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黄施工控制测量方案_第1页
杭黄施工控制测量方案_第2页
杭黄施工控制测量方案_第3页
杭黄施工控制测量方案_第4页
杭黄施工控制测量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建杭黄铁路站前工程HHZQ-3标二分部工程施工控制测量技术方案编 写 者: 复 核 者: 批 准 者: 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杭黄铁路站前标项目部二分部二一四年十二月目 录1工程概况22编制依据53控制测量63.1平面控制测量63.2高程控制测量74施工测量94.1一般要求94.2桥梁施工测量104.3桩基础桩位放样104.4承台的放样114.5墩身墩帽的放样114.6桥台锥坡放样114.7悬臂浇注梁部的测量及线型控制135路基测量175.1线路中边桩测量放样175.2填方路段185.3挖方路段186变形监测186.1一般要求186.2桥梁变形监测196.3路基变形监测226.4变形测量成果整理2

2、47竣工测量258附件268.1桥位处导线控制网平面布置图268.2测量仪器检定证书268.3测量人员资质证书268.4测量放样报验单261工程概况新建杭黄铁路站前标项目二分部施工里程:传芳特大桥右线特大桥起点里程YDK25+880.047YDK26+997.807,长1.118km。传芳特大桥左线特大桥起点里程DK24+762.800DK27+116.295,长2.353km,。浦阳江特大桥起点里程DK32+925.9DK39+141.7,桥全长6.216km。老祠堂特大桥起点里程DK39+409.7DK42+114.3,桥全长2.705m。传芳单线桥总长:3.471km。双线桥梁总长度8.

3、92km。本标段有路基1段,共长267.935米。桥梁4座,桥梁总长度12.391km;1座涵洞,共20.1横延米,为本分部的控制工程浦阳江特大桥位于DK32+925.9DK39+141.7里程段,全长6215.795米,线间距4.6米。孔跨结构为:9-32m+2-24m+1-32m+(48+80+48)m连续梁+14-32m+1-24m+1-32m+(60+100+60)m连续梁+7-32m+1-24m+1-32m+(75+135+75)m连续梁+7-32m+(40+56+40)m连续梁+20-32m+(48+80+48)m连续梁+1-32m+1-24m+3-32m+40-32m+(40+5

4、6+40)m连续梁+9-32m+3-24m+15-32m+(60+100+100+60)m连续梁+3-32m+(40+56+40)m连续梁+3-32m梁,共有墩台169个。老祠堂特大桥位于DK39+409.7DK42+114.3里程段,全长2704.56米,线间距4.6米。孔跨结构为:17-32m+(70+125+70)m连续梁+8-32m+2-24m+14-32m+(40+72+40)m连续梁+29-32m梁,共有墩台77个。传芳特大桥右线特大桥位于YDK25+880.047YDK26+997.807,长1.118km,桥梁跨度为34-32m简支箱梁,共有墩台34个。传芳特大桥左线特大桥位于

5、DK24+762.800DK27+116.295,长2.353km,桥梁跨度为1-24m+71-32m简支箱梁,共有墩台72个。传芳特大桥右线特大桥1号墩至2号墩位于半径为7000米的圆曲线上,3号墩至29号墩位于直线上,30号墩至黄山台位于半径为4400米的圆曲线上。传芳特大桥左线特大桥1号墩至36号墩位于半径为8000米的圆曲线上,37号墩至53号墩位于直线上,54号墩至黄山台位于半径为4600米的圆曲线上。浦阳江特大桥0号台至84号墩位于直线上,85号墩至黄山桥台位于半径为7000米的圆曲线上。老祠堂特大桥0号台至黄山桥台号墩位于直线上。路基段位于DK39+141.7DK39+409.7

6、里程段,全长268米,线间距4.6米,DK39+141.7DK39+363.816里程段位于半径为7000米的圆曲线上。可用于控制该分部的设计院给定导线点有23个:NCPI010、CPI008、NCPI009B、CPI004B、CPI005B、CPI006、 CPI007-1B、CPI007B、CPII001、CPII002、CPII003、CPII004、CPII005、CPII006、CPII007、CPII008、CPII009、CPII010、CPII011、CPII012、CPII013、CPII014、CPII015B。加密控制点20个,分别为:JM201、JM202、JM203、

7、JM204、JM205、JM206、JM207、JM208、JM209、JM210、JM211、JM215、JM216、JM217、JM220、JM221、JM222、JM224、JM226、JM228、。CPI二等水准点8个,CPII二等水准点5个, 加密二等水准点13个。CPI、CPII控制点位坐标及高程见下表:点号坐标高程XYNCPI010.4476.373224.3219CPI008.0767.21274.9409NCPI009B.1472.58694.9120CPI004B.1128 .9989 7.2642CPI005B.4577 .5998 6.7891CPI006.3494 .

