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分析_第1页
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分析_第2页
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分析_第3页
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分析_第4页
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与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分析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 冷畅俭基于国家的战略需求、旱农的区位特点、学校的综合实力和“三农” 的突出问题,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 战略目标。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应该有一流农业学科,支撑一流科技 创新,促进一流人才培养,提供一流社会服务。在我校现有的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 105 个二级学科中,最有特色、最 有优势、也最有可能创建成为一流学科的,首先应当是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 9 个二级学科。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 近期的学科调研,按照“明确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 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对我校国家重点学

2、科的发展现状分析如下。一、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情况国家重点学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高等院 校中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进行详细考核后,择优确定并计划 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是二级学科评定的最高等级。国家重点学科对推动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以及促进我国经济、社会、 文化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所在学科的学术队伍中有一批学术造 诣高、在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有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 队,博士生数量和质量位于全国同类博士点前列;科学研究方面,已形成 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特色,取得了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对经济建 设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且目前承担着具有重要理论和现

3、实意义的研 究项目;其教学、科研条件居全国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的与相关 学科相互支撑的能力和获取国内外信息的先进手段; 学术气氛浓厚, 国际、 国内学术交流频繁。在 2006-2007 年教育部进行的第三轮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我校植物 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农业经济管理等 7 个二级学科入围国家重点。2007 年底,为进一步促进和带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 完善学科结构和布局,建立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学科体系,满足国家和区域发展 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教育部在国家重点学科评选的基础上,从申报学科 中再择优确定出一批水平较高的学科作为国家重点

4、学科的培育对象,予以 重点扶持,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补充,其管理办 法等同国家重点学科。2007 年 12 月,我校作物遗传育种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两个学科被教育部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至此,我校拥有的国家重点(培育) 学科的数量达到 9 个。二、我校与兄弟院校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对比 我们选择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等 5 所教育部直属的农林高校为比较对象,以此来反映 我校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情况。教育部直属农林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对比详 见表 1。从表 1 中可以看出,中国农业大学在作物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学、兽医学和

5、农业工程领域具有优势;华中农业大学在作物学领 域具有优势;南京农业大学在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和兽医学 领域具有优势;北京林业大学在林业领域具有优势;东北林业大学在林业 和林业工程领域具有优势。与其它 5 所高校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相比,我们的优势集中在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土壤学、果树学、动物遗传 育种与繁殖、临床兽医学、农业水土工程和农业经济管理 9 个二级学科。但在教育部直属的 6 所农林高校中,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中国农业大学拥有6 个,南京农大拥有 4 个,东北林大拥有 2 个,华中农大和北京林大拥有 一个,我校却没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这与我校目前的地位是不

6、相称的。表1教育部直属农林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对比表项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南京农业西北农林北京林业东北林业目业大学大学科技大学大学大学一1. 作物学2. 植物保护3. 农业资源利用1.作物学1.作物学无1.林学1.林学级4. 畜牧学5. 兽医学2.农业资源2.林业工重6.农业工程利用程点3.植物保护学科4.兽医学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1.作物遗1.蔬菜学1.作物遗1.林木遗1.林木遗学传育种2.农业经济传育种(培传育种传育种2.作物遗传育种学2.作物栽管理育)2.森林培2.森林培3.果树学培学与耕3. 土地资源2.植物病育育4.植物病理学作学管理理学3.森林保3.森林保5.农业昆虫与害虫防3.微生物4

7、.作物栽培3.农业昆护学护学治学学与耕作学虫与害虫4.森林经4.森林经6.农药学4.果树学5.作物遗传防治(培理学理学7. 土壤学5.分子化育种育)5.野生动5.野生动*8.植物营养学学与分子6. 土壤学4. 土壤学植物保护植物保护级9.动物遗传育种与繁生物学7.植物营养5.果树学与利用与利用殖6.动物遗学6.动物遗6.园林植6.园林植10.动物营养与饲料传育种8.植物病理传育种与物与观赏物与观赏重科学7.水产养学繁殖园艺园艺11.草业科学殖9.农业昆虫7.临床兽7.水土保7.水土保点12.特种经济动物饲8.农业经与害虫防治医学持与荒漠持与荒漠养济管理10.农药学8.农业水化防治化防治学13.

