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1大方县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总论(一)项目背景项目名称大方县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项目承办单位大方县农业办公室项目法人李廷忠(二)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退耕还林条例(2003年1月20日);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1月1日);7贵州省实施办法(1992年12月10日);8贵州省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办法(1995年6月16日);9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暂行规定(1987年3月1日);10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7年7月21日修正)。2、主要技术规范、规程、标准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2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2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暂行规定(水保2000187号文件);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程GB/T16453116453696);4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5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T2461999);6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算定额(水利电力部颁发的88);7贵州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估)算费用构成及标准;8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投资概算编制办法(能源部、水利部能源水规1990号527文件);9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与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补充定额实施手册增订版;10贵州省基本农田建设操作规程(2003修订)。3、技术性文件和参考资料1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1989年10月15日);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国办发200525号);3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061781号);4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3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黔党办发200522号);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改策的意见(国办发200725号);6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工作的通知(毕署办通200544号);7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编报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黔发改农经2008148号)。(8)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请做好2009年基本口粮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9)大方县综合农业区划;(10)大方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11)大方县土地利用规划等其他资料。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第四篇十五章第一节中明确指出“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推进黔桂滇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阐述2004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中提到“扎实搞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源和石漠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4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贵州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通过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基本农田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乡村道路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示范县建设等项目的实施,紧张的人地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得到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由原来的“破坏阶段”转变到“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仍任重而道远,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问题仍很严重,整体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环境仍需大力改善,实现贵州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山川秀美和社会和谐的宏伟目标,还需要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属于贵州生态建设、人口控制、扶贫开发的毕节综合实验区,同时也是贵州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和贵州省退耕还林试点县。