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_各论_疾病: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_课件模板_第1页
内科学_各论_疾病: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_课件模板_第2页
内科学_各论_疾病: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_课件模板_第3页
内科学_各论_疾病: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_课件模板_第4页
内科学_各论_疾病: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_课件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 内容课件模板,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身体部位:,胸部。,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科室:,肿瘤科放疗、化疗科心胸外科外科。,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简介:,几乎所有间叶源性肿瘤均可在纵隔内见到。间叶组织包括纤维、脂肪、平滑肌、骨骼肌、间皮、滑膜、血管、组织细胞以及原始间叶细胞等(骨、软骨和淋巴造血系统),它们是一大类在胚胎学上有共同起源的组织的总称。,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病因:,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 纵隔间叶源性

2、肿瘤的发病原因雷同于全身软组织肿瘤,虽然国内外的学者在遗传学、环境学、免疫病毒学等方面作了不少的工作,但确切病因尚没有被证实。 1.创伤 最先注意到的是体表的一些肿瘤与创伤的关系,也有,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病因:,少数报道发现手术、烫伤或化学烧伤的瘢痕组织及异物附近组织易发生软组织肿瘤,潜伏期为250年。 2.化学物质 动物实验证实皮下注射多环碳氢化合物能产生多种肉瘤,但在人体的研究上仍未证实。除锈剂或落叶剂中二氧苯定可进入人体内并积聚在脂肪和其他组织中,不能迅速代谢,有可能诱发软组,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病因:,织肉瘤,但来自越战的军人及当地居民

3、的调查报道无法证实这一点。 3.电离辐射 放疗病人在放射野中出现肉瘤,一般有225年的潜伏期,最常见的类型是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血管肉瘤。 4.良性肿瘤恶变 绝大多数软组织肉瘤是原发的,而不是由良性肿瘤恶变而来,判断标准一般来讲如一个有,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病因:,多年病史的良性肿瘤转为生长迅速,且在光镜下找到肯定的良性病变残留,才可考虑为恶变。有作者在观察良性恶变病例中多次发现该肿瘤从一开始就是恶性。 5.病毒因素 曾在实验动物和人类软组织肉瘤中分离出C型病毒、白血病病毒、EB病毒,并注意到HIV感染的病人常伴发卡波西肉瘤。 6.,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

4、他肿瘤,病因:,免疫因素 淋巴管肉瘤的发生总是同乳腺癌根治术后慢性淋巴水肿有关,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可引起软组织肉瘤。 7.遗传因素 已知与遗传有关的软组织肿瘤包括平滑肌瘤、血管球瘤、黄色瘤等。 8.基因突变 P53突变在散发的软组织肿瘤中不常见,但已知P53突变Rb基因异常表达,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病因:,的软组织肿瘤要比没有突变的侵袭性更强。 (二)发病机制 纵隔软组织良性肿瘤组织形态大致与起源组织相似,基本上同正常组织,仅是数量或结构排列上略有差别。纵隔恶性软组织肿瘤形态与正常起源组织相差较大,并且细胞分化程度不同。分化程度高者,常能在肿瘤内找见某些与起源

5、组织相似的形态,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病因:,特点,两者有时难于鉴别,须借助免疫组化、电镜等手段并结合临床才能鉴别。,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_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有什么症状 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可存在多年而无症状,半数以上是由于偶然发现,也可以是在体格检查时或出现在尸检报告中。最常见的主诉是胸痛、咳嗽、气短、吞咽困难、声嘶、Horner综合征、上腔静脉压迫症及气管、心脏受压等,还,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盗汗、全身不适、纳差、体重减轻等,这些同

6、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以及生长方式有关,良性肿瘤较少出现症状,囊性较实体瘤产生症状少,膨胀性生长会产生压迫症状,浸润性生长常出现受累脏器的相应症状。临床多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 1.纵隔脂肪源性肿瘤 分良性及恶,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性两大类,良性肿瘤占大多数。其中纵隔内较少见,可发生于纵隔任何部位,大部分位于前纵隔、心缘旁或心膈角。发病原因不明,有人认为起源于纵隔胸膜下或胸壁皮下脂肪组织,也有认为起源于退化的胸腺组织。 (1)纵隔脂肪瘤:是纵隔内较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人男性稍多。,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

