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根轨迹法,第一节 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 一、 根轨迹当系统的某个参数(如开环增益K)由0到变化时, 闭环特征根在S平面上运动的轨迹。,根轨迹举例,例: GK(S)= K/S(0.5S+1) = 2K/S(S+2)GB(S)= 2K/(S2+2S+2K) 特征方程:S2+2S+2K = 0,根轨迹举例,由此关系逐点描绘出K由 0到变化时,闭环特征根 在S平面上运动的轨迹- 根轨迹。 根轨迹图直观地表示了 参数K变化时,闭环特征根 S1,S2所发生的变化。,根轨迹举例,由上述根轨迹图可知: 1当开环增益由0到变化时,根轨迹均在S平面的左半部, 因此系统对所有K值都是稳定的。 2当0K0.5时
2、,闭环特征根为实根,系统呈过阻尼状 态,阶跃响应为非周期过程。,根轨迹举例,3当K=0.5时,闭环特征根为重根,系统呈临界阻尼状态, 阶跃响应为非周期过程。 4当K0.5时,闭环特征根为共轭复根,系统呈欠阻尼状态, 阶跃响应为衰减振荡。 5因为根轨迹的一个起点(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位于坐标原 点,所以系统为I型系统。,二、根轨迹方程,GB(S) = G(S)/1+G(S)H(S) 绘制根轨迹实质上还是寻求闭环特征方程的根。特征方程: 1+G(S)H(S)= 0 根轨迹方程: Gk(S) = G(S)H(S) = -1 (矢量方程) 幅值条件: G(S)H(S)= 1 幅角条件: G(S)H(S
3、) = (2K+1),开环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绘制根轨迹时开环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 K*(S-Z1)(S-Z2)(S-Zm) G(S)H(S) = (S-P1)(S-P2)(S-Pn) 其中:K*根迹增益 Zm开环零点 Pn开环极点,开环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举例,例:将下面的开环传递函数化成标准形式 10(5S+1) 10*5S+(1/5) 25/3(S+1/5) G(S)H(S)= = = - (2S+1)(3S+1) 2*3(S+1/2)(S+1/3) (S+1/2)(S+1/3) K = 10 开环增益 K* = 25/3 根迹增益 K* = K( P1 P2 Pn)/(Z1 Z2 Zm)
4、,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一、 根轨迹的分支数根轨迹在S平面上的分支数等于闭环特征方程的阶数。 证明:n阶特征对应有n个特征根。 当开环增益K由0到变化时,这n个特征根随K变化必然 会描绘出n条根轨迹。,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二、根轨迹对称于实轴。 证明:闭环特征根若为实数,则必位于实轴上; 闭环特征根若为复数,则一定是以共轭形式成对出现。 所以根轨迹必对称于实轴。,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三、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于开环零点。如果开环极点数 n大于开环零点数m,则有(n-m)条根轨迹终止于无穷远. 证明: 由根迹方程: K*(S-Z1)(S-Z2)(S-Zm) G
5、(S)H(S) = = -1 (S-P1)(S-P2)(S-Pn),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S-Z1)(S-Z2)(S-Zm) - = -1/K* = -1/AK (S-P1)(S-P2)(S-Pn)其中:A= P1P2 Pn/Z1Z2 Zm起点:K=0, 1/AK=,上式中只有SPi时,等号才成立。起点开环极点(SPi)终点:K=, 1/AK=0,上式中只有SZi时,等号才成立。终点开环零点(SZi),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当nm时,只有m条根轨迹趋向于开环零点,还有(n-m)条? nm,S,有: (S-Z1)(S-Z2)(S-Zm) -1 -1 - = = (S-P1)(S-P2)(S-P
6、n) K* AK 可写成:左边 = 1/Sn-m = 0 当K=时,右边 = 0 K=(终点)对应于S(趋向无穷远). 即:有(n-m)条根轨迹终止于无穷远。,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四、实轴上的根轨迹实轴上根轨迹区段的右侧,开环零极点数目之和应为奇数。 证明:由幅角条件:G(S)H(S)= (2K+1) (S-Z1)(S-Z2)(S-Zm)/(S-P1)(S-P2)(S-Pn) = (2K+1),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一对共轭的开环复数极点(或零点)对S1(在实轴上的试验 点)的相角等值反号,相互抵消;而开环复数极点(或零点)又 一定成对出现,所以实轴上的根轨迹与复数零(极)点无关。位于S1左
