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文本的无言之美-闫学_第1页
领略文本的无言之美-闫学_第2页
领略文本的无言之美-闫学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领略文本的无言之美多年前读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氤氲在故事中的爱的苦痛、迷惘与绝望,使当时的我感到遗憾“陌生女人”不应该是在临死前才把真相告诉作家,如果她早一天把这一切合盘托出,也许她与作家最终会走到一起也说不定但她的选择却使自己与作家的人生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人生之不完满也就在此了。完满的人生应该如我国京剧玉堂春里唱的那样,女主人公虽历经磨难,但终于苦尽甘来,有情人终成眷属才是。后来读到了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他是最不完美的。”仔细想来,茨威格所描写的这个不完美的故事恰恰道出了人生的完美,只因为“陌生女人”至死才说出了真相,她最终没能与她深

2、爱一生的男人走到一起。正是由于这最终没能走到一起,人生才值得回味与眷恋。这种人生的缺憾就是一种无言之美。而这,正是上乘的文学作品最可贵的审美价值。相形之下,玉堂春里男女主人公最后的结局固然完满,但正由于这完满而没有留白,因此就其艺术审美价值来看,无疑就逊色了好些。以上是就欣赏文学等各类艺术作品而言。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在面对具体的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以至由解读所决定的教学设计中,关注并恰当地利用这种无言之美都是极其重要的。下面,结合具体的文本及教学设计进行说明。先以诗歌为例。由于诗歌的语言以凝练著称,与散文、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的语言更具张力,因而也更能给读者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其蕴

3、涵的无言之美最具优势。可以说把握了某首诗歌中的无言之美即把握了这首诗歌的心魂。在小学语文各个版本的教材中,诗歌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在具体的选题上也经过了编者的反复遴选:有的以题材最胜,有的以手法为佳;有的意境隽永,有的情思动人;有的应和时令,有的对应人心总之,入选诗歌均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上乘之作。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感受这些作品中的无言之美,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涉及鉴赏解读,也涉及具体的教学过程。下面结合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一诗的解读与教学来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歌的前两句描写西湖雨后

4、初晴的美景,美则美矣,但似乎并无出奇之处。如果照此写下去,哪怕采用更华美更繁复的意象,都不过是美景的反复叠加,整首诗便会沦为一首平庸之作。但苏轼就是苏轼。后两句即出,立刻使这首诗变得无比灵动,变动令人心驰神往。原因是什么?原因就在于那把西湖比作西施的表现手法。它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呢?我们来细作分析:西施是春秋越国有名的美女,世人皆知其美,但又无人有幸见识其美,最起码读到苏轼此诗的人是没有这等机缘的。这种“无缘”就营造了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你可以任意想象西施之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肤如凝脂,仪态万方你尽可把万千美好词汇加于西施一身。总之,你眼里的西施早已不食人间烟火。苏轼把西湖比作西施,正是抓住

5、了人们对西施的无尽的美好想象,拟作西湖之美,从而使西湖之美也具备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那种美也正如西施之美一样,不可言传,不可描摹若要描摹,则不论“淡妆浓抹”,那也是“总相宜”的。我们说,苏轼给读者营造的这种想象空间表现的正是一种无言之美它比任何华美、繁复的意象描摹都更高明。那么,这首诗歌解读到这种程度,该如何帮助学生也能见识到这种无言之美呢?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我的想法是可采取下列几个步骤:第一步:学生熟练诵读全诗,初步想象诗歌中所表现的画面。第二步:尝试描述想象的画面,注意描述出画面中意象与色彩的组合。第三步:尝试用能想到的美好词汇描述想象中的西施,从而明白:西施之美美在

6、无限,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西施。第四步:尝试把西湖之美比作其他意象,如彩云、明月、花朵之类,比较:这些比方与苏轼把西湖比作西施有何不同?从而明白:彩云、明月之美可观可赏,花朵之美除可观可赏之外亦可触摸、装饰、把玩,而西施之美只可想象,不可观不可赏,更不可触摸、装饰与把玩。这是一种最令人渴望又无从捉摸的美,美得神秘,美得高贵,美得超凡脱俗,美得不可言传。这种美,由你任意想象,但你永远抓不住,摸不着,看不真。这种美,是西施的美,也是西湖的美!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你说西湖究竟有多美呢!经过了以上几个教学步骤之后,学生就感受到了苏轼这首诗所展现的无言之美。这是诗歌审美的最高价值,也是诗歌教学的最高价值。

7、其实,无言之美不仅表现在诗歌中,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表现无言之美的典范。在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这样的选文。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关注并帮助学生也能感受到这种无言之美,对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及表达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再以七颗钻石(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9课)为例来谈。七颗钻石是托尔斯泰的一篇经典的童话作品。一个小姑娘外出找水,水罐在她的手中经历了几次不可思议的变化:由空水罐到满水罐,由木水罐到银水罐,再到金水罐,最后到能跳出钻石的水罐我们不禁要问:水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推动这种变化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神奇的力量?托尔斯泰只是叙述了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对其中的奥秘却只字未提。他只是

8、忠实地、生动地叙述这个故事,却不肯发出哪怕一句品评议论。他似乎只是置身事外,却让我们感受到文字背后有一双慈悲的眼睛,有一颗博爱的、浸满了悲悯与善意的心灵。这种文字中没有明确表达却又能让我们感受到的东西就是无言之美。遗憾的是,我虽听过不少教师执教这篇童话,但大多数教师都仅仅把这个故事的解读落脚到一个泛泛的“爱”字上,真正能够解读出这种无言之美的是少数,能够帮助学生领略这种无言之美的更是凤毛麟角。对优秀教师来说,面对这样一篇经典,绝不能满足于一个空泛的、早已被人说滥了的“爱”字。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无言之美?粗略说来,可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读课文,从整体入手,看水罐发生

9、了几次变化?每次变化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梳理故事的结构和发展脉络。第二步:每次水罐发生变化给你怎样的感受?感受使水罐发生变化的那股神奇的力量。第三步:假如你是万能的神,是你使水罐发生了这些神奇的变化,你每次发出这种神奇力量的理由是什么?具体到细节中,可将问题这样分解:如,小姑娘醒来时,你为什么在小姑娘的空水罐里装满了水?小姑娘摔倒了,你为什么使小姑娘的水一点都没洒?你为什么把小姑娘的木头水罐变成了银水罐?又为什么把银水罐变成了金水罐?还有,你为什么使小姑娘的水罐里跳出七颗大大的钻石,还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中,对小姑娘善良的心地逐渐加深认识,认识到正是小姑娘善良的、如钻石般闪光的心灵才是这股神奇力量的源泉,无论是对母亲,还是对一条可怜的小狗,以及一个素不相识的路人,无论是在一种怎样艰难的境遇下,始终心存善意,始终以慈悲的情怀面对世界,奇迹就发生在这个过程之中。这个教学过程正是抓住了文本的留白,说出了托尔斯泰没有直接说出来的、但却是他心中最看重的东西悲悯与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