8、7276 5.2011CPI007B.0850 .2192 6.7102CPI007-1B.5795 .1139 6.5181CPII001.7580 .1164 CPII002.5360 .0190 9.2717CPII003.1730 .4675 CPII004.3930 .6100 CPII005.3200 .6475 5.6158CPII006.0720 .8128 CPII007.6980 .6911 CPII008.9480 .1832 CPII009.3650 .7754 5.5643CPII010.3090 .2069 6.1787CPII011.3920 .7878 6.15

9、1CPII012.4650 .3423 CPII013.6960 .4247 CPII014.5160 .0186 7.0533CPII015B.2670 .2879 加密控制点位坐标及高程见下表:点名坐标高程XYJM201.8731 .5281 JM202.5975 .8064 JM203.4620 .2950 7.1115 JM204.0266 .7623 10.0896 JM205.8482 .5370 10.3661 JM206.3172 .8270 JM207.8543 .6933 9.6783 JM208.1448 .3368 5.7119 JM209.5895 .9521 6.0

10、412 JM210.0370 .3260 JM211.1297 .7106 6.0079 JM215 .5728 .9125 JM216.8762 .3418 6.5086 JM217.3084 .3735 6.0498 JM220.8099 .0554 6.7405 JM221.1240 .4015 7.1484 JM222.8629 .0665 10.5936 JM224.6805 .6077 6.2463 JM226 .4677 .5507 JM228 .2626 .2872 2编制依据(1)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2) 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

11、2009)(3)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4) 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范(TB 10054)(5)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6) 新建铁路杭州至黄山铁路精密工程控制测量建网成果3控制测量3.1平面控制测量平面控制点的复测操作要求按照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第3章的规定执行。各等级导线技术要求如下表。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测角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测回数0.5级仪器1级仪器2级仪器6级仪器二等1.01/2.01/100 00069三等1.81/3.61/55000461

12、0四等2.51/8000051/40000346一级4.01/4000081/2000022二级7.51/20000151/1200013注:1、表中n为测站数。2、当边长短于500m时,二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5mm,三等边长中误差应小于3.5mm,四等、一级边长中误差应小于5mm,二级边长中误差应小于7.5mm。控制测量过程采用尼康DTM-532型全站仪,以方向法观测水平角、每站测角6个测回。各测回间读数较差应满足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中的要求。测距采用往返各观测2个测回,取平均值作为最终观测值。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等级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

13、)四等及以上0.5级仪器4841级仪器6962级仪器8139一级及以下2级仪器1218126级仪器1824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边长测量技术要求等级使用测距仪精度等级每边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差限值(mm)测回间较差限值(mm)往返观测平距较差限值往测返测二等44232mD57三等22232mD4457四等22232mD57441015一级及以下22232mD571015442030注: 1、一测回是全站仪盘左、盘右各测量一次的过程2、测距仪精度等级划分如下级 md2mm级 2 mmmd5mm级 5 m

14、mmd10mm级 10 mmmd20mm md为每千米测距标准偏差。即按测距仪出厂标称精度的绝对值,归算到1km的测距标准偏差。 3、mD=a+bD式中: mD-仪器测距中误差(mm),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b-标称精度中的的比例系数(mm/km),D-测距长度(km)注:mD=(a+bD),为仪器标称精度。式中 a仪器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系数(mm/Km);D测距边长度(Km)。导线测量外业完成后,导线边长应统一规化至测区平均高程面上。当外业测量各项指标限差满足规范要求后再进行方位角和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的计算,当闭合差满足规范要求时采用通过国家鉴定的平差软件进