2000年2006年间,大方县共完成退耕还林548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738万亩,荒山造林3750万亩。退耕地造林实施共涉及36个乡镇182个行政村。退耕还林工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根据中央、省、地关于抓好“五个结合”的要求,按照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请做好2009年基本口粮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精神。大方县农办委托贵州省毕节地区工程咨询中心编制了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51、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口粮田,确保退耕农户在钱粮补助到期后口粮能够自给,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大方县尤其要切实提高粮食自给能力,减少边远山区粮食长距离调运。认真搞好规划,进一步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开展逐乡、逐村、逐户调查,摸清情况,制定加强退耕农户口粮田建设计划,确保退耕农户人均耕地不少于05亩。项目实施中进行资金整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退耕还林相结合,主要用于水利灌溉排水设施和坡改梯改造工程建设,做到资金统筹使用。2、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五项任务之一,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点和切入点。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建成稳产高产的基本口粮田,保障生态建设成果,用科学的发展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环境保护融于开发建设之中,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保障国家生态安全。3、“生态立省”的需要贵州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山区省份,全省喀斯特出露面积大,占全省总面积的738,全省有74个县(市、区)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分布,大方县便是其中之一。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量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有的甚至已经绝种,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生存的环境,生态安全威胁大,生态建设被确定为贵州省各级政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2004年,贵州省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6确定了“生态立省”的战略目标,大方县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如何,是关系到贵州全省的生态规划建设能否实现,贵州能否建成“山川秀美”生态面貌的大事。4、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大方县虽开发较早,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工业基础薄弱,工农业收入不高,尤其是农业历来以种植业为主,是全国有名的边、山、少、穷地区,是贵州省27个贫困县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大方县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远远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建设基本口粮田是走出“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恶性循环的有效途径。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是提高土地承载力,缓解喀斯特地区紧张的人地矛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生存条件,加速农村脱贫致富,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5、喀斯特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建设喀斯特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困难不小,大方县新农村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生态建设是关键,基本农田建设是重要保证。(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政策优势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在西部十二个省市、区规划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其中,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重点规划在退耕还林地区改造和建设基本口粮田1500万亩。将在贵州有条件的地区,启动“区域性商品粮建设工程”,解决区域性粮食供给,确保地区粮食基本自给,这是贵州生态环境建设又一难得的机遇。贵州省委、省政府把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7水土流失治理作为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消除贫困的攻坚战。