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机制研究_第1页
促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机制研究_第2页
促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机制研究_第3页
促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机制研究_第4页
促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机制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促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机制研究 重庆市万州区上坪小学 冯斌一、背景与问题概述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渗透性最强的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的理念和方向。诚然,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手段,使教育教学方式越

2、来越多样化,也使学校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更是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更好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探索创新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因此,督促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更好的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已经成为每位教育管理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二、问题解决思路 针对影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一些因素,提出以下解决思路: (一)重视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的建设 用于整合学科教学的信息技术不应该是单一的计算机或网络。教师、文字教材、图书馆、社会实践、参观、传统电教媒体,电教教材、参考资料等都可作为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来源。 (二

3、)积极组织培训活动 为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要经常组织教师培训。培训目标分为:普及和提高两个层次的内容。普及层面,主要是对一般教师进行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其能够在自己所任学科里使用信息技术,做到二者整合,相得益彰,从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提高层面,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和学科骨干教师,目的在于培养信息科学技术的带头人,通过他们,指导一般教师的信息技术进修学习,推动学校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 (三)要求教师自学进修 一是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所任学科的知识体系。新课程教材与旧课程教材相比变化很大,淘汰了不少陈旧的知识,增添了不少新知识,在编写思路和知识体系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

4、要求任课教师对自己所任学科的知识体系来一次较为广泛和较为深刻的更新。另外,信息时代,各个领域里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知识正在爆炸式的增长。要让教师明白,要使自己的教学富有成效,要使自己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就必须以所任学科为中心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质,并将持续学习看作是搞好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要求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教育思想论同其它学科一样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前几年的新理论、新方法,近几年就已变的过时、陈旧,因之就不断吸收新思想,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另外,要想把它与其他学科整合,用于和改善其它学科的教学,就必须采用有别于过去使用的、过

5、时的新的教学方法。 (四)合理的利用网络的功能 网络资源极其丰富,功能很多,在研究应用过程中,我们不断尝试积极应用网络的有效功能,充分利用网络的有效资源,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但是,如果在教学中一味的放手让学生查阅资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有些内容也不是很合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将一些有用的网络资源下载并与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源进行重组,使之优化,应用于课堂教学,学生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查阅大量的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利用网络搜索功能可以很方便的查阅到大量图片资料、动画资料等;利用网络的下载功能,教师、学生可以很方便的将资源应用到教学中;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

6、学生可以自由点击,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等。三、案例内容 近年来,我县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投入持续增加,硬件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可是,广大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面,还是一个软肋。数字校园,宽带,远程教育和电子白板等都没有充分的发挥其真正的效用。究其原因,即在客观方面存在资源短缺,教学环境不方便,缺乏支持制度,培训的机会少等问题;在主观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强,运用现代教学思想、观念进行教学设计的理论掌握程度不高,实践经验不足等。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资源浪费的尴尬局面呢? (一)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教育现代化,首先要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因此转变教师的观念是首要任务

7、。通过宣传教育,理论学习等各种途径,强化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意识,树立现代化教育观。使老师认识到: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受的不再是单一的课本,而是集声音、图象,动画等为一体的信息(知识信息的重组、关联和建构),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其次,加强全员教师的培训。培训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一是中心组成员,二是全体教师。中心组培训内容主要是吸收新技术,掌握新方法,研究新动向;对全体教师的培训,主要是对日常教学及其办公管理的一般技术的应用操作,逐渐由易到难。对于年龄大的教师,接受起来比较慢,且易遗忘,可由一位年轻教师一对一辅导。此外鼓励

8、学有余力的老师自学、相互探讨,务必使各位老师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到技术的帮助。 (二)制度保障,确保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实效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重要支柱。近年来,我校实行了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三级管理负责制。一级是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师信息技术运用领导小组,负责全面规划、安排布置、宏观管理;二级是以教导主任为组长的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指导小组,负责计划、方案、考核细则的拟订与实施;三级是以培训与研修课题组(教研组)为责任单位,负责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实际操作。并学校的积极倡导与努力推动下,全校教师打破了以往的一些旧观念,认识到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确立

9、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有力武器的新观念。同时,辅以一定的制度保障,让教师的学习上有标可向,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1.随机听课制度:要求每周每位领导至少随机听课一次。在不打招呼的前提下,推门听课,及时了解课堂动态,及时研讨分析成败,帮助教师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案例点评制度:对教师的成功案例,学校领导亲自点评,帮助教师提高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案例研究,开启教师思维智慧的火花。 3.集体备课制度:有效的集体备课是融合集体智慧,提高备课质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我校集体备课双周一次,由教研组长负责实施。在自身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

10、人,使集体备课做到有计划性、有针对性、有实效性。通过精心备课集体研讨认真上课及时考核,形成课堂教学的一个完整体系,极大地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 4.专项奖励制度:制定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评比细则,对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进行考评,学期末评出教师信息技术运用先进个人,记入年度考核成绩,并作为教师评先选优、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评价和激励双向措施迫使老师不得不去使用信息技术。此外,开展一系列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教学大比武等活动,提高教师使用设备的频率,并真正提高使用效率。 5.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学校可以逐

