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基础技能小学教师精巧版_第1页
教育教学基础技能小学教师精巧版_第2页
教育教学基础技能小学教师精巧版_第3页
教育教学基础技能小学教师精巧版_第4页
教育教学基础技能小学教师精巧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法规基础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考核知识点我国教育方针:第五条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第八条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教育制度的活动。国家教育制度:第十七条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学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第二十条 国家实行国家

2、教育考试制度。国家教育考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种类,并由经国家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国家学业证书制度:第二十一条 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经国家批准设立或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国家学位证书制度:第二十二条 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学位授予单位依法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授予相应的学位,颁发学位证书。教师制度及其内容:第三十四条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受教育者权利:第四十二条 受教育者享受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教育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

3、施、设备、图书资料;(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受教育者的义务:第四十三条 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权利:(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学校危房致人伤亡的法律责任:第七十三条 明知校舍或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

4、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考核知识点教师职业的界定:第三条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业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的基本权利:第七条 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5、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教师的法律义务:第八条 教师应当遵循下列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

6、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教师资格制度:第十条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第十一条 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相应学历是:(一)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二)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三)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四)取得高

7、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五)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六)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 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方法:第十三条 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中

8、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认定。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由其委托的学校认定。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公民,要求有关部门认定其教师资格的,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的条件予以认定。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教师资格的剥夺与丧失:第十四条 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教师聘任制度:第十七条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

9、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实施教师聘任制的步骤、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教师考核制度:第二十二条 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教师考核的原则与方法:第二十三条 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教师工薪制度:第二十五条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教师奖励制度:第三十三条 教师在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学校建设、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方面成绩优异

10、的,由所在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应当予以表彰、奖励。对有重大贡献的教师,依照国家规定授予荣誉称号。处分或解聘教师的法定事由:第三十七条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德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教师申诉制度:第三十九条 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

11、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直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考核知识点义务教育制度的性质:第二条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实施义务教育的方针:第三条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

12、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实施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第十一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第十二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

13、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学校的设置和规划: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学校建设要求:第十六条 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学校的均衡发展原则: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

14、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学校不得违规收费和谋利:第二十五条 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学生违规的处理方式:第二十七条 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禁止体罚与侮辱学生:第二十九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教师资格和职务制度:第三十条 教师应取得国家

15、规定的教师资格。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第三十四条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的德育

16、工作要求:第三十六条 学校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第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考核知识点未成年人享有的法律权利:第三条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未成年人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保护未成年人应遵循的原则:第五条 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

17、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二)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三)教育与保护相结合。保护未成年学生对学校的要求:第十八条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禁止加重未成年学生的学习负担:第二十条 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禁止体罚未成年人等行为:第二十一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

18、行为。学校的安全保证制度:第二十二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幼儿园安排未成年人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第二十三条 教育行政等部门和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应当根据需要,制定应对各种灾害、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意外伤害等突出事件的预案,配备相应设施并进行必要的演练,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处理要求:第二十四条

19、学校对未成学生在校内或者本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应当及时救护,妥善处理,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对营业服务性场所的禁止性规定:第三十六条 中小学校园周边不得设置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优先救护未成年人原则:第四十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学校侵权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三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

20、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侵犯未成年人隐私和法律责任:第六十九条 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心理学基础第一章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一)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特点(领会)1、小学儿童的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发展很快。视觉方面:视觉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人们所获信息量绝大部分来源于视觉。小学儿童视觉在整修感知觉中已占有

21、主导地位。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视敏度的发展。视敏度俗称视力,指在一定距离上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视觉能力。视敏度的发展趋势是:10岁前视敏度不断提高;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楚;1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2)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发展很快,视觉感受迅速提高。小学一年级儿童已能正确辨认各种颜色;能对各种不同颜色进行配对游戏;对于经常接触的一些颜色也能叫出名称。听觉方面:在学校教学,特别是音乐教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下,儿童的听觉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表现在他们辨别声调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迅速发展起来。他们的言语听觉能力也发展得较快。阅读活动和言

