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试题地理(新课标全国卷)解析版_第1页
2010年高考试题地理(新课标全国卷)解析版_第2页
2010年高考试题地理(新课标全国卷)解析版_第3页
2010年高考试题地理(新课标全国卷)解析版_第4页
2010年高考试题地理(新课标全国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0年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特点及对教学的启示 吉林省通化市教育学院 赵丽欣 邮编: 2010年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以下简称试卷)总的来看自然地理(52分)与人文地理(58分)大致相当,在题型上有所变化:增加了选作题、出现了开放性试题;与往年相比,特别是地理试题选择题部分,难度要明显高于2009年的全国2卷与宁夏卷,试题有一定的区分度,总体上,今年的地理高考试题有如下特点:特点一:高考试题不在乎覆盖面,而是要突出考查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启示一:教学中要梳理学科探究思路,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选择题911题中死海再一次出现,以及地理学科非常经典的地球运动部分没有题,这都再一

2、次印证了高考试题不在乎覆盖面,区域地理也绝不是轮流坐庄,传统的考题一般比较直接地考查教材知识点,而今年的地理试题则运用多种设问的形式和角度,紧紧围绕考纲中提出的四项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设问,尤其是对学生从试题提供的图文资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要求提高了,如选择题的4题,学生要仅靠学习的教材中的知识是无法作答的,必须从试题提供的图文资料中提取出有效信息:“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2000年起开始控制人口增长”,才能推论2000年以前出生的人口最多,这些人口要18年后才能全部成为劳动力所以2019年

3、人口负担最轻,同理这些人要65年后全部成为老年人,所以2066年人口负担最重,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既是高考的要求,同时这四项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四项能力结合起来既是学生答卷过程,实质上也反映了地理学科的探究过程。如第36题,第问“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考察虽然是“地形分布”但绝不是简单的“是什么”的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需要学生首先从图文资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MN一线的等雪期线的分布状况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东北地区的地形区分布,进而“论证和探讨地

4、理问题”分析地形与等雪期线分布之间的关系,最后“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把二者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我们在教学中没必要去猜测今年会考哪些区域,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学科综合探究能力的培养上,在组织探究式教学时,对于“探究情境怎样设置、探究问题怎样呈现、探究过程怎样进行”这样的问题,试卷中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教学中我们完全可我们都可参考试卷中的探究思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种形式的地理信息,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与我们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在我们为他们构

5、建的探究情境中“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自主地探究。特点二:试题设计的导向性明确,紧扣考试大纲的目标与能力要求启示二:以考纲与课程标准为指导,做到知识点与知识结构的结合、微观与宏观的结合考试大纲中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非常明确,考试说明已经给出了命题范围、命题方式及设问方法。教学中要深入研读考纲,帮助学生熟悉地理高考试题的考查要求和答题规范。而课程标准是引领教材编写、高考命题、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高考考纲基本上是依据课程标准而定的,课熟知课标有利于我们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学习内容如自然地理的影响因素,人文地理的区位因素,系统地梳理整合,

6、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或框架,确保学生在考试中作答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而读课标不仅仅要读课时目标,我认为研读课标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熟悉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新课程标准设计的依据,熟知这些理念能让我们从学科高度理解新课程,让我们对新课程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能深刻了解“为什么”。2、研读课程目标,从整体上把握高中新课程,提高教材的总体驾驭能力。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往往特别重视对知识点的整理与挖掘,而忽视对教材的宏观驾驭,这样我们的教学极易陷入细节之中,而缺乏对教材的整体审视,教学容易面面俱到而重点不突出。而加强对课程目标的研究就可避免这

7、类问题的发生。3、研读课时目标,把握教材知识的呈现角度,提高对教材的组织能力。根据课时目标确定教材收放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正文部分篇幅小,内容简短,有的甚至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都是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比较大,许多老师担心遗漏知识点,教学盲目地根据自己的经验作新老教材的加法、多种版本的加法,从而导致课时不足、学生负担反而加重。但由于新教材的案例与活动较多,知识的系统性不强,如果教师引导不到位对学生的学习不利,这时我们如果仔细研读相对应的课时目标,教学中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根据课时目标确定教学思路。课时目标的叙述几乎都运用了外显动词,这些外显动词同时也点明了我们在教学中达成这些目标的途径与方