15、行严密平差。3.2高程控制测量水准基点高程控制测量按二等水准测量进行施测,加密水准点与平面加密控制点尽量共用,测量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往返观测的方法,仪器使用莱卡DNA03型电子水准仪配合铟瓦条码水准尺。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mm)水准测量等级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限差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往返测不符值附合路线或环闭合差左右路线不符值二等水准1.02.0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标准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路线长度(km)水准仪最低型号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或闭合差(mm)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二等2400DS1铟瓦往返往返水准测量的观测严格执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

16、规范和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中关于二等水准测量的规定,最大视距不大于50米,下丝最小读数不小于0.3米,前后视距差不大于1米,前后视距积累差不大于3米,观测读数及数字取位至0.01mm,且每测段的测站数均为偶数。光学水准仪观测顺序为:往测:奇数站为 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 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为 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 后-前-前-后数字水准仪观测顺序为:往、返测奇数站:后-前-前-后 往、返测偶数站为:前-后-后-前二等水准观测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水准尺类型水准仪等级视距(m)前后视距差(m)测段的前后视距累计差(m)视线高度(m)二等铟瓦DS1501.03.0下丝读数0.3DS0560

17、水准加密控制测量在全线测量贯通后应检查外业观测记录是否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等级的各项指标限差要求,然后计算闭合差,当闭合差满足规范要求时采用全线统一严密平差求得各加密水准点的高程。水准测量计算取位等级往(返)测距离总和(km)往(返)测距离中数(km)各测站高差(mm)往(返)测高差总和(km)往(返)测高差中数(km)高程(mm)二等、精密水准0.010.10.010.010.10.14施工测量4.1一般要求桥梁、路基工程独立控制网按设计施工对精度的要求选择相应等级的GPS控制网。各等级GPS 控制网布网技术要求如表3。 各等级GPS 控制网布网设计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3控制网测量方法测量等级点间

18、距相邻点的相对 中误差(mm)备注CP0GPS50km20CPGPS二等4km一对点10点间距800mCPGPS三等600800m8导线三等400800m8附合导线网CP自由测站边角交会5070m一对点1注:1、CP采用GPS测量时,CP可按4km一个点布设;2、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为平面x、y坐标分量中误差。大型构造物施工控制网,可以大型构造物两端的控制点连线为基线建立假定坐标系,其精度可依据构造物本身对设计、施工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控制等级,布设独立控制网。当其等级高于线路控制网时,应保持其自身的精度。施工控制网的控制点应选择在线路两侧距线路50米以上开阔、稳固可靠、相互通视、易于保存、寻

19、找,能保证全站仪设站工作的地方布点。水准基点应沿线路布设,一般地段每隔200m、距线路中线50m设一个,结构物或重点工程地段应根据需要增设水准点。水准基点布设时注意以下几点:(1)水准点宜与平面控制点共用,如平面控制点密度不够应另补设水准基点。 (2)水准基点应选在土质坚实,安全僻静,观测方便和利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埋设。(3)大型构造物施工高程控制,应以就近的12个水准基点为基准,依据构造物本身对施工要求的精度,选择相应的高程控制等级,布设独立高程控制网。当其等级高于五等时应保持其自身的精度。(4)桥梁、路基控制测量直接采用线路高程控制、平面控制及加密点测量成果。(5)特大桥,区间路基应布设中线

20、控制桩。中线控制桩的间距以200400m 为宜。4.2桥梁施工测量 桥位控制测量,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设控制网图形,保证施工时放样桥轴线和墩台位置方向等有足够的精度,桥位平面控制采用附和导线。为了将桥位轴线和路线平面纵断面按照设计要求衔接起来,桥位控制网和路线控制桩必须进行联测。桥位的施工测量采用全站仪直接测设,已将桥梁各部位控制点的坐标计算出来,在通视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非常方便的放样出桥梁各部位的控制点,从而指导现场施工。4.3桩基础桩位放样用全站仪器放出各个桩基础的中心,然后定出基础的轴线,拉好保护桩。具体做法如下图:4.4承台的放样在基础开挖打完混凝土垫层之后,用全站仪放出承台的四个