22、语交往促进听觉的结果。运动觉方面:小学儿童的运动觉比幼儿时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手的运动觉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他们能够进行书写,绘画以及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反过来,这些活动又促进了他们的手部运动觉的发展。但是,小学儿童的肌肉、骨骼尚未发育成熟,手部运动的精确性和灵活性还是不够的。因此,不能要求他们做细微的动作和持久性工作。2、感知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加强。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能自觉地根据一定的目的来控制自己的感知活动,不善于使自己的感知服从于规定的任务和要求。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表现得很明显。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感知的目的性、自觉性逐渐提高,感知过程成为儿童能自觉支配的过程。到了

23、中、高年级,儿童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的要求,排除干扰,从感知的对象中选择出基本的、重点的、需要感知的主要方面,自觉地进行观察,获得有关方面的感性知识。不仅如此,随着自制力的加强和智力的发展,小学儿童知觉的持续也逐渐由短暂向持久过渡,能坚持较长时间观察事物,从而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3、感知的分析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往往是整体的、笼统的、不精确的。他们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粗糙,缺乏精细的分析、比较,不善于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及特征,以及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心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教师向他们反复提出复杂感知任务,并指导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时,他们逐步学会分析比较事

24、物,能找出事物的主要方面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样,儿童的感知逐步向精确的方向发展。4、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有很大的发展,但还很不完善。从空间知觉来看,受过训练的学前儿童,一般能正确辨认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形状的物体。进入小学后,在教学影响下,特别是在学习算术过程中,他们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不仅能很好地掌握一些几何图形的名称,而且还逐渐掌握了各种几何图形的概念。在辨别方位上,初入学儿童能很好的辨认前后、上下、远近,但对于左右方位则常常要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正确辨认。从时间知觉来看,小学儿童一般已能辨认“昨天”、“今天”、“前天”、“后天”以及“日”、“周”、“月”等时间概念,但对

25、比较小的时间单位,如几秒、几分,或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几年、几十年、世纪、年代、纪元等,则比较难理解。因为这些时间概念超出了他们生活经验的范围。(二)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简单应用)1、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水平随年级增高而提高,具体表现在两大方面。第一,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分四个阶段:(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第二,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与特点。(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精确性“;(3)观察的顺序性;(4)观察的深刻性。2、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教师

26、在组织儿童观察事物时,必须向儿童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任务。这样做,可以提高儿童观察的主动精神,增强他们知觉的选择性,能从观察的事物和现象中,主动地选择出自己所要认识的对象,把注意集中在对象和现象的主要特征上,而不去感知那些无关紧要的细微末节。漫无目的的观察只能使儿童浪费时间和精力,养成不良的观察习惯。(2)要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带着兴趣去观察,可以使儿童高度集中注意力,也可以使儿童轻松愉快地获取感性知识。关键问题是,要使儿童在每次观察之中,都学得知识,都获得成功。这种成功感,会使儿童对下一次的观察产生期待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持久的兴趣,就会以积极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主动地进行观察,提高观察效果。

27、(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在每次观察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指导儿童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品质。一是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按顺序地进行观察,观察事物和现象和主要方面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是要边观察边思考,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启发儿童动脑筋想问题,不为观察而观察。三是动员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该看就看,该听就听,该操作就操作。四是要边观察边作记录(如画一些图、作些笔记),及时记录一些现象、特征、变化经过等,可以减少遗忘。五要指导儿童及时写出观察报告或文章,如观察日记、观察片断、也可以写观察小文章。形式可灵活多样,让儿童得到锻炼。(4)加强言语的指导儿童知识经验尚不丰富,对于一些

28、对象和现象的观察会有许多粗糙的地方,甚至会产生一些错觉。教师必须掌握情况。随时用言语进行点拨和指导。要通过言语指导他们观察的方向,引起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以加深知觉的理解性,使感知不断深化。特别要加强对差生和智力落后儿童的指导,因为他们在观察中往往困难更大,或者信心不足,或者态度不端正,教师要耐心指导,因材施教,切不可把他们遗忘了。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儿童都得到发展。二、记忆(一)小学生记忆的发展特点(领会)1、从记忆的目的性来看,有意识记和有意重现逐渐占主导地位。初入学的儿童,还不善于掌握自己的记忆活动,该记的东西往往不能适时记住,该回忆的时候,往往不能适时重现出来,但是,学校要求他们把学习当作

