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一章 总论_第1页
药理学:第一章 总论_第2页
药理学:第一章 总论_第3页
药理学:第一章 总论_第4页
药理学:第一章 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药理学 第3版,第一章 总论,第一章 总论,绪言,第一节,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二节,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三节,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第四节,第一节 绪言,des药物的概念、分类和名称,description 1,二、,药理学的性质和任务,description 1,三、,药理学的发展概况,des新药开发与研究,四、,一、药物的概念、分类和名称,药物(drug)是指能影响机体的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包括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物是单一的化学物品,它构成一个药品 (medicine)的活性成分。药品可含有多种其他物质,使药物以稳定而易于接受的形式投予,便于病人使用。,(一)药物的

2、概念,(二)分类,根据来源可分为三类: 1.天然药物 是从植物、动物或矿物中分离、提取的活性物质,如青蒿素。 2.人工合成药物 是指人工合成的自然界存在或不存在的化学物质,如喹诺酮类抗菌药。 3.基因工程药物 是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蛋白质,即将DNA的特殊基因区段分离并植入能够迅速生长的细菌或酵母细胞,以获得疗效更好、毒性更小或应用更方便的药物,如红细胞生成素。,1803年德国化学家F.W.Sertrner (17831841) 首先从罂粟中分离提纯吗啡,例1: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药物,从毛地黄中提取地高辛,例2: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药物,从颠茄中提取阿托品,例3:基因工程方法合成蛋白质药物,

3、(三)药品名称,1通用名(generic names) 是中国药典委员会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制定的药品名称。 特 点 (1)通用性,即不论何处生产的同种药品都可用的名称。国家药典或药品标准采用的通用名称为法定名称。 (2)通用名称不可作商标注册。,(三)药品名称,2商品名(trade names) 又称商标名。 即不同厂家生产同一药物制剂时所起的不同的名称,具有专属性质,不得仿用。 商标名通过注册即为注册药名,用“”表示,受到法律保护,它是保护专利的一项重要措施。,商标名,通用名,(三)药品名称,3国际非专利名(INN) (I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

4、ames) 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药物(原料药)的国际通用名。 4. 化学全名 是化学家描述某个化合物所运用的名称。,2,4,1,化学全名 4-丁基-1,2-二苯基-3,5-吡唑烷二酮钠 通用名 保泰松,二、药理学的性质和任务,药理学(pharmacology)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包括两个分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作用、作用机制,学科性质和任务,学科性质:桥梁学科,基础,临床,学科任务:阐明药物作用和作用机制,药理学,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提高药物疗效 开发新药 创新药物用途 提供实验依据;,为生化探索构效关系规律 研究生命过程基本规律

5、提供科学依据 和研究方法。,学习目的和研究方法,学习目的:掌握药物作用,理解作用机制, 充分发挥药物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避免产生危害性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研究方法: 选择清醒健康的动物 实验药理学方法 麻醉后活体解剖 选择离体器官、组织、细胞 实验治疗学方法 建立病理模型 临床药理学方法 试验对象为人,三、药理学的发展概况,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古代本草学,现代药理学,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3抗体,(一)古代本草学,1我国历代重要的本草书,(一)古代本草学,本草纲目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历27年,明末1578年完成 共52卷,190万字 收药18

6、92种 插图1160帧 药方11000条 译成英、日、朝、德、俄、法、拉丁7种文字,(一)古代本草学,2国外药物学发展史 埃及的埃伯斯医药籍 (EbersPapyrus) 是公元一世纪前后的药书。 公元二世纪的盖伦(Galen) 既是一名药物学家,又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他曾写了许多有关药物学的著作,对许多药物作了植物学分类,创造了阿片酊等药物制剂。 至今许多简单的植物浸膏仍被称为盖伦制剂(Galenicals)。,盖伦(Galen) 公元129-199,(二)现代药理学,18世纪末生理学和化学发展为现代药理学发展奠定基础。 英国解剖学家W.Harvey(15781657)发现了血液循环,开创了实

