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范的学习》PPT参考课件_第1页
《社会规范的学习》PPT参考课件_第2页
《社会规范的学习》PPT参考课件_第3页
《社会规范的学习》PPT参考课件_第4页
《社会规范的学习》PPT参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社会规范的学习,主讲:康国贤,第一节 社会规范概述,一、社会规范的界定 1.哲学家认为,规范即范式,指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一整套规定,它决定着共同体成员的共有信念和价值标准,即他们的世界观、自然观及价值观。 2.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规范是历史形成或规定的行为与活动的标准。社会规范具有一系列的功能。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着调节、选择、系统、评价、稳定与过滤作用,并限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 行为科学家认为,社会规范指一个社会诸成员共有的行为规则和标准。规范可以内化成个人意识,即使没有外来的奖励也会遵从。规范是价值或理想的体现,它比后者外显、具体,它是针对实际行为而言的。如诚实是一种普遍的价值

2、,而在特定情境下确定诚实行为的各项标准就是规范。 4 我们认为,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二、社会规范的类型 任何学习都要受学习内容的影响,社会规范学习客观上要受规范本身特点的制约。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对其成员所提出的规则、准则与要求。不同类型的社会规范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其学习的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根据规范的性质进行分类,社会规范最基本的有禁止性规范与倡导性规范两类。这两类规范要求不同,难度也不同。一般来说,禁止性规范比倡导性规范更容易为大多数人所了解,但这两类规范本身也有程度上的差异,一)禁止性规范和倡导性规范 1禁止性规范 禁止性

3、规范指社会为防范某些侵害他人利益,达到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提出的一些禁令,如不准随地吐痰、不准打架骂人、不准偷盗等等。这类规范重在制约个体不合理的欲望与冲动,以制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因而,学习时要重点训练个体的道德意志与抗诱惑力。 2倡导性规范 倡导性规范指社会要求公众去积极付之实施的亲社会行为,如救死扶伤、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等。这类规范重在唤起个体的某种精神力量,激发某种强烈的行为动因,以促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因而,学习时要重点进行移情与道德情感体验训练,二)社会规范种类繁多。佩泊尔认为,存在着多种本质不同的规范。它们往往根据人们活动和经历的不同而变化。如技术规范往往与达成特定目

4、标的有效活动有关。制度规范往往由法律、权威、社会习惯所决定,能渗透到个人意识中去。 (三)马赫提出有三种特别重要的规范,即优先价值规范、理想规范与现实规范。 (四)苛玛利达和米勒认为,一般的社会规范包括四类:社会成员共享报酬与代价的规范;防止成员之间冲突的规范;调节与外部联系的规范;表达一个社会群体中心价值观的规范。 (五)舒瓦茨和波科维茨等人认为,对于利他行为存在着三种特别重要的规范,即社会责任规范:指人们有责任去帮助依赖于自己的人;回报规范:指接受过帮助的人有义务去回报提供帮助的人;社会公平规范:指人们所得到的与他们所付出的要成合理的比例关系的规范,六)我们认为,按规范内容来分,社会规范可

5、分为思想规范、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生活规范、工作规范与学习规范等等。思想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认识的要求,如看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等。政治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政治要求和准则,比如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标准等。法律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法律行为要求,比如国家宪法、税法等等。道德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伦理行为的要求,比如伦理准则等等。生活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日常生活的要求,比如日常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要求。工作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工作行为的要求,比如工作纪律、工作操作程序等。学习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学习行为的要求,比如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方法要求等。 (七)按规范的适用

6、范围来分,可分为大群体规范和小群体规范。前者指在世界、民族、国家等大型社会群体内使用的规范,比如国际法、民族风俗、国家法律、社会生活实践规范等等。后者指在小群体内使用的规范,比如学校的校纪、校规,单位或部门的工作纪律,家庭内的生活规范等,八)按规范的推行方式来分,可分为强制性推行的规范和非强制性推行的规范。前者是靠一定的社会组织强制社会成员执行的,比如法律规范。司法机关对违反法律者实施强制性制裁;后者则不通过强制手段强迫社会成员执行,而是通过社会舆论等方式监督社会成员执行,比如道德规范等。 (九)按规范的明确性来分,可分为成文的规范和不成文的规范。成文的规范有明确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形式,比如法律