以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为契机,将基本农田建设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山区经济综合开发结合起来,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现大方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科研成果丰硕、科技支撑体系有力,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近年来,国家和省级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就喀斯特地区土地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石漠化防治、生态环境建设、社区发展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无论在学术还是技术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项目、“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贵州石漠化形成与治理技术的研究”、“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一GIS典型研究”、“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等多项研究,取得了多项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且很多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效果显著。系列科研工作与研究成果,为在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保证了技术上的可行性。人民积极性高涨,劳动力资源充裕,便于工程的实施由于退耕还林的政策优惠,农民积极性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争指标现象,在退耕还林地区开展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民从中将获得更大实惠。在退耕还林实施的工程中,农民对自己所处的喀斯特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某些方面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些思想意思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对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大方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劳动力比重大,乡村劳动力190875人,占乡村总人数的584,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劳动力保障。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8喀斯特生境多样、水热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为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可能大方县喀斯特地区的水热条件优越,有利于植被的自然恢复,在土壤中贮存有丰富的植物种子,具备植被自然恢复的可能性。许多试验表明,在喀斯特水土流失山区,实行严格的封山育林,并辅以人促更新,一般在封山12年后可见草坡,5年见灌木,1530年可形成喀斯特森林植被,这些丰富的适宜物种为退耕还林提供了物种选择的可能。生态建设项目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技术储备国家、省、地在大方县相继实施了农业、生态、水利、农村能源建设和扶贫开发等科研与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加大山、水、林、田、路、草、沼综合治理力度,生态环境状况有较大的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也获得了较大的改善,而且为国家进一步治理水土流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技术储备。三、项目县基本情况1、自然概况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乌江支流六仲河北岸。地理位置为东经10515471060804,北纬265002273604,全县东西长861公里,南北宽852公里,东与黔西县毗邻,东北与金沙县接壤,南靠六仲河与织金县分隔,西南以瓜仲河与纳雍县为界,西部和西北部同毕节市相连,全境属长江流域,国土面积350521KM2。大方县地貌类型复杂多变,地面零星破碎,山地、丘陵、盆地,洼地交错分布,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切割较深,最高海拔2325M,最低海拔720M,相对高差1605M。由于相对海拔悬殊。积温差异大,土壤类型多样,立体农业特点显著。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9全县地处高海拔低纬度地区,暖温带温润季风气候较为明显,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数13355小时,年平均气温118,最高315,最低93,年平均降水量11808MM,无霜期254天,年平均相对温度84。由于水热同季,适宜多种树木生长。全县土壤分为黄棕壤、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6个土类,各土类和亚类表现为地带性土壤、非地带土壤和耕作土壤交错分布。森林资源全县总面积350521KM2,其中林业用地1094518HM2,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383403HM2,疏林地71466HM2,灌木林地145267HM2,未成林造林地1540HM2,苗圃地10HM2,其它林地558882HM2,森林覆盖率325。2、社会经济情况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上游六冲河北岸,全县总面积350521KM2,辖36个乡镇,367个行政村,22个社区居委会,居住有汉、彝、白、仡佬等23个民族,总人口10128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302。农业人口9463万人,贫困人口981万人,粮食总产量3452万吨,农民人均粮食产量361KG,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62亿元,财政收入518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75元。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大方镇。全县各乡镇均通公路、大纳公路北接四川泸州、清毕公路、贵毕高等级公路横贯东西,交通十分方便,经过努力,电力、交通、通讯已实现村村通。四、项目区概况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10(一)项目乡概况理化乡位于大方县南部,距大方县城15公里。境内地质构造主要是二迭系和三迭系地层;地貌类型为高中山谷地地貌和高中山坡地地貌;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春秋相近,阴雨天气多,日照时数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具有高海拔、低纬度的高原山地气候特点,多年平均降雨1077毫米,年平均气温118,年平均日照数13355小时,无霜期250多天,年平均相对湿度84。