29、一种任务去完成,这样,他们的记忆就必须服从学习任务。因而,从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是小学儿童识记发展的一个质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在整个小学阶段逐步实现的。小学低年级儿童,仍是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识记的有意性、目的性还很差,识记常常离开了学习任务的要求。他们能很好地记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不感兴趣而需要学习的东西,不易记住。识记了缺乏自觉性,教师叫写才写,叫记才记。分不清教材内容的主次,不知道哪些应该祥记、牢记,哪些可以从略。在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识记的有意性、目的性逐步发展。中年级以上的儿童学习目的逐渐明确,有意识记日益发展,逐渐占主导地位,高年级儿童识记的自觉性、主动

30、性更高,他们能主动地掌握识记,按照一定的任务进行识记并记住自己虽不感兴趣,但必须掌握的材料;也能努力去记住那些记不住或难记的东西,并能检查自己的识记效果。2、从识记的内容来看,词的逻辑识记在迅速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对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容易识记,对抽象的词、公式和概念的识记有较大的困难。由于在学习中,他们必须识记和回忆的,几乎全是用词表达的材料,他们必须识记和回忆事物发展的规律,抽象的概念、原理和法则等,因此,在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词的抽象识记能力在迅速发展。3、从记忆方法看,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从机械识记占主导地位向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发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

31、展有密切联系。小学低年级更多的是运用机械识记,他们背书时常常是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反复背诵。在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识记的这种状况迅速起变化,儿童能改变单纯依靠机械反复的识记方法,学会从意义上,逻辑上掌握学习材料,采用意义识记。由于各学科教材内容要求他们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必须学会分析事物的主次方面,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并对所识记的材料进行逻辑思维的加工,高年级儿童意义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二)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1、在教学中把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结合起来,应以有意识记为主。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学儿童的无意识记,适当安排,利用得法,可以使学生少花力气而获得巩固知识。但是光靠无意识记不能保证小

32、学儿童获得系统的知识,教学还必须有意识记,而且小学儿童主要依赖有意识记来获得系统的、巩固的知识。教师在讲课前,就应当根据本门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单元在记忆上的任务;要使学生知道应当记什么,记的牢固程度和完善程度,使学生逐渐学会根据教学任务要求有目的的、自觉地去记住必须记住的东西。教师又必须把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交替进行。2、在教学中,把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结合起来,应以意义识记为主。教学中要提高小学儿童的识记效果,需要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互相配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作用。意义识记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东西比不理解的东西,记得迅速、牢固、持久,回忆起来

33、了容易。所以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在教学中应以意义识记为主。但是意义识记又必须有机械识记帮助,才能保证识记的精确性。3、根据遗忘规律,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根据遗忘规律,教师要帮助学生和遗忘作斗争,加强知识的巩固。防止遗忘的方法是复习,只有复习才能有效地使识记的材料得以巩固。(1)及时复习;(2)复习方式多样化;(3)避免干扰和过度疲劳。4、教给儿童有效的记忆方法。(1)分布识记优于集中识记;(2)结合重现比单纯重复的识记效果好;(3)整体识记、部分识记、综合识记。5、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小学儿童的记忆品质。(敏捷性、巩固性、正确性、准备性)三、想象(一)小学生想象的特点(领会)

34、儿童想象发展的总趋势是,由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由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由远离现实的想象发展到更富于现实性的想象。1、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加强。儿童进入小学后,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求小学儿童要按照教学的目的产生符合教材内容的想象,这就促进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的加强。2、小学儿童想象的创造性成分逐渐增大。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鲜明、生动、富于模仿性和再现性。想象内容最初往往具有实在事物的复制和简单重现的性质,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以后在各科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影响下,由于表象的积累和丰富,注意、观察等能力的发展以及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不但能形成更充实、更生动、更富于创造性成分的再造想象

