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1_第1页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1_第2页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1_第3页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1_第4页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王家厂镇中心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二、编写特点1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本单元在整理教学混合运算顺序时,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 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同时 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

2、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其中的问题是需 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 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 以 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积极思考,主动解决 问题。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原来的学习过程中已遇到过本单元的题目, 对学生来说有很多学生已 经知道了其中的运算顺序,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 顺序,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 境,由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4个例题。每

3、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 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积极思考、归纳,主动解决问题。四、教学建议1将探求解题思路过程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 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 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 法,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

4、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教学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 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女口,可引导学生这样描 述思路“先算出每天接待多少人,再计算 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 987十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开始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 方法。力、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 部分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加、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 步建立代数的思想。(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 性,体会数学的价值。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三、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 之一,被誉为 天路”的工程是 什么吗?预设:生:青藏铁路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出示主题图)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6、吗?预设:生1: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生2:格力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生3:西宁到格里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二)自主探究,加减定义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请每个 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2 学生独立解题3 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预设:814+1142=19564.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预设:生:把两段合在一起计算。5.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出数学问题)6.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预设:生: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板书:加法定义)7. 师: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

7、名字吗? 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二和)8. 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 看谁的速度快。9. 学生列式计算。(2)1956-814=1142(3)1956-1142=81410. 师:同学们计算的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呀,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生:参考加法算式解可以。11. 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预设:生:因为知道了两段的和求一段就可以减去另一段。12. 师: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13. 师: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预设:生: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板书:减法定义)14. 师:你知道减法算

8、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减数-减数=差)(三)小组交流,明确关系1. 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预设:数都一样,运算不同2. 师:我们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很快的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加、减法各部分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看来我们这节课除了要知道什么是加、减法,还需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3师: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能发现加、减法 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4. 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5. 全班交流预设:生:被减数-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差+减数=被减数 减

9、数+差=被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加数+加数=和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 整理总结:(1)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7 .师:请同学们利 用刚才的算式814+1142=1956、1956-814=1142、 1956-1142=814验证大家总结的发现。8. 师:请观察我们总结的结论,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预设:生1:加法是减法的相反运算,减法是加法的相反运算。生2: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9. 学以致用:数学书P3做一做根据2468+575=3043不计

10、算直接写出后面算式的结果。3043-2468= (), 3043-575=(10. 抽象概括,总结升华。我们通过这三个算式的联系,初步了解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验 证了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共同归纳出了如下的关系:(1)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1)数学书P3 练习一 1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 少

11、张门票? 滑雪场全天卖出145张门票,其中上午卖出86张,下午卖出多少张? 华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 370包,剩下630包。运来多少包练习 本? 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其中男生418人,女生有多少人?(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20+19=4747-19=2047-28=19203+147=35067*55=12360-239=6112 综合练习:数学书P3 3猜猜我是几?(五)课堂总结1 师:通过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2. 学生交流。3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相互学习、鼓励进步、促进健康的发展)

12、乘、除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 分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 步感悟运算本质。(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用抽象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 性,体会数学的价值。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三、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 师:同学们,看到屏幕里的图片,有什么感觉?(出示各种美丽的花朵) 预设:生:非常漂亮,

13、感觉很香2. 师:是的,花不但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而且还有着很多美好的寓意。 荷花代表着纯洁,牡丹则代表着高贵。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花, 看看大家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出示主题图)3.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预设:生: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开放的、是富有美感和艺术感的。在课 的开始,通过对花的欣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 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 时,引出研究问题。(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义。1.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2. 学生独立解题3. 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

14、预设:生 1:3+3+3+3=12生 2: 3X4=124. 师:大家都是怎么想的?预设:生1:每个花瓶中有3枝花,四个花瓶一共就是4个3相加。生2:4个3,也可以用乘法表示,就是3X4。5. 师:看来4个3相加也可以表示为3X 4。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呢? 为什么?预设:乘法,因为加数个数多时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个数。6你还能提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出数学问题)7.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预设:生: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板书:乘法定义)8. 师:你知道乘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因数X因数 =积)9.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

15、、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 算式。今天你能结合情景和这个乘法算式也改写出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 吗?小组讨论一下。9. 学生讨论并列式。(2)12-3=4(3)12-4=310.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这两个除法算式代表什么含义? 预设:生1: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12-3=4生2: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12-4=311.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预设:生:因为知道了两个因数的积,求另一个因数。12. 师: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13. 师:想一想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然后,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 说什么是除法?

