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压轴题——机械能(答案)_第1页
高考压轴题——机械能(答案)_第2页
高考压轴题——机械能(答案)_第3页
高考压轴题——机械能(答案)_第4页
高考压轴题——机械能(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物理培优高考压轴题三、机械能1如图所示,物体A放在足够长的木板B上,木板B静止于水平面。t=0时,电动机通过水平细绳以恒力F拉木板B,使它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B=1.0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A的质量mA和B的质量mB均为2.0kg,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1=0.05,B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2=0.1,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1)物体A刚运动时的加速度aA;(2)t=1.0s时,电动机的输出功率P;(3)若t=1.0s时,将电动机的输出功率立即调整为P=5W,并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一功率不变,t=3.8s时物体A的速度为1.2m/

2、s。则在t=1.0s到t=3.8s这段时间内木板B的位移为多少?【解答】解:(1)若A相对于B滑动,则对物体A进行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只受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1mAg=mAaA 解得:aA=0.5m/s21.0m/s2,所以A的加速度为0.5m/s2;(2)对物体B进行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拉力F、地面对B的摩擦力、A对B的摩擦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1mAg2(mB+mA)g=mBaB 代入数据解得:F=7N, v=aBt=1m/s 所以P=Fv=7W (3)电动机的输出功率调整为5W时,设细绳对木板B的拉力为F,则P=Fv1,代入数据解得F=5N, 对木板进行受力分析,木板

3、B受力满足F1mAg2(mA+mB)g=0 所以木板B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而物体A则继续在B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直到A、B速度相等。 设这一过程时间为t,有v1=aA(t1+t),这段时间内B的位移 s1=v1t, A、B速度相同后,由于F2(mA+mB)g且电动机输出功率恒定,A、B将一起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 由动能定理得:, 由以上各式代入数据得:木板B在t=1.0s到t=3.8s这段时间的位移s=s1+s2=3.03m答:(1)物体A刚运动时的加速度aA为0.5m/s2;(2)t=1.0s时,电动机的输出功率P为7W;(3)在t=1.0s到t=3.8s这段时间内木板B的位移为3.0

4、3m。2如图,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光滑轨道由四分之一圆弧ab和抛物线bc组成,圆弧半径Oa水平,b点为抛物线顶点。已知h=2m,s=m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1)一小环套在轨道上从a点由静止滑下,当其在bc段轨道运动时,与轨道之间无相互作用力,求圆弧轨道的半径;(2)若环从b点由静止因微小扰动而开始滑下,求环到达c点时速度的水平分量的大小。【解答】解:(1)当其在bc段轨道运动时,与轨道之间无相互作用力,则在bc上只受重力,做平抛运动,则有:=则在b点的速度,从a到b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得:解得:R=0.25m。(2)从b点下滑过程中,初速度为零,只有重力做功,b到c的过程中,根据动

5、能定理得:因为物体滑到c点时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等于(1)问中做平抛运动过程中经过c点时速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设为,则根据平抛运动规律可知,根据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可得由解得:v水平=m/s答:(1)圆弧轨道的半径为0.25m;(2)环到达c点时速度的水平分量的大小为m/s。3如图所示,一条带有圆轨道的长轨道水平固定,圆轨道竖直,底端分别与两侧的直轨道相切,半径R=0.5m,物块A以V0=6m/s的速度滑入圆轨道,滑过最高点Q,再沿圆轨道滑出后,与直轨上P处静止的物块B碰撞,碰后粘在一起运动。P点左侧轨道光滑,右侧轨道呈粗糙段,光滑段交替排列,每段长度都为L=0.1m。物块与各粗糙段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

6、=0.1,A、B的质量均为m=1kg(重力加速度g取10m/s2;A、B视为质点,碰撞时间极短)。(1)求A滑过Q点时的速度大小V和受到的弹力大小F;(2)若碰后AB最终停止在第k个粗糙段上,求k的数值;(3)求碰后AB滑至第n个(nk)光滑段上的速度VAB与n的关系式。【解答】解:(1)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mv02=mg(2R)+mv2;解得:v=4m/s;由F+mg=m可得:F=22N;(2)AB碰撞前A的速度为vA,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mv02=mvA2得vA=v0=6m/s;AB碰撞后以共同速度vP前进,设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v0=(m+m)vp解得:vP=3m/s