土壤以黄壤为主,石灰土次之;原生植被已破坏,植被以华山松为主的人工林次生植被取代。全乡辖10个行政村142个村民组,土地总面积1311平方公里,总人口46279人。2007年粮食总产量13190吨,财政收入6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28元,人均粮食352公斤。全乡退耕还林人口共687户2600人,退耕面积176090亩(其中2002年12497亩,2004年5112亩)。根据大方县国土资源局2006年的大方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理化乡土地总面积1965966亩,其中农用地1595651亩,占全乡总面积的8116;建设用地83410亩,占全乡总面积的424;未利用地286905亩,占全乡总面积的1459。在农用地中,耕地937847亩,占农用地的5878;园地3829亩,占农用地的024;林地293266亩,占农用地的1838;牧草地102666亩,占农用地的643。在耕地中,水田14086亩;旱地923761亩,6度以内旱地7565亩,占旱地的819;615度旱地286849亩,占旱地的3105;1525度旱地495526亩,占旱地的5364;25度以上旱地65736亩,占旱地的712。在林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11地中,有林地58249亩,占林地的1986;灌木林地22989亩,占林地的7839;疏林地3152亩,占林地的107;未成林造林地1975亩,占林地的067。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理化乡土地垦殖率很高,林地面积相对较少且主要为灌木林地,植被较差,加之工程性缺水很严重,退耕还林区建设基本口粮田很有必要且任务十分艰巨。(二)项目村概况根据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请做好2009年基本口粮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大方县将2009年度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布置在理化乡的金鸡村、大塘村和偏坡村。项目村土地总面积500686亩,总户数3335户,总人口12021人,现有耕地总面积21726亩,其中水田2378亩,旱地214882亩(旱地中6度以内的耕地11643亩,615度的耕地47846亩,1525度的耕地124117亩,25度以上的耕地31276亩),人均耕地181亩,人均粮食30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378元。退耕还林人口共687户2600人(占3个村人口的2163),退耕面积17609亩(其中金鸡村2002年、2004年退耕还林共7894亩,大塘村2002年退耕还林246亩,偏坡村2002年、2004年退耕还林共7255亩),分别占3个村现有耕地面积的1253、245和1185。1、金鸡村金鸡村位于理化乡西部,境内地形复杂,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薄,肥力差,土质为酸性(PH值在5362之间),一般海拔在13301450米之间,村内无河流。全村土地总面积152777亩,辖22个村民组,共1361户4985人,耕地总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12面积63025亩,其中水田1678亩,旱地61347亩(6度以内的耕地4067亩,615度的耕地7513亩,1525度的耕地34415亩,25度以上的耕地15352亩),人均耕地126亩,人均粮食27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473元。退耕还林人口共194户776人,占全村人口的1557,退耕面积7894亩,其中2002年4874亩,2004年退耕还林共302亩;退耕面积占全村现有耕地面积的1253。2、大塘村大塘村位于理化乡东部,境内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地势相对平缓,土层较厚但肥力差,土质为酸性(PH值在5362之间),大部分耕地为缓坡耕地和山间谷地,一般海拔在13601500米之间,村内无河流山塘。全村土地总面积184707亩,辖10个村民组,共1011户3833人,耕地总面积93011亩,其中水田50亩,旱地92511亩(6度以内的耕地2716亩,615度的耕地2732亩,1525度的耕地58929亩,25度以上的耕地3546亩),人均耕地243亩,人均粮食35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367元。退耕还林人口共101户404人,占全村人口的1054,退耕面积246亩,其中2002年246亩;退耕面积占全村现有耕地面积的402。3、偏坡村偏坡村位于理化乡西部,境内地形复杂,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薄,肥力差,土质为酸性(PH值在5362之间),一般海拔在13301605米之间,村内无河流,有一座小(二)型的大岩洞水库座落在该村浪坝组。全村土地总面积163202亩,辖10个村民组,共963户3203人,耕地总面积61224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13亩,其中水田20亩,旱地61024亩(6度以内的耕地486亩,615度的耕地13013亩,1525度的耕地30773亩,25度以上的耕地12378亩),人均耕地191亩,人均粮食31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245元。退耕还林人口共392户1420人,占全村人口的4433,退耕面积7255亩,其中2002年12497亩,2004年退耕还林共5112亩;退耕面积占全村现有耕地面积的1185。(三)项目中心区概况大方县将2009年度退耕还林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涉及理化乡的3个村7个村民组,其中金鸡村3个村民组、大塘村2个村民组和偏坡村2个村民组。项目区总户数950户,总人口3800人,现有耕地总面积5384亩,其中615度的耕地1545亩,1525度的耕地3839亩;人均耕地142亩,人均粮食30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264元。项目核心区域面积4442亩,其中林地及其它用地1386亩,交通用地56亩,耕地3000亩;退耕还林人口共687户2600人,占项目区人口的6842;退耕面积17609亩,占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3271,其中金鸡村2002年、2004年退耕还林共7894亩,大塘村2002年退耕还林246亩,偏坡村2002年、2004年退耕还林共7255亩;退耕面积分别占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3969、2388和3068。