21、角点,然后用施工线往外沿出5cm拉出一个控制承台位置的横纵线,弹上墨线,然后立模。4.5墩身墩帽的放样桥梁基础施工完成之后,在基础上放样墩台轴线,弹上墨线,按墨线和墩台身尺寸设立模板。模板下口的轴线标记与基础的墨线对齐,上口用全站仪控制,使模板上口轴线与墩台轴线一致,固定模板,浇筑混凝土。随着墩台砌筑高度的增加,及时检查中心位置和高程。墩台砌筑至离顶帽底约30cm时,要测出墩台纵横轴线,然后支立墩(台)帽模板。为确保顶帽中心位置的正确,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复核墩台纵横轴线。4.6桥台锥坡放样桥台两边的护坡为四分之一锥体,坡脚和基础边缘的平面的四分之一椭圆。放样时根据椭圆的几何性质,可采用下面几

22、种方法:(1) 内测量坐标法如图1所示,已知锥坡的高度为H,两个方向的坡率为m、n,则椭圆的长轴a=mH,短轴b=nH,在实地确定锥坡顶巅的平面位置O后,以O点为圆心,放样处以a、b为半径的同心圆(当地形平坦时,可用拉绳放样),过O拉直线,与同心圆分别相交于I、J两点,过I、J两点做平行于 X、Y轴的直线,交于P点。P点就是以O点为圆心,以a、b为长短轴的椭圆上的点,这样就可以在实地放样出坡脚与基础的边缘线。(2) 外测量坐标法在施工中为了减少土方回填,往往将开挖弃土堆放在锥坡内,用内测量坐标法就不易放样锥坡,这是可以采用平移X轴或Y轴的方法,从外侧向内侧量距。以四分之一椭圆的长短轴为直角坐标

23、系的X、Y轴椭圆上一点P的坐标为(X,Y),如图2所示,当从椭圆短轴端点由内向外量距时,x=xy=b-y这样,可以放样出椭圆上的一系列点。(3) 拉绳法在一根绳子的中间作上一些标记,是绳子的两端长度等于a、b,当绳子的两端沿两垂直方向移动时,绳子上的标记经过的轨迹即为以a、b为长短轴的四分之一椭圆。4.7悬臂浇注梁部的测量及线型控制(1)墩身施工完成后,根据大桥控制网利用坐标法放设墩顶纵轴及横轴线,并将轴线控制点引至桥墩身上(至少两点),与桥头路基上布设的轴线点桩共同作为施工轴线控制的依据。0#段施工完成后将控制点引至梁顶。每完成两段施工要对轴线桩进行复核。在0#段梁顶中心位置预埋三个钢筋桩,

24、并准确测定其标高,作为施工临时水准点。(2)主梁悬灌测量:中线施工测量利用轴线控制点控制挂篮中心,高程测量利用0#段顶面预埋的临时水准点控制挂兰底模高程。为保证连续梁准确合拢,连续梁的预拱度和节段施工高程必须严格控制,每个节段端头埋设三个钢筋桩(左、中、右),作为标高控制点。(3)线型控制基本原理线型控制即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悬臂法施工阶段,对桥跨结构所发生的几何变形运用控制软件,进行矫正,使其达到设计的理想状态。线型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根据计算提供梁体各截面的最终挠度变化值(即竖向变形),设置施工预拱度,据此调整每块梁段模板安装时的前缘标高。用公式表示如下:Hi=Hi1+f式中:Hi第i梁段

25、的实际立模标高Hi1第i梁段的设计标高f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增设的施工预拱度(向上为正,向下为负)。悬臂梁施工线型控制的关键是要分析每一施工阶段、每一施工步骤的结构挠度变化状态,确定逐步完成的挠度曲线。影响挠度的因素根据施工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种:单T形成阶段由以下因素产生的悬臂挠度:梁段混凝土自重;挂篮及梁上其它施工荷载作用;张拉悬臂预应力筋的作用。合拢阶段,将继续发生以下因素产生的连续挠度:合拢段混凝土重量及配重作用;模板吊架或梁段安装设备的拆除;张拉连续预应力束的作用。在以上过程中,同时还会发生由于混凝土弹性压缩、收缩、徐变、预应力筋松弛、孔道摩阻预应力损失等因素引起的挠度。(4)预拱度

