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2、 5的倍数特征本课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第二节的一个教学内容。一、说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学好找因数、 求最大公约数和最 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掌握能2、5 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设计理念: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知识表象,或激活 一定的前期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 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课 前
2、预习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 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这节 课是先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后再进行的因为是刚开始实施预习后的课堂教学 , 所以之前我已经给学生安排了 具体的预习步骤 . 所以探究新知识的时候我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切入, 让学生说出预习之后, 所获得的知 识。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讲完所有内容之后再进行反馈,让孩子们对自己昨天预习的内容进 行修正,再进行自我评价,肯定学生
3、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三、本课题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 2、5 的倍数的特征。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能力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2、5 的倍数。2 、能举出生活中的数,再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3 、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掌握 2、5 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掌握既是 2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的特征。2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四、说教法和学法:由于 2、5 的倍数的特征学起来易懂,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1、布置预习,引导探究 先给学
4、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孩子们先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再带着问题听这节课。上课 的时候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以引导,探究这节课所学的内容。2、加强练习、强化反馈 学生汇报完所预习内容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成果有一个反馈,让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因 为预习之后初步掌握了一些知识 ,课上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探究 , 所以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就没有安排 ,练习 题的难度稍微设计得高了 , 考虑到今后学习的需要,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能2、5 的倍数的特征,因此在本课中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闯关我能行”等练习,来巩固新知识。五、说教学程序:1、走进课堂、汇报总结 因为是预习后的课,所以我直接问
5、“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你都学会了什么”从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切 入,进行新授。让学生总结出 2、5 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概念,以及既是2的倍数,又是 5 的倍数的特征。二、尝试练习 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 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因为是预习之后的课 ,所以练习题的难度比较高 , 安排了不同难度的练 习题来巩固新知识。三、设置下
6、节课预习任务 设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是进行下节课内容的铺垫,让孩子们按着一定的方案有计划、有目标地对下 节课进行预习,以便下节课的教学活动。3 的倍数特征二、3 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一、教材简析3 的倍数的特征是北师大版第九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关“倍数与因数”的知识。学 生在已经学习“ 2, 5 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继续学习 3 的倍数的特征。二、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 3 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 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 3 的倍数。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三、教学思路本节课我紧紧抓住猜想T观察T举证T归纳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有效探究的学习过程。基于
7、以上想法,本课设计以下两个大环节:探究深化四、教学过程一探究这个部分,我为学生提供了四个探究平台:(1)猜想复习:2和 5的倍数特征。猜测 3的倍数的特征。(2)观察在百数表中找出所有 3 的倍数,通过观察否定猜想。借助计数器,在百数表中任意选一个 3 的倍数,用计数器将它拨出来,并记录下拨这个数用了几颗数珠。 再观察记录表,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很快能发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是 3 的倍数。当学生的认知出现困难时,借助计数器来研究 3 的倍数的特征,直观地降低了学生观察发现特征的难度, 使得所学新知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给你3颗数珠,那你猜一猜在计数器上拨出 100以内的数会是3的倍数吗?
8、给出4颗、5颗.,自 己拨一拨,发现了什么?经过研究,学生发现 100 以内是 3 的倍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是 3 的倍数,而不是 3 的倍数,所用数珠的 颗数都不是 3 的倍数。也就是说: 100 以内的数,如果在计数器上拨它,所用数珠的颗数是3 的倍数,这个数就是 3 的倍数。(3)举证我们之前的研究结论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吗?学生马上会提出研究比100 更大的数。小组合作:随意想出多个大于 100 的数,先用计算器算一下,然后记录下来。最后用计数器拨一拨看有什 么发现?经过合作探讨,交流汇报,学生发现在这些较大的数当中,之前的研究结论依然适用。所研究的对象范围越广, 代表性越强, 研究结论就
9、越可靠。本环节通过“更大的数”和“随意想”两方面, 让研究对象范围更广,培养了学生缜密思考的意识和习惯。(4)归纳现在如果给你一个数,不做除法,你怎样快速地判断它是不是 3 的倍数呢?咦!我发现有的同学没有用计 数器也判断对了,还很快呢!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学生会说所用数珠的颗数其实就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 和。“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这种稍复杂的表述方式,由学生在操作中自然归纳得出,突出了学生探究学 习的自主性,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深化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从 0到 9的十张卡片,在游戏中解决以下问题:(1)你能任意选 3张卡片,摆出一个 3的倍数吗?用你选的这 3张卡片, 还能摆出不同的
10、3的倍数吗?一 共能摆出几个?(2)随意抽取 3张卡片,在它的基础上加卡片, 使摆出的数还是 3 的倍数。如果加一张怎样加?加两张呢? 三张?你最多能用到几张?(3)当十张卡片全部用上时,我们就得到了比较大的3 的倍数,你能快速去掉一些卡片,让这个数依然是3 的倍数吗?如果要去掉一张卡片,你怎么做?如果要去掉两张?三张?刚才的练习有没有给你什么启发?用你们的方法判断下面的这些数是不是 3 的倍数:36996969336 ,1827457874 。判断数位多的数是否是 3 的倍数, 运用常规方法比较麻烦。 如何突破这一难点?通过这一系列的卡片游戏, 学生在操作中自然而然地摸索出解题的捷径,完成了
