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项目申请书__本科毕业论文_第1页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项目申请书__本科毕业论文_第2页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项目申请书__本科毕业论文_第3页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项目申请书__本科毕业论文_第4页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项目申请书__本科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编号重庆工商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14、申请简表项目名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学术论文:()自然科学(V )人文社会科学发明创造:()科技发明(科技作品制作) ()艺术作品制作起止时间 2013年4月-2014年3月项目负责人姓 名申请金额(元) 性 另S项 目 基 本 情 况出生年月所在学院专业年级受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不断加大的环境压力的影响,新能源汽车最 终必将取代传统的燃油汽车,而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 必由之路。首先,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日渐凸显,国内原油供应一半以上依 靠进口,资源供应、运输能力、运输通道均存在很大风

2、险。能源战略也是 国家安全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措施。 其次,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污染物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汽车工业发展面临 二氧化碳减排的巨大压力。第三,当前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着新一轮技术转 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汽车产业构筑后发优势的大好时期,新能源 汽车已成为多国车企战略调整的制高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使我国的汽车产业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或者赶超其它 国家,自2001年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 而本文的写作目的正是为了对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可能 存在的不足,以及提出改进的途径。研究思路:通过分析国外新能源

3、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与实践评析,从而 总结出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有利的实践经验。在上诉基础上, 总结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构建。研究目的: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战略制定提出依据同时为我国新能源汽 车发展提出政策建议。项目组主研人员情况(不含导师)姓名性别年龄所在学院年级专业本人签字指导教师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所在单位职称专业本人签字二、本研究项目的科学依据及意义(研究现状分析,选题的意义包括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概况,发展展望,学术思想理论依据, 特色或创新之处)(一)研究现状分析1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主 要包括纯电

4、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是降低 汽车燃料消耗量,缓解燃油供求矛盾,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促进汽车产 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生产规模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近10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 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 混合动力汽车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近年来,汽车节能技术推广应用也取得积极进 展,通过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的财税政策等措施, 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整车优化设计以及混合动力等节能技术和 产品得到大力推广,汽车平

5、均燃料消耗量明显降低;天然气等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基 本成熟并初步实现产业化,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但总体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产品 成本高,社会配套体系不完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受到制约;汽车节能关键核心 技术尚未完全掌握,燃料经济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节能型小排量 汽车市场占有率偏低。(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在国家政策上,从 十五”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启动到 十一五”十城 千辆”、私人新能源乘用车试点推进,再到 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科技 部发布

6、电动汽车科技发展 十二五”专项规划,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十二五”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三大规划的发布,国家政策导向坚定,支持的深度和广度进 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最佳的政策环境。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于2012年7月正式 发布,明确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一是产业发展规模目标,即产业化 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 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二是汽车油耗目标,即燃料经济性显著改善。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

7、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 5.0升/百公 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 4.5升/百公里以下;三是技术发展水平目标,即 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掌握混合动力、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汽车电子和轻量化材料等汽车节 能关键核心技术;四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目标,即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关键零 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五是相关法规、政策、标准等管 理制度的目标,即管理制度较为完善。这些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体现了国家大力发

8、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有利于鼓励汽车企业加大科研力度,提高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水平,有利于 鼓励汽车企业积极开拓市场,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实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3) .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需求2012年10月,全球领先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布最新全球电动汽车指数( EVI )显 示,中国电动汽车第二季度仅售出 235台,较上一季度的343台大幅下降31%。与 全球其他国家相比,除日本也有 13%的下滑之外,美、英、意、德、法等均有不同 程度的涨幅。麦肯锡于4月20日发布的调研报告振兴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称,中 国目前的电动汽车发展已经落后于欧美等其他国家,最近两年来中国电动汽车的销 量

9、不尽如人意,远未实现电动汽车的大发展。麦肯锡预测,在未来五年内电动车这一趋势将持续。至 2017年,中国的产量可 能会达到273150台,也仅为汽车总量的1%。麦肯锡全球董事柯明逸说,尽管电动 汽车是解决石油能源危机和实现清洁能源的重要途径,但电动汽车似乎离中国消费 者的生活还很远,从麦肯锡发布的指数看,无论是对中国电动汽车供应还是需求发 展的预测都比较暗淡。虽然政府支持,投入也不小,但是从消费者到汽车厂商仍对 其持观望状态。他认为,由于价格高、基础设施不完善、车型选择相对少、以及认 为电动汽车技术远未成熟等因素,中国的普通消费者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大规模购买 电动汽车。柯明逸给政府的建议是:政府