16、预设:生: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板书:除法定义)14. 师:你知道除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十除数=商)(三)小组交流,明确关系1. 师: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再想一想我们是如何研究加、减法的,你有什么 发现?2. 师:我们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很快地写出两个减法算式,又能根据一个乘 法算式很快写出两个除法算式,现在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预设:生:乘、除法各部分到底有怎样的关系?3.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看来我们这节课除了要知道什么是乘、除法,也需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7、4. 师:根据黑板上的三个算式和上节课的学习经验(课件出示加、减法各部 分关系),你能发现乘、除法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吗?5. 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6. 整理总结:(1)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x因数因数=积十另一个因数(2)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宁除数除数=被除数宁商被除数=商乂除数7.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算式,验证大家总结的发现。8. 师:请观察我们总结的结论,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预设:生1:乘法是除法的相反运算、除法是乘法的相反运算。生2: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9. 学以致用:数学书P6做一做根据36X14=504,不计算直接写出后面算式的结果。50

18、4- 14= (),504- 36=()10. 抽象概括,总结升华。我们通过这三个算式的联系,初步了解了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且 验证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1)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X因数因数=积十另一个因数(2)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宁除数除数=被除数宁商被除数=商乂除数希望大家能灵活运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11. 师:关于乘、除法的知识研究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或还想深入研究 的吗?预设:生: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2. 师:关于这个问题大家是怎么想的呢?具体的内容我们下节课就要研究, 请你回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19、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 基本练习,巩固新知。(1)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数学书 P7 练习二 1 ) 蜗牛每小时可爬行5m 6小时能爬行多少米? 120支铅笔,每12支装一盒,可以装几盒? 蜗牛6小时爬了 30m平均每小时爬行几米? 一头大象的体重是5600kg,正好是一头牛的8倍。这头牛重多少千克?(2)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1125-r 25=451003-2. 综合练习:判断:(数学书P8 9 )已知 += ,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X”。(1) 口+0()(2) = ()(3) * = ()(4) )【设计意图】分层次的

20、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设计的问题, 努力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 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 不同的发展。(五) 课堂总结:1. 师:通过学习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2. 学生交流。3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相互学习、鼓励进步、促进健康的发展)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初步培养学生用 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2、自主探索,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3、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教

21、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教学准备:主题挂图教学过程:一、目标导新1、展示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1)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初步掌握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2、自学要求(1)看:课本P1-5,例1 例2(2)想:图中人们在干什么? “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 人?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3)做: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246 + 83- 157357-3X 59尝试做第5页做一做二、自学反馈1、检查预习作业2、提出不懂的问题3、交流讨论三、关键点拨

22、1、自学例1(1)出示主题图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 “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2)出示例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是都可以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2、自学例2:出示例2 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问:3天接待987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学生在画

23、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全班交流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四、随堂练习1、第5页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2、巧开智慧锁(连线,全体学生必做)145-5X658+79-2913X 24- 12135-72+2817491108 26五、达标检测(一)计算(全体学生必做)192+8-157600-50 X 91980-436+7545 X 30-5472-8X 95291-68+951(二)解决问题(1、2全体学生必做,3、4选做)(1)左海总站上车的有24人,到了屏山车站下车

24、4人,18人上车。现在车上 有多少人?(2)打字员8分钟能打960个字,照这样计算,30分钟能打多少个字?(3)箱“伊利”牛奶24盒零售价是48元,如果小命买8盒要多少钱?(4)图书馆有故事书78本,上午三年级还回37本,下午四年级借走28本。现 在图书馆还有故事书多少本?五、小结。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六、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一 1-3题做到大作业本上板书设计:四则运算(一)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1滑

25、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这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72-44+85(1) 9876(2) 63987=27+85=329X3=2987=113 (人)=1974(人)=1974 (人)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课后反思:这节课的内容在上个学期已经提了一些, 学生对一级运算 的运算顺序都已经知道了,所以这堂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课本6-9页例3,课后“做一做”,练习1第3- 9题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 算的运算顺序。2、通过尝试自学掌握新的运

26、算顺序。3、通过尝试,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学例题板书教学过程:一、目标导新1、展示学习目标(教学目标1、2)(1)熟练掌握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 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通过尝试自学掌握新的运算顺序。2、自学要求(1)看:课本6 9页例3(2)想:图里有哪些信息?什么是半价?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3)做:脱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467 240+ 129624- 3X 2尝试做第7页做一做二、自学反馈1、检查预习作业2、提出不懂的问题3、交流讨论三、关键点拨1、学习例3出示挂图问:

27、图里有哪些信息?什么是半价?该怎样解答?强调列综合算式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总结运算顺序: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么?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答。2、检查“做一做”第1题:学生说明运算顺序第2题: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时说明解题思路,并说明运算顺序。四、随堂练习填空(全体必做)1、 计算582-18X10时,应先算()法,再算()法。2、 计算68X 10+582时,应先算()法,再算()法。四、达标检测(一)计算(全体必做)192-45X 472 X 5- 36360-5+32 X 5(二)列综合算是计算(1必做