35、,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了日益发展起来。高年级儿童能对他们已获得的表象作出真正的创造性的改造,使之产生自己直接经验中从没有过的新的结合;能够进行新的构思,创造出某种全新的、别出心裁的东西,创造想象显著发展起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最初都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往往非常鲜明生动。他们的想象要靠具体对象作依靠,如果没有这些对象,他们的想象就难以进行。到了中、高年级,儿童逐渐不靠具体对象、图画之类的帮助,而开始靠词来想象,他们想象的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渐发展起来。3、小学儿童想象的现实性逐步提高。(二)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简单应用)1、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想象。想象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

36、易见的。想象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它不仅能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而且使学生能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教材;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各科教学中都要充分利用小学儿童的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密切联系的。再造想象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再造想象的发展,再造想象中有创造想象的成分,创造想象中也包含有再造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两种想象的联系,使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应用,才能使小学儿童的学习富有生动性和创造性。小学儿童常常表现出对事物、对未来的幻想,教师要根据儿童由远离现实的幻想向现实主义的幻想过渡的特点,善于引导小学儿童把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发展积极的、健康的、有社

37、会意义的幻想,使它成为学习和活动的推动力。2、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表象。表象是想象的材料,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必须丰富学生的表象。既要充实表象的数量,又要提高表象的质量,尽可能扩大表象的储备。因为学生表象越丰富、越充实,他们的想象也就越生动、越活跃。为此,在教学中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为学生提供实物、图片和文字、语言等各种描述材料,并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图画和语词所标志的意义。其他还有组织学生参观展览会、博物馆、旅游、阅读文学作品,进行园艺生产劳动和实验等,都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经验,扩大想象的基础。3、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言语。小学儿童的想象活动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以言语的形式表达出

38、来。从想象的程序来说,小学儿童的想象又是从具体、直观的水平,逐步过渡到概括性、逻辑性的水平,也是词的思维水平的。因此,发展学生的言语,也是促进想象发展的重要条件。丰富学生和词汇,发展学生的言语是小学各科的教学都必须注意的国。在教学中,教师的言语是启发小学儿童想象,促进学生言语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要用正确、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事物,对于抽象的材料、也要设法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生动的知识,同时也为他们作出示范,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4、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参加创造活动。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同时它又是在创造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的基本活动形

39、式。此外,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中开展的各种课外活动,都能激发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四、思维(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领会)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思维发展过程的质变。初入学儿童的思维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到了中、高年级,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化,他们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成分也逐渐增加,最终出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形式。在整个小学阶段,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应该理解为一个发展过程,在小学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始终都存在着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它们各自所占的不同罢了。因此,小学低年级儿童的

40、思维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并不是说他们不能进行逻辑思维,不能学习理论知识,不会进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同样,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也不等于说他们不再需要具体形象思维。恰恰相反,在整个小学阶段,其中也包括高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他们的抽象和概括还多是对事物的具体、直接的属性的抽象和概括。面对儿童思维的这一特点,教师的责任在于:在确定教学内容,采取教学方法时,既要考虑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特点,使教学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又要创造条件,促进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迁就和消极适应这一特点,以加快完成从具体形象成分这主向抽象、概括成分为主的过渡。

41、小学思维的各方面特点:1、小学生掌握概念的特点小学生掌握概念的特点直接受他们的概括水平的发展所制约。概括是掌握概念的前提,不会进行概括就难以掌握概念。因为掌握概念就是对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属性,然后把它们概括起来。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相互关系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主要是因为概括水平在不断地发展提高。儿童概括水平的提高,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直观形象水平。低年级儿童主要属于这种水平,他们所概括的是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2)形象抽象水平。中年级儿童处于由直观形象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

