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_第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_第2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_第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_第4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启发思考、 信息获取、 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

2、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为了更好地把握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需要从以下五个具体的方面入手:( 1)要运用创造性思维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2)要通过信息时代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能力、信息道德等三方面的内容,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知识能力, 即获取、分析、 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 4)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5)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信息技术与课

3、程整合的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是指信息技术渗透在课程结构的各个要素中, 影响各个课程结构要素,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下图详细说明了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各要素的影响和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基本属性:( 1)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 2)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即指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即指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

4、的教学结构。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方法及策略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五条基本的途径与方法:(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4)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搜集与开发,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但教学资源建设不等于要求教师都去做课件);(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六大优化策略:( 1)内容组织策略:通过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主题单元,较好地处理了单元内容

5、之间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将分散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 同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将授导与探究的矛盾进行弹性协调,解决以往单课时、单课文设计的不足,优化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思维引导策略: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从问题视角对课程进行建构,将“知识问题化”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 近来课程领域出现的许多新型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ebQuest 等),都反映出这种面向问题探究的课程组织方式,即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无论采用什么具体模式、 什么技术手段, 它的重点都应该落在课程上, 应该增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活动设计策略:可以对各种常见的教学活动进行定位,了解它们的特性差异,

6、如课堂讲授的社会化程度中等、反思程度低、重在传递知识,而个别辅导则社会程度偏低、反思程度中等、 体验感受低; 在课程整合中设计教学活动时, 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特性来结合实际需要进行选定,并采用相应的技术工具作为支持;( 4)资源组织策略:通过将教学资源围绕单元进行主题组织,能够符合课程改革要求,满足学习者基本的学习需要, 又保证了学习者自主探究的需要; 主题与教学单元对应, 能够解决各种分散、 单一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问题; 精简课程内容; 展现学习的学科交叉性和拓展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投入;将资源和教学活动相融合等;( 5)教学环境创设策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并不是任何活动都要用信息化环

7、境来支撑, 在主题单元设计时,教学环境不要始终限于某个单一环境之中,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选择, 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对于整个主题单元而言,从总体倾向上偏向于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环境,但对于单元中的不同模块、专题、来动态选择全空间中的某种教学环境;课时来说,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6)教学评价设计策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倡导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来促进整合效果, 要使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项目综合化、 评价手段多样化, 要避免评价功能单一、评价项目单一、评价方法单一。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否有效, 并不在于运用了多么先进的技术, 或者一节课中使用了

8、多长时间的技术, 而在于是否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使用, 使学生完成某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做到的事,在高水平完成既定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 获取信息技术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有以下六个基本特征。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教师对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学习活动等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主权, 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发生质的偏离, 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教师或专家、 伙伴的指导。 学生处于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从而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在乐趣中学习才能使学生爱上学习,不再视学

9、习为负担。从这个角度分析,判断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考察以下三点:( 1)课堂是否有广泛的参与度;( 2)学生有无积极的情感投入;( 3)学生有无成就感。3、学生具有广泛的认知范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 1)教师给学生提供经过精心挑选的、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拓展资源;( 2)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能进行网上搜索。4、学生具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有效的信息化课堂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获得了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否( 1)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有根据的怀疑, 是学生思

10、考的最终成果,质疑能力包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和有根据地解决被人质疑的能力;( 2)学生自主组织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外在信息,能否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话语体系; 学生的行动、 思维方式是否受到外在信息的影响; 学生能否运用信息解决学习问题。5、高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应具有递进的层次性。( 1)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向“知识与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整合”再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整合”逐渐转变;( 2)在以各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整合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以高效地解决学科课程中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3)在知识与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整合中,以问题驱

11、动为主,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信息技术能力、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也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在做中学的机会,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能力;( 4)在创造型思维培养的整合阶段,则注重对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发散思维、直觉思维、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高层次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成分及表现形式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6、学科知识有效应用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课堂中, 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指标, 并且对学生对知识目标掌握的层次和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在信

12、息化的教学中, 不仅要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 更要关注学生能否将课堂中所学的学科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 能否有效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乃至整个教育界)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尚未明确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内涵及方法。目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要存在以下四大误区。1、对技术应用的误区误区一: 技术排斥观。 部分人认为目前以中国教育的现行体制及经济现状,整合根本无法实现,从保护学生、保证教学进度角度看是不宜采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误区二:唯技术主义,过度依赖技术支持。很多人认为

13、,如果一堂课没有用到多媒体课件、网络等就不是一堂好课。也有人认为,使用的技术越先进越好。误区三: 重精品型课件, 轻实用型课件。 目前很多学校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花大量的人力、物力、 财力、时间去准备一个精品课件参加评选活动,而活动一结束就不再使用,对课堂上使用的实用型课件则开发不够。误区四:关注课件, 过多地展示多媒体, 忽视教学过程。 很多教师认为必须把课件做得非常完美, 色彩比较亮丽,但这往往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观察产生干扰,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2、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上的误区误区一: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环境下,

14、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精心合理地设计教学设计方案; 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等。误区二: 错误地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有些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有偏差, 认为学习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多说多做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弱化教师的作用,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教学任务完不成;( 2)分组学习是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方式,但很多只停留在形式上,存在小组任务目标不明晰,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 3)忽视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导致了学习参与度较弱的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产生了两极分化的现象。误区三: 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景的创设者, 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3、对教学资源应用的误区误区一:对网络资源过分信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误区二:为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误区三: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忽视助“学”的资源建设。误区四: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4、对教育信息化理解的误区误区一:校园网建设重形式,轻效果。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缺乏全面考虑,造成资源浪费;只重视硬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