小, 其目的是使被捕捞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维持为()A. 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D .无法判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利用网眼大的

6、渔网进行捕鱼时,年龄较大、个头较大的个体易被捕捉到,使 之数量减少,而个体小、年龄小的个体不易被捕捉到,结果使幼龄个体占的比例上升, 则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考点:种群的特征【名师点睛】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 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 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 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 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6 下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 A bA. 若A代表细胞,a为原

7、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则 b、c可分别代表失去接触抑制和 细胞周期变短B. 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 下降C. 若A代表种群,a为同化能量,则b、c可分别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和储存在生 物体内的能量D. 若A代表2n=16的精原细胞,a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其中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则b、c代表的2个精细胞可分别含 7或8条染色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若 A表示细胞,a表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则正常细胞A会变为癌细胞,不发生接触抑制,能进行无限增殖,细胞周期变短,故A正确;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若a为诱捕雄虫,则可以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

8、从而使种群密度下降,故B正确;若A代表种群,a为同化的能量,b可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c代表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故 C正确;若A表示2n=16的精原细胞,a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一对同 源染色体没有分离,b、c代表的2个精细胞可能分别含有 7条和9条染色体,故 D错 误。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种群特征、减数分裂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关知识,意在 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 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7 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2B. 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

9、增长的依据C. 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 在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大;当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小.解:A、在上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A错误;B、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 划生育的影响,B错误;C、 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C正确;D、 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D错误.

10、故选:C.考点:种群的特征.8如图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自燃条件卞种群 迪变化A. 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 “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 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 要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最好要等到c点【答案】D【解析】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环境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A正确;“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 b以下,使种群的增长率降低,导致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 溃,B正确;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使老鼠的数量维持在b点,这时老鼠的增长速率最大,会使效果适得其

11、反,C正确;要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最好要使数量维持在b点,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增长的最快,可获得最大收益,D错误.【考点定位】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名师点睛】由图可知该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为S型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b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9.某地区一种蚜虫生活在某种植物的体表,并从该植物获得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种蚜虫与这种植物具有寄生关系B. 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该种蚜虫的种群密度C. 该种植物有高有矮,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 对该蚜虫而言,一年四

12、季的环境的容纳量可能不同【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蚜虫和它生活的植物属于体表寄生,A正确;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常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该植物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所以无法体现出群落的结构,C错误;由于蚜虫一年生活的环境条件在不断变化,所以其环境容纳量可能有变化,D正确。考点:种间关系、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10 .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最可能的原因是()A. 种群迁出个体多B.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C.种群死亡率超过10%D.种群处于衰退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种群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是种群处于衰退期,故D正确。也可能是迁出个体多,但不是主要

13、因素,故 A错误。雄性个体多余雌性个体也可能造成种群密度越来越 小,但也不是主要因素,故 B 错误。种群死亡率超过 10%,但出生率比死亡率大的话种 群密度是增加的,故 C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调查农作物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 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C. 各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种群水平的研究问题D. 草地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属于群落水平结构【答案】 C【解析】 试题分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昆虫卵的种群密度、作物植株 上蚜虫的种群密度等,也可以

14、采用样方法,A项正确;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B 项正确;各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C项错误;草地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是在水平方向上呈现的差异,属于群落水平结构,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群落的结构的相 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2 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89 只鼠,第二次捕获 57 只鼠,其中有标志鼠 30 只。则该种群数量为A169 只B86 只C190 只D292 只【答案】 A

15、【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数据, 可以计算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89X 57十30=169.1 (只), 故A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 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13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区别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关键是演替速度的快慢B.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助于缓解种间竞争C. 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仍有可能发生改变D.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答案】 A【解析】演 替 的 种 类 有 初 生 演 替 和 次 生 演 替 两 种 . 初 生 演 替 是 指 一 个

16、从 来 没 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 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 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 保留, 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因此初生 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是起始状况, A 错误; 群落的空间结构表现为垂 直分层现象,使生物处于不同的生态位,从而有助于缓解种间竞争,B正确; 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 由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种群的基因频率仍 有可能发生改变, C 正确; K 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下, 一定空间所能维 持种群最大数量,对于有害动物,要尽量破坏其生存环境,降低K值,D正 确。【考点