42、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3)本质抽象水平。高年级儿童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与概括,初步接近于科学的概括。教师要帮助儿童掌握概念,必须了解儿童的概括能力和概念发展的水平与特点。不顾儿童知识经验和概括能力发展的水平,强迫他们学习一些深奥的、复杂的、他们难以理解的概念,以致使学生只能形式地死记硬背一些定义,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往往事与愿违。2、判断推理的发展。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重要形式,它们随着儿童掌握知识的日益复杂而发展起来。事物的属性知识不多,因此,他们判断很不全面,低年级儿童判断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

43、认识简单,不会多方面寻找事情的原因,常作出绝对的判断。到了中、高年级,逐步能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能提出不同的假设,作出正确地判断。由于儿童对事物间的关系认识日益深入,到了中年级已能对别人的判断作出公正的论证,指出其判断错误之处,能从多种原因中确定主要原因;不仅能作出直接论证,而且还能作出间接论证,初步表现出自觉的逻辑判断能力,为学习各种知识提供了重要前提。小学儿童的推理能力和判断一样,也在不断进步。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推理需要有直接观察所提供的直观前提之上,并且多是直接推理,即由一个前提直接得出一个结论的推理。到了高年级,儿童才能根据抽象的前提进行推理,但还需要把前提具体化,推理才能顺利进行。

44、(二)小学生思维基本过程(分类、比较、概括)的发展(领会)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系统化。1、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要素、方面或阶段,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要素、方面或阶段,结合起来组成为整体来加以思考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过程。在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与综合具有不同的水平。儿童首先在自己的活动中有了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的实际经验人,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分析综合水平不断提高,才发展到不

45、直接依赖具体事物而在头脑里进行抽象的分析综合。2、比较。比较是在头脑里确定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比较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头脑里抽出一些事物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里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一类事物上去,使之普遍化的过程。抽象和概括实质上是更为高级的分析、综合。人们借助抽象与概括,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了认识过程的飞跃。4、具体化与系统化。具体化是将抽象概括过程中获得的概念、原理、理论应用到具体事物中去,即通过实例来说明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系统化是把各种有关知识归入一定的体系,分门别

46、类地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统一的知识系统。系统化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学生掌握了系统化知识,才算真正理解了知识,做到了融会贯通。既易于识记,又易于回忆,有利于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三)小学生思维品质及其培养(简单应用)1、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表现在善于从多方面、全面地去分析研究问题。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找出问题的本质,并能在许多不同知识和实践的领域内进行创造性思考。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深入钻研问题,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并能预见事物发展进程。两者亲密联系。(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表现在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地发现问题和

47、解决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从、不迷信权威。思维的批判性则表现在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和情况,冷静地、慎重地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个人的见解经受得起实践的检验。(3)思维的逻辑性和概括性。思维的逻辑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遵循逻辑规律;提出问题明确,推理符合逻辑规则,论证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条理清楚,有理有据,结论正确,合乎客观实际,富有说服力。人们要提高思维的概括能力,善于把分散的、个别的问题进行概括,得出一般性的理论,以指导实践活动,思维的概括性能提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使认识不断深化,这是认识能力发展的关键。(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表现在善于“审时度势”,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

48、化,按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及时地、灵活地运用原理、原则,随时修正自己和假设和谋划。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善于迅速而正确地看出事物的实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作出正确地判断,当机立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经和方法。2、小学儿童思维的培养培养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思维活动的直观形象性是很突出的,即使到了高年级,他们形成概念、理解教材、进行判断推理也常常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帮助儿童掌握大量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而准确的感性知识是发展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必不可少地条件。在小学阶段,儿童丰富自己的感性知识主要是

49、在他直接接触环境的过程中和阅读活动中形成的。其他加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也都是获取知识的机会。除了增加儿童感性知识的数量之外,教师也要关心扩展儿童感性知识的范围。对于儿童来说,感性知识的重要的品质还是它能准确、全面地反映事物事实,它的概括水平高,在应用时能在头脑中清晰地浮现出来。因此,在组织儿童观察事物、接触实际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使其获得事物的完整表象,并让他们有机会学会运用这些感性材料。(2)发展儿童的言语。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同他们言语的发展密切联系的,因此,儿童言语的发展水平与他们思维的发展有着直接关系。一般说来,如果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解题过程能用言语表述

