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通信网基础课后习题答案_第1页
北邮通信网基础课后习题答案_第2页
北邮通信网基础课后习题答案_第3页
北邮通信网基础课后习题答案_第4页
北邮通信网基础课后习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通信网概述1.1 简述通信系统模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答: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信源,变换器,信道,噪声源,反变换器和信宿 六部分。信源:产生各种信息的信息源。 变换器:将信源发出的信息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 信道:按传输媒质分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有线信道中,电磁信号或光电信号约束在某种传输线上传输;无线信道中,电磁信号沿空间传输。反变换器:将信道上接收的信号变换成信息接收者可以接收的信息。 信宿:信息的接收者。噪声源:系统内各种干扰。1.2 现代通信网是如何定义的? 答: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传输系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按约定 信令或协议完成任意用

2、户间信息交换的通信体系。适应用户呼叫的需要,以用户 满意的效果传输网内任意两个或多个用户的信息。1.3 试述通信网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答:通信网是由软件和硬件按特定方式构成的一个通信系统。硬件由:终端设备, 交换设备和传输系统构成,完成通信网的基本功能:接入、交换和传输;软件由: 信令、协议、控制、管理、计费等,它们完成通信网的控制、管理、运营和维护,实现通信网的智能化。1.4 分析通信网络各种拓扑结构的特点。(各种网络的拓扑结构图要掌握)答:基本组网结构:网状网:优点:各节点之间都有直达线路,可靠性高;各节点间不需要 汇接交换功能,交换费用低;缺点:各节点间都有线路相连,致使线路多, 建设

3、和维护费用大;通信业务量不大时,线路利用率低。如网中有 N 个节 点,则传输链路数 H=1/2*N(N-1)。星形网:优点:线路少,建设和维护费用低;线路利用率高;缺点: 可靠性低,中心节点负荷过重会影响传递速度。如网中有 N 个节点,则传 输链路数 H=N-1。环形网:同样节点数情况下所需线路比网状网少,可靠性比星形网高。如网中有 N 个节点,则传输链路数 H=N。总线形网:优点:节点接入方便成本低,缺点:传输时延不稳定若传输总线损坏,整个网络会瘫痪。非基本结构:复合网:吸取了网状网和星形网的优点。格形网:由网状网退化而成,线路利用率提高,经济性改善,但可靠性降低。树形网:星形网拓扑结构的扩

4、展。与星形网相比,降低通信线路成本,但网 络复杂性增加。蜂窝网:无线接入网的常用结构。 1.5 试述通信网的质量要求。 答:接通的任意性与快速性信息传输的透明性和传输质量的一致性网络的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1.6 什么是三网融合?技术基础是什么? 答: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在高层业务应用上的融合。主要表现为:网 络互联互通,业务层上互相渗透、交叉,应用层上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数字技术、光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和 IP 协议是三网融合的技术基础。第二章 传送与交换2.1 有线传输媒质包括哪几种?及应用场合。答:对称电缆(双绞线):市话用户线路,局域网。 同轴电缆:有线电视系统和移动通信系统的天面馈

5、线。 光缆:大容量、长距离数字信号传输。 均衡器、再生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数字中继传输系统。2.2 无线传输信道有什么特点?从技术角度看,无线通信技术可分哪几类?按功 能,无线通信系统分哪几类?答:特点:(1)频谱资源有限(2)传播环境复杂(3)存在多种干扰(4)网络 拓扑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技术角度: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功能角度:信息传输系统:地面微波中继传输系统,卫星传输系统; 接入系统:陆地移动通信系统(PLMN),卫星移动通信系统。2.3 信道复用的原理,及信道复用的各种方法。答:原理:将一条线路分成多个子信道来传送多路信息,各个子信道彼此正交。主要方法:频分复用 FDM,时

6、分复用 TDM,码分复用 CDM 2.4 时分复用分哪几种方式?各自特点是什么? 答:同步时分复用 STDM 和异步时分复用 ATDM。STDM:固定分配时隙对多个输入设备的信号进行组合。采用固定帧长,存在空闲时隙。ATDM:动态按需分配时隙。无空闲时隙,效率比 STDM 高。2.5 传输系统包括哪几类设备?作用?答:传输设备:将基带信号转换为适合于传输媒质上进行传输的信号的设备。 传输复用设备:将多路信息进行多路复用和解复用的设备。2.8 简述用户接入网络的两种方式。 答:多址接入方式:网内不同地址的用户独立地访问公共媒质或公共信道,通过 某种方式区分不同的用户,实现用户间通信。动态分配接入