退耕户现有耕地3638亩,退耕户人均现有耕地140亩,占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7130。1、金鸡村项目区金鸡村项目区位于理化乡西部,境内地形复杂,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薄,肥力差,土质为酸性(PH值在5362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14之间),一般海拔在14251600米之间。项目区涉及该村的金鸡、丫口和庆丰3个村民组,共314户1255人,现有耕地总面积1989亩,其中615度的耕地500亩,1525度的耕地1489亩;人均耕地158亩,人均粮食33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315元。项目核心区域面积1706亩,其中林地及其它用地338亩,交通用地18亩,耕地1350亩;退耕还林人口共194户776人,占项目区人口的6183;退耕面积7894亩,占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3969,其中2002年4872亩,2004年302亩;退耕户现有耕地1226亩,退耕户人均现有耕地158亩,占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6164。2、大塘村项目区大塘村项目区位于理化乡东部,境内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地势相对平缓,土层较厚但肥力差,土质为酸性(PH值在5362之间),大部分耕地为缓坡耕地和山间谷地,一般海拔在13671480米之间。项目区涉及该村的法戛和陇卧2个村民组,共167户668人,现有耕地总面积1030亩,其中615度的耕地100亩,1525度的耕地930亩;人均耕地154亩,人均粮食29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362元。项目核心区域面积1250亩,其中林地及其它用地528亩,交通用地17亩,耕地705亩;退耕还林人口共101户404人,占项目区人口的6048;退耕面积246亩,占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2388,其中2002年246亩;退耕户现有耕地622亩,退耕户人均现有耕地154亩,占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6038。3、偏坡村项目区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15偏坡村项目区位于理化乡西部,境内地形复杂,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薄,肥力差,土质为酸性(PH值在5362之间),一般海拔在12801420米之间。项目区涉及该村的中心和座落2个村民组,共469户1877人,现有耕地总面积2365亩,其中615度的耕地945亩,1525度的耕地1420亩;人均耕地126亩,人均粮食29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208元。项目核心区域面积1486亩,其中林地及其它用地520亩,交通用地21亩,耕地945亩;退耕还林人口共392户1420人,占项目区人口的7565;退耕面积7255亩,占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3068,其中2002年5163亩,2004年2092亩;退耕户现有耕地1790亩,退耕户人均现有耕地126亩,占项目区现有耕地面积的7569。(四)项目区选择的理由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大方县的实际和项目实施的要求,通过比选,最终确定了理化乡的两个行政村作为本项目的实施区,其理由可以简略归纳如下1、代表性强。理化是大方县退耕还林的主要实施地区之一,而本项目区的两个行政村是理化乡的退耕还林核心区,退耕还林所产生的后续问题在该区域表现强烈,在全县及贵州省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2、示范性好。由于本项目是试点项目,项目实施后有具有示范带动效应和推广效应。本区域离大方县城较近,且交通方便,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接受各方面的监督,使工程得到认真的实施;3、群众积极性高。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农民培养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实惠,而基本口粮田建设关系到农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16民的切身利益,农民在退耕还林工程中树立起来的积极性,可以很好地转移到本工程上来,这是项目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同时该区域的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使得农民的投工投劳有一定的资金保障。五、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关于“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止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的精神为指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紧紧围绕大方县退耕还林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建设基本口粮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结合水利水保设施建设和小流域治理,以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思路,以生态恢复、农村生态能源开发、小型水利工程及生态移民搬迁等工程措施的合理配置为手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靠大方县的资源优势,把基本农田建设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建设退耕还林地区稳产、高产的基本口粮田,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使广大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喀斯特山区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最终实现大方县的生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二)项目建设的基本原则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17坚持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的原则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努力把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坚持“五个结合”的原则建设基本口粮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继续推进重点区域退耕还林的同时认真搞好“五个结合”,解决好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上来。