8、基础兽医学9.蔬菜学11.基础兽土工程8.植物学8.森林工14.预防兽医学(培育)医学9.农业经9.木材科程科15.临床兽医学12.预防兽济管理学与技术9.木材科16.农业机械化工程医学10.林业学与技术17.农业电气化与自13.临床兽经济管理10.林产动化医学(培育,化学加工18.农业水土工程2007 年)工程19.农业生物环境与11.植物能源工程学20.农产品加工及贮12.生态藏工程21.植物学学22. 微生物学23. 生物化学与分子 生物学24. 农业经济管理三、我校各重点学科的发展现状分析为了反映我校学科发展状况,我们选择与我校学科相近的5所教育部直属农林高校,且在2007-2009年

9、国家学科评估排名中居前十位的一级学科来进行分析比较。我校排名居前十位的一级学科涵盖了现有的所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详见表 2。从表2可以看出,在2007-2009年国家幵展的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农大、南京农大和我校排名居前十位的学科均为10个,中国农大有6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排名居前三位的学科高达9个,南京农大也有5个一级学科的排名居于前三位。我校一级学科排名进前三的仅有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工程两个学科,且排名都是第三位。我校不仅没有排名进入第一、第二的学科,而且在进入前十位的一级学科中,我校大部分都在第七、第八和第九的位置,这清楚地反映出我校一级学科与国内一流农业高校同类学科的巨大差距。表2

10、六所高校一级学科评比排名居前十名单一级学一级学科科排名在前十的数量10名称生物学(2009年)农业工程(2007年)食品科学与工程(2009 年)作物学(2007年)园艺学(2009年)农业资源利用(2007年)植物保护(2007年)畜牧学(2009年)兽医学(2009年)农林经济管理(2007年)食品科学与工程(2009 年)一级学科名称排名科学技术史(2009年)3食品科学与工程(2009 年)5作物学(2007年)2园艺学(2009年)4农业资源利用(2007年)3植物保护(2007年)3畜牧学(2009年)5兽医学(2009年)2水产(2009年)6农林经济管理(2007年)1林业工程

11、(2007年)1一级学科排名在前十的数量103作物学(2007年)园艺学(2009年)农业资源利用(2007年)畜牧学(2009年)兽医学(2009年)水产(2009年)农林经济管理(2007年)林业工程(2007年)林学(2007年)农林经济管理(2007年)1、作物遗传育种(培育)林学(2007年)3农林经济管理(2007年)7农业工程(2007年)3林业工程(2007年)4作物学(2007年)9园艺学(2009年)5农业资源利用(2007年)3植物保护(2007年)5畜牧学(2009年)8兽医学(2009年)8林学(2007年)4农林经济管理(2007年)710在作物遗传育种方面,我校的

12、一级学科作物学排名第九, 而中国农大、南京农大和华中农大分别是第一、二、三名,且均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中国农大在遗传育种的基础研究上具有领先地位,南京农大和华中农大在南方农作物品种选育及基础研究方面走在前列。我校在黄淮地区小麦的育种研究上具有优势。自解放初至今,已选育推广了70多个小麦优良品种,引导陕西及黄淮主产麦区 6 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此外在玉米、棉 花、油菜等作物育种上也有较多积累。我校作物遗传育种二级学科现有科教人员 67 人,其中,教授 19 人(三 级教授 5人,四级教授 14 人),副教授 29人,中级及以下 19人。该学科应充分利用我校在小麦、玉米、油菜等方面的深厚积累,针对

13、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对耐旱耐寒农作物品种的独特需求,利用现代分子生 物技术,加快优良作物品种选育的速度和效率,为我国农业发展与粮油棉 安全做出贡献。2、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培育)在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方面,我校的一级学科植物保护 学名列第 5,中国农大和南京农大分列第一、三位,且这两所高校的植物保护皆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我校植物病理学二级学科目前拥有科教人员 31 名,其中教授 11 人(二 级 1 人,三级 2 人,四级 8 人),副教授 8 人,中级 12 人。农业昆虫与害 虫防治二级学科目前拥有科教人员 29 名,其中教授 8 人(二级 1 人,三 级 3 人,四级

