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第1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第2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第3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良好的数感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的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并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见,培养学生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任务。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体验生活,建立数感数学源于生活,而数感更离不开生活。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

2、生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学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培养数感离不开生活的经验,只有当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使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而我在数学教学中就常常把生活带到课堂上来,学生既兴奋地把他的生活展示给同学和老师看,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学到数学,体会数感。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两位数,学生的答案是丰富的,如:蓝东

3、成家住在合山岭南榕园10幢203室,从家里坐车到学校要花20分钟;今天是20日,星期五;今天的气温是1221摄氏度;电话号码是7位数;手机号码是11位数;学校的门牌是56号;我坐在第二组第10个学生学会了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生活中的信息,既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这种“亲数学”行为,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可以带领学生去操场走走、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400米的长度;教学重量单位时,可以到学校幼儿园食堂去看看、称称各类蔬菜、肉类的重量,或去体育室量量自己的身高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数感的启

4、蒙。还比如在“认数”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学生展开数的概念来源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二、创设情境,形成数感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我提出:先请说出现实

5、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列举出了:1可以表示1 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一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1个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1个物体(1粒葡萄)。即而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较好地创设情境,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形成。三、自主探索,

6、发展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建立起良好的数感。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会跟什么有关,(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数学猜想能锻炼数学思维,也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准备好的12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不同的长方形,并且

7、共同讨论所摆长方形的长跟每排所摆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跟摆的排数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宽跟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经过了猜想、探索、验证,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发生过程,经历了数学思维逐渐形成的过程。学生在生动活泼、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以发展。四、实践操作,培养数感儿童的认知规律是“从直观的动作思维到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可以说,动手操作是是小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实践证明,小学生在动手动脚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寻数产生亲切感

8、。例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操作活动:(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4袋)。(2)数一数:学生数,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保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以下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自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

9、,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又如:教学“统计”时,我是这样组织:学校操场正在上体育课,将本班学生带到操场上去,教师让学生调查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通过这样的活动,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一个个完整的统计过程中学习知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或了解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学生深刻体会了统计思想,领悟了统计方法,也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五、解决问题,强化数感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知识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

10、之间建立联系起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强化。例如:在一次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创设情境,如,春天来了,同学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春游”。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吃饭问题;有计算出发时间和回来时间的问题;有设计路线的问题这一系列实际问题,让学生把实际问题与数学相联系,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习者与真实的实践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