26、计算基本假设:混凝土为均质材料。施工及运营过程中梁体截面的应力h0.5Ra,并可认为在这种应力范围内,徐变、应变与应力成线性关系;叠加原理适用于徐变计算,即应力增量引起的徐变变形可以累加求和;忽略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对混凝土受力及变形的影响。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考虑到各节段混凝土龄期不同所导致的收缩徐变差异将连续刚构梁施工所经历的收缩徐变过程划分为与施工过程相同的时段即:浇筑新梁段、张拉预应力筋、移动挂篮、体系合拢等。每一时段结构单元数与实际结构梁段数一致,在每一时段都对结构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求出该时段内产生的全部节点位移增量,对所有时段进行分析,即可叠加得出最终预拱度值。(5)节段前缘施工标高

27、确定节段前缘施工立模标高Hi由两部分(设计标高Hi1和综合预拱度fi)组成,即:设计标高Hi1=Ho+Hi,其中:Ho为墩顶0#段标高H为梁体坡度引起的增量综合预拱度fi=fi1+fi2其中:fi1为节段预拱度fi2为挂篮变形预留的增量值。所以节段前缘施工标高为:Hi=Hi1+fi=Ho+Hi+fi1+fi2主跨施工采用自行设计的无平衡重自行式挂篮,其变形包括:桁架弹性变形、前吊带弹性变形及非弹性变形。桁架变形计算:桁架简化为铰接形式,按各个梁段的不同重量,分别计算其弹性变形。前吊带变形计算:将前托梁简化为弹性支承的连续梁,根据各个梁段的实际荷载计算各个支承的受力,然后根据受力情况计算出吊带的

28、变形量。非弹性变形测试:挂篮的非弹性变形由挂篮试压试验来实测,对于未经试压的挂篮,参考已试压挂篮(各套挂篮为同一工厂,同一工艺加工)的变形值在第一次挂篮施工时设置,对于已试压的挂篮认为非弹性变形已消除,施工时不再考虑。施工放样:梁段施工时,中线按照设计提供的控制点进行控制测量,立模放样的测点设在底模板梁段的前缘,立模时将上述立模标高换算成坐标标高。在施工过程中对全桥中线和临时水准点进行定期复核和检查,确保各个T构的施工测量的准确性。材料参数测量:测量各梁段混凝土的原材料性能、配合比、坍落度、容重等;测量混凝土7d、28d以及施加预应力龄期的弹性模量Eh、强度值Rba及估测徐变系数;实测预应力材

29、料的弹性模量Ey、标准强度Rhy;测量施工荷载值及作用形心。施工观测:按照施工顺序,每悬浇一段观测5次,即挂篮就位后浇筑混凝土前、浇筑梁段混凝土后、张拉纵向预应力束前、纵向预应力张拉后、移动挂篮前(即进行下一节段作业前)。每次观测要记录好标高变化、测量温度、承台沉降、水位变化情况等。测量结果以表格形式(施工时统一制定表格)及时反馈至线型控制小组,并对一些意外情况在备注栏中进行反映。线型控制小组及时将计算机计算结果及立模标高反馈至技术人员。当桥墩施工至一定高度时,水准测量无法将高程传递至工作面,而工作面上架设棱镜也不方便,可用检定过的钢尺进行垂足测量。为保证桥梁施工的准确性,桥梁施工过程中,应对

30、控制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当发现控制点的稳定性有问题时,应立即进行局部或全面复测,复测结果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范(TB 10054)第8.3条的规定,并进行平差计算,精度符合铁路测量规定方可使用平差成果。5路基测量5.1线路中边桩测量放样路基施工前,应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设计图表、施工工艺和有关规定钉出路基用地界桩、路堑开挖线、路堤坡脚、路堑堑顶、边沟、取土坑、护坡道、弃土堆等的具体位置桩。在距路中心一定安全距离处设立控制桩,其间隔不宜大于50M。桩上标明桩号里程与路中心填挖高,用(+)表示填方,用(一)表示挖方。在放完边桩后,应进行边坡放样,对深挖高填地段,勾机每换一个位

31、置,当高度达到5米时都要放出该挖方的坡脚处,检查是否符合设计坡度并放样线桩开挖点,测定标高,并进行下一道坡度的开挖。路基施工期间每季度至少应复测一次水准点,雨季要间隔一个月进行一次水准点复核,冬休后,复工前进行一次水准点复核。机械施工中,应在边桩处设立明显的填挖标志,宜在不大于50M的段落内,距中心桩一定距离处埋设能控制标高的控制桩,进行施工控制。发现桩被碰倒或丢失时应及时补上。边沟、截水沟和排水沟放样时,宜先做成样板架检查,也可每隔1020M在沟内外边缘钉木桩并注明里程及挖深.施工过程中,应保护所有标志,特别是一些原始控制点。5.2填方路段清表后,根据坐标法和填挖宽度计算法,放样出路基填方的