14、 4 人),副教授 9 人,中级 12 人。目前,我校植物免疫学研究承担着我国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规律、品 种抗病性和病菌毒性变异及其互作机理研究,在国内长期居领先地位与水平。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在昆虫的系统发育、生理生化,濒危昆虫物种保 护,西部重大害虫的灾变规律与控制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当前,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两个二级学科应强化积累,在 保持优势学科方向的同时,紧盯区域农业发展中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 果树等的病虫害问题,切实解决生产一线面临的突出问题,将基础理论研 究与应用研究有机衔接起来。3、果树学在果树学方面,我校的园艺学一级学科名列第五,华中农大、中国农 大和南京

15、农大分列第二、三、四名,其研究实力都在我校之上。华中农业大学果树学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教授挂帅,在学科队 伍建设、科学研究、条件支撑、科研实力上优势明显,在基础研究和应用 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中国农业大学果树学科带头人为韩振海教 授,他们在基础领域、国内外优秀人才引进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应用研究 相对较弱。果树学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我校该 学科突出优势是收集、保存了 8000 余份北方果树种质资源,进行了性状 遗传研究和育种创新,培育了若干果树新品种。目前,该学科拥有科教人 员 50 人,其中,教授 17 人(三级教授 5 人,四级教授 12 人),副教授

16、25人,中级及以下 8 人。当前,该学科应积极利用我校果树学研究队伍人力资源丰富,校内外 研究平台众多的优势,积极围绕解决我国西部果树产业、生态环境和提高 农民收入等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应针对苹果、猕猴桃等产业发展, 进行从品种选育、种植过程管理、采后储藏一直到果品深加工等方面进行 有针对性的研究。4、农业经济管理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我校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名列第七,南京农 大第一、中国农大第三、华中农大第四,我校在此领域与上述三所高校存 在较大差距。与国内外高水平同类学科相比,我校该学科主要存在学科点数量多, 涵盖范围窄,研究力量分散,学科及专业特色不突出、缺乏领军人才等问 题。当前,该

17、学科拥有科教人员 18 名,其中,教授 8 人(三级教授 1 人, 四级教授 7人),副教授 6人,讲师及以下 4 人。在未来发展上,该学科应着眼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 设、农林牧资源配置、产业配置、农林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区 域发展问题,特别应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社会、 生态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5、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8,中国农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方面,我校畜牧学一级学科名列第 大第一、华中农大第三、南京农大第五,我们与兄弟院校差距较大。我校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二级学科现有科教人员 27 人,其中,教授11人(二级教授 1 人,三级教授 7 人,四级教

18、授 3 人),副教授 12人,讲师及以下 4 人。当前,该学科应该继续利用其在常规育种、黄牛研究,奶、山羊研究 和动物肌肉发育与脂肪沉积机理方面的明显优势,加强理论研究与畜牧产 业实践发展的联系,切实为我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做好服务。6、临床兽医学在临床兽医学方面,我校兽医学一级学科名列第八,中国农大第一、 南京农大第二、华中农大第三,我们与此三校差距较大。这四所高校兽医学科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营养代谢病方面,处于中心 城市的高校小动物疾病方面较强。中国农大、南京农大和华南农大在中兽 医学方向略有优势。我校在胚胎工程、生殖内分泌、转基因抗病育种和中 毒病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动物中毒性疾病

19、研究为国内独具特 色的方向之一。我校临床兽医学二级学科拥有科教人员 29 人,其中,教授 8 人(二 级教授 1人,三级教授 1人,四级教授 6 人),副教授 16人,讲师及以下 5 人。当前,临床兽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家畜胚胎工程、动物克 隆技术、转基因动物研究、动物生殖内分泌与生殖疾病控制和动物中毒性 与营养代谢性疾病方面。我校临床兽医二级学科应紧跟这些研究热点,同 时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密切结合,服务于国家畜牧业和促进地方经济发 展。7、土壤学在土壤学方面,我校的一级学科农业资源利用与南京农大并列第三, 中国农大名列第一,华中农大名列第五,在该学科,我校与其他学校差距 较小。我校土