7、验药理学新纪元。 德国R.Buchheim(18201879) 建立了第一个药理实验室,写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 英国生理学家J.N.Langley(1878)和德国P.ErHich(1908)提出了受体学说,把药物作用机制引向细胞与分子水平。 乙酰胆碱亚基克隆成功,应用DNA重组技术生产出基因工程药物。 药理学新分支:神经药理学、免疫药理学、遗传药理学、生化药理学、分子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等。,四、新药开发与研究,1. 新药概念 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上市的药品改变剂型、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证、制成新复方制剂,均属新药范畴。 2. 新药分类 一类:新的化学单体 二类:新的有效部位

8、 三类:新的复方制剂 四类:新的剂型、给药途径 五类:新的适用范围,新药,工厂企业 研究制作,3. 新药研发过程,学习小结,1.药物 概念: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及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分类:天然药物、人工合成药物、基因工程药物。 命名:通用名、商标名、国际非专利名。 2.药理学 概念: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分支:药效学 作用及机制 药动学 体内过程,血药浓度动态变化的规律,学习小结,3. 新药的概念 4. 新药研发过程 临床前研究:药学、药理学、毒理学研究 临床研究:人体试验 期:10-3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 期:100对病例,随机双盲 期:300例病例,1-3个中心医院

9、售后调研(期):上市后的社会考察与评价,目标检测,【A1型题】 1下列关于药物的描述错误的是 A药物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 B药物是用于防治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C有毒的物质不能成为药物 D药物是天然品或人工合成品 E药物既可治病,也可致病 2关于药品通用名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无论何处生产的同种药品都可用 B按照“中国药典通用名称命名原则”制定的药品名称 C中国药典委员会制定的药品名称 D被药品标准采用的通用名称称为法定名称 E可作为商标注册,目标检测,3药效学是研究 A药物的作用机制 B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C药物的临床疗效 D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规律 E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4药动学是研

10、究 A药物作用的动态规律 B药物在体内的变化 C药物作用的动能来源 D药物的作用强度随剂量、时间变化的规律 E药物的体内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第一章,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des药物的基本作用,description 1,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特点,description 1,三、,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des药物与受体,四、,一、药物的基本作用,(一)药物作用(drug action) 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 (二)药理效应(drug effect)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即机体对药物作用的反应。 兴奋作用:使机体器官功能活动增强的作用。 例:HR、R

11、、BP 抑制作用:使机体器官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例:HR、R、BP 过度兴奋可以转为衰竭性抑制。 强大的抑制可使机能活动停止或接近停止 而难以恢复者,称为麻痹。,(三)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1局部作用 是指药物在未吸收入血之前, 在用药部位所产生的作用。 例:皮肤创面消毒,2吸收作用 是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随体液分布到各组织器官所发生的作用。 例:舌下含化硝酸甘油 抗心绞痛作用,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特点,(一)选择性(selectivity) 概念: 是指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些组织 或器官产生特别明显的作用。 例:强心苷作用点 意义: 选择性高,作用专一,副作用较少,针对性强 选择性低,作

12、用广泛,针对性不强,副作用多 原因: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组织细胞 结构不同以、生化功能存在差异。 注意:选择性是相对的,随着剂量增加, 选择性会降低,作用范围扩大。 例:咖啡因兴奋中枢与剂量关系,皮层,延脑,脊髓,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二)两重性,1. 防治作用 预防作用 例:预防接种 对因治疗 消除原发致病因子 治愈疾病 例: 治疗作用 对症治疗 改善症状 例:降血压、降血糖 补充(替代)治疗 补充营养物质不足 补充激素分泌不足 设疑:对因治疗重要还是对症治疗重要?,大叶性肺炎,青霉素,(二)两重性,2. 不良反应 概念:不符合用药目,给病人 带来不适或痛苦, 甚至有害的反应。 主要包