7、条文、政策条文、工作细则等等;不成文的规范则没有明确的文字和语言形式,如风俗习惯、时尚风气等等,三、社会规范的特点 1.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是用以衡量个体行为的社会意义并作出判断的依据。 所谓个体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个体的社会行为对社会生活及社会秩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人的社会行为就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加以制约和规定。社会规范正是评价和矫正个体社会行为的工具。 2.社会规范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提出的,是依据社会组织自身的利益需要及价值观确定的,具有鲜明的社会制约性。 所谓社会组织,在社会学中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

8、的社会组织包括人类生活活动的各种群体,既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又包括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次级社会群体,如企业、公司、学校、医院、商店、政党、政府部门等。狭义的社会组织通常指上述次级社会群体。 3. 社会规范随社会历史条件及社会组织的变更而变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第二节 社会规范的学习、影响因素和理论,一、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 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二、社会规范学习分类 社会规范学习包括认知学习、情感

9、学习与行为方式的学习。 (1)社会规范的认知学习,指有关社会规范的伦理准则知识,包括规范必要性知识、规范。 (2)社会规范的情感学习,指通过移情训练和行为结果的反馈,消除情感障碍,产生与社会规范相符合的情绪情感体验与需要体系,本身的内容与执行规范的程序性知识学习以及各种行为“好”与“坏”的判断。 (3)所谓社会规范的行为学习,指通过强化与替代强化,在各种伦理情境中获得与各种伦理规范相符合的行为方式,社会规范学习是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学习的统合,将个体的规范认知经验、情感经验与行为经验不断整合,形成知、情、行相一致的一体化经验,完成交往经验的概括化、系统化,从而产生与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

10、需要体系即动机系统,以及与规范需要相符合的行为方式即行为系统,三、社会规范学习理论 (一)社会规范的行为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经典性和工具性条件作用、模仿的学习原则是获得包括道德行为和自我控制在内的所有社会行为的基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都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他认为直接强化固然能够干预行为,但不能反映人类社会学习的本质特征。他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指出人类常常不必在情境中通过直接作出反应,亲身体验强化来进行刺激反应学习。而是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获得替代强化来进行学习的。从动作的模仿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都是在观察学习中实现的。观察学习不仅可以缩短学习

11、进程,避免直接尝试的错误与危险,而且可以体现自身的特点,掌握大量的整合行为模式。观察学习更能反映人类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班都拉进一步分析了观察学习的过程,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环节。注意过程:学习者在大量示范影响中选取一定的行为作为观察、知觉、吸收的目标。保持过程:将注意过程中获得的榜样示范行为模式以视觉表象、言语编码等符号形式贮存在大脑。运动复现过程:在一定社会情境中练习获得的示范行为,并通过自我修正的调整,形成熟练的运动技能,达到正确复现榜样示范行为。动机过程:特定社会情境对行为动机的趋动作用,决定是否将所习得的行为认知模式外显操作,二)社会规范的情

12、感学习理论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道德的情感成分,尤其是内疚感与焦虑感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影响。因而,将其作为社会规范情感学习理论来介绍。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人格成分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我由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组成,受快乐原则支配,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减少痛苦。它是无意识、非道德的,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自我介于本我与现实之间,既满足基本需要,又控制过分冲动,遵循现实原则活动。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是人格中的心理成分。超我是人格中的良心和理想,代表社会伦理道德。它遵循理想原则,监控自我的行为。当违背社会规范时,超我的良心作用就使人产生一种内疚

13、感、犯罪感来惩罚自己。 超我实际上代表着人格中的品德成分。它是通过社会规范的接受而产生的。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超我来自父母的伦理标准并通过自居作用形成。他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和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在社会规范学习中的作用,第三节 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和条件,一、社会规范的依从 依从即从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知识,甚至有抵触情绪。依从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个体对规范所要求的行为缺乏足够的了解,只是迫于权威或情境的压力才遵从了规范。 (一)依从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 依从作为社会规范接受或遵从态度确立中的一个阶段,在整个社会规范接受过程中处于初级接