7、边的开环实数零(极)点引向S1的相角为0。位于S1右边的开环实数零(极)点引向S1的相角为。只有实轴上某一区段右侧的开环零(极)点数目之和为奇数 ,才能满足幅角条件。,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五、根轨迹的渐近线 如nm,则有n-m条根轨迹趋向于无穷远,其方位可由 渐近线决定。渐近线与实轴交点的坐标: a= (Pi-Zi)/(n-m)渐近线与实轴正方向的夹角:a= (2K+1)/(n-m),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证明:实验点在无穷远处(Sn既在根轨迹上,也在渐近线上)。 可以认为开环零点和极点到达Sn的矢量的长度是相等的。对 无穷远处的试验点Sn而言,所有的零极点都汇集到实轴上的 一点a。a= Z
8、i= Pi Pi-Zi = (n-m)a a= (Pi-Zi)/(n-m),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又: K*(S-Z1)(S-Z2)(S-Zm) = -1 (S-P1)(S-P2)(S-Pn) 当S时(试验点设在无穷远处): (n-m)S = (2K+1) S =a= (2K+1)/(n-m) 无穷远处闭环极点的方向角,就是渐近线的方向角.,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六、 根轨迹的起始角与终止角 起始角: 根轨迹起点处的切线与 水平线正方向的夹角。 m n P1=(2K+1)+(P1Zj)-(P1-Pi) i=1 i=1,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六、 根轨迹的起始角与终止角 终止角: 根轨迹终点处的
9、切线与 水平线正方向的夹角。 n m Z1=(2K+1)+(Z1Pi)-(Z1Zi) i=1 i=1,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证明:由幅角条件,在试验点S1(S1-Z1)-(S1-P1)-(S1-P2)-(S1-P3) = (2K+1)S1P1时:(S1-P1)=P1且:各零极点引向S1的向量 = 各零极点引向P1的向量可用P1代替S1P1= (2K+1)+(P1-Z1) -(P1-P2) -(P1-P3),P3,Z1,P1,P2,(P1-P2),(P1-Z1),P1,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推广之: m n P1= (2K+1)+(P1Zj)-(P1Pi ) i=1 i=1 同理可证: m n
10、Z1= (2K+1)+(Z1Pi)-(Z1Zi) i=1 i=1,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七、(实轴上的)分离点和会合点 根轨迹离开实轴的点实轴上的分离点。 根轨迹回到实轴的点实轴上的会合点。 分离(会合)点应该是特征方程的重根,分离(会合) 点对应实轴上的最大(最小)K值。 分离(会合)点的求法: 令dK/dS=0,解出的S值即为分离(会合)点的坐标。,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八、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根轨迹与虚轴相交,意味着有闭环极点位于虚轴上,即 特征方程有纯虚根jw。 将S=jw代入特征方程: 1 + G(jw)H(jw)= 0可分解为: Re1 + G(jw)H(jw)= 0 Im1 + G
11、(jw)H(jw)= 0可解出: w 与虚轴交点的坐标 K 交点处对应的K值(临界稳定开环增益),绘制根轨迹举例,例:GK(S)= K/S(0.05S+1)(0.05S2+0.2S+1) 试绘制根轨迹。 解: 化成标准形式: GK(S)= 400K/S(S+20)(S2+4S+20) = K*/S(S+20)(S+2+j4)(S+2-j4)K*=400K根迹增益P1=0,P2=-20,P3=-2+j4,P4=-2-j4n=4,m=0,绘制根轨迹举例,1 闭环有4个特征根根轨迹有4条分支。 2 画开环零极点分布图。 3 确定实轴上的根轨迹(0,-20),P1,P2,P3,P4,-20,0,绘制根
12、轨迹举例,4 渐近线a= (Pi-Zi)/(n-m) = (0-20-2+j4-2+j4)/(4-0)= -6 a= (2K+1)/(n-m) K=0 a= 45 K=1 a= 135K=2 a= 225 K=3 a= 315,-6,绘制根轨迹举例,5 起始角 p3=(2K+1)+(P3-Zi)-(P3-Pi)=(2K+1)-(P3-P1) -(P3-P2)-(P3-P4)=(2K+1)-116.5 -12.5-90= -39 P4= +39,绘制根轨迹举例,6.分离点 由根迹方程: GK(S) = 400K/S(S+20)(S2+4S+20) = -1K= -S(S+20)(S2+4S+20