7、:,肿瘤通常包膜完整,多为球形、结节形或不规则形,切面呈淡黄或黄色,油腻状,常被纤维组织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小叶状结构,质地较柔软,体积通常较大,可伴有出血、坏死、液化、囊性变及骨化。组织学上主要由成熟脂肪组织组成,常延伸入颈部、肋间或椎管内,生长缓慢,偶有恶变。 临床上一般无明显症,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状,如肿瘤体积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可产生相应症状。CT对脂肪性肿瘤诊断有重要价值,在纵隔内有良好的对比度,可见胸骨后上纵隔的圆形肿物,CT值较低,可为-100HU,肿瘤边缘清晰无外侵。诊断纵隔脂肪瘤应注意在纵隔脂肪瘤中寻找胸腺组织成分,以排除胸腺脂肪瘤的诊断。还

8、应与脂肪过多症鉴别,,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因肿块有完整包膜,手术切除不困难,一般预后良好。 (2)纵隔脂肪肉瘤:其病因不明。发生于纵隔者罕见男性稍多于女性,多见于4060岁,少见于青少年,绝大多数为原发性肿瘤,也有从良性脂肪瘤恶变而来的报道。脂肪肉瘤通常体积较大,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可有菲薄的纤维包膜,分化良好者切,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面类似脂肪瘤,如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则可见白色条索穿插其间。黏液型脂肪瘤呈胶冻状。圆形细胞型及多形性呈鱼肉样或脑髓状,可有出血坏死,镜下组织形态多样。 目前常化分为分化良好型、黏液型、圆形细胞

9、型及多形性和去分化型5种类型,外加5种肿瘤成分同时存在的混合型。脂肪肉瘤多位于后纵隔。病,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程较长,术前病程从数周到数年不等,常有明显胸痛,肿块巨大可产生压迫症状,CT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MRI与CT相比可多层面扫描,在观察肿瘤扩展范围上优于CT。局部广泛切除,包括肉瘤的包膜,放射治疗对黏液型脂肪肉瘤有效果,并且黏液越多效果越好。纵隔内脂肪肉瘤预后较表浅者差。手术时只做,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包膜内切除预后差。脂肪肉瘤5年生存率40%64%,术后复发率高,有报道达24%,复发病人应争取再次手术。 2.纵

10、隔纤维组织源性肿瘤 纤维组织肿瘤由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所组成。根据分化和成熟程度分为良性及恶性,纵隔纤维原性肿瘤非常罕见,国内上海市胸科医院至1990年,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共收治1796例纵隔肿瘤,其中纤维原性肿瘤只有17例,其他仅有散在病例报道。目前,习惯将这类肿瘤分类为纤维瘤病、纤维肉瘤及恶性纤维性组织细胞瘤。 (1)纵隔纤维瘤病:是一种纤维组织增生性疾病,由胶原纤维和成熟纤维细胞组成。病因不明,可能与一些炎症或肿瘤产生的活性物质有关,也可,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能是一种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学行

11、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大体形态上无明显边缘,呈弥漫性结节性增生和结节状增生。病人多为中年人,临床症状主要因胸腔纵隔内各脏器受到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和压迫而引起,可包绕主动脉弓、气管、支气管、心脏等,往往因上腔静脉受阻而被注意,其他尚有胸痛、,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发热、吞咽困难、声嘶、血沉加快等表现。肿瘤不发生转移,治疗应采取完全切除,切除不彻底会局部复发。 (2)纵隔纤维肉瘤:病因不明。在纵隔者罕见,多位于后纵隔。肿瘤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大,一般有假包膜,分化良好者切面呈灰白色,质地坚韧,有漩涡状结构。分化差的切面如鱼肉状,质地,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

