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重庆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化学纤维_第1页
附件1--重庆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化学纤维_第2页
附件1--重庆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化学纤维_第3页
附件1--重庆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化学纤维_第4页
附件1--重庆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化学纤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1重庆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_化学纤维附件1重庆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实验区名称基于材料类专业ACD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区负责人杨明波学校名称重庆理工大学主管部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申报日期2011415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制二一一年一月填写要求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2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3规范填写”实验区名称”,命名应突出其独特性,避免命名过于宽泛,如”中国语言文学系”、”电子工程学院”等避免使用抽象名称命名实验区,如”艺术教育”等4“所属类别”填写艺术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跨学科门类申报跨学科门类项目,请注明具体所跨学科名称5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1、实验区基本情况实验区名称基于材料类专业ACD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所属类别工学建立时间2005年9月实验区负责人姓名杨明波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713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教授/副院长联系电子邮箱YANGMINGBOCQUTEDUCN传真02362563173通信地址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邮编400054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基于材料类专业ACD应用性、交叉性和发展性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依托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类专业进行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类专业是重庆理工大学成立较早的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之一,主要包括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焊接技术与工程四个专业学校材料类专业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重庆工业管理学院的塑性成型工艺及设备和热加工工艺及设备专业1999年为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组建了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此后又分别于2001年、2007年和2010年分别组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基于材料类专业ACD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学生创新素质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大力改革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专业交叉融合,实现了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宽口径培养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形成了厚基础、宽专业、研究型和工程型并重的特色形成了严格的教学管理与评估体系,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效果优异在构筑学生知识新结构,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建设了包括1名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重庆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1名国家模范教师等在内的优秀师资队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为100近年来,通过多方筹资,加强了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重庆市重点学科和1个校级重点学科、3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或工程中心的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学科基地,依托其构建了“大学生走进科研实践”、”创新实验室科学研究“、”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三位一体的教育载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的相互结合,为大学生”教科产”早期结合提供了平台,强化了大学生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承担了一批与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改革的教改项目,对基于材料专业ACD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三位一体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工程材料、材料成形原理、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获重庆市精品课程,材料主干课程教学团队获重庆市高校优秀教学团队近5年来,本科生获国家、省、校级奖励10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初步形成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相互促进,”教科产”早期结合,重学科交叉融合、师资建设和学科平台建设、重创新和素质教育,面向科学前沿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2、指导思想2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虽然材料的使用和研究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真正将”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和教育还仅始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从借鉴原苏联模式进行严格的专业教育,到逐渐学习欧美系统的学科教育并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材料教育模式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已有144所高校设有材料类专业,涵盖的专业和/或专业方向领域有硅酸盐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建筑材料、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钢铁冶金、有色冶金、粉末冶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腐蚀与防护、水泥、玻璃、陶瓷、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化工、塑料工程、橡胶工程、化学纤维、复合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将上述20余个专业和/或专业领域合并为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6个专业,并同时在一级学科专业目录材料科学与工程下进行招生如上所述,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共包含20余个专业和/或专业方向领域,如果仅按照一级学科设置培养方案,则很难体现各个专业和/或专业方向领域的特点,培养质量很难保证考虑到材料专业具有应用性、交叉性和发展性强的特点,在制定材料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时,应密切联系上述三个特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更新,使人才培养方案更能符合材料学科的上述特点和发展规律以本实验区现有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焊接技术与工程4个材料类专业为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主要注重材料专业的应用性,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注重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而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表面工程与腐蚀防护专业方向则主要体现材料的交叉性和发展性,更注重物理、化学、材料学科的交叉和理工结合,强调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则主要体现材料的应用性和交叉性,强调材料与机电、控制类专业的结合从上述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特点及其对知识结构的要求,有必要有针对性的对材料类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材料学科发展的上述应用性、交叉性和发展性特征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即在充分考虑到材料的上述”ACD”三性特征,有针对性的对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相应调整,使其体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特点和深度,既满足所有材料类专业对厚基础和宽口径的要求,又突出了材料类专业各个不同专业和/或专业方向的特征,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广”与”深”的矛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定位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定位,在于充分利用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科及专业优势,以重庆市材料加工工程重点学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国家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重庆市特色专业、材料主干课程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教育部汽车零部件检测及制造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轻合金工程中心表面工程分中心、重庆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模具C3P中心等学科与专业平台为支撑,结合材料类专业具有的应用性、交叉性和发展性特点,探索材料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解决目前困扰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既实现所有材料类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厚基础和宽口径这一共性要求,又能体现出不同专业和/或专业方向的特点和知识深度实验区的建设将为探索新时期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经验,为我国其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供示范和辐射作用22理论研究社会调研以及对本领域人才培养的独特认识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当今世界,科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是知识爆炸现象加剧,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理论和新应用,把人类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科学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加强,各种新型科学、边缘科学,综合了传统的各类专业知识,研究人员必须以多学科的多种方法进行立体研究在这样的客观形势下,未来社会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是具备坚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础和材料类专业基础,拥有实践能力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及敢为人先的探索、拼搏精神和练达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确定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遵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律我国原有的本科教育基本上采用前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一度适应了计划经济时代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在创建创新型大学的过程中,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我国材料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理工科高校一般都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具有培养各级各类材料专业人才的学校有430余家,具有本科以上培养资质的学校达150余所,其中有48所大学和科研院所拥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虽然材料类专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我国材料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并不成熟目前国内高校和其他培养单位普遍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对学生进行招生,而在二级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因此在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中如何在保持重基础、宽口径、体现一级学科专业广度的同时,又能