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微生物学:第八章 感染与免疫_第1页
水产微生物学:第八章 感染与免疫_第2页
水产微生物学:第八章 感染与免疫_第3页
水产微生物学:第八章 感染与免疫_第4页
水产微生物学:第八章 感染与免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感染与免疫,第1节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一、感染 二、细菌的毒力,感染(infection):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如造成机体功能和组织结构一定程度的损害,则为发病(disease)。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生疾病(传染病)的微生物。,一、感染,(一)感染的发生,1 感染源 2 感染的方式 3 感染发生的必需条件,1 感染源,是指不断向外界排出病原微生物的动物机体。 (1)患传染病的动物; (2)带菌(带毒)的动物; (3)其他如昆虫等。,2 感染的方式,(1)直接接触感染:通过直接接触如啃咬、交配、

2、吮吸等传递病原微生物。 (2)间接接触感染:通过各种媒介物而传递病原微生物。,3 感染发生的必需条件,(1)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2)易感动物的存在 (3)外界环境条件,(1)病原微生物的存在,有病原性和一定的毒力,大小可用最小致死量(MLD)和半数致死量(LD50)表示。 要达到一定的数量。 要有适当的传染途径(侵入门户),(2)易感动物的存在,与种类、年龄、性别、营养状态等有关,(3)外界环境条件,气候、季节、地理环境、温度、湿度、饵料等。,(二)感染的结局,1 隐性感染: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机体的免疫力增强) 2 显性感染: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痊愈后机体的免疫力增强) 3 带菌状态

3、:病原微生物存留于机体内,两者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二、细菌的毒力,(一)细菌的毒力因子 (二)细菌致病性的确定原则 (三)细菌毒力的测定 (四)病原菌的抗防御机理,(一)细菌的毒力因子,侵袭力(荚膜、酶类、菌毛、 S层、外膜蛋白、载铁体等) 毒素(内、外毒素)。,侵袭力,指细菌侵入机体,并能克服机体的防御机制而获得生长繁殖和伤害机体的能力。,酶类,主要有透明质酸酶、胶原酶、链激酶、凝固酶等,它们有利于细菌在机体内的扩散。,细菌的毒素,外毒素:G+菌在生长繁殖期间分泌到胞外的一种代谢产物,成分是蛋白质,抗原性强,可制成类毒素,对器官的作用有很强的特异性,但毒性不稳定,易被热

4、等破坏。 内毒素:存在于G-菌细胞壁的外层,是细胞的组成部分,只有当细菌溶解后,才能释放出来。其作用没有特异性,成分是脂多糖。,内、外毒素的区别,(二)细菌致病性的确定原则(Kochs postulates),一种病原微生物必定存在于患病动物中。 这一病原微生物必能从寄主分离到,并能得到纯培养物。 分离到的纯培养物接种到敏感动物,必然出现特有的疾病症状。 从人工接种的致病的动物体,必定能再分离出与原有相同的微生物,并能培养出纯培养物。,Kochs postulates for genes,应在致病菌中检出某些基因或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无。 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破坏,则菌株的毒力应减弱或消除

5、。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菌株。 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 在接种的动物中能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三)细菌毒力的测定,最小致死量(MLD):能使特定的实验动物于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半数致死量(LD50):在一定的时间内,能使半数实验动物于感染后发生死亡所需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四)病原菌的抗防御机理,抗吞噬 抗体液免疫 内化 体内增殖 体内扩散,抗吞噬,不与吞噬细胞接触 抑制吞噬细胞的摄取 在吞噬细胞内生存 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抗体液免疫,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 分泌蛋白酶降解Ig 逃避补体,抑制