11、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各位老师,刚才我描述的这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究 3 的倍数的特征过程中不但为学生积累了数学活 动经验,而且也积淀了基本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逐步领悟到猜想、观察、举证、归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 般方法。谢谢! 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以及认识了平 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运用转化思想,在数方格法的基础叟,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 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
12、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 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沟通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2)通过操作,让学生尝试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的问题。(3)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并会运用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4、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二、教法学法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一堂几何初步知识课,为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提供了 知识准备。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
13、归纳概括初步反馈,遵循了概 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 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正体现了概念教学 的顺序:动作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念。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操作,自 己去观察、比较,自己去探求,重视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获取知识,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 的思维水平。互助合作,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整体提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教具逐个出示:1、图( 1)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怎样算?现在量得长是
14、7 厘米,宽是 4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那么图(2)我们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它的面积吗?用什么办法求它的面积?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后反馈。(教具演示把多的一块剪下来,拼过去正好是一个长方形,再用长乘以宽就 是它的面积)3、刚才我们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 2)转化成和原来图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再用长方形面积公式 求出它的面积。现在谁能计算图( 3)的面积?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教具演示:把图(3)右边的三角形割下来补到左边,转化成一个长方形。)(二)导入新课图( 2)、图( 3)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就能算
15、出它们的面积。(教具出示下图)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出示课题。(三)引导探究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巡视,学生计算1 号学具纸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能说一说,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答案。到底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呢?充分运用你手头的学具和有关工具(尺、剪刀等)来尝试操作,然后列式计 算(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反馈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具演示“转化过程”。演示前先比较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再将其中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图形剪开,将 左边的三角形(或直角梯
16、形)拼到右边去,正好是个长方形,量出它的长是 7 厘米,宽是 4 厘米,面积是 7X4= 28平方厘米。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比较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2、操作实践,验证想法。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任意取一个学具平行四边形纸 片,证明你的想法。(结论:由此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要计算它的面积,我们都可以用割补 的访求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3、观察分析,归纳公式。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为什么?(学生讨论)结合回答,教具演示:因为割
17、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形变面积不变,我们发现,长方 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乂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乂高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它的底,h表示它的高,那么平等四边形面积的字 母公式是怎样的?(四)小结1、面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新问题,我们利用已有的“求长方形的面积知识”,通过转 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2、现在,你们说说,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键是找哪两个条件?(五)练习1、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后讲评 )2、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3、有一块平行四边形
18、草地,底18米,高10米。这块草地的面积是多少?(六)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2、同学们的表现好在哪里?* 3机动练习:计算下面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确列式为()。(单位:厘米)四、找质数找质数的说课稿2009年10月10日 评论(0)|浏览(125)点击查看原文质数与合数说课稿东北师大附小王春英各位评委、各位同仁:下午好,我是来自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小的16号选手王春英,我参赛的教学设计课题是找质数。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的第5节。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 3,5的倍数特征以及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19、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公 因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奠定基础。教材根据前面“找因数”的编写思路,继续设计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质数与合数。教 材用“ 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试一试用2 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同时让学生找2-12各个数的全部因数,并填入表中,观察每个数的因数看有什么发现,再结合学生的发现将数分类,揭示质数、合数的概念。教材创设让学生拼长方形的操作活 动,将抽象的找质数活动换成有操作的实践活动,不只不觉的感悟到拼成的长方形的种数与小正方形个数 的因数有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这样