13、括: 副作用 特异质反应 毒性反应 停药反应 后遗效应 耐受性 过敏反应 药物依赖性,四环素牙,阿司匹林胃,概念:是在治疗量时出现的 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特点:轻微,危害不大 与治疗作用之间 可互相转化 药物本身所固有的 可预知,副作用,例:阿托品作用 解痉 止泌 扩瞳 心率增加 当解痉成为治疗作用时,其他作用如口干、皮肤干燥、心悸、视物模糊等成为副作用,概念:用药剂量过大、时间过长或少数机体 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所发生的危害性 反应。 分类: 急性毒性:一次或突然使用中毒剂量后立 即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反应 亚急性毒性:指反复给予非中毒剂量,于 数小时或数日累积而导致的毒性 慢性毒性:长期反

14、复用药或接触药物,在 体内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 三致:致突变、致畸、致癌 特点: 性质比较严重,但可预知 预防:严控剂量、严控疗程,毒性反应,“反应停”药害 为世界造成一万多 名短肢畸形婴儿,概念: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 时残存的生物效应,例1:苯巴比妥催眠 次晨头晕、困倦 例2 :长期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持续数月,后遗效应,过敏反应(变态反应),概念:少数致敏的机体对某些药物所 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特点: 与给药剂量、途径、药物原有效应 无关 不易预知 致敏物质:药物、代谢产物、杂质 反应的程度可轻可重 结构相似的药物可有交叉过敏反应 防治: 一问(过敏史、服药史

15、) 二试(皮肤敏感试验) 三备(抢救的准备工作),磺胺多辛过敏,特异质反应 概念: 少数特异体质的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遗传性异常反应 特点:药物不同,反应相同 停 药 反 应 概念:指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导致原有 疾病加重,也称为反跳现象; 若出现原有疾病没有的症状,称停药症状。 防治措施:逐渐减量 耐 受 性 概念: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特别低,必须使用较大剂量,才 能产生应有的作用 类型:先天性 后天性,特异质反应 停药反应 耐受性,概念:机体与药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特定的心 理和生理状态。 类型: 精神依赖性(心理依赖性) 病人在精神上 或心理上对药物产生了依赖,有周期性用药

16、的欲望和强迫用药行为,但中断给药后无明 显症状。 躯体依赖性(生理依赖性) 病人对药物产生 严重的心理依赖性和躯体依赖性,突然停药 会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药物依赖性,三、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概念:药物效应在一定范围内与剂量成比例, 即量-效关系,常用浓度-效应关系表示,剂量就是用药的分量。 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越大,血药浓度越高,作用越强。但超过一定范围,则可能发生中毒,甚至死亡。,图1-1 药物剂量与药物作用关系图,(一)药物剂量,最大治疗量,1量反应 药物效应强度随剂量的增加而连续的变化,(二)量反应型量-效关系,图A 量-效关系呈直方双曲线 图B 对数浓度,对称S型曲线,图1-2 药物

17、的量反应型量-效关系曲线,2效能 3效价,(二)量反应型量-效关系,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效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药物产生同一效应剂量比较,药物浓度,效应强度,效能、效价举例,图1-3 各种利尿药的效价强度及最大效应比较,效能最大,排钠100mmol时所需剂量:环戊噻嗪氢氯噻嗪 呋塞米氯噻嗪,1质反应 药物效应的改变随剂量的增加呈全或无,阴性或阳性的关系。,(三)质反应型量-效关系,图1-4 药物的质反应型量-效关系曲线,50%阳性率,半数效量,2.半数效量 引起50%的实验动物产生质反应的剂量或浓度。 半数有效量(ED50) 主要反映药物疗效的高低 半数致死量(

18、LD50) 主要反映药物毒性的大小 3.治疗指数(TI)LD50/ED50 安全指数(SI)LD5/ED95 安全范围 LD5ED95之间的距离 可靠安全系数(CSF)LD1/ ED99,(三)质反应型量-效关系,3.治疗指数,剂量(mg),反应率(%),四、药物与受体,配体 能与受体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性配体 神经递质 激素 自体活性物质等 外源性配体 各种药物,药物,受体,细胞,1受体的概念 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大分子糖蛋白或脂蛋白,能够识别和结合相应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中介的信息转导和放大系统,引起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2受体的特性 特异性:准确识别与结合 灵敏性:受体分子含