14、受水平。在这一阶段,由于主体对其行为的依据尚缺乏充分的认识与体验,仅仅认识与体验到这是维持某种安全需要的手段或工具,因而社会规范的内化程度是肤浅的,遵从态度机制是薄弱而不稳定的,相应的规范行为也是不巩固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所言,依从是最不持久的反应。人们仅仅为了获得奖励、免受惩罚才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总之,社会规范的依从接受水平尚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一阶段仅仅是接受的开始,而不是接受的终结。如果在规范教育中满足于依从,使主体行为长期停留在依从水平乃是错误的,二) 依从在个体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

15、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规范认同是个体规范接受的一种自觉形式,是个体出于认知或情感上对规范的一致性反应而产生的趋同心理。由于儿童已有的社会经验影响到对规范的接受态度。因而要实现规范认同,个体必须首先消除原有经验中的认知障碍与情感障碍,实现义情沟通,即认知或情感对规范的一致趋同,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通过对社会规范的学习,对新旧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信息再加工。尤其是通过亲身实践,认识原有经验中的认知缺陷,消除意义障碍,从而改变原有认知结构,实现意义沟通。二是个体通过反复实践社会规范,获得直接强化或替代强化,尤其是通过执行规范后的行为后效作用,建立对

16、规范或榜样的新的积极情感体验。一旦这种体验累积到足够的强度,超过了原有经验中的消极情感体验,便能消除原有经验中的情感障碍,实现情感共鸣,三)社会规范依从的特点 依从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它是内化的初级阶段,是确立规范遵从态度的开始。依从性水平具有下列特点。 1.依从的盲目性 2.依从的被动性 3.依从的工具性 4.依从的情境性,二、社会规范的认同 对自己所认可、仰慕的榜样的遵从、模仿,个体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主动地接受了规范,从而试图与之保持一致,这已不简单是因为外部压力。认同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者有明确的行为意图,团体的规范对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认同是社会规范的接受

17、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 认同对于规范的接受以及品德形成来说是一个关键阶段。它的重要性表现在: 1.认同是一种较高的接受水平。因为认同源于对榜样的仰慕或对规范本身意义的认知,使社会规范的一系列要求或作用具体化为内在的认知与情感体验。 2.认同是规范内化的深入阶段。在依从阶段,规范仅仅作为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的工具而被接受或内化,这种接受水平或内化程度是很肤浅的。而认同阶段,由于个体产生了对规范体现者(榜样或偶像)的崇敬心理或对规范本身的意义认知,说明规范已内化为个体内在的知情心理因素及规范行为的自觉驱动机制。这表明认同的内化程度比依从深入了一步,3.认同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对于规范的自觉的

18、遵从态度的确立,有待于作为内在调节机制的遵从态度的结构构建。遵从的态度结构包含动机与执行部分。认同是由主体对榜样的趋同心理或对规范本身的意义认同引起的,这种情感、认知因素便构成自觉遵从态度的动机因素。并且,通过模仿个体还获得了与规范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因而认同也为自觉遵从态度结构的确立提供了一定的执行成分。由于认同阶段已确立起自觉遵从态度的动力机制,同时也开始建立起行为的执行机制。因此,认同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二)认同特点 1. 认同具有自觉性 偶像认同是出于对规范的体现者(榜样或偶像)的崇拜或仰慕等趋同情感而发生的。价值认同是出于对规范本身的必要性认识而产生的。无论是偶像认同还是价值认同

19、均出于主体自愿。因而,认同区别于依从之处,在于个体的遵从行为是有其认知或情感依据的,而不是对外部情境或权威命令的直接或间接压力的屈从。正如阿伦森所说,在认同过程中,个体能逐渐相信自己所采取的观点和准则,虽然这些观点和准则还没有形成信仰。这种内部动因的存在,决定了认同行为并非盲目依从,而是一种自觉行动,2.认同具有主动性 无论是偶像认同还是价值认同,由于认同的发生是受主体内部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驱使,而非奖励或惩罚等外部压力。因此,认同行为有其内在驱动机制,是主动发起的,有选择性的,而不是被动地取决于情境。事实表明,认同的愿望越强烈,认同的意义越明确,认同行为就越主动。例如,当孩子们认同了赖宁的