13、)/400= -(S4+24S3+100S2+400S)/400 dK/dS = -(4S3+72S2+200S+400)/400 令: dK/dS = 0 解得:S-15 ,即为分离点的坐标。,绘制根轨迹举例,7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特征方程:S(S+20)(S2+4S+20)+K*= 0 S4+24S3+100S2+400S+K*= 0 将S=jw代入:(jw)4 + 24(jw)3 + 100(jw)2 + 400(jw) + K* = 0 实部:w4 - 100w2 + K* = 0 虚部:-24w3 + 400w = 0 解得:w1= 0, w2,3=4.1, K* =1391, K=
14、3.47,绘制根轨迹举例,0,-6,-15,4.1,-4.1,第三节 特殊根轨迹,一、参数根轨迹开环增益K为参变量绘出的根轨迹常规根轨迹。以系统其它参数为参变量绘出的根轨迹参数根轨迹。 用参数根轨迹可以分析系统中的各种参数,如开环零极点 的位置、时间常数、反馈系数等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参数根轨迹,在绘制以K为参变量的常规根轨迹时是以系统的特征方 程为依据: 即: 1 + G(S)H(S) = 0 也可写成: 1 + K(S-Zi)/ (S-Pi) = 0 或: 1 + K N(S)/ M(S) = 0 如果选择系统的其它参数为参变量,则只要把特征方程 改变一 下形式,用所选的参数a代替K的位置
15、: 1 + a P(S)/ Q(S) = 0 则绘制规则仍然适用,可绘制出参数根轨迹。,参数根轨迹举例,例: GK(S)= K/S(S+a)试绘制以a为参变量的根轨迹(K=1) 解: 特征方程:1 + K/S(S+a) = 0 进行代数变换:K = - S2 - aS S2 + K = - aS aS/(S2+K) = -1 1+aS/(S2+K) = 0 给定K值,就可画出以a为参变量的根轨迹。,参数根轨迹举例,K=1, GK(S) = aS/(S2+1) 开环零点:Z1=0 开环极点:P1= +j,P2= -j 分支数:2 实轴上的根轨迹:整个负实轴。 渐近线:a= (Pi-Zi)/(n-
16、m)= (jj0)/(2-1) = 0 a = (2K+1)/(2-1) = 180 (K=0),参数根轨迹举例,会合点: aS/(S2+1) = -1a = -S - 1/Sda/dS = -1 + 1/S2 = 0S = 1 会合点一定在根轨迹上,S = 1舍。 会合点:S = -1,参数根轨迹举例,与虚轴交点: 特征方程:S2+aS+1=0 代入S = jw实部:-w2 +1= 0虚部:aw = 0解得:w1=0 w2,3=1与虚轴交点,二、正反馈回路的根轨迹,在某些系统中,内环是一个正反馈回路。 GB(S) = G(S)/1 G(S)H(S) 特征方程:1 - G(S)H(S) = 0
17、 根迹方程:G(S)H(S) = 1 比较负反馈回路根轨迹的根迹方程:幅值条件不变,幅角条 件变为: G(S)H(S) = 2K= 0 正反馈回路的根轨迹零度根轨迹。 凡是由幅值条件推出的规则不变。 凡是由幅角条件推出的规则有变。,正反馈回路的根轨迹,规则四:实轴上存在根轨迹的条件是:其右边开环零极点数 目之和为偶数. 规则五:(n-m)条渐近线的方向角为: a= 2K/(n-m) 规则六:根轨迹的起始角和终止角分别为:P1= 2K+(P1-Zi) -(P1-Pi)Z1= 2K+(Z1-Pi) -(Z1-Zi),正反馈回路的根轨迹举例,例:一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K(S) = K/
18、(S+1)2(S+4)2试绘制根轨迹。若将负反馈改为正反馈,根轨迹将如何? 解:负反馈: P1,2= -1, P3,4= -4, n = 4, m = 0分支数:4. 实轴上无根轨迹。 渐近线:a= (Pi-Zi)/(n-m) = -2.5 a= (2K+1)/(n-m) = 45, 135, 225, 315,正反馈回路的根轨迹举例,与虚轴交点:(S+1)2(S+4)2+ K = 0 将S=jw代入 实部:w4 - 33w2 + 16 + K = 0 虚部:-10w3 + 40w = 0 解得:w =2, K = 100,正反馈回路的根轨迹举例,正反馈: 实轴上:整个实轴。 渐近线:a= (
19、Pi-Zi)/(n-m) = -2.5a= 2K/(n-m) = 0,90,180,270 分离点:特征方程:1- G(S)H(S) = 0 (S+1)2(S+4)2 - K = 0 K = S 4 + 10S3 + 33S2 + 40S dK/dS = 4S3 + 30S2 + 66S + 40 = 0 解出分离点:S = -2.5,正反馈回路的根轨迹举例,与虚轴交点: (S+1)2(S+4)2 - K = 0 代入S=jw实部:w4 - 33w2 + 16 - K = 0 虚部:-10w3 + 40w = 0解得:w = 0, K = 16,三. 滞后系统的根轨迹,包含有时间滞后环节的系统
20、-滞后系统. 闭环传递函数: C(s)/R(s) = e-S G(s)/ 1+ e-S G(s) 特征方程: 1+ e-S G(s) = 0 是复变量s的超越函数, 有无穷多个特征根.,G(S),e-S,滞后系统的根轨迹,根迹方程: e-S G(s) = -1 e-S = e-(+j) = e- e-j e-j= -(rad) = -57.3 G(S) = K(S-Zi)/(S-Pi) 幅值条件: K S-Zie-/(S-Pi) = 1 幅角条件:(S-Zi) - (S-Pi) =(2K+1) = 57.3 (2K+1) *180 由于幅值条件和幅角条件的变化, 绘制根轨迹的各项规则 将会受到