20、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长方形,这样的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并进一步感受到因数个数也是一个数内在的特征, 可以作为一个将自然数分类的标准,最后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再将这些数分为两类,并揭示质数、合数 的概念,指岀“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分 类中认识质数与合数,关注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实现了学生活动式课堂的学习生活,学生积累了丰富 的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有利于教师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以合作学习为学习形式,改 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感受探索的过程。质数与合数的意义属于数论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
21、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按照数的本质特征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会产 生不同概念的数。如果按是否是 2的倍数这个标准去分类,自然数被分为奇数和偶数,学生容易理解,通 过观察能够直接判断,比较显性化,对于奇数和偶数学生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而质数、合数则是根 据因数个数的特征去分类,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隐含的,不能通过外在的观察直接判断,而且学生在日常 生活中和以前的学习中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学习起来比较抽象。无论一个数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都作为进一步研究数,认识数的一个标准,由于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 同,规定产生的概念也不一样。这节课的核心就是从数的不同特征作为标准
22、学习分类,要让学生感觉到有 不同类的存在,分类的标准是因数的个数。基于以上想法,经过反复思考,我这样确定目标定位。本节课的重点是在活动中感受因数个数不同,把数分为不同种类的数,并理解质数合数的特征,教学难点 是引导学生找到因数个数的特征,并把因数个数作为分类的标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通过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因数个数是自然数分类的标准,理解和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概念,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2通过操作活动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情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3 通过了解质数研究的历史和学生感受多个角度认识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这个教学目标与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
23、有所不同,本节课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把找质数(也就是筛数)、以及熟练正确的判断质数合数放在第二课时完成。所以本课的课题准确的说应该是质数与合数如何对这一传统内容进行再挖掘、再创造,使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并能深刻理解概念,在这 节课中,我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一、对教材提供的活动进行处理 质数、合数概念的产生是分类的结果,分类的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且把本质特征变为分类的 标准。数的本质属性有很多,如何在有效地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根据因数个数分类的必要是这堂课 需要突破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先设计了拼长方形比赛,每个组的个数分别是3、7、9、10、11、12、18
24、、24,比赛的结果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喜欢的数设计长方 的提升,会发现抢到的 着在第三个环节中 隐含生所需探 题,解决问题盾,究竟是什么形的游戏环节中,不一定方 ,通过“我们比看 究的问题中,因素影响了设计方案的多少,学生进行了合理的猜测。学生根据直觉抢一 45 案最多,谁方案多,你一定不选哪个数然后在抢自己十1 丁生的思维得到了进-应该与因数个数有关。接? ”就将质数与合数的固有的内在二匚用数学思维方式发、59、62这几个数,学,方案的多少学生很自然地就建构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一步特性让学生经历了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的过程,整节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都力图体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提升学生数学能力
25、。比如::多角度理解质数,突出数形结合,把质数理解想象成一个长方形。再比如:学生第一次拼摆,给岀三个猜想,通过第二次拼摆,推翻或支持某一个猜想,突岀举一个反例就 能推翻一个猜想,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比如:给学生提供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提炼归纳数学结论的过程。为了了解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做了一个前测,调查问卷是这样 的: 下面的数学名词,按你知道的程度画符号结果显示:10人根本没听说过“质数”这个词,15人听说过,但不是很明白。其余 16人认为自己已经知道质数是怎么回事了, 9人认为自己非常理解。所以在质数合数概念呈现之后,我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问题,
26、给岀120个数,让学生重新认识这些数,并得岀一些规律性的结论。这个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时空,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关注有差异的学 生去发现,实现自己的学习过程,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在辨析中,明确概念、加深理解。以上是我对质数与合数这一传统内容的教学进行的一些尝试和探索,力争体现一些创新的教法,还仅 仅是尝试,希望能够得到各位的赐教。五、数的奇偶性说课稿一、说教学内容及农远资源说明。 数的奇偶性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最后一课时;是在学生掌握奇数、 偶数特点等知识基础之上的一次延伸;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一次尝试。因此,本课时 教学资源的使用目的主要是帮助学会解决
27、问题的策略,体验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种数学研究 方式。农远资源我主要应用于课前的情境创设;教学中对学生体验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数学研 究方式的辅助;以及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中的游戏等环节。二、说教学目标。 我从知识与技能角度确立目标一: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 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从过程与方法角度确立目标二: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结果举 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掌握数的奇偶性特征。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确立目标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感悟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提高推 理能力。三、