7、方式:通过非竞争信道访问机制(控制接入)或竞争信道访问机制(随机接入)来访问信道。2.10 比较电路交换、分组交换、ATM 交换异同。答:电路交换:采用同步时分复用(在物理层上的复用),通信时双方之间需要 建立专用的电路(路径)作为两个用户之间的通信线路,帧长固定。分组交换:将较长的报文信息分成若干短的分组,采用统计时分复用(在网络层的复用)和存储-转发方法,分组长度可变。ATM 交换:基于异步时分复用技术,属于快速分组交换,ATM 的分组单元长度固定。2.11 比较虚电路和数据报方式的特点及适用场合。 答:虚电路:需要端到端的连接,仅在连接建立阶段需要目的地址,分组按顺序 发送到目的地址,差

8、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由通信子网负责。适合长时间的数据交换。数据报:不需要端到端连接,每个分组都有目的地地址,分组可能不按发送 顺序到达目的地,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由主机负责。适合军事通信、广播通信。 2.12 说明逻辑信道和虚电路的区别。答:逻辑信道是 DTE 和 DCE 之间的一个局部实体,它始终存在,可以分配给一 条或多条虚电路,或者空闲。虚电路是由多个不同链路的逻辑信道连接起来的, 是连接两个 DTE 的通路,DTE 之间通信结束后,虚电路随之拆除,而逻辑信道 永远存在。2.13 给出接入网定义,列举三种接入网技术。 答:接入网是指本地交换机与用户终端设备之间的实施网络,有时也称用户网。 非对

9、称数字用户线(ADSL),光纤到户(FTTH),卫星通信。第三章 网络体系结构3.1 现代通信网为什么要采用分层体系结构 答:现代通信网结构复杂,要实现不同网络、不同制造商设备在不同层次上的互 联,就需要整个通信网必须有一个体系结构,使得在这种体系结构下的设备,只要在某一共同的层次上遵守相同的通信协议,就可以实现该层次上的互联互通。3.2 画出 OSI 参考模型,并简述各层主要作用。答:(1)应用层:用户接口、应用程序(2)表示层:数据的表示、压缩和加密(3)会话层:会话的建立和结束(4)传输层:端到端控制(5)网络层:路由,寻址(6)数据链路层:保证无差错的数据链路(7)物理层:传输比特流3

10、.3 比较 TCP/IP 体系结构与 OSI 参考模型之间的异同。答:相同之处:1、两者都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 2、协议栈中协议彼此相互独立;3、根据网络不同的功能对网络分层;不同之处:1、OSI 参考模型明确了服务,接口和协议 3 个概念; 2、OSI 参考 模型是在协议发明之前就产生的,而 TCP/IP 模型是在协议后出现的,TCP/IP 模 型只是这些己有协议的一个描述而己;3、层次的数目不同(OSI 参考模型有 7 层,TCP/IP 模型只有 4 层,它们都有网络层丶传输层和应用但其它的层不同)。3.4 简述 TCP/IP 体系结构及各层功能答:TCP/IP 体系模型是计算机网络的事

11、实标准,整合了 OSI 模型的高三层功能。(1) 网络接口层:TCP/IP 的最底层,提供数据的传送方法,将 IP 地址映 射为网络使用的物理地址。(2) 互联网层:负责将数据报送到目的主机。(3) 传输层:负责应用进程间的端-端通信。(4) 应用层:TCP/IP 协议族的最高层,规定应用程序怎样使用互联网。3.5 试举例说明为什么一个传输连接建立时要使用三次握手。答:TCP 连接通过三次握手来保证连接的正确建立,同步双方的序列号和确认号,并交换 TCP 窗口大小信息。以下步骤概述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计算机联系服务器计算机的过程: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 SYN 置位的 TCP 报文,其中包含连

12、接的初始序列 号 x 和一个窗口大小(表示客户端上用来存储从服务器发送来的传入段的缓冲区 的大小)。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发送过来的 SYN 报文后,向客户端发送一个 SYN 和 ACK 都置位的 TCP 报文,其中包含它选择的初始序列号 y、对客户端的序列号的确认 x+1 和一个窗口大小(表示服务器上用来存储从客户端发送来的传入段的缓冲区 的大小)。 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端返回的 SYN+ACK 报文后,向服务器端返回一个确认号 y+1 和序号 x+1 的 ACK 报文,一个标准的 TCP 连接完成。TCP 使用类似的握手过程来结束连接。这可确保两个主机均能完成传输并确保 所有的数据均得以接收。3

13、.6 文件传送协议的主要工作过程是怎样的?答:FTP 协议需要客户端与服务器端建立两条 TCP 连接,一条是控制连接,用 于传送各种 FTP 命令,一条是数据连接,用于文件传送。服务器端根据客户端 传递过来的 FTP 命令,执行相应的操作。3.7 分组话音、文件传送、远程登录,选择哪种 TCP/IP 传输协议(TCP 或 UDP)较为合适?答:分别用 UDP、TCP、TCP。第 6 章 电话通信网6.1 什么是长途网?画图说明我国二级长途网的网络结构。 答:由多个长途编号区的本地网所构成通信网,可称为通信网。图见书图 6.7。 6.2 长途网中各级交换中心的职能和设置原则是什么? 答:长途两级