28、,2选做)(1)停车场上,车牌号是单数的有46辆,车牌号是双数的车比单数的车 3倍多15辆。车牌号是双数的车有多少辆?(2) 一瓶药有80片。如果一位患者一天吃3次,一次4片,吃10天,这瓶药 够吃吗?五、课后作业 练习一4-7题做到大作业本上板书设计:四则运算(二)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 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1)24+24+24-2(2) 24X2+242=24+24+12=48+12=48+12=60 (元)=60 (元)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课后反思:本节课内容是乘除混合的运算,教学内容是通过创设一个 情境,引导学生

29、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着重在于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先 算乘除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解决,要先出哪一部分。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2、通过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 果却不一样,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点: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提纲:1 .认真读题,你有几种方法解答这道题?2 教科书上的第二种解答方法你想到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3、两种方法在计算上有什么区别?教学过程:一、目标导新1、出示学习目标

30、(1) 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能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2) 通过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 结果却不一样,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2、导入新课提出自学要求 看:课本第10页例4 想: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 90人呢?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做:尝试做第11页做一做二、自学反馈1、检查预习作业2、提出不懂的问题3、交流讨论三、关键点拨1、学习例4出示例4,学生读题问: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 90人呢?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用综合算式解答问:先求

31、什么?再求什么?交流思路时启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答,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先算括号例的,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强调:加减法和乘除法在一起,要想先算加减法,必须打括号学生上台板演。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2、检查“做一做”本题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订正时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 用小括号。四、随堂练习想一想,不改变计算结果,哪些小括号可以不写,在题的前面画“V”(全体必做) (205-101)十 8 (98X 4) -198 (235-5)X 8563- (98-27)720+ (3X 2) (150+50)十 40五、达标检测(一) 青蛙算数(视各小组学生视度由小组内独立完成

32、)36- 9X 5(48-43)X 332- 8+56- 7(68-28)X( 12+28)15X 4+16(二) 解决问题(1全体必做,2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1) 张华家离学校780米,他每天上学要走12分钟,照这样的速度,他去离他 家1040米远的陈均家,要走多少分钟?(2) 希望小学三年级共有3个班,平均每班45,共为学校搬砖4320块,平均每人搬砖多少块?课后作业:练习二13题写在大作业本上板书设计:四则运算(二)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2) (270-180) 0=90七=3 (名)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洁员,下午要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1) 27030

33、-180 凱=9-6 =3 (名)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课后反思:本节课大部分同学能通过分析处理信息探索解题思路并正确列出式 子,同时掌握有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掌握括号的用处。关于0的运算教学目的:1、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2、借助故事引起学生对0的有关知识的回忆,使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教学重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学具准备:小组准备一副扑克牌。教学过程:一、目标导新1、出示学习目标(1) 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

34、分知识系统化,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 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2) 借助故事引起同学们对0的有关知识的回忆,使学习变得主动、积极2、自学要求(1) 看:课本第13页例6,(2) 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3、做:(1)100+0=(2) 0+568=(3) 0X78=(4) 154-0=(5) 0 吃3=(6) 128-128=(7) 076=(8) 235+0=(9) 99-0=(10) 49-49=(11) 0+319=(12) 0X29=、自学检查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三、关键点拨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 0的运

35、算都有哪些。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 0相乘得 到5.0 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 0相乘都得0。四、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总结有关0的运算问: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举例说明关于0的运算。重点讲解0不能作除数出示5十0和0十0 问:能不能找到商?有没有含义?说明:0作为除数不能找到确定的商,也没有含义,所以

36、0不能作为除数五、随堂练习脱式计算480- (32+32 - 4)(374-265+238)X 6118+153十 17X 9400+612十 12X 40能否做除数?0不能做除数。99-0=99 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0X29=0 0X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勻6=0 0 吃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49-49=0 128-128=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六、达标检测(一、二全体学生必做,第三题做做题速度快的学生做。)(一)列式计算1、82与15的差,乘32与18的和,积是多少?2、1650除以5的商,加上16与8的积,和是多少?3、25与16的积,

37、减去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4、720与160的和,除以84与40的差,商是多少?(二)解决问题(1) 小红5天看了 100页的书,照这样的速度,她要看一本 400页的故事大 全需要多少天?(2)高师傅每小时做45个零件,朱师傅每小时做 51个零件。两个各做8个小 时,朱师傅比高师傅多做多少个零件?课后作业:第习二7 9题板书设计:关于“ 0的运算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319=319 0+568=568含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 带有“小括号”和“中括