6、抗体产生,内化(internalization),指某些细菌粘附于细胞表面之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其他细胞内部的过程。 细菌通过这种作用进入深层组织,或进入血循环,细菌借此从感染的原发病灶扩散至其他器官或全身。宿主细胞为进入其内的细菌提供了一个增殖的小环境和庇护所。,体内增殖,细菌在宿主体内增殖是感染的核心问题,增殖速度对致病性极为重要,如果增殖较快,细菌在感染之初就能克服机体的防御机制,易在体内存活。,体内扩散,主要是细菌产生的各种酶,造成组织基质或细胞膜损伤,增加其透性,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的扩散。 还可激活外毒素、灭活补体。,第2节 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一、皮肤与粘膜 二、吞噬细胞 三、正常体

7、液因素 四、炎症反应 五、机体的不感受性,一、皮肤与粘膜,机体表面结构,起(1)机械屏障作用,(2)化学抗菌作用:如酸性分泌物、唾液、眼泪、乳汁等。,二、吞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 直接吞噬与销毁外来微生物,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有些微生物被吞噬后能在细胞内长期存活甚至繁殖。,Phagocyt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ells,Influenced by the work of Eli Metchnikoff,George Bernard Shaw wrote: “There is at bottom only one genuine treat

8、ment for all diseases,to stimulate the phagocytes. Drugs are a delusion. (when) the phagocytes are stimulated; they devour the disease”,The two Phagocytes Neutrophils,phagocytosis, intracellular killing, inflammation and tissue damage characteristic nucleus, cytoplasm granules and CD67 membrane mark

9、er.,The two PhagocytesMacrophages,phagocytosis, intracellular and extra-cellular killing, tissue repair, antigen presentation for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 nucleus and CD14 membrane marker.,吞噬作用,三、正常体液因素,补体,是血清中的正常成分,为含多种蛋白质的复杂系统,平时无活性。其作用无特异性,可与任何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作用,但不能单独作用于抗原或抗体。,补体激活第一途径,I

10、n order for the classical complement pathway to start, antibodies (usually IgG) must first bind to the pathogen. The first component of complement activation is the C1qrs molecule, which binds to the bound antibodies. Two complement factors in the bodys circulation, C2 and C4, are cleaved by the C1q

11、rs molecule. The cleaved products, C4b and C2a, bind together on the surface of the pathogen, and serve as C3 convertase. Circulating C3 is cleaved by the C3 convertase, and the product, C3b, also binds to the pathogens surface. Should C3b bind to C4b,2b, it becomes an activated C5 convertase molecu

12、le. This will cleave C5 present in the circulation into C5b. Two other complement factors, C6 and c7, bind to C5b, and this complex binds to the pathogens membrane. C8 molecules attach to the C5b,6,7 complex, and are inserted into the plasma membrane of the pathogen. Finally, C9 molecules bind to th

13、e complex and polymerize, forming a pore. This causes the pathogens destruction.,受攻击的弧菌,补体激活第二途径,补体的生物学功能,趋化作用:吸引吞噬细胞集中。 免疫粘附作用:将抗原抗体复合物粘附于吞噬细胞上,促进吞噬。 溶解或杀伤细胞: 中和病毒:病毒与抗体结合后粘附于细胞上,有利于吞噬。 过敏毒素作用:增加血管通透性,产生过敏反应。,四、炎症反应,机体局部的炎症反应能减缓和阻止病原微生物经组织间隙向机体的其他部分扩散,并带来吞噬细胞和多种体液因素,有利于机体抵抗传染。,五、机体的不感受性,是指某些机体组织生来就

14、对某些病原微生物或毒素缺乏感受性(没有反应)。因机体内环境,如体温;机体缺乏感受器。,第3节 抗原,一、抗原的概念及种类 二、构成抗原的条件 三、微生物的抗原,一、抗原的概念及种类,抗原:是一类能刺激动物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这些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因此,抗原具有免疫原性(抗原性)和反应原性。 完全抗原: 半抗原:,二、构成抗原的条件,1 异物性:是指进入机体组织内的抗原物质必须与该机体组织细胞的成分不相同。包括:异种间的物质、同种异体间的不同成分、自体内隔绝成分、正常成分产生的变异。,二、构成抗原的条件,2 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的大分子物质。 分子量10KD以上。,