7、;故总动能EK=(m+m)vP2=29=9J;滑块每经过一段粗糙段损失的机械能EK=fL=(m+m)gL=0.1200.1=0.2J;k=45;(3)AB整体滑到第n个光滑段上损失的能量;E损=nE=0.2nJ从AB碰撞后运动到第n个光滑段的过程中,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m+m)vP2(m+m)vAB2=nE,代入解得:vAB=m/s;答:1)A滑过Q点时的速度大小V为4m/s;受到的弹力大小F为22N;(2)k的数值为45;(3)碰后AB滑至第n个(nk)光滑段上的速度VAB与n的关系式为vAB=m/s;4过山车是游乐场中常见的设施。下图是一种过山车的简易模型,它由水平轨道和在竖直平面内的三

8、个圆形轨道组成,B、C、D分别是三个圆形轨道的最低点,B、C间距与C、D间距相等,半径R1=2.0m、R2=1.4m。一个质量为m=1.0kg的小球(视为质点),从轨道的左侧A点以v0=12.0m/s的初速度沿轨道向右运动,A、B间距L1=6.0m。小球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圆形轨道是光滑的。假设水平轨道足够长,圆形轨道间不相互重叠。重力加速度取g=10m/s2,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试求(1)小球在经过第一个圆形轨道的最高点时,轨道对小球作用力的大小;(2)如果小球恰能通过第二圆形轨道,B、C间距L应是多少;(3)在满足(2)的条件下,如果要使小球不能脱离轨道,在第三个圆

9、形轨道的设计中,半径R3应满足的条件;小球最终停留点与起点A的距离。【解答】解:(1)设小球经过第一个圆轨道的最高点时的速度为v1根据动能定理得:mgL12mgR1=mv12mv02 小球在最高点受到重力mg和轨道对它的作用力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mg=m由 、得 F=10.0 N (2)设小球在第二个圆轨道的最高点的速度为v2,由小球恰能通过第二圆形轨道有: mg=mmg(L1+L)2mgR2=mv22mv02 由、得 L=12.5m (3)要保证小球不脱离轨道,可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I轨道半径较小时,小球恰能通过第三个圆轨道,设在最高点的速度为v3,应满足 mg=mmg(L1+2

10、L)2mgR3=mv32mv02由 、得 R3=0.4mII轨道半径较大时,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R3,根据动能定理mg(L1+2L)mgR3=0mv02解得 R3=1.0m为了保证圆轨道不重叠,R3最大值应满足 (R2+R3)2=L2+(R3R2)2解得 R3=27.9m综合I、II,要使小球不脱离轨道,则第三个圆轨道的半径须满足下面的条件 0R30.4m或 1.0mR327.9m当0R30.4m时,小球最终停留点与起始点A的距离为L,则mgL=0mv02 L=36.0m当1.0mR327.9m时,小球最终停留点与起始点A的距离为L,则 L=L2(LL12L)=26.0m答:(1)小球在经过第

11、一个圆形轨道的最高点时,轨道对小球作用力的大小为10.0N;(2)如果小球恰能通过第二圆形轨道,B、C间距L应是12.5m;(3)第三个圆轨道的半径须满足下面的条件 0R30.4m或 1.0mR327.9m当0R30.4m时,小球最终停留点与起始点A的距离为36.0m当1.0mR327.9m时,小球最终停留点与起始点A的距离为26.0m。5轻质弹簧原长为2l,将弹簧竖直放置在地面上,在其顶端将一质量为5m的物体由静止释放,当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弹簧长度为l现将该弹簧水平放置,一端固定在A点,另一端与物块P接触但不连接AB是长度为5l的水平轨道,B端与半径为l的光滑半圆轨道BCD相切,半圆的直径

12、BD竖直,如图所示物块P与AB间的动摩擦因数=0.5用外力推动物块P,将弹簧压缩至长度l,然后释放,P开始沿轨道运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1)若P的质量为m,求P到达B点时速度的大小,以及它离开圆轨道后落回到AB上的位置与B点间的距离;(2)若P能滑上圆轨道,且仍能沿圆轨道滑下,求P的质量mp的取值范围【解答】解:(1)将弹簧竖直放置在地面上,物体下落压缩弹簧时,由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得 Ep=5mgl如图,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 Ep=mg4l+联立解得 vB=物体P从B到D的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g2l+=解得 vD=所以物体P能到达D点,且物体P离开D点后做平抛运动,则有 2l= x=vD