12、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柔软,可见出血坏死。镜下主要由梭形的成纤维细胞组成,并含有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部分区域显示黏液样变,可见核分裂象,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形性,根据细胞数的多少、分化程度、胶原纤维的数量以及核分裂象的多少大致可将其分为3级:即分化较好者属一级,较差者为二级,最差者为三级,对预后有指导,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作用。肿瘤生长迅速,局部呈浸润扩展,少有远处转移,发现时一般较大,通常产生症状,主诉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等。一些大的肿瘤会分泌胰岛素样因子,引起低血糖。胸部X线表现纤维肉瘤和纤维瘤均无特征性,没有好发部位,通常轮廓

13、清楚,向纵隔一侧突出,没有钙化,可并发胸腔积液。 因肿,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块外侵严重,界限不清,完全切除难度较大。根据病变部位设计合适的手术切口,对手术顺利进行是很重要的。对此类肿瘤外科手术仍为主要治疗方法,放疗或化疗效果不确定。病人预后差,多数病人在发现肿瘤后数年内死于胸腔内扩散。 (3)纵隔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软组织肉瘤,只有极少数的病变是原发于纵隔。男女发病无差别。后纵隔多见,其次为中纵隔。通常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但国内有人统计认为原发

14、于纵隔内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有包膜的较多。肿瘤可生长的较大,通常呈结节状,切面呈灰白色鱼肉状,也可为黄色或黄褐色,较大肿瘤常伴出血,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坏死和囊性变,如纤维成分多,质地较硬。含较多黏液成分时,呈半透明黏液样。 镜下组织形态可见其主要成分是成纤维细胞和组织细胞,还可伴有数量不等的单核和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以及未分化的原始间叶细胞和各种炎性细胞,其间还存在各种不同形态的过渡细胞。成纤维细胞呈细长或肥胖的梭形,多排,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列成特殊的席纹状结构。组织细胞一般呈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肿瘤内的核分裂

15、象多少不等,异型明显者核分裂象多见。 早期常无症状,不易发现,只有当肿瘤生长压迫周围脏器或大血管时才出现症状。胸部X线可提示肿块的存在,多见于后纵隔,常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整的肿块,向纵隔一侧突出,大小不,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等,密度一般较均匀,少数密度不均匀,可伴有钙化。CT能清楚地了解肿块与周围组织特别是血管关系,对制定手术方案有帮助,病变较小时,边缘光整,密度均匀。较大者形态不规则,常伴坏死(55%)及钙化(7%20%)并侵犯邻近器官组织,诊断一般须借助病理活检。首选手术治疗,手术原则尽可能完,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

16、整切除。术前或术后的辅助治疗如放疗和化疗效果尚未得到证实。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程度较高,局部复发率达40%55%,转移率14%55%,最多见肺转移。5年生存率36%。 3.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发生于纵隔者非常罕见,近一半是恶性的,该肿瘤起源于间皮下的未分化间叶细胞,发病与,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石棉接触史无关。肿瘤孤立、局限,一般有细蒂和广基,常有完整包膜,并且表面附有胸膜,超微结构提示肿瘤细胞本质上是成纤维细胞,免疫组化可见波形蛋白阳性,有时角蛋白阴性。多见于成年男性,常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和发热等症状,可有骨关节病、杵状指及低血糖的表现。可有转移,较常

17、见的是肝,也,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可见淋巴转移。治疗采用外科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良性一般预后良好,很少复发。恶性病人长期生存率很低,容易复发,大多数复发病例生存时间不足5年。 4.纵隔血管源性肿瘤 血管源性肿瘤纵隔内罕见。病例统计认为发病率占纵隔肿瘤的0.5%1.5%,其10%30%属恶性,病因,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及发病机制不明,可发生于纵隔的任何部位,以前上纵隔居多。 (1)纵隔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部分为毛细血管瘤,二者占良性血管瘤的90%,静脉型也有报道。多发于内脏区或椎旁沟,偶尔可扩展到胸壁、