19、量极微 饱和性:受体数量有限 可逆性:结合后可解离可置换 多样性:分布多样,作用多样,3受体学说 占领学说 速率学说 二态模型学说,受体特性与受体学说,亲 和 力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 激活受体的能力,5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4药物与受体结合必备的两个条件,激动药 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 能引起受体激动效应的药物 完全激动药 强亲和力,强内在活性 部分激动药 强亲和力,弱内在活性较 拮抗药 强亲和力,无内在活性,6受体类型,G蛋白耦联受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尚有:细胞内受体、细胞因子受体等类型,7细胞内信息传递,需要信使物质参与 第一信使:多肽类激素、神经递质和细

20、胞因子等细胞外信使物质 第二信使:将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 第三信使:负责细胞核内外信息的传递,参与基因调控,促进细胞增殖、分化及肿瘤的形成等过程,内源性配体,药物,受 体,概念:受体的数量、分布、亲和力容易受生理、病理、药理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 向上调节 受体数目增多、亲和力或效应力增强 (受体增敏) 向下调节 受体数目减少,亲和力或效应力降低 (受体脱敏),8受体的调节,学习小结,1.药物的基本作用 兴奋作用与抑制作用 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 2.药物作用的主要特点 选择性 概念、意义 防治作用 预防作用 治疗作用 对因治疗 两重性 对症治疗 补充(替代)治疗 不良反应

21、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 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停药反应、 耐受性、药物依赖型,比较几种不良反应的特点,学习小结,3. 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 剂量、剂量、安全范围的概念 效能、效价的概念 LD50、ED50、TI的概念及意义 4. 药物与受体 受体、配体的概念 亲和力、内在活性的概念 受体激动药和拮抗药的概念,目标检测,【A1型题】 1能使机体器官功能活动增强的作用称为 A治疗作用 B预防作用 C防治作用 D兴奋作用 E抑制作用 2关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选择性是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作用特别明显而呈现 的作用 B选择性是相对的,随剂量增加,选择性会降低 C选择性的高低可以影

22、响药物的作用范围 D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较强 E选择性低的药物副作用较少,目标检测,3极量是指 A开始出现作用的量 B安全可靠的量 C最大的治疗量 D引起中毒的量 E实验动物50%有效的量 4药物的最大效能反映药物的 A效应强度 B量效关系 C阈值 D内在活性 E亲和力 5受体激动药的特点是 A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B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C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D有亲和力,有较弱内在活性 E有强亲和力,无内在活性,第一章,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des药物的跨膜转运,description 1,二、,药物的体内过程,description 1,三、,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

23、,des,四、,连续多次给药后的药时曲线和稳态血药浓度,药物的体内过程,图1-5 药物的体内过程示意图,吸收 分布,代谢排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必须通过体内的生物膜来实现。 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称为药物的跨膜转运。,一、药物的跨膜转运,图1-6 生物膜基本结构示意图,生物膜基本结构: 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 镶嵌各种表面蛋白、 内在蛋白 膜 上:亲水孔道 膜外侧:侧枝糖链 作用:受体 信息识别 传递,(一)被动转运 特点:不耗能 顺浓度差 类型: 1简单扩散 2膜孔扩散 3易化扩散 有饱和现象和 竞争性抑制,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二)主动转运 特点: 需耗能;需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

24、差转运; 有饱和现象;有竞争性抑制,药物转运方式模式图,(一)吸收 概念: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消化道给药 (1)口服:最常用,简单、经济、安全。 影响因素多,主要在小肠吸收。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第一关卡效应) 概念:口服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必须经门静脉进入肝 脏,部分药物在未发生作用前就被肝脏灭活、代 谢而失去药理活性,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疗效降低 意义:首关消除明显的药物,一般不宜采用口服或需调 整剂量。 例:硝酸甘油 口服 90%被肝脏灭活 舌下 3-5min 起效,二、药物的体内过程,(2)舌下:通过口腔静脉直接吸收,避免首关