21、影响.,滞后系统的根轨迹,规则一: 根轨迹在S平面上的分支数有无穷多条. 仍有n条分支组成主根轨迹. 规则二: 根轨迹仍对称于实轴. 规则三: 根轨迹的起点为开环极点和= -. 根轨迹的终点为开环零点和= . S-Zie- 1 - = - S-Pi K K= 0(起点)时, 只有满足S = Pi和= -的条件 K= (终点)时, 只有满足S = Zi和= 的条件,滞后系统的根轨迹,规则四: 实轴上根轨迹区段右侧开环零极点数目之和为奇数. 幅角条件虽然多了一项57.3, 但对实轴:= 0, 所以无变化. 规则五: 渐近线有无穷多条, 且都平行于实轴, 与虚轴的交点: = 180N/57.3 其中
22、N值如表中所示.,滞后系统的根轨迹,规则五的证明: 渐进线(根轨迹)上取一点S=, 不是起点就是终点. 如为起点: = -; 如为终点: = . 这说明渐进线与有限的实轴无交点. 即渐进线平行于实轴, 只与虚轴相交. 由幅角条件: (S-Zi) - (S-Pi) = 57.3+ (2K+1) *180 m*180- n*180= 57.3+ (2K+1)*180 57.3= (n-m)*180+ (2K+1)*180 当n-m为奇数时: 2K*180 N*180 57.3= 2K*180 = - = - 即为渐进线与虚轴的交点. 57.3 57.3 同理可证n-m为偶数时渐进线与虚轴的交点.,
23、滞后系统的根轨迹,规则六:起始角和终止角 起始角: P1=(2K+1)180+(P1Zj)-(P1Pi)+ 57.3 终止角: Z1=(2K+1)180+(Z1Pi)-(Z1Zi)+ 57.3 规则七: 实轴上根轨迹的分离(或会合)点可由下面的方程求出 dK / dS = 0 规则八: 主根轨迹与虚轴交点, 可用S=j代入根迹方程求解.,滞后系统的根轨迹举例,例: 设滞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K(S) = K e-S/(S+1) 试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解: 特征方程: 1 + K e-S/(S+1) = 0 由规则三: 起点为P1= -1, = - 和起点渐进线. 终点趋向终点渐近线. 由规
24、则四: 实轴上(-1, -)区段存在根轨迹.,滞后系统的根轨迹举例,由规则五: 终点渐近线为: 180N/57.3, 3*180N/57.3, 5*180N/57.3, 起点渐近线为: 2*180N/57.3, 4*180N/57.3, 6*180N/57.3,滞后系统的根轨迹举例,由规则七: 实轴上的分离点 K= - eS(S+1) dK/dS = - eS -SeS eS = 0 S = - (1+) / (设=1, 分离点为: -2) 由规则八: 与虚轴交点为j(设=1), 代入到幅角条件 -(j+1)= 57.3180 解得: = 2.03 主根轨迹与虚轴交点为 j2.03.,滞后系统
25、的根轨迹举例,终点渐近线,终点渐近线,j,-1,主根轨迹,-2,0,起点渐近线,起点渐近线,终点渐近线,终点渐近线,第四节 系统闭环零极点分布与阶跃响应的关系,系统闭环零极点分布-根轨迹. 阶跃响应-性能指标 一、用闭环零极点表示的阶跃响应解析式 设n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K*(S-Zi) Zi-闭环零点 GB(S) = (S-Si) Si-闭环极点 阶跃输入:r(t)=I(t), R(S)=1/S 有: K*(S-Zi) 1H(S) = * (S-Si) S,系统闭环零极点分布与阶跃响应的关系,若GB(S)中无重极点,则: H(S) = A0/S + A1/(S - S1) + + An
26、/(S- Sn) K*(-Zi) K*(SK-Zi) 其中: A0= AK= (-Si) (SK-Si) SK闭环极点; Zi闭环零点; Si闭环极点(不包括SK) 单位阶跃响应: h(t)= A0 +Ak * eSkt 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由闭环极点SK及系数AK决定,而系数AK也与闭 环零极点的分布有关。,系统闭环零极点分布与阶跃响应的关系,二、闭环零极点分布与阶跃响应的定性关系 1要求系统稳定,所有闭环极点Si均应位于S平面的左 半部。 2要求系统快速性好,则应使阶跃响应式中的每个瞬态 分量eSkt衰减得快,闭环极点SK应远离虚轴。,系统闭环零极点分布与阶跃响应的关系,3要求系统平稳性好,
27、则复数极点最好设置在S平面中与负 实轴成45夹角线附近。COS=Wn/Wn = =45,=0.707(最佳阻尼比) 4. 要求动态过程尽快消失,则系数AK要小(对应的瞬态分量 小) AK的分子小闭环零点靠近极点(成对靠近), AK的分母大极点间的间距要大。,三、主导极点和偶极子,离虚轴最近的闭环极点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最大,起 着主要的作用,称之为主导极点。主导极点与非主导极点的实部应相差6倍以上。往往只用主导极点(把高阶系统近似看成是一阶或二阶 系统)来估算系统的动态性能。,主导极点和偶极子,将一对靠得很近的闭环零极点称为偶极子。 当SK与Zi靠得很近时,对应的AK很小,h(t)中的这个分