28、说设计理念及农远资源的辅助使用。 本课我是四个方面进行设计的。 第一,我从故事引入,创设一个以摆渡为生的船夫想请学生们帮他解决一个问题这一情境。学生遇到 这样一个以前从未见过的问题,便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在情境创设中,多媒体资源的辅助使用,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牢牢地把学生吸引在对未知内 容的探究之上了。第二,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感受数的奇偶性,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经历猜想结 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研究方式。这部分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安排三个活动,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学习。 活动一:对于船夫提出的划 11 次船在
29、南岸还是北岸这一问题, 我组织学生讨论,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全班汇报交流时,利用媒体展示“列表”、“画示意图”等方式让学 生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活动二:让学生翻动自己准备的纸杯子,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同时让学生想若 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再用硬币操作验证。安排这一活动 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假设问题猜想结果再实践验证的数学研究习惯,发展学生主动探究能力。活动三:是让学生合作探究加法中数的奇偶性,让学生体验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研 究方式。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相互之间加强交流,形成自主、合作、探究
30、的数学学习课堂。课件的使用有 效的帮助学生建构出数学模型。第三,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部分我安排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课件出示几个算式,让学生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这一 内容在学生已有数的奇偶性特征这一数学模型经验之后,独立完成已经没有障碍。第二个内容是有 3 个杯 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 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这一内容是对前面同一问题的拓展,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奇偶性,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第三 个内容,我安排的是一个游戏,也是一个实际问题,游戏是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从 A 点开始,连 续走两次,走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
31、品归你。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明白无论掷几,走两次都是偶数,而奖 品都在奇数区域里,所以不论怎样都不能获得奖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开其中的奥秘,获得情 感体验。第四,总结反思,交流收获,同时进一步拓展知识视野,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能力。以上四步骤,让学生经历从情境创设到建构数学模型,再到运用模型解决解决问题三个阶段,三种层 次。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媒体资源的辅助使用,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教学效果更显著,完 全实现了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六、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三角形的面积 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间与图
32、形领域中探索规则图形面积中的 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并且在 本单元探索活动(一)中,学生经历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知 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相转化的思想。所以,我们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将教会学生预习,让学生在猜想、 观察、操作中自主归纳公式运用公式作为本课的侧重点。教学目标是: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必要性。2、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并
33、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教学准备(略)教学环节:一、课前预习,初步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行为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预习并不是 放任自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总结了指导预习的 9 种方法。他们分别是:读、找、做、想、记、举、试、 问、联。所以在这节课的课前预习中,我们就指导学生先读一读教材,了解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然后 让学生在书中的标题旁或者小刺猬的图例旁找一找这节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书中的要求自 己动手做一做。在实际操作之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然后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操 作的过程。还要教会学生问一问,问问自己还有什
34、么不明白的或者容易错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做七巧板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在这个环节中, 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要跟踪检查布置的每一项任务。二、进入情景,发现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受学习本课的必要性。 这个环节的关键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为学生设置了学校开运动会制作宣传小旗的情境。引导学生看情境图,分析要求 出至少需要多少布料的关键就是要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教师要及时抓住主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么 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在学生的讨论中, 引起学生
35、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性, 然后及时切入新课。三、尝试解决,交流总结。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在预习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面积 公式。 教师的行为就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适当的指导,并在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强化重点因为学生在课前有了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经验,又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重点 放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上。 我设计的问题是: 你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 并且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了数小格的局限性,所以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学生很有可 能直接就说出了三角形的面
36、积公式。 其实学生在没有教师讲授的时候就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足以为奇, 关键是教师要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是底X高* 2, 这才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所以我们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的顺序,变“以往的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大量的环节牵引学生一步一步的推导”到 “让学生在了解公式的前提下,自己动手操作验证结论”。其实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公式的形成进行了 再一次的推导,不过在教学的顺序上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教学的要求由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自主验证,让 学生充分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做更激会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用两个完 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