25、消除。 (3)直肠:直肠中、下段毛细血管血液流入下痔静脉 和中痔静脉后进入下腔静脉,不经过肝脏。 栓剂放置距肛门2cm处,50%75%的药物不经门静脉系 统,可避免首关消除。 栓剂放置上段直肠(距肛门6cm处),出现首关消除。 故:栓剂用药不宜放置过深。 2注射给药 (1)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起效迅速。 (2)皮下或肌注: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进入血, 吸收快而完全。 肌内组织血流量多于皮下组织,起效较快。,(一)吸收,3吸入 肺泡表面积大,血流丰富,气体和挥发性药物到达肺泡后可迅速吸收 4局部给药 脂溶性高的药物可缓慢通过皮肤吸收。 促皮吸收剂:氮酮、 月桂酸,(一)吸收,时间(t),血药浓度

26、(c),几种不同的给药途径血药浓度曲线示意图,(二)分布,概念:药物吸收入血后, 经血液循环到达各 组织器官的过程 特点:动态的 不均匀的 再分布 影响因素: 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 结合 可逆性结合; 结合型暂时失活; 可发生竞争置换现象,例1: iv.硫喷妥钠 麻醉 脑组织 脂肪组织 清醒,即刻,十几分钟,分布,再分布,例2,2体液pH值和药物的解离度 生理情况下pH: 细胞内液 7.0 细胞外液 7.4 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外液 解离型少,易进入细胞内 故细胞内浓度略高。 弱酸性药物则相反,在细胞外 浓度略高。,(二)分布,意义: 弱酸性药物(如巴比妥类) 中毒时,用碳酸氢钠 提高血液和尿液pH

27、值 增加弱酸性药物解离 减少重吸收 加快排泄,3组织细胞结合 药物与组织细胞亲和力强,分布相对多。 例:氯喹分布 几百倍 肝 血浆 治疗阿米巴肝脓肿 4器官血流量 器官血流量多, 药物分布速度快,(二)分布,脑50-60ml/min,脂肪1ml/min,例:每100g组织血流量,分布,iv.硫喷妥钠,麻醉,麻醉作用消失,再分布,5特殊屏障 (1)血脑屏障(BBB) 血液与脑组织、 血液与脑脊液、 脑脊液与脑细胞之间 三种隔膜的总称。 (2)胎盘屏障 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 之间的屏障 通透性和一般生物膜 无明显区别。 (3)血眼屏障,(二)分布,概念: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 改变的过程,又称

28、生物转化 1部位 主要器官是肝脏 2步骤 相反应 为氧化、还原、水解过程 相反应 为结合反应过程 有些药物可不经代谢,以原形排出 灭活:经代谢后药理活性减弱或消失 活化:经代谢后才具有药理活性,(三)代谢,3药物代谢酶系统 专一性酶 乙酰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等 非专一性酶 肝脏微粒体酶 肝脏微粒体酶,简称肝药酶 概念:存在于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上的 细胞色素P-450酶系 现已分离出70余种 功能:参与内源性和外源性(药物)物质代谢 特性:专一性低 活性有限 个体差异大 药物对肝药酶的影响:增强或抑制,(三)代谢,4药酶的诱导与抑制 药酶诱导剂 概念:增强肝药酶活性或合成加速的药物。 意义:易产生

29、耐受性。 例:苯巴比妥连续使用产生的自身诱导。 常见的药酶诱导剂: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利福平等。 药酶抑制剂 概念:能降低药酶活性或合成减弱的药物。 意义:易引起中毒。 例:氯霉素合用苯妥英钠,使后者代谢减慢,血药浓度 升高,疗效增强甚至引起中毒。 常见的药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西咪替丁等。,(三)代谢,(四)排泄,乳汁,排泄器官,肾脏(主要),消化道,肺,皮肤,唾液,1肾脏排泄 药物经肾脏排泄主要包括 三个环节: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的分泌 尿液的pH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尿液中,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 弱碱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四

30、)排泄,2消化道排泄(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有的药物经胆汁排入肠腔后可再次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意义: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反复给药, 易发生蓄积。 3其他排泄 乳汁、唾液、 汗腺、肠液等,(四)排泄,肝,门静脉,胆管,肠道,排泄,(一)药时曲线 血药浓度是指药物在血浆内的总浓度,包括与血浆蛋白结合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有时也泛指药物在全血中的浓度。 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成正比。,三、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图1-7 肌内注射的药-时曲线示意图,1药物的消除 药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理活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消除方式: 恒比消除 (一级消除动力学) 多数 恒量消除 (零级