18、颈部及椎管内。瘤可有薄层包膜,多为紫红色,质软,不定形态,少数有出血表现,镜下肿,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瘤由内衬薄层内皮的扩张的管腔组成,管腔间由纤细的纤维组织分隔,可见灶状血栓、钙化,胆固醇性肉芽肿。多见于青壮年,性别差异不大,病人无症状,症状的发生与肿瘤大小部位及对周围组织压迫或侵犯有关,可以有胸痛、胸闷、咳嗽等症状。CT有助于血管瘤的诊断,可见纵隔孤立性软组织肿块,中等密度,,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大小不等,边界清,也可模糊不清,较X线胸片容易显示静脉石的存在。治疗方面以手术切除为首选。 (2)血管内皮细胞瘤:组织学

19、表现介于良恶性之间,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可呈浸润性生长,并可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及重要脏器转移,其中肺和肝是常见的转移部位,属低度恶性肿瘤,镜下异型性不大,核分,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裂象很少,手术应广泛切除,有一定的复发率。 (3)血管内皮肉瘤:发生于纵隔者非常罕见,病因不明,肿瘤一般无包膜,内有广泛出血坏死,瘤细胞密集,异型明显,核分裂象易见,细胞一般都被围在网状纤维鞘内,呈实片状,腔隙不明显。恶性程度高,疾病进展迅速,呈现浸润性生长,可有淋巴 和肺脏,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转移,有时手术中发现已无法切除,病人在术后短期内

20、复发,生存期较短。 (4)血管平滑肌肿瘤:主要位于四肢远端皮下组织,罕见于纵隔。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纵隔的任何部位,其中前纵隔多见。病理上除具有平滑肌肿瘤的表现,同时又有其本身特点:肿瘤界线清楚,由平滑肌束围绕厚壁血管呈同心圆排列,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其外围细胞逐渐与壁外平滑肌细胞汇合在一起,无异型性,也无核分裂象,血管壁厚,管腔狭小呈裂隙状,壁无弹力板及外膜。肿瘤巨大可有压迫症状,术前诊断有赖于活检,首选手术,预后良好。 (5)血管平滑肌肉瘤:发病部位以下腔静脉、肺动脉常见,病变位于小血管时不易发现原发血管,诊断颇有争,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

21、他肿瘤,症状及病史:,议,须结合肿块大小,发病部位,有无转移及镜下所见有丝分裂数量确定,首选手术治疗,手术范围包括整个肿瘤及其附近的血管和粘连组织,有报道术后复发率达75%,有人曾给予复发病人放疗,但未获成功,化疗仅对少数病例有益。 (6)血管外皮细胞肿瘤:起源于血管外皮细胞可有良恶性之分,但病理,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上难区分,肿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下肢、腹膜后和头颈部位最常见,发生于纵隔罕见。无年龄及性别差异。病程长短不一,从数年至数十年,生长缓慢,血行播散是转移的主要途径,以肺和骨常见,大多数病人无症状,后期由于肿块巨大或浸润出现压迫症状,其中较

22、为特殊的症状有低血糖表现,发生原因可能,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与肿瘤分泌肾素,血液内葡萄糖被大量利用和消耗有关,一旦切除肿瘤,血糖即可恢复正常。诊断有赖于病理确定。MRI和血管造影可显示肿瘤丰富的血管网,并明确边界,同时显示肿瘤饲养动脉及其辐射的分支。术前栓塞疗法可减少肿瘤血供,因一般肿瘤界限清楚或有薄层包膜,易于手术切除,术后有复发可能,,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放疗可作为辅助疗法,化疗的作用不大。 5.纵隔淋巴管源性肿瘤 (1)纵隔淋巴管瘤:淋巴管瘤是畸形而非真性肿瘤。起因淋巴系统与静脉系统的交通失败,属于先天性疾病。也