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确保退耕农户口粮基本自给;继续搞好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有效保护林草植被;积极推进生态移民,改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发展后续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圈养,扩大林草保护面积,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坚持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退耕还林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建设规划的等已有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考察和科学分析,科学规划,将工程措施、经济措施、管理措施结合起来,采用坡改梯、改良土地、农田水利、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等综合措施,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统一规划,科学配置。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来研究和协调退耕还林地区的人地关系,坚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优化为原则,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长期对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背离的局面,做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18到预防、治理、保护三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兼顾,行政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三到位。(三)项目建设的目标通过在退耕还林区实施坡改梯、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土保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结合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喀斯特水资源开发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工程,配合开展“山、水、林、田、路、草、沼”综合治理,提高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的生产能力、生活能力和科技能力,保证退耕地农户粮食基本自给,提高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实现基本口粮田建设与退耕还林相统一,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相协调。具体建设目标为在已退耕还林地区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前提下,选择理化乡的金鸡村、大塘村和偏坡村为项目实施区域,通过一年的项目实施,基本建成3000亩规模的稳产高产的基本口粮田,保证3800人的人均达到05亩以上基本口粮田的需求,从而确保退耕农户口粮基本自给,使退耕还林的效果持续、稳定地发挥出来,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切实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六、项目建设的基本内容及总体布置(一)项目总体布置原则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的科技问题多、难度大,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复杂的跨部门、跨行业的自然社会、技术经济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单靠某一项技术、某一种方法、某一项措施,难以成效,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原则,把工程措施、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19经济措施、管理措施结合起来,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统一规划设计、合理布置。综合性原则在布局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措施之前,要综合项目区内农业发展条件、经济结构类型、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趋势等因子,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综合布置工程措施;可持续发展原则布置工程措施要考虑区内社会经济发展及各种产业发展的持续性,使之成为一项长期的、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工程;因地制宜原则布置工程措施必须与建设区实际情况相符合,保证所布置工程对基本口粮田建设有效;系统性与科学性原则所布置工程措施和各种措施之间的搭配要具有科学性,使布置工程措施之间形成一个合理系统工程;实用性与前瞻性原则要考虑工程措施的实用性和超前性,使其布置的工程措施既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起到立竿见影作用,又不至于几年后感到过时。同时,在分析防治区原有规划及实施工程项目的基础上,与相关规划相结合,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措施进行布置。