15、二、构成抗原的条件,3 要有特定的抗原决定簇(特异性)。,三、微生物的抗原,1 细菌抗原 (1)菌体抗原(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为脂-多糖-蛋白质的复合物。 特异性抗原:某种细菌所特有的菌体抗原。 共同抗原:不同种或不同型细菌之间共同具有的抗原 交叉反应:一种细菌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体既能与该菌发生反应,又能与含有相同抗原成分的其他菌发生反应。,三、微生物的抗原,1 细菌抗原 (2)鞭毛抗原(H抗原):存在于鞭毛上,为蛋白质。 (3)表面抗原:包围于细胞壁外的各种物质。,三、微生物的抗原,2 病毒抗原:包括 (1)病毒颗粒抗原(V抗原):即病毒粒子 (2)病毒组分抗原:如被膜的糖蛋白、衣壳的蛋

16、白组分等 (3)可溶性抗原(S抗原):是存在于宿主细胞内的由病毒核酸指导合成的游离态物质。,第4节 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一、组织学基础 二、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 三、体液免疫 四、细胞免疫 五、机体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一、组织学基础,1 淋巴器官:一级淋巴器官(胸腺、腔上囊、骨髓); 二级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脏)。 2 免疫细胞:干细胞。 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包括辅助性T细胞(TH)、抑制性T细胞(TS)、迟发型超敏T细胞(TDTH)、细胞毒T细胞(TC);B淋巴细胞;K细胞;N细胞;NK(自然杀伤)细胞。 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二、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1 致敏阶段:抗原首次进入机体

17、时,首先被巨噬细胞吞噬、降解,并将保留的抗原决定簇传给T细胞,然后在传给B细胞;或直接激发B细胞,从而启动免疫反应。 2 反应阶段:当受到抗原刺激后,T细胞分化增殖为致敏淋巴细胞;B细胞分化增殖为浆母细胞,进而形成浆细胞。在此过程中,有些可形成“记忆”细胞。 3 效应阶段:当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再次遇到相应抗原刺激后,前者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参与细胞免疫;后者合成各种抗体,参与体液免疫。,Immunologic Memory,Virgin lymphocyte pool,PRIMARY RESPONSE,SECONDARY RESPONSE,effector cells,memory cell

18、pool,effector cells,memory cell pool,三、体液免疫,球蛋白 抗体(Antibody)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1 抗体的结构与种类,IgG IgM IgA IgD IgE,木瓜蛋白酶水解IgG,非单体抗体,2 抗体形成的规律及应用,初次反应与再次反应; 回忆反应; 抗体出现的顺序:IgM、IgG、IgA,多次接种;快速诊断,The Primary Immune Response,antigen challenge,lag,log phase,plateau,decline,antibody titer,time,Class Swit

19、ching,antibody titer,time,IgG,IgM,Four phases of the primary response,a lag phase where no antibody is detected a log phase in which the antibody titer rises logarithmically a plateau phase during which the antibody titer stabilizes a phase (decline) during which the antibody is cleared or catabiliz

20、ed,The Anamnestic Immune Response,Time,1,10,100,1000,antibody titer,Primary Response,Secondary Response,3 抗体形成的机制,(1)诱导学说(模板学说) (2)无性繁殖系选择学说,4 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1)抗原方面:性质、用量、佐剂的影响、免疫途径。 (2)机体方面:年龄、营养状态等。,5 体液免疫的作用,(1)中和作用 (2)调理作用 (3)凝集作用 (4)阻止粘附,调理作用,中和反应,四、细胞免疫,1 细胞免疫的作用 (1)抗细胞内寄生物的感染 (2)发生组织移植排斥 (3)抗肿瘤,2