8、法,教学中我们可运用这些外显动词来组织我们的教学活动。4、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相结合,灵活运用,提高对教材的二度创新能力。我们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看每章节的内容标准外,应把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结合起来运用,因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引领着高中新课程的方向与实施方法,它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并把它渗透到各章节教学之中。特点三:考查社会热点已成常态启示三:教学中适时地运用热点,做到旧知识与新情境的结合、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与实践、与现实的结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是近几年高考题的发展趋势,因而在今年的试卷中考查

9、社会热点已成常态,今年的试卷更体现了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或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命题思想,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烘托了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热点问题在今年试卷的情境材料中所中的比重及考查的难度都有所提高。1、 今年的试卷中的热点问题比2009年的全国2卷与宁夏卷都要多,如选择题中关于北疆春季洪灾、中东干旱缺水、中国人口红利与机会窗口问题、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腾笼换鸟”热点问题,综合题中关于荒漠化、东北雪灾、工程建设中的地质灾害、以及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等。2、 今年的试卷中的热点问题更难。与往年不同的是:往年的热点材料的“背景”性更突出,学生如果对背景材料中的热点问题是第一次见到理解起

10、来也不难,但是今年的“中国人口红利”问题本身对学生答题有一定的影响,也是这道题学生感觉难的原因。这就要求“广泛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也应成为我们教学的常态,热点问题在我们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不应仅仅作为一种见闻、一种装饰,我们要在教学中适时地用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用热点问题在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理论与现实之间搭建起桥梁,深入挖掘热点问题与地理知识的相关性,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迁移运用到热点问题的新情境中探究地理问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特点四: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区域背景、系统原理”启示四:加强区域地理学习,强化地理空间定位,做到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紧密结合地理

11、试卷共11道选择题、5道综合题(包括三道选考题),每题都是在一个区域的背景之中把问题呈现出来的,在试卷出现的9个区域中,7个是现实区域,2个虚拟区域,试卷在考查学生对于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掌握时,往往是把这些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放到一定的区域背景当中,呈现区域突出的地理问题,让学生面对真实的情境。学生如对区域不能准确定位、不熟悉区域的基本特征就无法运用他们拥有的系统地理知识。 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两大板块,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依托一定的地理区域才变得具体而生动,因而我们在设计地理探究式教学时最好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在高一讲系统地理时,尽可能地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放到一定的区域中去,让

12、学生在具体真实的区域背景中去体验、去感知;而在高三复习初中区域地理时,也不能脱离系统地理去谈区域地理,那样会太肤浅。只有把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知识结合在一起才会赋予地理探究它以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区域色彩,使抽象的系统地理知识更加鲜活起来,从而在区域背景中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系统地理知识。特点五:“区域背景”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形式的图文、图表数据启示五:教学中要善于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做到图与文的结合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图表是地理教学的生命所在,是地理知识的载体。2010年的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中共用了7个图2个表格,可以说是逢题必图,考查学生的地图能力可以说是高考也是地理学科亘古不变的主

13、题,地理图表也是高考题中设置“区域背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今年试卷中的图文、图表数据让学生“看起来很熟悉,实质上又很新颖”。如36题的东北区域图中出现了等值线,但这个等值线不是学生所熟悉的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而是等雪期线、等降雪量线,学生可能从来没见过,但这些等值线的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需要学生迁移运用。熟悉各类图表对于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人教版的地理1中就有119个图及4个表格,图的类型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等,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为地理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探究时,应充分利用

14、教科书的图表资源,把地图教学渗透到地理课堂中,并对同一个区域的图进行加工,以不同方式呈现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诠释该区域本质特征,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实现图图互变、文图互变。特点六:直接或间接关注乡土地理启示六:教学中注重乡土地理与地理知识的结合试卷面向宁、黑、吉、辽、陕、湘六省,出现了与这些区域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地方特色鲜明的试题,例如36题的东北地区降雪问题、37题的桑蚕养殖业转移问题、68题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腾笼换鸟”热点、43题的“沙尘暴”等等。高考中这些乡土试题的出现提示我们在教学中应关注乡土地理。乡土地理资源的开发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三级课程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我们更好地利用新课程弹性空间彰显我们个人教学个性的一个良好途径,更是我们为学生提供“区域背景”材料,学习系统原理的极佳的方法。我们教学中也要多多收集具有地域性、乡土性的地理课程资源。特点七: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启示七: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试卷36题的第(3)题:“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答案不是唯一的,赞成、不赞成都可以得分,只要言之有理。目的在于培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