10、应通过提供补贴、研发支持和标准,为行业技术 发展蓝图提供指导方向。制定并执行规章制度,以保护国际汽车制造商和零配件供 应商的知识产权。此外,政府必须明确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仅是中国标准,还应 推动全球性标准,鼓励全球厂商加入中国市场。(4) .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角,汽车企业担负着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的重任。 近年来,国内车企纷纷涉足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 及其产业化进程。比亚迪、奇瑞、东风、长安、上海汽车、一汽集团等是主要的参 与者,目前已经成功研发多款轿车、客车及客车底盘。(二) 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

11、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 求量仍将保持增长势头,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在最近 的几年时间内,低碳出行、节能环保经济等理念逐渐地被地方政府,国家相关部门 提到议程议事的程序上来。包括油电混合汽车、纯电动汽车以及电动自行车在内的一大批新能源型产业正在逐渐地普及发展来,并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与帮助。发展新能源汽车已开始成为各国发展车产业的一个重点,汽车生产强国希望通 过发展新能源汽车以保持其领先地位,中国作为汽车产业的后进国,在新能源汽车 取代传统汽车的道路上存在各种阻碍,其中的部分障碍是无法单靠

12、市场调节在短期 内克服的,于是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来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迄今 为止,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已制定了许多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 但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尚待评价。另外,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以及各国政府在 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程度上存在着差异,这就导致各国政府的扶持政策之间有着许 多的不同,那么,从这些不同之中我们又能得到哪些对发展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有益的启示。本研究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现状的研究阐述,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 政策扶持的需求。然后从总体上对中国实施的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对比分析国外与中国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

13、的政策并从中得出 我国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二)国内外研究概况1)国外相关研究目前,国外经济学对产业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是对产业政策的必 要性和有效性的研究;一是对具体产业中,政策实施的方式、效果以及政策建议等 当面的经验研究。一实施产业政策必要性的理论探讨。认为政策规制对于克服市场的缺陷具有重要的作用。 Kahn、Schmalensee等学者 认为政策规制是有效的纠正市场低效率的一种手段。 Nader、Feldstein等学者认为政 府规制对重新分配收入和改善社会福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对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分析。安尼?克鲁格认为,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实现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

14、是政府在实施 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必须将公民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二是决策者是追求最大化社会 福利的,且其对所需的信息有绝对的了解;三是政策的实施成本为零。但在现实中, 这三个条件几乎不可能得到满足。2)国内相关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对产业政策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近三十年来,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国内学者通过借鉴国外的产业 政策及相关了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对产业政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产业政策的原理和机制的研究。其次, 是对国外,特别是日本的产业政策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国外的产业政策以及评估 其实施效果,并结

15、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进而提出可供我国借鉴的产业发展经验。再次,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结构性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最后,分析产业发展以及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体制制约。目前,国内学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产业化和 政策扶持。国内外学者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当 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理论方面,对于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 的研究相对来说还不是很深入,且已有的关于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政策的相关文献主 要是就某一个具体的扶持政策来进行研究,对于我国已实施的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 的政策的有效性尚未有人进行评价,对于扶持新能

16、源汽车产业的政策的发展趋势的 把握也主要停留在某一具体的政策。因此,开展此项研究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四)发展展望我国作为新兴的汽车生产大国,在汽车产业大发展而核心竞争力不足的现实面 前,新能源汽车被认为是我国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必须面对产 业技术转型带来的严峻挑战。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战略规划、 技术研发、试点实践、标准建设以及商业模式探索等方面均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作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支持领域,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但也应看 到我国在关键技术、扶持政策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也面临自身 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当前,在生态文明的