20、壤学二级学科共拥有科教人员 35 人,其中双聘院士 1 人,教 授 12 人(二级教授 1 人,三级教授 7 人,四级教授 4),副教授 18 人,中 级 4 人。在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我校土壤学有其相对优势,在黄土高原地带性土 壤的相关研究上处于国际、国内领先地位,是我校一个有着深厚积累,研 究较为深入的学科。当前,该学科力应积极跟踪国内外土壤学科发展的前沿,大力开辟新 的研究方向,使我校土壤学继续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方向上保持领先水平。8、农业水土工程在农业水土工程领域,我校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名列第三,中国农大第 一,吉林大学第二,我校在此领域与兄弟院校的差距不大,是我校科研教 学实力较强的一个学科

21、。我校农业水土工程二级学科共拥有科教人员 23人,其中教授 9 人(二 级教授 2人,三级教授 2人,四级教授 5),副教授 8 人,中级 6人。我校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拥有农业部西部旱区农业节水工程重点开放 实验室和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时还可利用国家节水灌 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科研究平台实力雄厚。该学科的发展应瞄准 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农业的大舞台,在旱区农业节水的应用基础、节 水灌溉新技术与装备、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和农业水土环境、农业水工程 新技术与新材料研究等方向加强研究,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并在国际 上形成一定影响。四、我校重点学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对我校国家

22、重点(培育)学科的分析,可以发现我校重点学科目 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国家级重点学科数量偏少,学科优势不突出我校学科涵盖了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等11个门类,现拥有 9 个国家二级重点(培育)学科,与中国农大、南京农 大和华中农大相比,我校学科建设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国家一级重 点学科;二是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偏少;三是学科评估排名靠后;四是有特 色、有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数量偏少;五是基础性学科实力较弱。如何推 动进位升级,创建国家重点学科,尤其是创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学科建 设突破的重点。2、高水平的学术领军人才匮乏,学科团队未全面形成我校远离中心城市,在人才引进与稳

23、定上一直面临诸多困难,近几年 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使学校人才队伍状况开始出现很大改观,但 与高水平大学相比差距依然很大。主要是:一是严重缺乏领军人才和优秀 学术骨干;二是学科团队未全面形成,三是教师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亟 待改善;四是人才的引进没能与学科方向和学科平台对接; 五是引进人才、 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受区位、地 域、行业以及传统观念影响,我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难度仍然 很大,人才队伍建设的形势依然严峻。如何汇聚和培养世界一流农业科技 人才是学科建设突破的关键。3、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基地数量偏少,省部平台作用边缘化通过近 10年的发展和建设

24、,尤其是“ 985工程”和“ 211 工程”项目 实施以来,学校学科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数量快速增加,目前拥 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 44 个,其中 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个国 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但与其他高水平研 究性大学相比,我校科技平台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级 重要科研基地偏少 ,在全国 220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我校仅有 1 个,在全国 14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我校仅有2 个;二是省部级科研基 地虽然较多,但硬件条件总体上相对简陋,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创 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有效整合。三是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现

25、象,导致 许多省部重点实验室零资产、零人员、零运行,有名无实,没有发挥其在 学科建设重应起的作用。如何克服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促进重点实验 室和学科平台实体化运作是学科建设突破的难点。五、我校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对策国家重点学科是一所学校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 组成部分,当前学校间的竞争其核心便是重点学科的争夺,我校必须在优 先支持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实现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突破和进位升 级。1、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促进学科交叉旱区农业特色是我校鲜明的学科特色,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校必须 围绕“三农”问题,将大农学科做大做强。在当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 集中力量,支持重点学科做大做强、进位升级,突出干旱半干旱农业的学 科优势,努力形成一流的优秀学科群体,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创新是发展 的原动力,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必须积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来改 造和提升,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新兴学科和交叉 学科。2、汇聚学科队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