11、步形成信息化管理新体制。一是办公自动化。教师可以运用文字处理软件编写教案、论文;运用电子表格软件收集学生的成绩,并进行分析等等,实现办公自动化,方便、快捷。二是家校联系网络化。创建校园网,利用信息技术的高速传递功能与互动功能,将学校的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通过校园网,教师可以向学生家庭发布成绩、通告,可将对家长的建议、孩子成绩或行为规范表现情况及时通报家长,家长与教师可通过网络互相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情况,交流意见,这样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三是校园活动视频化。校班会、主题教育活动、专题教育课及重大的校内活动视频化。四是教育资源共享化。通过校园网站,将本校老师优秀的教案、论文

12、、课件等教育资源进行搜集、公布,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各地老师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理论研究,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专业素养 1.以课堂教学为主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鼓励广大老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与课堂教学,如用课件辅助教学。以优质课、研讨课作为点,积累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为日常教学普及提供范例,带动日常教学课堂的面,真正让信息技术走入课堂。学校要求教师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鼓励教师自己收集资源,丰富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库,为以后教学提供方便。 2.以教研活动为载体,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是举办学术讲座。学校定期邀请教育专

13、家来校作报告,帮助教师解决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题,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二是进行校际交流。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与名校建立正常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鼓励、支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拓展思路。三是开展实践活动。每学期,教师书写一些紧扣信息技术运用的自学笔记,教学反思,案例和论文。同时,有效的开展听评课活动,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围绕本学期主题的教学大奖赛,每周至少开展一节校内的研讨课、展示课或示范课活动,根据每一位教师的特点,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扬长避短。有力的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总之,通过各种活

14、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师的教研意识,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四、案例成效 近年来,我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县教研室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核心,以创建小班化教育为主线,以构建活力课堂为中心,立足本校实际,积极倡导和督促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追求实际效果和注重实际应用相结合,多角度、多方面地整合力量,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切实开展了在综合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校本研修,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造就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的、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丰富了学校的发展内涵,提

15、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五、特色与创新 (一)精益求精,给学生一个活力课堂 结合教师信息技术运用,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花了七年的时间,分三步进行了实施:第一步是解放思想阶段。2006年结合县教育局提出的学习洋思经验,推进课程改革的思路,迈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全面解决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的问题;第二步是研究探索阶段。2008年我们重新审视并反思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把着力点放在了研究解决多年来没有得到解决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上,要求课堂教学尝试“先学后教”的模式,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第三步是全力推进阶段。从2010年起,借助全市教育改革的强劲东风和全

16、县课堂教学“推倒重建”的态势,全力打造高效课堂,并在此基础上,升华为今天的以“目标多元、海纳百川、阳光自信、自主探究、合作共赢、减负增效、智慧生成、链接生活、多元评价、不断创新”为核心的活力课堂。 (二)破茧成蝶,送学生一个魅力课间 当课堂教学推到重建而形成活力课堂之后,我们的魅力课间与之相配套的改掉了以往课间活动中的重室外、轻室内;重体育游戏、轻科技艺术;重活动本身、轻学科结合等状况,实现了“体育与艺术、科技与创新、趣味与竞技、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统一,学生除了集体做广播体操或韵律操外,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球类、棋类、活动类、游戏类和竞技类等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并开办了“红领巾广播站”、“红领

17、巾文学社”,开设了武术队、合唱队、剪纸、经典美文诵读等校本课程,开展了书信大奖赛、作文竞赛、朗诵、书法、数学、绘画、手工、手抄报和校园广播操比赛等活动,让安全文明、全员参与、更具活力、有文化内涵、有教育意义、推陈出新的魅力课间,真正成了孩子们大显身手的舞台,给校园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孩子们也在各种活动中享受舒展的快乐,在各种竞赛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充满欢笑的游戏中认识生命的价值,开发生命的潜能,拓展生命的空间,感悟生命的力量。 (三)锦上添花,还学生一个轻松课外 在大量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之后,我们身居农村,我们靠山吃山。一是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社会服务(社会公益)

18、活动,以及远足、游览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种植产业和新农村建设情况,领略家乡与众不同的现代特色农业,感受家乡的秀美景色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给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感悟劳动光荣的美好情操,接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刻苦学习,锻炼身心,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在校园内建立了学生劳动实验园,重点开展了种植方面的研究。指导学生从辩认植物种子、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割等过程中认识植物生长的全过程,研究植物产量的最大化和种植成果的最优化。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写观察日记、做标本收集、写研究小论文、写个人对种植过程的探索与反思等形式进行劳动实践的理论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三是积极开展了“品读诗文经典,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形成了“读诵演写评”的阅读模式和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级过关考级模式。以此来寻找中华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融合点和结合点,来提升我们的办学品味。 总之,通过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运用创建工作,我校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教学教研的正规化,有效的进行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及健康成长的研究,及时解决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管理以及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全面地提高了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