28、量可以忽略。可以有意识地在系统中加入适当的零点,和某些不利极 点构成偶极子,以抵消其对动态过程的不利影响。,四、利用主导极点估算系统的性能指标,例: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K(S) = K/S(S+1)(0.5S+1) 试应用根轨迹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并计算闭环主导极 点具有阻尼比=0.5时的性能指标。,利用主导极点估算系统的性能指标,解: GK(S) = K/S(S+1)(0.5S+1) = 2K/S(S+1)(S+2) = K*/S(S+1)(S+2) 1作根轨迹图 三条根轨迹。 实轴上: (0,-1),(-2,-)为根轨迹。 渐近线:a= (Pi-Zi)/(n-m) = (-1-2
29、)/(3-0) = -1 a= (2K+1)/(n-m) = 60,-60,180,利用主导极点估算系统的性能指标,分离点: K = - S(S + 1)(S + 2)/2= - (S3 + 3S2 + 2S)/2 dK/dS = -3S2 + 6S + 2 = 0解出:S1= -0.423, S2= -1.58(不在根轨迹上,舍) 与虚轴交点: 特征方程:S3 + 3S2 + 2S + K* = 0代入S=jw(jw)3 + 3(jw)2 + 2(jw) + K* = 0,利用主导极点估算系统的性能指标,实部:-3w2 + K* = 0虚部:-w3 + 2w = 0解得: w1= 0, K=
30、0 w2,3= 1.414, K*=6, K=3 2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当开环增益K3时,根轨迹 有两条分支伸向S平面的右半部, 这时系统不稳定。 因此使系统 稳定的开环增益范围是:0K3。,-2,-1,0,W=1.414 K=3,利用主导极点估算系统的性能指标,3. 根据对阻尼比的要求,确定闭环主导极点S1,S2的位置= 0.5, = COS-1= 60 阻尼线阻尼线与根轨迹的交点为S1, 从图中可得S1= -0.33 + j0.58 S2= -0.33 - j0.58求与S1对应的开环增益:|GK(S)|=1 代入S = -0.33 + j0.58|-0.33+j0.58|-0.33+j0.58+1|-0.33+j0.58+2| = 2K解得: K = 0.525 (根轨迹上某点对应的K值),0.58,-0.33,S1,阻尼线,S2,S3,-2.34,利用主导极点估算系统的性能指标,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德州市2025届物理高二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广西柳州二中物理高一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广东深圳市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辽宁省沈阳市第31中学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调研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浙江诸暨中学物理高三上期中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陕西省洛南中学高三上物理期中经典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潮师高级中学2025届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江西名校学术联盟2025届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河南省周口市物理高一上期中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安徽省阜阳四中、阜南二中、阜南实验中学三校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含参问题课件
- 工程竣工预验收质量问题整改通知单
- pcs-9882ad说明书-国内中文版
- 口腔新店开业盛典活动策划案
- QGDW-11513.1-2022-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技术规范第1部分
- 幼儿园绘本故事:《袁隆平》 课件
- GB∕T 19492-2020 油气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句型转换专项练习(三)
- 建设工程资料用表(全套)
- 中考物理之透镜作图(含解析)
- 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表及全一册教案(共12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