32、坡脚线,直线段每20米一个桩,曲线段视曲线半径分别为10米和5米一个桩,并标明填方高度。施工过程中,每填筑五层,根据坐标法和填挖宽度计算法,放样出路基填方的实际需要宽度,并在桩上标明挖方深度。每填筑到一定的高度,根据坐标法和填挖宽度计算法,放样出路基填方的实际需要宽度,根据此宽度在修整坡面。5.3挖方路段清表后,根据坐标法和填挖宽度计算坐标,放样出路基挖方的开口线。施工过程中,当挖方段落开挖至第一级平台位置时,根据坐标法,放样出第一级平台内侧宽度,根据平台宽度再刷坡。其他平台依次采用同样的方法放样,直至到达路面结构层的设计标高。高边坡的测量放样,根据施工段落桩号,直线段每隔10米(曲线段5米)

33、,放样出坡顶和坡脚6变形监测6.1 一般要求水平位移监测网由CPII或加密点按三等导线测量要求控制,并在工程开始后建立工作基点。并在每个墩台上预埋变形观测点。每次变形观测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台仪器并固定观测人员,并尽可能的在相同的气候环境和观测条件下观测。观测方法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垂直位移监测网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并建立独立的控制网,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点联测使垂直位移监测网与施工高程控制网高程基准一至。6.2桥梁变形测量1、 桥梁变形观测包括桥梁承台、墩身和梁体徐变变形观测。2、 为满足桥梁变形观测的需要,应在梁体及每个桥梁承台及墩身上设置观测标。观测标埋设符合以下

34、原则:(1)桥台观测标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2) 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承台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3) 墩身观测标埋设,当墩全高14m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顶),埋设两个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14m时,埋设一个墩身观测标。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0.5m左右的位置;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35、。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4)梁体变形观测点的布设符合下列规定: 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前3孔梁逐孔设置观测标,每30孔梁选择1孔梁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梁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梁选择1孔梁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简支梁的1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

36、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3 、桥涵变形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1)依据变形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变形观测点布点图,确定变形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变形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同一路线。 (2)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首期观测应连续进行二次观测,取其平均值作为首期观测值。(3)变形观测中应符合以下规定: 按三等垂直位移的技术要求进行观测,各次观测宜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

37、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4) 每个桥梁墩台在承台施工完成后进行首次沉降观测,以后根据表表1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观测。表1、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二者高程转换时的测量精度要求不应低于首次测量要求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2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后每1次/天,连续2次,其后1次/3天

38、,连续3次,以后1次/周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月1324个月1次/6月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5)梁体徐变变形观测需在梁体施工完成后开始布置测点,并在张拉预应力前进行首次观测,各阶段观测频次要满足表2的要求。表2、梁体变形观测观测阶段观测周期预应力张拉期间张拉前、后各1次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安装前、后各1次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张拉完成后第1天张拉完成后第3天张拉

39、完成后第5天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无砟轨道铺设期间每天1次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第03个月,每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第412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第1324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注:梁体变形观测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6.3路基变形测量1、路基变形监测主要包括:路基面的沉降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路基坡脚位移观测和过渡段沉降观测。2、 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于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或路堑

40、可放宽到100m;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沉降观测可在路肩设置观测桩、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板、剖面沉降管或单点沉降计。在软土、松软地段两侧坡脚设置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坡脚外5m、15m处,并与沉降观测位于同一断面上。(2)路桥过渡段、路涵过渡段于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10m、30m处各设一断面。路涵过渡段宜在涵洞顶斜向设置横剖面管,并于涵洞两侧2m设一观测断面。3、 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 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2) 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

41、外2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4、 路基沉降观测应按本规范表3中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网的精度要求进行测量;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不应低于4mm/30m。表3、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一等0.30.070.150.2DS05型仪器,视线长度15m,前后视距差0.3m,视距累积差1.5m。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二等0.50.150.30.4DS05型仪器,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三等1.00.30.60.8DS05或DS1型仪器,宜按本规范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四等2.00.71.402.0DS1或DS3型仪器,宜按本规范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5、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