38、号”的三步题目,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二)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 习惯。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会列带有“小括号”和“中 括号”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准备课件、计算卡。四、教学过程(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些两步计算的式题,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

39、加、 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大家试着标出来。2出示问题: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1) 7X2+ 30(2) 175-25X4(3) 40- 4 + 6(4) 48- 18-23 课件辅助,显示结果:(1) 7X2+ 30(2) 175 25X4(3) 40十 4 + 6(4) 48 18十 24师:是这样的吗?画线的这一步应该先算。在混合运算中我们要先算乘、 除法,后算加、减法。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与计算顺 序有关的知识。(板书:四则混合运算)(二) 经历过程,感受作用1师:学校艺术节快到了,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习,让我们一 起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40、)学校航模小组男生有12人,女生有4人,美术小组是航模组的2倍。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3师: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预设:生:美术小组有多少人?4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自己将算式写下来,计算一下。5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对比方案:(1) 12X 2+4X 2(2) ( 12+4)X 2(3) 12+4X26. 比较方案:(12+4)X 2和12+4X 2的区别。(1)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不一样?预设:生:运算顺序不同(2) 问: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预设:生:第一个算式表示男女生人数和的两倍,第二个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两 倍。7

41、. 师:这样看我们的运算顺序除了先乘、 除,后加、减外还需要补充什么? 预设:生: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小括号外面的。(三) 深入研究,完善发现1. 继续出示挂图:合唱组及问题。(合唱组:6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 组的几倍?)2. 师:看到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预设:生:合唱组的人数宁美术组的人数二几倍3. 师:刚才,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先算出了一一(美术组的人数), 然后用一一(合唱组的人数宁美术组的人数),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 成一个综合算式,在本上试试看,只列式。(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预设:可能出现:方法一:64 -( 12+4)X 2方

42、法二:64 -( 12+4)X 2)方法三:64 - (12+4)X 24师:我们先来看这个同学列的综合算式,请你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逐一比较学生的算法)(1)方法一: 师:这个算式,问题出在哪里?预设:按照运算顺序,最后算乘法了,而这题的最后一步应该算除法。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也就是(12+4)X2。,这样就和他的算式矛盾了,看来得改变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呢?(2)方法二:师:再加一个括号,来看看这个算式怎么样?预设:连续两个小括号,重复了,有些看不清楚。(3)方法三: 师:数学上规定,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再添加括号,就要用到中 括号。 师:像

43、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伸出手来,一起跟我写一遍(描)。板书: 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5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 算。(板书课题)6. 师: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 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有信心试一试吗?7. 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位置,小括 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8 .师:你觉得第一步应该先算?也就是要算出航模组的人数。64 十(12+4)X 2=64 - 16 X 2=64 - 32=29. 师:回顾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两个算式,一个只有小括号,一个又添

44、加 了中括号,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总结:对呀,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10. 师: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学 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11. 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课件出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再算中括号里面的。12. 介绍有关“括号”的数学史。小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古拉特首先使用的。中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瓦里士最先使用的。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大括号“ ”,又称为花括号。大括号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在1593年首先使用的。(四)巩固练习,不断深化1. 基

45、础练习。P9做一做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 360-( 70-4 X 16)(2) 158- (27+54)十 936000 - 75-60-106000 -( 75-60) -106000 - 75-(60-10)2. 综合练习。P11 练习三 下面各题,看谁做的都对。72-4 X 6-3(72-4) X 6 -3(72-4 )X( 6-3)(1) 独立解题。(2) 交流结果。(3) 对比说明计算顺序口号。3. 发散练习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1) 32X 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2) 32 X 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3) 32X 800-4

46、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五) 拓展知识,评价总结1.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1) 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2) 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3)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2. 看漫画,悟道理(1)问:同学们,上课前让我们先看一个小故事一位教育专家请小学生参加一个小游戏。桌上放着个肚大口小的瓶子,里 面有三个拴线绳的小球。专家说:“我一声令下,看哪组同学能在三秒钟之内,把三个小球拉出瓶 口。 同学们轮番参加,结果不是三个小球都卡在瓶口,就是超过了时间,都失 败了。(2) 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吗?预设:生:规定顺序后,按顺序依次出来。(3) 这个办法行吗,让

47、我们接着看。专家一声令下,三个小球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次跳出瓶口,他们成功了!3. 问:看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吗?预设:生:做事要有顺序、要团结协作。租船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对“租船费用”问题的研究,掌握先假设再根据假设结果进行 逐步调整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探究“租船费用”最省的过程,感受数据变化的规律性,培养学生 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应用的灵活性、广泛性和优化思想。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先假设,再根据假设逐渐调整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