37、经学习的平行四边形进行计算,这个时候教 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一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强化本节课的几个重难点,引 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总结公式。四、分层达标,巩固练习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们重视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索,鼓励每个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 但是为了尊重学生, 教师只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帮助和个别引导的作用, 教师不牵引,不主导,所以,在第三个环节中会比以往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总结的时间花费的多。因此 在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分层达标中,我们就要用短暂的时间,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运用多种 情景的变式,通过设计饶有
38、兴趣的练习,或新颖耐人寻味的总结,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五、自我评价,总结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鼓励学生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总结的能力。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们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张扬,让学 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努力为学生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氛围。七、梯形的面积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梯形的面积。选自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时,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几何图形面积计算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生活实际 中有广泛的应用。一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基于学生对梯形特征的认知,又刚刚获得平行
39、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探索的成功体验,相信此时学生已 经建立了良好的空间观念、能够熟稔地完成旋转、平移等操作活动,形成了初步的转化思想。所以教师不 必让学生去数方格,直接运用转化思路求梯形的面积即可。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技能)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 积。2. (过程方法)利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操作演示,通过合作探索,推导并归纳出公式。3.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依据为: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为通过操作探索活动
40、, 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巩固“转化”这一重要思想,并逐步形成习惯。正确地思路和良好的操作探索习惯 在这里显得特别有价值,将成为漫漫数学长路中宝贵的财富。教学难点是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高段数学教学中往往会阶段性的出现一些困难学生, 所以我以预设的情境 a 为全班同学必须经历的过程, 重复强调,多种感官刺激,去体验推导过程。二说教法学法“纸上得来终究浅, 绝知此事必躬行。”陆游道出了实践操作的意义所在。同时也依据教学内容特 点、学生特点,我确定教法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在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操作验证。学法和教法相结合,主要通过旧知迁移操作探索抽象概括巩固提高过程,将新知旧知有
41、机地 结合在一起。三说教学过程课前师生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卡片若干,剪刀、学生尺。小黑板出示两道拓展题。本课教学分为五部分。一、复习导入1. 生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2. 生口述并演示推导过程。3. 生小结推导思路。4. 复习梯形各部分名称。(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联系新知;强化转化的思想,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铺垫;复习梯形各部分名称, 预防学困生在剪和拼等操作活动中,以及后面的运用公式计算时分不清底和腰。)二、探索活动1. 示情境图,怎样计算堤坝横截面的面积?能否将它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2. 巡视,教师针对教材所列三种提示进行重难点指导。a.转化后的图形和原梯形有什么关系
42、?b.怎样计算转化后图形的面积,又如何得知梯形的面积。C.帮助学困生操作。3. 交流汇报。个别学生汇报并演示, 师将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贴在黑板上。 板书拼成平 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面积计算方法。同桌之间互相演示过程,并口述拼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及面积计算方法。教师指导有困难学生。预设情境 b 同上供全班了解,但无需人人会做。预设情境 c 做拓展项目。(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 能够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这一环节同是应用“转化” 的教学思想,又分为三个层次。三种预设逐步深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扩大了课堂教 学容量,使教学内容有了深度。引导
43、学生从多维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转化,训练了学 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其空间想象力。交流汇报时教师对转化关键点的提问,强调了重 点。对于预设情境 a 中的转化方法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来口述,同桌之间口述。这样教师能够快速了解学 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快速发现问题、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 识,不让一位同学掉队。边演示边口述,显性的语言表达引导隐性的有序思考。我是这样突破重点和难点 的。)三、总结归纳梯形面积公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讨论,发现上述三种计算面积方法的共性,并归纳出公式、 用字母表示公式,使学生舔尝到成功的乐趣。
44、这时教师的注意力应该不漏声色地转移到中等生、困难生身 上,鼓励他们说公式,上黑板板书公式,树立其自信心。四、练习应用公式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有效方法,本节课设计 了有梯度的几个练习。1 、2题属于基本练习,旨在巩固梯形面积公式。 3题是综合练习,体现了等积变形,引导学生体会 决定梯形面积的因素不是形状而是它的底和高。五、小结提高引导学生回忆刚才的面积计算过程, 让他们感知到公式计算的方便性, 为下面的发展性练习做铺垫。 通过有一定难度的拓展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最后开放式总结,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通过回顾本堂课
45、的收获, 自我感悟、 自我评价, 培养其反思意识。 使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体验到数学的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提高。八、分数的再认识一、依纲据本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的第一课时。在三年级下 册教材中安排了(分一分 1、 2,比大小,吃西瓜)这些内容,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 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 1”,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一些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 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再认识,一