21、 淋巴因子,3 淋巴因子与抗体的区别,(1)化学本质不同; (2)产量比抗体低,提取困难; (3)抗体要在抗原存在时才显示活性,而淋巴因子的活性一般与抗原的存在与否无关。,*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机体的抗传染免疫,Characteristics of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No Immunologic memory,Antigen independent,No time lag,Not antigen specific,Antigen dependent,A lag period,Antigen specific,Development of memo

22、ry,Innate Immunity,Adaptive Immunity,五、机体特异性免疫的获得方式,第5节 变态反应,一、变态反应的概念 二、变态反应的类型及机制,一、变态反应的概念,1 变态反应:也称超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受抗原或半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体液性或细胞性,引起组织损伤或生理机能障碍的异常免疫反应。 2 过敏原:也称变应原,即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二、变态反应的类型及机制,型变态反应:以休克为主的过敏反应,反应快,消退也快。 型变态反应: 溶细胞型。 型变态反应: 血管炎型。 型变态反应:迟发型,为异常的细胞免疫。,型变态反应的机制,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相应的抗体IgE,IgE

23、是亲细胞抗体,它能吸附于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的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该机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时,抗原与吸附在上述两种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因而(1)使细胞排出嗜碱性颗粒,该颗粒再释放组织胺;(2)细胞释放缓慢反应物(SRS-A)。此外,抗原与抗体结合,还能使血浆2球蛋白释放激肽(是类对血管有强烈作用的肽类)。组织胺、缓慢反应物、激肽等都可以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增多,以及平滑肌痉挛等 皮肤上则表现为红肿、荨麻疹 呼吸道则表现为流涕、喷嚏、气喘、呼吸困难 消化道,则因功能紊乱而出现呕吐、腹泻、严重的可发生休克,青霉素过敏,轻度的只表现为皮肤红肿,荨麻疹等,

24、严重的可出现类类似上述实验性过敏性休克现象,而且半数患者发生于接触抗原后的数分钟内。青霉素分子比较不稳定,在体内外均可发生降解,降解产物中的青霉烯酸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为完全抗原。,青霉素过敏,初次应用青霉素的机体也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引起青霉素致敏的化学基团残留在注射器内,虽经消毒也不被破坏,在注射其他药物时,带入机体,因此当该机体初次使用青霉素时,实际上机体已处于致敏状态;青霉素的降解产物可能经空气吸人而致敏。使用青霉素治疗前必须进行常规的皮肤试验。,型变态反应,机制:型变态反应的抗原可以是机体细胞本身的成分,抗体多半是IgG,少数是IgM,它们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在

25、补体的参与下,引起细胞溶解,或者补体不参加,而由巨噬细胞吞噬裂解,此种类型的变态反应有:,型变态反应,(1)输入异型血细胞所引起的输血反应。如A型血的红血细胞有A抗原,B型血的血清中有A抗体,将A型血输入B型血的机体内,则抗原抗体结合后,在补体的参与下,而溶血。,型变态反应,(2)自身免疫性的溶血性贫血。由于机体的红血细胞发生了改变(一般认为是因某些药物或病毒的作用而引起),成为自身抗原,使自身产生了抗红血细胞的抗体,再作用于红血细胞,在有补体参与下,发生红血细胞溶解,或被巨噬细胞吞噬裂解。,型变态反应,型变态反应的抗原也可以不完全是细胞本身的成分,而是药物等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血细胞结合,构

26、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也是IgG,少数是IgM),当药物再次进人机体时,抗体与结合在细胞上的药物反应,在有补体参与下,发生细胞溶解,或被巨噬细胞吞噬裂解,而引起血细胞数目减少。例如大剂量青霉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氨基比林引起的白血细胞减少症,司异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等。,型变态反应,型变态反应是血管炎型变态反应。又因为此类反应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即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所引起的,因此又称免疫复合物疾病。实验证明:免疫复合物中若抗原多于抗体(IgG,IgM)时,则复合物呈可溶性,称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它们在血流中,极易沉积于血管壁,而激活外体,释放吸引白细胞的物质,吸引嗜中性白细胞到局部,

