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知识点精选整合5篇_第1页
高三物理知识点精选整合5篇_第2页
高三物理知识点精选整合5篇_第3页
高三物理知识点精选整合5篇_第4页
高三物理知识点精选整合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三物理知识点精选整合5篇 高三会教给我们奋斗,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潜力,每一个人都有无穷的提升空间,不经过一年血战,也许我们永远发现不了自己身上蕴藏的能量。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三物理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

2、(GM/r3)1/2;T=2(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 =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

3、的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1858年,德国科学家普里克发现了一种奇妙的射线阴极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1906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1897年,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 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助手们进行了粒子散射实验,并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实验结果估计原子核直径数量级为10-15m。 1919年,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预言原子

4、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被其学生查德威克于1932年在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由此人们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885年,瑞士的中学数学教师巴耳末总结了氢原子光谱的波长规律巴耳末系。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最先得出氢原子能级表达式;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天然放射现象:有两种衰变(、),三种射线(、),其中射线是衰变后新核处于激发态,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的。衰变快慢与原子所处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1896年,在贝克勒尔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钋(Po)镭(Ra)。68、1919年,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

5、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并预言原子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中子。 1932年,卢瑟福学生查德威克于在粒子轰击铍核时发现中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助手斯特拉斯曼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裂变。1942年,在费米、西拉德等人领导下,美国建成第一个裂变反应堆(由浓缩铀棒、控制棒、减速剂、水泥防护层等组成)。 1952年美国爆炸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聚变反应、热核反应)。人工控制核聚变的一个可能途径是:利用强激光产生的高压照射小颗粒核燃料。 1932年发现了正电子,1964年提出

6、夸克模型;粒子分三大类:媒介子-传递各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光子;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中微子;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重子(质子、中子、超子)和介子,强子由更基本的粒子夸克组成,夸克带电量可能为元电荷。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1)E=n/t(普适公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感应电动势(V),n:感应线圈匝数,/t:磁通量的变化率 2)E=BLV垂(切割磁感线运动)L:有效长度(m) 3)Em=nBS(交流发电机的感应电动势)Em:感应电动势峰值 4)E=BL2/2(导体一端固定以旋转切割):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BS:磁通量(W

7、b),B: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T),S:正对面积(m2) 3.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4.自感电动势E自=n/t=LI/t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 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I/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 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见第二册P173 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3)单位换算:1H=103mH=106H。 4)其它相关内容:自感见第二册P178/日光灯见第二册P180。 (1)粒子散射实验 1909年,卢瑟福及助手盖革和马斯顿完成

8、的。 现象: a.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不发生偏转。 b.有少数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 c.有极少数粒子的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几乎达到180,即被反向弹回。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由于粒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七千多倍,所以电子不会使粒子运动方向发生明显的改变,只有原子中的正电荷才有可能对粒子的运动产生明显的影响。 如果正电荷在原子中的分布,像汤姆生模型那模均匀分布,穿过金箔的粒了所受正电荷的作用力在各方向平衡,粒了运动将不发生明显改变。散射实验现象证明,原子中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的。 1911年,卢瑟福通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的分析计算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

9、存在一个很小的核,称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带负电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接触面粗糙;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

10、于“与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 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静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 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叫动摩擦因数)。 说明: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