31、消除动力学) 高浓度 2药物的蓄积 反复给药 给药速率消除速率 血药浓度,(二)药物的消除与蓄积,血药浓度(CP),时间(h),血药浓度(CP),时间(h),1房室模型 2表观分布容积(Vd) 3清除率(Cl) 4血浆半衰期(t1/2) 概念: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短,药物消除快,作用维持时间短; 半衰期长,药物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三)常用的药动学参数,意义: 确定给药的间隔时间。 作为药物分类的依据。 预测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一次给药后经5个t1/2,药量消除约97%时,认为药物基本消除。 预测药物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

32、恒速静滴或分次恒量给药,经45个t1/2,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相等,血药浓度维持在稳定的水平,即稳态浓度(Css)。,4血浆半衰期,概念:经过肝脏首关消除后能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药物 的相对量和速度。 计算公式: 生物利用度 =(实际吸收药量/给药量)100% 意义:相对生物利用度是评价厂家生产质量的重要标准 之一。,5生物利用度(F),(一)血药稳态浓度(Css) 又称坪值或坪浓度 药物的吸收量与消除量达到平衡 首剂加倍,即可在一个t 1/2内达到坪值。,四、连续多次给药后的药时曲线和Css,意义: Css的高低与每日给药总量成正比 Css的高限和低限间的差距与每次用药量成正比,图1-8 不同

33、给药方案多次用药的药-时曲线,1等量等间隔多次给药 2负荷量与维持量给药,(二)临床给药方案,血药浓度,学习小结,跨膜转运:主动转运、被动转运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首关消除 分布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意义 代谢 肝药酶、药酶诱导、药酶抑制 排泄 肾脏排泄:尿液pH值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肝肠循环 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 药物的消除 恒比消除、恒量消除 药物的蓄积 血浆半衰期(T1/2)及意义 血药稳态浓度(Css),目标检测,【A1型题】 1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是通过 A吞噬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滤过 E简单扩散 2药物首关消除可能发生于 A舌下给药后 B口服给药后 C吸入给药后 D皮下给药后

34、 E静脉注射后 3能使肝药酶活性增强或合成加速的药物称为 A药酶缓释剂 B药酶催化因子 C药酶释放因子 D药酶诱导剂 E药酶抑制剂,目标检测,3弱减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 A解离少,重吸收少,排泄慢 B解离少,重吸收少,排泄快 C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 D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 E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慢 4药物的血浆半衰期是指 A药物稳态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B药物有效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C药物作用强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D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E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的时间 5肝肠循环是指 A药物自肠道吸收 B药物自胆道吸收 C药物由肝脏转化 D药物经胆汁排入肠腔,在肠内重吸收 E药

35、物经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管重吸收,第一章,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des药物方面的因素,description 1,二、,机体方面的因素,(一)药物的结构、剂型和给药途径 1药物的化学结构 结构相似可以产生相似、相反或拮 抗的药理作用 2剂型 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和不同给药途径所产生的 药物效应会有显著的不同 缓释剂 利用无药理活性的基质或包衣阻止药物迅速溶 出和吸收的延迟,以达到非恒速缓慢释放药物 的效果 控释剂 是控制药物按零级速率恒速释放药物(定时定 量的),从而保持恒速吸收药物的效果,一、药物方面的因素,3给药途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以影响药物的疗 效,甚至产生不同的作用 例:硫酸镁 注射给药 抗惊厥、降压 口服给药 导泻、利胆 不同给药途径药物的吸收速度 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贴皮,(一)结构、剂型和给药途径,1药物相互作用 概念:同时或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时,其中一 种药物受其他药物的干扰,改变原有的药理效应或 毒性反应。又称联合用药或配伍 结果: 协同作用 联合用药,疗效增强 拮抗作用 联合用药,疗效减弱 敏感化现象 一种药物使机体对另一种药物敏感性 增强 2配伍禁忌:配制药物时,药物与药物之间、与辅酶、溶 媒之间发生理化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