46、个“再”字,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分数知识与 三年级所学的相比,是有深度的:一方面表现在,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 另一方面表现在,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经过与同年段老师以及网 上查找资料,我才真正清楚地认识到的。而在初次接触这节课的时候,对于“分数的再认识,究竟再认识 什么”这个问题,着实让我觉得“一头水雾”,甚至还相当迷茫,认为教材是在复习旧知,内容过于简单。 只是觉得应该在三年级“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但对于“怎么进一步认识”、 “认识到什么程度”,我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再一次重新阅读了教材和教学用
47、书,并且与三年级教材进行 横比,我逐渐明白北师大版教材确实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太大了:“再认识”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 分数的意义,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通过“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 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48、二、教学程序根据本人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把本课教学预设为以下几个程序(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安排了两个内容。 1、是说成语写分数, 2 是回顾分数的表示意义。(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通过三个活动来再认识分数达成教学目标。1、拿铅笔 2、说一说 3、画一画,其中拿铅笔是主要内容。(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安排了填一填、涂一涂、想一想、辨一辨等练习。(四)全课小结评价体验 通过老师引导小结与学生自己谈收获,让学生再一次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进一步感悟整体不同时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不同。(五)在拓展与延伸中,我安排了“猜一猜”这一机动环节,通过猜一猜让学生再次体会到从部分到
49、整体, 即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不同时整体也不同。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动手操作实践法,辨析法和猜测验证 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九、分饼教学设计 鸡西市跃进小学 安森平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3738 页“分饼”教学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已认识大部分的真分数,为了引出和帮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教材 创设了“分饼”的情境活动,并分成两个层次展开教学。通过直观了解,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真分数、假 分数、带分数,从而较全面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总结“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为了避免给学生造 成分数可以分为
50、 3 类的错觉,应在学生总结“真、假分数”的特点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的形式加以强 化。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 让学生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理解带分数与整数的联系。 能力目标: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探索出解决 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德育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懂得知错就改,公平、公正、同学之间合作共进,使自已的生命之花有价值地绽 放;教育养成知错就改的好品质。心育目标:能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
51、关,对学习有浓浓的兴趣,使之乐学、 爱学。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饼的情境中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同一事物,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圆形纸若干片、剪刀、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提纲: 1、自学数学书第 3738 页内容。2、记下你的收获和你的问题。3、尝试解决课后习题。4、创编习题。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3 分钟) 1、出示课件:在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天他们走到一个村口,感到很饿。这时八戒主动 提出为大家化些斋饭。由于猪八戒礼貌待人,得到村民的同情就给了他 4 张大饼,他乐巅巅地往回走
52、,边 走边闻那饼散发出来的诱人的香味,实在忍不住就吃了一张,没想到这一切都被化作飞鸟跟踪他的悟空看 得一清二楚。猪八戒回到师傅跟前,还没开口,悟空揭发到,呆子你在路上已经吃过饭了,剩下的东西没 你份了。唐僧一听就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和颜悦色地说,悟空原谅他吧,八戒饭量大再让他吃些吧!这时 八戒低着头羞愧地拿出饼, 悟空大吵着这回可得平均分! 猪八戒面对这 3 张大小一样的饼, 要分给四人吃, 四个人该怎么分才公平呢?他摸了摸头,想了很久也不知所措,这可难住了猪八戒。同学们,我们快来帮 帮已经认识错误的八戒想个办法好吗?2、提出问题: 3 张大饼怎样能够平均分给唐僧师徒四人呢?每人得到大饼的多少张呢?3、揭示课题:分饼 (设计意图:在一上课开始,通过讲学生听熟悉的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来创设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 探索知识的欲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探究与思考。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23 分钟) 活动操作一: 3 张饼平均分给 4 个人。( 10 分钟) 1、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圆纸片代表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地板护理品项目立项申请报告模稿
- 2025年水泥掺合剂项目提案报告
- 2024-2025学年延安市子长县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新疆第二师铁门关市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汇编五篇
- 2025年油炸类制品项目提案报告模板
- 2025年新型铁合金用封接玻璃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板
- 大学毕业顶岗实习报告九篇
- 加薪申请书模板锦集6篇
- 初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5篇
- 2024年资格考试-注册质量经理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密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参考试题及答案
- 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风能发电对养殖场废弃物处理的影响
- 2024年秋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课件 第一章 地球 1.3.1 地球的自转
- 2024年新高考英语全国卷I分析教学设计
- 检验科生物安全手册
- 10MWP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电站项目电站的技术设计方案
- 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测试卷五含解析
- 2024新冀教版英语初一上单词默写表
- HG∕T 2374-2017 搪玻璃闭式贮存容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