50、出来,那么,这就表明他的思考过程是清楚的,对知识是理解的。儿童在思考时常常是以内部言语的形式在头脑中进行的,而内部言语常常是以简化、压缩、跳跃的形式出现的。用内部言语思考的优点是使思考快速地进行,但也往往导致思路不连贯,模糊不清。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叙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相应的解题过程。儿童既会实际操作,又能用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表达出来,这就形成思维的一项重要品质思维的自觉性。(3)帮助儿童掌握思维方法。帮助儿童学会思维就是逐步提高思维过程中的各种基本能力,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能力等。其中分析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成分,而抽象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分析综合是思维的基础

51、,人认识事物总是先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随即对它进行分析,找出它的组成部分和细节,最后又把这些个别成分与因素综合起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当作整体来认识。当然这时对整体的认识已不是最初的笼统的认识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儿童遇事问个为什么,喜欢对事、物进行分析的习惯。低年级是最初只在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分析,只会对各个因素作逐一的分析,但是如果引导得法,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概念和表象进行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综合。抽象概括,特别是概括,是思维能力的核心成分。概括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是把事物中许多共同点结合起来,并得出深化的认识过程。概括是有不同水平的:把事物外部的、非本质属性结合起来是初级的概括;把

52、区分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性和关系结合起来就是高级形式的概括。不论儿童的概括处于何种水平,教师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认真加以训练,并使之逐步提高。五、言语(一)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发展与培养(领会)进入小学以后,教师要求小学儿童能够听懂教师的言语讲述和指示,能了解教师讲述的意义,能抓住主要思想。在说出的言语方面,包括对话和独白两种主要形式。学前儿童的对话言语占有主要地位,在对话的过程中,还常用手势、表情来加以补充,独白言语尚不发展。进入小学以后,由于学习的要求,独白言语逐渐成为口头言语的主要形式。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儿童已基本上能选择词汇,组织内容,措词精确,主次分明,表达完整、连贯。(二)书面

53、言语的发展与培养(领会)1、从一种形式的词向另一种形式的词过渡;2、从看过的词过渡到说出的词和听到的词;3、从说出的词过渡到看到的词,或从听到的词过渡到看到的词。(三)言语的培养:1、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口头言语:首先,教师的言语必须是清晰易懂的、精确的、连贯的、规范的。教师必须通过教学和日常活动,使儿童的口头词汇不断扩大、精确、丰富和深刻。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队会、课外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演讲”的舞台,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的能力。也可开展一定的竞赛活动,寓说于乐。还可充分运用图画、事物等,让学生说出认识对象的名称、特点等。再次,要大力培养学生有着听讲的各种必要的能力和良好的

54、习惯,对那些发音不准的学生要及时加以纠正。要消除方言定势的影响,特别是要纠正用方言的语言代替普通话的语言的现象。2、引导小学儿童掌握语言规律,促进儿童书面言语发展。在各科教学中,特别是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必须耐心地引导学生自觉地以言语作为学习的对象,学会善于使用和组织词、句子来表达思想,力求使自己的言语能为听者和读者所了解。六、注意(一)注意的类型及小学生注意的特点(领会)1、注意的类型:(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与刺激物的特点有关。第一,一般来说,强烈的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第二,新奇的东

55、西容易引起注意。第三,刺激物之间的对比越明显,越容易引起注意。第四,活动和变化的刺激物。与人的主观因素有关。第一,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兴趣,能激起某种情感的事物都容易引起注意。第二,凡是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又能增进新知识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第三,凡是人们期待着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第四,与人的精神状态有关,在在精力旺盛是易于产生注意,在精神疲劳状态下就不易去注意。(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对事物的间接兴趣。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干扰。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2、小学儿童注

56、意的特点:(1)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在发展。(2)对具体的直观的材料的注意占重要地位,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在发展。(3)小学儿童的注意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4)小学儿童注意品质方面发展的特点。(二)注意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综合应用)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小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对于

57、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 2、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儿童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