17、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如 何起步,国家应该制定怎样的扶持政策鼓励生产商技术创新,激励消费者大力消费 是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深入解析我国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效果及缺陷,并借鉴国外 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经验, 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于起步期,期市场规模也无法与燃油汽车相比, 但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和环境压力的加大, 各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与日俱增, 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各汽车企业对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的研发投入也不断增加。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能源汽车将会最终取代燃油汽车, 成为汽车产

18、业的主流产品。(五)学术思想和理论依据1. 可持续发展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冲击力大大增强,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和 破坏日益严重,于是环境问题开始作为一个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由一些科学家提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发展观悄然兴起,并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 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它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这样一种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共同的可持续性发展,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 多国家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本国的基本发展战略。新能

19、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能带动经济增长、改善交通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能对人类生活 环境作出极大的改善。2. 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 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规模经济揭示了大批量生 产的经济性规模,典型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张伯伦,罗宾逊和贝恩等。 其中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进一步研究了规模经济报酬的变化规律,即随 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报酬将依次经过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 报酬递减三个阶段。就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新能源汽车产业内部客观上存在着工厂规模和企业规 模的区别,前者决定

20、生产费用,后者决定竞争秩序。但由于新能源汽车现处于发展 初期,价格居高不下,造成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受到限制。而新能源汽车饿关键技 术研发又需要大量资金注入,更加导致其价格昂贵。因此,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初期,政府就需要制定各种政策来扩大市场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应。3. 循环经济局理论“循环经济”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机后代人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的 利用资源,解决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面对当今社会环境污染、 资源枯竭等危机的出现,循环经济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经济模式,各国政府都秉承 发展循环经济来制定国

21、家各项政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我国在汽车领域提出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并通过研发新能源汽车车型,降低资 源消耗,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到了产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符 合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 市场失灵理论市场机制主要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在一些严格的前提下,如理性人 假设,价格机制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然而,在现实经济中,由于非完全竞 争、社会平等目标、公共产品、经济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价格机制起不到 最优配置作用,进而导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外部负效应、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 等严重问题,即“市场失灵”问题。此时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控。“

22、市场失灵”理论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制定的必要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根据产业政策的内涵,产业政策实施的必要性是因为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难以解决 的垄断、竞争和外部性弊端,为了解决这些弊端,优化产业结构,这就需要政府弥 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因此,政府在制定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时,要以扭 转市场失灵作为根本点和出发点,着重解决市场的外部性问题和过度竞争与垄断问 题。(六)特色及创新之处1研究角度创新:本文从政府,生产者,消费者三个角度出发,全方面综合比较 分析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情况和经验教训,为国家提供新能源汽 车发展产业政策建议。2. 选题方向创新:在受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

23、不断加大的环境压力的背景下,新 能源汽车积极响应 “十八大”生态文明的号召,而本研究从理论与实际出发,为我 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提出有用建议。3. 研究领域创新:本研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和现场调研, 从财税支持、金融服务、 产业扶持、土地供给、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消费 7个方面构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 业政策体系,涉及范围全面深入,是一个有挑战和充满创新型的课题研究,三、研究内容与预期成果 (说明研究项目的具体内容并明确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预期成果)(一)研究的具体内容1、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与实践评析综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先的美国、日 本、欧盟等国家

24、和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政策体系进行分析,并总结其 实践经验。2、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现场调研,从生产规模、完整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 关键零部件、整车制造、售后增值服务等四大环节)两个方面对我国当前新能源汽 车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剖析;通过与发达国家比较分析,提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 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效果综合评价首先对当前我国实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进行梳理;其次,从财税政策、 金融政策、技术创新政策、贸易政策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行政策效 果进行分析与评价;最后,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行政策的缺陷。4

25、、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构建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从财税支持、投资倾斜、金融服务、产业扶持、土地供给、 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消费等方面构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二)重点研究的科学问题1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梳理、实施效果评价及缺陷。2、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构建。(三)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成果如下:1理清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现状, 找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存 在的各方面问题,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制定提供依据。2. 在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与国际上新能源汽车技术和 产业化发展水平的经验,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产业政策格局,提出我国新 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3. 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结合我国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并借 鉴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和产业政策,提出我国新能 源汽车产业的政策建议。四、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一)研究方法本文综合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