23、可能继发于手术、外伤后。占纵隔肿瘤的0.7%4.5%,以颈部最为常见,发生于纵隔内的较少见,并多为颈部向纵隔,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的延伸。临床将淋巴管瘤分为颈型、颈纵隔型、纵隔型。根据异常淋巴管大小,又分为3个类型。毛细血管型:由细小的淋巴管构成;海绵状型:由管腔扩张的淋巴管组成,腔内含淋巴液,间质结缔组织常增多,并有散在的淋巴细胞及淋巴滤泡,常沿组织间隙生长,不易切除干净;囊状淋巴管瘤:此型最多见,,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2)淋巴管肌瘤:全部发生在女性的良性肿瘤,最初称为淋巴管外皮细胞瘤,其局限性的病变可位于纵隔,常

24、与胸导管及其分支有密切的关系,导致乳糜胸。弥漫型被称为淋巴管肌瘤病,可累及肺脏,有些病例发生在结节性硬化综合征背景上,提示其在发病机制上的联系,发病可能与女性激素有关。有观点认,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为系一种错构瘤。手术效果较好。 6.纵隔肌源性肿瘤 (1)纵隔横纹肌瘤:此肿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甚至是无骨骼肌部位,很少见原发于纵隔,Miller(1978)曾经报道1例发生于前纵隔的这种肿瘤,并且推测它是起源于胸腺细胞,国内期刊少有报道,此肿瘤手术预后良好。 (2),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纵隔横纹肌肉瘤:横纹肌肉瘤由不同分化

25、程度的骨骼肌细胞组成的恶性肿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临床上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特殊的组织结构和巨体形态,将其分为胚胎型(包括葡萄族型)、梭形细胞型、腺泡型和多形型4种,其中胚胎型最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不同的病理类型的发病年龄有差异,腺泡型多,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发生于青少年,胚胎型多发生于婴儿,多形性大多发生于老年人。男性发病较女性多见。纵隔横纹肌肉瘤常无症状,甚至由于转移部位首发症状,查找原发灶才被发现,肿块较大时可出现周围脏器压迫症状,因肿瘤恶性程度较高,生长迅速,早期又不易发现,并且发现时即有淋巴道或血道转移,对于无重要脏器转移,,内科学疾病部分

26、: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肿块又限于纵隔内应尽量手术彻底切除。同时宜结合放疗和化疗, 横纹肌肉瘤的病理分类可以决定预后,特别是在儿童及青少年明显,预后最好的类型是葡萄型横纹肌肉瘤,5年生存率是95%;其次是梭形细胞型横纹肌肉瘤,为88%;胚胎型66%;腺泡型及多形性较差,为54%62%。 7.其他少,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症状及病史:,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发生于纵隔的其他间叶性肿瘤还有间叶瘤、脑脊膜瘤、滑膜肉瘤、骨外的成骨肉瘤、软骨肉瘤等以及炎症性肿块黄色肉芽肿,后者是淋巴结内非结核性肉芽肿性病变在纵隔内形成的肿块,胸部X线显示圆形或分叶状块影突入肺内,边

27、缘光滑。肿块大者可产生压迫症状,因此可予外科手术治疗。,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诊断:,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 诊断 因发生于纵隔的间叶源性肿瘤来源各异,症状少,无特异性,术前诊断有赖于病理支持,当然,结合临床病史与体格检查,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手段,有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软组织肉瘤的分期、分级对其诊,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诊断:,断、治疗、预后的评价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肉瘤少淋巴转移,经典的TNM分期难以准确描述,且分类过于复杂,难于掌握。许多临床医师喜欢简单一些并对临床诊治有帮助的分类系统,如转移可能性15%,均被定为低度恶性之列,相反为高度恶性,此二级系统,使他们更易作出治疗的抉择。但这种方法过,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诊断:,于简单,无法较全面地反应肉瘤形态和生物学行为方面的程度变化,这里介绍一种ENNEKING分期系统。 根据细胞结构、形态、核分裂象及细胞坏死程度确定分级标准,其中分级G1示低度,G2示高度;解剖部位T1为区域内,T2为区域外。,内科学疾病部分:纵隔间叶源性肿瘤及其他肿瘤,并发症:,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