27、嗜中性白细胞在吞噬复合物的过程中,释放溶酶体酶,损伤血管及附近组织,引起血管炎。可溶性复合物还可作用干嗜碱性白细胞,使其放出组织胺与5-羟色胺,这些物质能引起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导致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的基底膜,引起病变。,型变态反应,引起型变态反应的抗原可以是细菌、病毒、寄生虫、异种血清等。最常见的免疫复合物疾病有过敏性肾小球肾炎、类风湿热(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和类风湿心肌炎)和过敏性血管炎等。其发病过程基本相似,如肾小球肾炎与类风湿疾病都是起因于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链球菌细胞膜抗原成分(称M抗原),刺激机本产生的抗体,若再遇到该抗原即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此复合物若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

28、上,即引起过敏性肾小球肾炎,若沉积于关节腔内即引起类风湿关节炎,沉积于心脏中,则引起类风湿心肌炎。,型变态反应,亦称迟发型变态反应。是具有过敏性的机体(即有致敏T淋巴细胞)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时,表现出的一种比较迟缓的组织损伤。它的发生与抗体无关,而且多数没有个体差异,它属于异常的细胞免疫反应,而且往往与正常的细胞免疫同时存在。,型变态反应机制,(1)当致敏淋巴细胞再次与相应的抗原接触后释放出许多淋已因子,其中趋化因子、游走抑制因子和激活因子等,使大量吞噬细胞聚集于病变部位,对侵入的抗原异物如微生物等进行强有力的吞噬消毁,这对机本来说是有利的,属于正常的细胞免疫。但正因为大量吞噬细胞的聚集以及它们

29、所产生的皮肤反应因子(使血管通透性增高),就出现了以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同时巨噬细胞所释放的溶酶体酶也能伤害附近的组织细胞,综合起来就产生了对机体有害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型变态反应机制,(2)淋巴毒素的作用。如果淋巴毒素攻击破坏的是癌肿细胞或受某些微生物(如病毒等)侵犯的细胞,则对机体有利,是正常的细胞免疫,如果攻击破坏的是机体的正常细胞或异体移植来的组织细胞时,则显然是有害的变态反应。 最常见的型变态反应有传染性变态反应、异体植皮反应、接触性皮炎等。,型变态反应类型,传染性变态反应:有些细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皮肤癣菌等所引起的局部感染,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因为此种

30、类型的变态反应是在传染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叫做传染性变态反应。这里以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病为例来加以说明。儿童患结核病多半是初次感染,细胞免疫力还未形成,故往往病势发展较快,容易扩散、蔓延,而引起全身性结核。成年人患结核病,多半是再次感染,体内已有致敏细胞,当再接受结核杆菌感染时,结核杆菌抗原就与致敏细胞发生特异结合,使致敏细胞释放出各种淋巴因子,一方面造成细胞免疫,使感染限于局部,不致蔓延至全身,另一方面在局部发生迟发型变态反应性损害,如肺结核、肾结核等。,型变态反应类型,异体植皮反应:在大面积烧伤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异体植皮,以保护创伤面,但10-14天后,所移植的异体皮肤会逐渐坏死而自行脱落

31、,这是由于异体皮肤移植到受体后,可作为变应原,刺激其产生致敏淋巴细胞,致敏淋巴细胞再与异体皮肤细胞结合,产生各种淋巴因子,最后导致型变态反应,而使异体皮肤遭到排斥。,变态反应的类型,免疫的作用,有利一面:抗传染免疫;自身稳定功能;免疫监视作用。 有害一面:变态反应;自身免疫疾病;引起肿瘤发生。,第6节 免疫学技术及应用,一、生物制品,凡是人工免疫用的抗原和抗体制品以及诊断用的抗原和抗体制品统称为生物制品。,(一)疫苗,由病原微生物本身加以制备而成。包括死疫苗、活疫苗、自身疫苗、亚单位疫苗。,1.活疫苗,用失去毒性或减低毒性但仍保持抗原性的病原体突变型制成。 其特点是比死疫苗更有效(进入体内后有