(二)项目建设的基本内容及规模根据各项措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考虑,合理确定建设措施的总体布局,按照轻重缓急,优先安排钱粮补助年限已到期和即将到期,面临缺钱缺粮的退耕农户,工程集中连片,措施综合配套。主要措施安排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3000亩。结合大方县的实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20际情况,拟实施坡耕地治理(坡改梯)120亩,土壤改良3000亩(其中,石灰改土800亩,绿肥综合利用2200亩),配套相应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小型蓄水保土工程(附图、表61)。1、农业工程(1)坡耕地治理工程石土埂坡改梯220亩。在金鸡村实施120亩,在大塘村实施100亩。(2)土壤改良工程共3000亩。在金鸡村实施1350亩,大塘村实施705亩,偏坡村实施945亩。石灰改土800亩,其中金鸡村实施400亩,大塘村实施100亩,偏坡村实施300亩;绿肥综合利用2200亩,其中金鸡村实施950亩,大塘村实施605亩,偏坡村实施645亩。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拦山沟修建拦山沟5公里。金鸡村3公里,大塘村2公里;(2)小型蓄水工程修建小水池92口。金鸡村修建45口,大塘村修建25口,偏坡村修建22口;(3)供水管网工程在偏坡村实施供水管网7046公里。3、田间道路工程修建田间道路6公里。其中金鸡村修建25公里,大塘村修建15公里,偏坡村修建2公里。表61工程规模及布局工程量工程类型单位数量工程布局备注坡耕地治理石埂坡改梯亩220金鸡村120亩,大塘村100亩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21石灰改土亩800金鸡村400亩,大塘村100亩,偏坡村300亩土壤改良绿肥综合利用亩2200金鸡村950亩,大塘村605亩,偏坡村645亩拦山沟公里5金鸡村3公里,大塘村2公里小水池口92金鸡村45口,大塘村25口,偏坡村22口新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供水管网公里7046偏坡村7046公里田间道路作业便道公里6金鸡村25公里,大塘村15公理,偏坡村2公里(三)项目建设总体布局根据项目区的工程建设内容总体情况进行布局,具体布置见总平面图。金鸡村项目区位于理化乡西面,海拔14251600M,相对高差175M,以山间谷地为主,多为旱地,靠自然降雨灌溉。该项目村为酸性土壤,土层较薄,肥力较差。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实施工程方案为1、坡耕地治理;2、土壤改良;3、修建拦山沟;4、蓄水保土工程;5、修建田间道路。具体建设内容包括1、坡耕地治理120亩;2、土壤改良1350亩;3、修建拦山沟5公里;4、修建小水池45口;5、修建田间道路25公里。大塘村项目区大塘村项目区,地势东高西低,地势相对平缓,一般海拔在13671480M之间,相对高差113M,以丘陵和山间谷地为主;基本上为酸性土壤,土层较厚,肥力较差。结合当地的雨水情况,提出实施工程方案为1、坡耕地治理;2、土壤改良;3、修建拦山沟;4、蓄水保土工程;5、修建田间道路。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22具体建设内容包括1、坡耕地治理100亩;2、土壤改良705亩;3、修建拦山沟3公里;4、修建小水池25口;5、修建田间道路15公里。偏坡村项目区大塘村项目区位于理化乡西部,地势东高西低,地势相对平缓,一般海拔在12801420M之间,相对高差60M,以丘陵和山间谷地为主;基本上为酸性土壤,土层较厚,肥力较差。结合当地的雨水情况,提出实施工程方案为1、土壤改良;2、供水管网工程;3、蓄水保土工程;4、修建田间道路。具体建设内容包括1、土壤改良945亩;2、供水管网647公里;3、修建小水池22口;5、修建田间道路2公里。七、项目工程设计技术方案根据项目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植被状况,以水、耕地、道路综合建设为前提,合理安排工程布局,技术方案科学可行。(一)坡改梯技术方案设计坡耕地治理设计和布局在1525度缓坡耕地上,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就地取石,相对集中边片,沿等高线布设,不打破土地承包界限,大湾就势,小湾取直,碎块取整,小块改大块,石坎高一般小于2M,顶宽0304M,边坡102,基础开挖在耕作层以下02M,土壤平整采用半挖半填,不打断土层,还原肥土,平整后的土面残留坡度小于5度,并配套作业便道和小水池。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23(二)土壤改良技术方案设计1、石灰改土据调查及县农业局提供,项目区土壤肥力差,土质为酸性,PH值在5362之间,在强酸性土壤中,作物生长发育不良,病害严重,效益下降。因此,对土壤酸化进行改良,是获得农作物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1)石灰改土作用中和酸性,消除AL3、FE2、MN2等的毒害。PH5以下的酸性土壤溶液,含有大量的能抑制植物生长的铝和锰,要使植物能正常生长,就需要施生石灰以中和有毒的AL3和MN2;石灰改良土壤酸性,可以提高PH值一个单位。增加土壤有效养分酸性土壤由于施用生石灰而提高土壤PH值,从而可以提高某些养料的有效性,增加土壤有效氮。酸性土壤PH值提高以后,常能加强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纤维分解细菌等的活动,从而增加土壤的有效氮。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促使土壤胶体凝聚,有利于土壤形成良好的结构。减少病害作物病害多数是由真菌引起的。酸性土壤有利真菌滋生,施生石灰,提高PH值,减少真菌的发生而增加有益微生物活动,可以减少病害。如施生石灰可以减轻番茄枯萎病、大白菜根肿病等。(2)石灰的施用方法和用量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24施用方法以撒施为好。具体做法在农作物秋收后,翻耕前将生石灰和有机肥分别撒施于田板,然后通过耕耙使生石灰和有机肥与土壤尽可能混匀。施用量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一般每亩用施用500700公斤石灰改良土壤酸化为宜,调节15CM酸性耕层土壤。施石灰注意不宜施用过量,避免降低肥力,破坏土壤结构;应均匀施用,避免局部碱性过大,影响作物生长;避免与种子或根系接触;石灰残效期23年,不需年年施用。2、绿肥综合利用选用良种余江大叶籽紫云英,种子采取一晒、二选、三泡、四拌、五裹的程序处理,紫云英播前需先晒种12天,然后用23盐水选种、擦种,再用清水或3040的人尿浸种1012小时后捞起晾干,随后再拌根瘤菌,最后用普钙或草木灰裹种,亩播种量15公斤不等,视土的肥力而定。紫云英鲜草既可以直接过腹(加米糠或麦麸)还田,又可以作青储饲料,还可以压青作绿肥,压青绿肥必须在水稻移栽前半月以上,使其充分腐烂。