17、定位】群 落的演替; 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种群和群落,梳理相关知识点, 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14. 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 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 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

18、群密度是最基本 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 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 亡率和迁出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错误;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C、 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C错误;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而取样器取样法是调查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一种方法,D错误.故选:B.考点:种群的特征.15.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

19、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图1是一块规格为1mm 1mmx 0.1mm的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2是计数室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分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血球计数板上有 2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 0.1mmB. 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C. 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9个D. 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0.1mm,故A项错误;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则B项错误;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7个,只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故C项错误;死细胞的膜失去选择透过

20、性,才能使台盼蓝分子进入而使细胞呈蓝色,故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了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了解学生对此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检验学生的实验技能。16 . 1936年美国某岛屿引人环颈雉,其后的五年环颈雉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对此 理解正确的是A. 1936年后的十年内,对环颈雉而言资源是无限的B. 该岛屿上环颈雉的环境容纳量逐年增大C. 一年中不同季节,环颈雉的出生率均大于死亡率D. 环颈雉的引人最终使该岛屿的生态系统实现新的平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图中显示 1936年后的五年内,种群呈 J型增长,对环颈雉而言资源是无限 的,而后五年内环境资源的情

21、况不一定是无限多的了,A错误;该岛屿上环颈雉的数量逐渐增多,但是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B错误;图中显示一年内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说明环颈雉的出生率有时大于死亡率,有时小于死亡率,C错误;环颈雉的引人最终使该岛屿的生态系统实现新的平衡,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7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 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 J”型曲线D.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 S”型曲线【答案】C

22、【解析】试题分析:1、“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 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 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 一定的水平,形成“ S”型增长曲线.解: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A正确;B、种群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迁出、出生率、死亡率等,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B正确;CD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一般呈“ S”型曲线,C错误,D正确.故选:C.考点

23、: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18 某小组的同学为了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左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右图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的血细胞计数板(1mnX 1mnK 0.1mm)的计数室。以下说法错误的是EF丄上;T I 1上1 n tl t rTVJ:!: :A. 在最适状态的情况下,关闭出入口流速控制阀,则装罝中酵母菌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B.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醉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 对酵母菌样液稀释时,如果加入的无菌水过多,会使酵母菌细胞膨胀破裂D计数室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为A个,且稀释倍数为 B,则l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4A

24、B 106个【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即使在最适状态下,由于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种群也是S型增长,A正确;B项符合实验规范,正确;酵母菌有细胞壁的保护, 不会因为吸水过多而涨破; C错误。 图中计数板为 25X 16型,计算公式为:酵母细胞数 /ml=80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 X 400 X 104X稀释倍数,有题干可知,A=80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 , B=稀释倍数;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酵母菌数目变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9 .下列关于蓝藻的描述,正确的是A. 蓝藻能使水体呈现绿色,表明蓝藻是

25、一种多细胞生物B. 蓝藻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等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C. 蓝藻是原核生物中唯种自养型生物D. 池塘内所有蓝藻构成了一个生物种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蓝藻能使水体呈现绿色,但是蓝藻是一种单细胞生物,A错误;蓝藻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等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蓝藻是原核生物中的一种自养型生物, 但不是唯一的,例如还有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C错误;蓝藻包括蓝球藻、发菜、念珠藻等多种生物,不是一个种群,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有关蓝藻的结构、种类等有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20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在种群“ J”型增长模型(Ni=N入-中),入表示

26、该种群的增长速率B.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总是固定的C. 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 K值时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最高产量D. 在“ 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时,种群增长率不同【答案】D【解析】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o中),入表示该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 A项错误;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B项错误;在鱼类养殖中,一般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K/2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可提供的资源数量较多,有利于持续获得最高产量,C项错误;在“S型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 而增长速率先增后降, 所以种 群增长速率相同时,种群增长率不同, D项