14、网将国内长途交换中心分为两个等级,省级(直辖市)交换中心,用 DC1 表示,和地(市)交换中心,用 DC2 表示。职能:DC1 主要是汇接所在省的省际长途来话、去话业务,以及所在本地网的 长途终端话务。DC2 的主要是汇接所在本地网的长途终端话务。设置原则:J直辖市本地网内设一个或多个长途交换中心时,一般均设为 DC1(含 DC2功能)J省会本地网内设一个或多个长途交换中心时,均设为 DC1(含 DC2 功能);设三个及三个以上长途交换中心时,一般设两个 DC1 和若干个 DC2.J地(市)本地网设长途交换中心时,所有的长途交换中心均为 DC2.6.3 什么是本地网?画出分区双汇接网络结构示意

15、图,并指出采用分区双汇接结 构的原因。答:本地网指在同一长途编号区范围内,由若干个端局,或者由若干个端局和汇 接局及居间中继线、接入电路和话机终端等组成的电话网。图见书图 6.4.分区双汇接结构比分区单汇接的可靠性高,当网络规模大、局所数目多时比较适用。6.4 试说明国际网的网络结构。 答:国际电话网是由各国(或地区)的国际交换中心(ISC)和若干国际转接中 心(ITC)组成的。国际电话网通过国际转接中心 ITC1、ITC2 和国际交换中心ISC 将各国长途电话网进行互连,构成三级国际长途电话网。各 ITC1 之间以网状网互连,ITC1 与所属的 ITC2、ITC2 与 ISC 以星形方式连接

16、。6.5 什么是路由?基干路由、低呼损直达路由、高效直达路由和最终路由各有什 么特点?答:对于不属于同一交换中心的两个用户,当用户有呼叫请求时,在交换中心之间要为其建立起一条传送信息的通道,这就是路由。基干路由:构成网络基干结构的路由,呼损率小于等于 1%,基干路由上的话务量不允许溢出到其他路由。低呼损直达路由:呼损率小于等于 1%,话务量不允许溢出到其他路由。 高效直达路由:没有呼损指标要求,话务量允许溢出至规定的迂回路由上。 最终路由:任意两个交换中心之间可以选择的最后一种路由。6.6 路由选择结构和路由选择计划各有哪几种类型? 答:路由选择结构分有级和无极两种结构;路由选择计划分固定选路

17、计划和动态 选路计划两种,其中动态选路又包括时间相关选路、状态相关选路和事件相关选路。6.7 路由选择的主要规则有哪些? 答:确保传输质量和信令信息的可靠传输;有明确的规律性,确保路由选择中不 会出现死循环;一个呼叫连接中串接的段数应尽量少;能够在低等级网络中疏通的话务应尽量在低等级中疏通。6.8 A 到 B,C 到 D 应如何选择路由?答:A 到 B:A-E-BC 到 D:首选 C-D,其次 C-E-D 或 C-F-D,最后 C-E-F-D6.9 请说明我国 GSM 移动网网络结构答:我国 GSM 话务网目前采用汇接制,大多数省份或直辖市采用三级网的网络 结构,即移动业务本地网、省内网和全国

18、网。各省设置一对 TMSC1,各 TMSC1 之间网状连接,构成全国网;各省设置一对或多对 TMSC2,TMSC2 之间网状网 连接,并与其归属的 TMSC1 连接,构成省内网;每个移动业务本地网中设置一 个或多个移动端局(MSC),并设立一个或多个 HLR,MSC 与所属的 TMSC1 和 TMSC2 之间为星形连接。6.10 画图说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IMT2000 的构成。答:见书图 6.20第七章 数据网7.1 试述组成分组交换网的设备及其功能。 答:分组交换网由分组交换机、连接这些交换设备的链路、远程集中器(含分组 拆装设备)、网络管理中心等组成。分组交换机实现路由选着或局部交换功

19、能;远程集中器(含分组拆装设备)负责非分组型终端的集中接入和将数据打包成分组数据、或将分组数据恢复成非分组终端能够识别的数据;网络管理中心负责对 分组网络进行管理功能。7.2 简述 DDN 网的组成并给出 DDN 网的结构答:一个 DDN 主要由本地传输系统、交叉连接和复用系统、局间传输及同步时钟系统和网络管理系统组成。DDN 网的结构见书图 7.6。7.3 简述帧中继网的定义、功能及特点。答:帧中继是在用户-网络接口之间提供用户信息流的双向传送,并保持顺序不 变的一种承载业务,其中的用户信息以帧为单位进行传输,对用户信息流进行统 计复用;帧中继主要用于传递数据业务;帧中继的特点:有按需分配带