32、一定的繁殖力),只需注射一次,用量小,免疫力保持时间长。缺点是不易保存和有安全性问题。,2.死疫苗,用理化方法杀死病原微生物,使其失去毒性,但仍保持抗原性。一般选择高抗原性、高毒性菌株。 其特点是易保存,但需较大的注射量和较多的注射次数才能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3其他,组分疫苗 多价疫苗 生物技术疫苗,(二)类毒素,将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外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使其不再有毒,但仍保留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代谢产物疫苗),(三)免疫血清,含有特异抗体的血清。可用于人工被动免疫,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以达到治疗和应急预防的目的。,二、血清学反应的类型,在体外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

33、称血清学反应。,颗粒性的抗原与特异性抗体在有电解质的情况下,结合成可见的凝集块,叫凝集反应。其中抗原也叫凝集原,抗体也叫凝集素。,(一)凝集反应,是抗原和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引起的凝集现象。,1.直接凝集反应,将已知抗体与待测抗原在玻片上混合,如果是特异的,数分钟后即可出现凝集现象。常用于菌种鉴定和血型测定。,玻片法,在一系列试管内,加入不同稀释度的血清和等量的抗原,37保温一定时间后观察结果。常用于测定血清中的抗体效价(血清的最高稀释度仍有明显可见的凝集现象的即为血清的抗体效价)。,试管法,先将抗原吸附在一种颗粒表面,然后再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常用于原来不发生凝集反应的分子很小的胶体状态抗原(病

34、毒)。常用的吸附颗粒是红细胞。,2.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由于细菌之间既有特异抗原,也有共同抗原,因此,一种细菌就会与另一种细菌产生的抗体之间发生凝集反应。常用于抗原的分析和细菌的鉴定。,3.交叉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解质的影响下,聚合成细微的沉淀,叫沉淀反应。其中抗原也叫沉淀原,抗体也叫沉淀素。,(二)沉淀反应,沉淀反应类型,主要有: 环状试验:用于检查未知抗原 絮状沉淀反应:检测抗原和抗体 琼脂扩散试验:用于测定抗体、补体的含量,生物制品的纯度 免疫电泳:用于抗原、抗体的定性、定量分析,琼脂扩散试管法,单向扩散,双向扩散,单向琼脂扩散平板法,抗体与琼脂混合,打孔

35、后加不同浓度的抗原,双向琼脂扩散平板法,一孔加抗原,另一孔加抗体,双向琼脂扩散平板法,免疫电泳,两圆孔内加抗原先进行电泳,中央长槽内加抗体,与电泳后的抗原进行扩散沉淀。弧线为沉淀线。,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的比较,两者组成成分与基本原理相同,不同的是:凝集反应的抗原为细胞悬液(颗粒),单个抗原体积大,而总面积小,出现反应所需抗体量少,因此实验时,常将血清(抗体)稀释,而加一定量的抗原;沉淀反应的抗原为细微的胶体溶液,单个抗原体积小,而总面积大,出现反应所需抗体量多,实验时,常将抗原稀释,而加浓的免疫血清(抗体)。,沉淀反应曲线,免疫荧光法(荧光抗体法):将抗体与特定的荧光抗体结合,使其成为荧光标记抗体,此荧光标记对抗体的特异性没有明显的影响,仍可与特异抗原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可直接观察抗体和抗原的结合情况。,(三)免疫荧光法,直接免疫荧光法,间接免疫荧光法,用于病原体的快速诊断和抗原、抗体在体内的位置。,补体的作用没有特异性,可与任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