27、正确。【点睛】增长速率与增长率的辨析: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可表示为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 一死亡率=(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 单位数量); 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增长数量,可表示为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一死亡数)/单位时间。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 切线斜率。二、综合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共40分)F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21 .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餌间(1) 该模型属于

28、数学模型的的表现形式之一的 ,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2) 图中 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 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 / K1或者K2)/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甲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A.食物和天敌B.气候和传染病/ 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会变小。【答案】/ 1)曲线图 /1分)(2) J无限环境(空间和资源充裕)、理想条件(气候 适宜,没有敌害等)/ 3) K1 / 4) B / 5) K值(或环境容纳量)【解析】试题分析:/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坐标曲线。/ 2) A段种

29、群增长近似于理想状态(食物充分、无天敌、气候适宜等)下的J型增长曲线。/ 3)该种群数量在 K1左右波动,故K值为K1。/ 4) C段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可能是气候恶劣或者传染病流行导致大量个体死亡,食物和天敌会导致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急剧下降。/ 5) K值大小受环境影响。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22 .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 阔叶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 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为C,作曲线如下图。据图回答下面问题:(2) 在a年的优势树种是 ,在d年的优势

30、树种是 。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3) 由此可见,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群落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群了,而另一些种群兴起了,从而使整个群落的结构和 都发生了变化,一直到群落达到动态平衡,这就称为群落的 。(4) 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火灾,几十年后得以恢复,此过程为 演替。(5)研究人员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 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 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 曲线增长,5年后入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答案】(1)竞争(2)马尾

31、松山毛榉环境(3)消失物种组成演替(4)次生(5) J型环境阻力增大【解析】试题分析:(1)有图像可知,曲线的变化是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村幽灵的比值C,刚开始是大于1,后来等于1,最后小于1,说明两者之间的竞争一直都在。(2) 暂时的平衡阶段是在 C=1的时候;a年的时候优势树种是马尾松,d年的时候优势 树种是山毛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生物影响环境之后适应环境能力强的能保存;(3)由此可见群落的演替是交替进行,一些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种群兴起了,从而使 整个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发生变化,成为群落演替(4)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火灾,几十年后得以恢复,此过程为次生演替(5) 前5年,值大于1,且不变

32、,说明为J型曲线增长。5年后值开始变小的原因 是环境阻力增大考点: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23 下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I、n、川),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图2是某同学绘制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 能)。请据图回答问题:(1)若图1种群数量变化呈现中“ 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为O(2) 若图1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 ( Ki、Kz、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 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 (用图中标号表示)。(3)

33、图2中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 (用图中字母表示),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用图中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功能除图 2所示外,还有 和。【答案】(1)(不断)增大(2) & I(3) (A+ Eb+ C2+ D2)或 Di D2/ D1 或 D (A2+ B2+ C2+ D)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顺序可颠倒)【解析】(1)在“ 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是一直在增大。(2)东亚飞蝗是害虫,所以其种群数量应控制在较低水平,但为了保持物种多样性也不能为0,所以应保持在K2。干旱环境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丝状菌的生长,说明干旱 环境适宜东亚飞蝗的生存,因此其种群数量会先上升,但因

34、为食物等的限制,不会无限 上升,然后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数量,故是I。(3) 由图分析可知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以用D1表示,或者是(A+ B+ C2+D)。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是指同化量之比,由图可知第二营养级同化量是D1,第三营养级同化量是 D2,因此第二道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D2/D1或者 D (A+ Eb+ C2 + D2)。图中表示的是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因此还有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种群和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析应用能力。【名师点睛】特别提醒(1)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比较 增

35、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x 100%增长率,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即曲线斜率),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 (如一年内),由初数量 2增长到末数量 N,则这一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分别为: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x 100%f( N N) /N0X 100%(无单位);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 N) /t (有单位,如个/年)。(2)对“入”的理解N = Na入七,入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 不是增长率。入1时,种群密度增大;入=1时, 种 群密度保持稳定;入1时,种群密度减小。易错警示有关能量流动的2个提示(1)能量传递效率疋能量利用率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