亩压青量6001500公斤为宜。基本技术要求为1种用绿肥包括分带种植绿肥和就地免耕压茬施用两个部分。头年89月分带套种撒播绿肥,幅宽80100厘米第二年玉米播种时,对绿肥实行就地免耕压茬施用。(2横坡聚垄按等高线方向起垄,一般垄底宽83100厘米,垄面宽5067厘米,沟宽83100厘米,垄高2027厘米。在起垄前先进行绿肥免耕压茬,施好有机肥和化肥后,再用牛工翻犁起垄,人工整细填平,并在沟中按一定距离设梯形幅,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25把沟变成若干个“小水窖”。(三)拦山沟工程技术方案设计根据当地实际需要,设置拦山沟,起到蓄水保水作用。利用天然山坡作为集雨坪,拦蓄地表径流,根据集雨面积和小水池位置进行布置,将丰水期多余雨水引入小水池中。设计中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4)进行设计。暴雨径流设计防御暴雨标准采用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拦截的集雨面积按经验公式F15V/W计算确定;拦山沟的过水断面,根据过水流量计算确定。拟建新修拦山沟10条5公里,设计水深035M,超高为025M,沟底宽040M,渠道断面040M060M;拦山沟比降根据地形设定,一般为1/600,拦山沟设计流量008M3/秒,平均流速03M/秒V6M/秒。沟底夯填厚010M碎石后,用C15砼浇筑沟底沟墙,厚010M。详见设计图。(1)金鸡村项目区拟建新修拦山沟7条共3公里,设计水深035M,超高为025M,沟底宽040M,渠道断面040M060M;拦山沟比降根据地形设定,一般为1/600,拦山沟设计流量008M3/秒,平均流速03M/秒V6M/秒。沟底夯填厚010M碎石后,用C15砼浇筑沟底沟墙,厚010M。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26(2)大塘村项目区拟建新修拦山沟3条共2公里,设计水深035M,超高为025M,沟底宽040M,渠道断面040M060M;拦山沟比降根据地形设定,一般为1/600,拦山沟设计流量008M3/秒,平均流速03M/秒V6M/秒。沟底夯填厚010M碎石后,用C15砼浇筑沟底沟墙,厚010M。(四)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方案设计根据供水分布及水源情况,采用自流管引方式分片解决的方案进行设计;即水库放水设施安装输水管引水兴建高位水池安装配水管引水小水池至旱地浇灌田间地块。本次在偏坡村的中心组和座落组实施旱地浇灌控制面积945亩。根据现有水资源情况,对于旱地灌溉每亩毛需水量按6M3考虑,每一次浇灌5天,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旱地浇灌总引用流量1227L/S,总日供水量116352M3,总年供水量4247万M3。水源及供水管网采用座落在偏坡村浪坝组的小(二)型大岩洞水库作为供水水源,水库坝顶高程150980M,兴利库容高程150580M,集雨面积115KM2,总库容3124万M3,兴利库容2464万M3,供水能力1260万M3,实测流量为3295L/S,调查最枯流量25L/S,设计引用流量1227L/S,水源稳定,水质、水量、水位满足供水需求。供水采用自流引水,水库放水设施至隧洞进口长265M,隧洞进口至隧洞出口长835M,总长1100M。按供水范围至主供水池设定位置布置配水管道线。经实测,输配水管道总长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277046KM。输水管道的设计流量按需水量计算考虑10的输水损耗,输水管道流量按24小时连续输水。输水管道中的管径、流速、水损及管材按水力学计算公式确定,各管段的水力计算根据流速修正系数后的管流通用公式HFKLV2/(C2R)计算流速修正系数K0852(10867/V)03糙率系数的取值为(PE管)N10013。局部水损按沿程水损HF的10计算。主输水管道水力计算情况见水力计算表输水管道水力计算管段管长(M)管内径(MM)流量(L/S)流速(M/S)水损(M)累计水损(M)起算高程(M)柱号或池顶高程(M)余水头(M)管型备注主输水管道A150508水库水源AB110015012270697997991505081495209钢管BC550655151555305610415050814251904钢管主供水池BD850807121425267606615050814251942钢管主供水池经计算结果主输水管道管径为D150MM、D80MM、D65MM,采用国标450MM焊接钢管;配水管道管径为D40MMD65MM塑管,采用国标PE80塑管。供水管网总长7046公里,其中,主输水管道长250公里(采用D150MM焊按钢管110公里,D80MM焊按钢管085公里,D65MM焊按钢管055公里);配水管道长4546公里(D65MMPE80塑管065公里,D50MMPE80塑管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28067公里,D40MMPE80塑管3226公里)。(五)水池工程技术方案设计在引水较困难的区域建小水池92个,总容积为2030M3,均为圆形,其中高位水池2个,小水池90个。高位水池按14小时调节计算水池容积,小水池按6小时调节计算水池容积。1金鸡村项目区水池方案根据需水要求配合拦山沟设置供水池45个,总容积900M3,单个溶积为20M3。小水池为圆型,水池在距土坎边沿35M处修建;池深16M,内半径2M。池底夯填厚01M碎石后,用C15砼浇筑,厚01M;池墙用C15砼现浇,厚04M;池盖为C20钢筋砼板梁,板厚01M,设盖板梁一根,宽020M,高04M。池顶设075075M进人孔。钢筋砼的配筋按水工钢筋砼结构中的有关公式计算。梁、板、池墙的钢筋按AGKM/RG0H0计算。2大塘村项目区水池方案根据需水要求配合拦山沟设置供水池25个,总容积500M3,单个溶积为20M3。小水池为圆型,水池在距土坎边沿35M处修建;池深16M,内半径2M。池底夯填厚01M碎石后,用C15砼浇筑,厚01M;池墙用C15砼现浇,厚04M;池盖为C20钢筋砼板梁,板厚01M,设盖板梁一根,宽020M,高04M。池顶设075075M进人孔。钢筋砼的配筋按水工钢筋砼结构中的有关公式计算。梁、板、池墙的钢筋按AGKM/RG0H0计算。3偏坡村项目区水池方案根据需水要求设置供水池22个,总容积630M3,其中,设高位水池2个,单个溶积为115M3;在田间地块布置小水池20个,单个溶积为20M3。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页29(1)高位水池选适合高度土坎,水池在距土坎边沿35M处修建;池深3M,内半径35M。池底夯填厚015M碎石后,用C15砼浇筑,厚015M;池盖为C20钢筋砼板梁,板厚01M,设盖板梁一根,宽025M,高05M。池顶设075075M进人孔;池墙用C20钢筋砼现浇,厚020M。每座水池在进人孔处设钢爬梯一架,以方便进出水池。钢筋砼的配筋按水工钢筋砼结构中的有关公式计算。梁、板、池墙的钢筋按AGKM/RG0H0计算。(2)小水池为圆型,水池在距土坎边沿35M处修建;池深16M,内半径2M。池底夯填厚01M碎石后,用C15砼浇筑,厚01M;池墙用C15砼现浇,厚04M;池盖为C20钢筋砼板梁,板厚01M,设盖板梁一根,宽020M,高0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