20、勇敢顽强时,就会在困难面前表现出坚强的意志与毅力,表现出高度的主动性,3.认同具有稳定性 由于认同是建立在对榜样或偶像的情感趋同或对规范本身的必要性认识基础上的,这种个体内部的心理因素不会随情境而改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认同行为不受情境影响,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例如,当个体认同了张海迪的刻苦学习精神,并认识到知识经济社会不学好本领就无法生存的道理时,无论老师、家长是否在场,都会发奋努力学习,三)社会规范认同的类型 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分为偶像认同与价值认同两种基本类型。 1.偶像认同 所谓偶像认同,指出于对某人或某团体的崇拜、仰慕等趋同心理而产生的遵从现象。这种认同也叫自居作

21、用或同一化。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将它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原指幼童在产生爱恋异性父或母的冲动时,把自己置身于同性父或母的地位,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并导致了“超我”的形成。弗洛伊德在两种意义上使用认同术语。一是将它作为自我试图把环境中的对象和事件,与本我的主观愿望相配对的过程。二是把认同看作是个人通过显示某些成功者的特征,来提高自身价值感的倾向,凯尔认为,认同是个人因为想要与另一个人或群体,建立或维持一种令人满意关系而接受影响时发生的。即指由于喜欢某人或某群体,而自愿接受他人的态度。这虽然还不是自己的态度,但已接近自己的态度。 阿伦森认为,认同是一种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做出这种

22、反应,是由于个人希望自己成为与施加影响者一样的人。由于在认同过程中个体满意地确立了自己与所认同的个人或团体的关系,因而采取了一种与他人相同的行动。如果一个人发现某个团体或个人,在某一方面对自己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会由于喜欢该团体或该人,而倾向于接受其影响,采取与其相类似的准则或态度。不是为了获得奖赏或免受惩罚(如同依从那样),而只是为了和那个人一样。正如索里等认为,认同是指主体试图与另一个人完全相同或无区别,我国心理学界有人把认同看作是由于某种动机而有选择地模仿别人某些特质的行为。有人认为认同是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对他人的整个人格发生全面性、持久性的模仿学习。这些认同概念指的都是偶像认同。 综

23、上所述,偶像认同的出发点是主体为了“提高自身的价值感”,“想要同另一个人或群体建立或维持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希望自己成为和施加影响者一样的人”。其基本含义就是主体企图与榜样一致。因此,偶像认同即对榜样的遵从或模仿,2.价值认同 所谓价值认同,指个体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而发生的对规范的遵从现象。例如,由于个体认识到尊老爱幼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只有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出于这一认识,在乘公交车时主动让座,这就属于价值认同。又如,当司机认识到遵守交通法规是安全行驶的保障,便自觉执行交通规则,三 、社会规范的信奉 (一)社会规范的信奉定义和特点 规范的信奉是规范

24、的一种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态度,是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规范的信奉性接受或信奉性遵从,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所谓规范的价值,指人们对规范本身的伦理意义与作用效益的认识。如人们认为,助人是一种高尚行为,是善行。这就是人们对助人这一社会规范本身价值的认识。人们对事物的价值的认识与判断,不仅同事物的特性有关,而且更重要的是直接与人们的价值观相连。价值观是人们判断事物的意义作用,即价值的原则或标准,也就是人们认识事物价值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的思想体系。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即价值观或价值思想体系不同,对同一事物的价值

25、判断可能相异,所谓规范的价值信念,是人们对规范的伦理学意义作用(价值)的确实性认识与体验,是系统化、概括化的道德认识与稳定、持久的情感体验的结晶。规范的价值信念是人们自觉追求的一种强大动力。以信念为基础的行动通常能带来一种自我满足的感觉,即能获得一种“内部奖励”。因而信念是强大的内在动力,是稳定而自觉行动的内在条件。 规范的接受或遵从态度形成的信奉阶段,在美国心理学家凯尔曼与阿伦森的著作中叫做“内化”阶段。凯尔曼认为,内化可以被说成是个体因诱发行为的内容这种内容由观念和行动所构成得到内部奖励而接受其影响时发生的。个体采取这种诱发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同他的价值体系相一致的。用这种形式采取的行为,往往是与个体现有的价值观融为一体的。因而,从这种内化中产生的满意感是由于相信这种新的行为的价值,阿伦森认为,内化是将准则和信念内化。这是对社会影响的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反应。这种信念内化的动机是想使自己正确而不犯错误的愿望。因而,对这种信念的奖惩也是内在的。如果我们觉得施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