13、t解得 x=2l即落地点与B点间的距离为2l(2)P刚好过B点,有:Ep=m1g4l,解得 m1=mP最多到C而不脱轨,则有 Ep=m2g4l+m2gl,解得 m2=m所以满足条件的P的质量的取值范围为:mmPm答:(1)P到达B点时速度的大小是,它离开圆轨道后落回到AB上的位置与B点间的距离是2l(2)P的质量的取值范围为:mmPm6.如图,一轻弹簧原长为2R,其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7的固定直轨道AC的底端A处,另一端位于直轨道上B处,弹簧处于自然状态,直轨道与一半径为R的光滑圆弧轨道相切于C点,AC=7R,A、B、C、D均在同一竖直面内。质量为m的小物块P自C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最低到达E点(

14、未画出),随后P沿轨道被弹回,最高点到达F点,AF=4R,已知P与直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取sin37=,cos37=)(1)求P第一次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大小。(2)求P运动到E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3)改变物块P的质量,将P推至E点,从静止开始释放。已知P自圆弧轨道的最高点D处水平飞出后,恰好通过G点。G点在C点左下方,与C点水平相距R、竖直相距R,求P运动到D点时速度的大小和改变后P的质量。【解答】解:(1)C到B的过程中重力和斜面的阻力做功,所以:其中:代入数据得:(2)物块返回B点后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其中:联立得:物块P向下到达最低点又返回的过程中只有摩擦力做功,

15、设最大压缩量为x,则:整理得:x=R物块向下压缩弹簧的过程设克服弹力做功为W,则:又由于弹簧增加的弹性势能等于物块克服弹力做的功,即:EP=W所以:EP=2.4mgR(3)由几何关系可知图中D点相对于C点的高度:h=r+rcos37=1.8r=1.5R所以D点相对于G点的高度:H=1.5R+R=2.5R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时间:t=G点到D点的水平距离:L=由:L=vDt联立得:E到D的过程中重力、弹簧的弹力、斜面的阻力做功,由功能关系得:联立得:m=答:(1)P第一次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大小是。(2)P运动到E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是2.4mgR。(3)改变物块P的质量,将P推至E点,从静止开始释放。

16、已知P自圆弧轨道的最高点D处水平飞出后,恰好通过G点。G点在C点左下方,与C点水平相距R、竖直相距R,求P运动到D点时速度的大小是,改变后P的质量是m。7如图所示,一轻绳吊着粗细均匀的棒,棒下端离地面高H,上端套着一个细环棒和环的质量均为m,相互间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kmg(k1)断开轻绳,棒和环自由下落假设棒足够长,与地面发生碰撞时,触地时间极短,无动能损失棒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竖直,空气阻力不计求:(1)棒第一次与地面碰撞弹起上升过程中,环的加速度;(2)从断开轻绳到棒与地面第二次碰撞的瞬间,棒运动的路程S;(3)从断开轻绳到棒和环都静止,摩擦力对环及棒做的总功W【解答】解:(1

17、)设棒第一次上升过程中,环的加速度为a环,由牛顿第二定律得:kmgmg=ma环解得:a环=(k1)g,方向竖直向上(2)设棒第一次落地的速度大小为v1由机械能守恒得:解得:设棒弹起后的加速度为a棒,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棒=(k+1)g棒第一次弹起的最大高度为:解得:棒运动的路程为:(3)解法一:棒第一次弹起经过t1时间,与环达到相同速度v1环的速度:v1=v1+a环t1棒的速度:v1=v1+a棒t1环的位移:棒的位移:环第一次相对棒的位移为:棒环一起下落至地:解得:同理,环第二次相对棒的位移为环相对棒的总位移为:x=x1+x2+xn摩擦力对棒及环做的总功为:解法二:设环相对棒滑动距离为l根据能

18、量守恒 mgH+mg(H+l)=kmgl摩擦力对棒及环做的总功为:W=kmgl解得:8一探险队员在探险时遇到一山沟,山沟的一侧竖直,另一侧的坡面呈抛物线形状。此队员从山沟的竖直一侧,以速度v0沿水平方向跳向另一侧坡面。如图所示,以沟底的O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Oxy已知,山沟竖直一侧的高度为2h,坡面的抛物线方程为y=x2,探险队员的质量为m。人视为质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1)求此人落到坡面时的动能;(2)此人水平跳出的速度为多大时,他落在坡面时的动能最小?动能的最小值为多少?【解答】解:(1)设探险队员跳到坡面上时水平位移为x,竖直位移为H,由平抛运动规律有:x=v0t,H=,整个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可得:mgH=EKm由几何关系,y=2hH坡面的抛物线方程y=x2解以上各式得:EK=m+(2)由E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