20、宽,网络 资源利用率高,采用虚电路技术,不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兼容多种协议,支持多 种数据用户。7.4 简述 ATM 网的定义、分类及主要接口。答:采用 ATM 技术进行数据传输的网络;可以分为共用 ATM 网、专用 ATM 网和 ATM 接入网;主要接口有 UNI、NNI、B-ICI、DXI、FUNI 五种。7.5 简述局域网的几种访问控制方式及特点。答:局域网常见的访问控制方式主要有三种: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址接入(CSMA/CD)、令牌环、令牌总线。CSMA/CD 原理简单,技术上易实现,网络 中各工作站处于平等地位 ,不需集中控制,不提供优先级控制,在网络负载增 大时,发送时间增长,发

21、送效率急剧下降。令牌环适用于环形拓扑结构的局域网, 能够提供优先权服务,实时性高,缺点是控制电路复杂,令牌容易丢失;令牌总 线主要用于总线形或树形网络结构中,优点是各工作站对媒质的共享权力是均等 的,可以设置优先级,也可不设;吞吐能力好,缺点是控制电路复杂,轻负载时, 线路传输效率低。第八章 IP 网8.1 简述 IPv4 的地址划分方法及 IPv4 的缺点。答:IPv4 使用 32 位地址,分为 A、B、C、D、E 五类。32 为地址分为两部分, 前面的部分代表网络地址,后面的部分代表局域网地址。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 IP 地址段:127.X.X.X 给本机地址使用224. X.X.X 为多播

22、地址段55 为通用的广播地址10. X.X.X、172.16.X.X 和 192.168.X.X 供本地网使用缺点: 地址空间有限; 路由表随网络规模的增大而增长,造成选路困难; 地址分配与配置复杂,不支持真正的即插即用; 支持的服务类型有限; IPv4 的可变长选项字段可提供额外的特殊功能,但会影响路由器性能使得它们 很少采用; 安全性差。8.2 简述 IPv6 与 IPv4 相比的优点。答:报头简化、扩展灵活; 地质结构层次化; 即插即用的连网方式; 在网络层实现认证与加密; 满足多种服务质量要求; 更好地支持移动通信。8.3 IPv4 向 IPv6 过渡需要解决

23、哪些问题?分别用什么技术?答:IPv4 向 IPv6 过渡,需要解决两种场合下的通信问题:一是被现有 IPv4 路由 体系相隔的局部 IPv6 网络之间如何通信;二是如何使新配置的局部 IPv6 网络能 够无缝地访问现有 IPv4 资源。对于第一类问题,可以使用隧道技术或双协议栈技术解决;对于第二类问题,可 以使用双协议栈技术或地址翻译与报头转换技术。8.4 给出 IP 电话网基本模型。答:IP 电话网主要包括 IP 电话网关、IP 承载网、IP 电话网管理层面及电路交换网接入几个部分。IP 电话网的基本模型见书图 8.148.5 IP 电话网与 PSTN 相比有哪些优点?答:(1)节省带宽。

24、PSTN 使用电路交换,消耗的带宽为 64Kkbps,而 IP 电话只需 68Kkbps(甚至低于 2.4Kkbps),从而节省了带宽,降低了成本。(2)通话费用低。成本的降低,使通话费用随之下降,尤其是长距离通信。(3)可以方便地集成智能。IP 电话网继承了计算机网的智能模块,可以灵活地控制信令和连接,有利于各种增值业务的开发。(4)开放的体系结构。IP 电话的协议体系是开放式的,有利于各个厂商产品的标准化和互相连通。(5)多媒体业务的集成。IP 电话网络同时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的传输,为将来全面提供多媒体业务打下了基础。第九章 通信网规划9.1 在何种情况下采用定性预测分析的方法? 答:也

25、称直观预测法。适用下面两种情况: J对缺乏历史资料的业务进行预测;J着重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方向和重大转折点进行预测;9.2 常见的时间序列预测技术有哪些?试分析它们的具体应用场合。 答:主要有:时间序列外推预测法,包含线性模型、指数和幂函数模型,线性模 型常用于电话用户的发展预测,指数模型通常适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增长及新 业务发展初期业务量的预测;幂函数适用于长途电话业务量的预测。成长曲线预测法,包含 Gompertz 模型和 Logistic 模型,适合呈现 从萌芽期、起步期、快速增长期到饱和期的 S 型增长趋势的业务类型,例如某地 区固定电话普及率的预测。9.3 试述成长曲线的预测方法通常应用的场合。答:成长曲线预测法,包含 Gompertz 模型和 Logistic 模型,适合呈现从萌芽期、 起步期、快速增长期到饱和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