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体现二级学科的专业深度和特色,是困扰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一大问题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又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首先,材料学科和/或专业是一门有着强烈应用背景、把应用作为驱动力的学科由于材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渗透到各行业,许多领域都与材料制备、性质、应用等密切相关,使得材料成为机械、电子、化工、建筑、能源、生物、冶金、交通运输、信息科技等行业的基础,并与这些相关学科交叉发展同时,现代材料科学技术发展的另一特征是新材料的研发和新兴学科不断涌现,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体现出发展的特质如何在材料类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到上述材料学科的特性也是材料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本实验区建设就是在考虑到材料类专业具有的应用性、交叉性和发展性的基础之上,对本实验区内目前拥有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焊接技术与工程4个材料类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革,使得培养方案的制定既体现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培养要求的重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又体现出各专业不同的专业特色和深度试验区建设将依托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的学科优势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着力对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调整,革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力度,建立新的人才创新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兴趣的引导,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和能力,为其他高校材料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积累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实验区教师近5年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47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下序号项目名称项目来源完成人及排名时间1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课程优秀教材及辅助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建设和推广应用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黄虹2008年9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与发展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李又兵2008年10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作用与实践研究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彭成允2008年11西部普通工科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类双语教学改革与创新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曾荣昌2009年12重庆市高等学校理工农林医类本科毕业设计规范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邓明2009年13地方高校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黄伟九2010年14高等学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周志明2010年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等实验区教师近5年发表与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67篇,教材和著作23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如下序号论文名称刊名或出版社作者时间1与材料类专业实验课独立开设相适应的实验室建设浅谈实验室管理与研究杨明波2006年2坚持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三结合”促进特色学科建设重庆工学院学报黄伟九2006年3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罗静2006年4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验技术与管理杨明波2007年5高校材料专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思考实验室管理与研究杨明波2006年6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与对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叶宏2007年7高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重庆工学院学报彭成允2007年8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措施与成效重庆工学院学报杨明波2008年9案例教学法在冲压模具设计教学中的应用重庆工学院学报李小平2008年10新时期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吕琳2008年11以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为核心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咨询叶宏2008年12基于材料科学和材料加工有机结合的新型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杨明波2008年13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杨明波2008年14工科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科技资讯胡红军2008年15建一专多能教师队伍探全开放实验教学新模式重庆工学院学报杨有利2008年16基于开放式教学方法提高材料学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重庆工学院学报曾荣昌2008年17模具方向开放创新的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初探中国科技教育陈元芳2009年18浅谈重庆市设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战略意义中国教育教学杂志李又兵2009年19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探讨中国教育教学杂志李又兵2009年20地方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新专业特色建设探讨高校教育研究李又兵2009年21地方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运行保障机制探讨实验科学与技术邓明2009年22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撰写常见问题分析科学咨询田中青2009年23工科院校实习/科研/就业基地一体化机制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吕琳2010年24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国冶金教育田中青2010年3、培养方案31培养目标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和探索,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需求,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科研创新素质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厚基础、宽口径”为指导,强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广度和深度的结合,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知识面,又具有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从事设计、研发、制备、加工、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加强科学及人文素养培养,使学生具备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个性,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优秀32方案设计及可行性321方案设计1基于材料专业ACD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基于材料专业应用性、交叉性和发展性强的这些特点,充分考虑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各材料专业和/或专业方向的特点以及本实验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或专业方向的设置和办学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表1材料类专业和/或专业方向特色及相应培养方案的调整材料类专业和/或专业方向名称学科专业特色相应培养方案的调整1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体现材料的应用性注重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材料科学与工程2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体现材料的交叉性和发展性注重物理、化学、材料学科的交叉和理工结合,强调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加大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力度、通过创新性实验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1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2焊接技术与工程主要体现材料的应用性和交叉性强调材料与机电、控制类专业的结合增加机电及控制类选修课程的比例,实践、实习环节增加与机械、机电行业的联系学生自由分流选择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去向,在实验区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学生在进行完校级平台课学习之后可以自由进行专业选择在专业教育方面,为体现材料类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设置了材料类专业的模块课同时为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由发展的需要,广泛开设选修课和任选课,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改革教学方法和人才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为专业培养目标,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积极采用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法以及教学与实践联动的教学方式,加大双语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水平教师授课过程中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鼓励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加大多媒体教学力度,并有意识的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前沿问题、企业的最新发展技术需求和教师的前沿科研成果等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另外,在基本试卷考试基础之上,尝试口试、论文撰写和科技竞赛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手段,进一步探索考试方法改革,积极推动试题库建设,鼓励考试手段改革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制定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加强实验内容的改革和硬件建设,提升综合设计性、工程实践性和科研创新性实验的比例与此同时,发挥学科优势,开放和共享教育部汽车零部件检测及制造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轻合金工程中心表面工程分中心、重庆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模具C3P中心等科研平台,为学生的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势资源和良好平台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以及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并将其作为考核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强化校企合作,扩大国际交流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一线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加大与国内知名企业的合作,建立学生到部分企业实习、锻炼和进行合作交流的机会积极派遣部分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强、学业突出的学生到国外知名大学访问、深造,并接受部分国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如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322可行性分析优秀的师资队伍本实验区拥有一支年龄、知识和学科结构合理,思想素质好,对教学工作有着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中拥有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才1人,重庆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国家模范教师1人、重庆市模范教师2人职称结构方面,实验区拥有教授22人,副教授23人,讲师21人,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为70,中级职称比例为30教师中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56人,占教师总数的85,17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比例为26教师中35岁以下6人,占教师比例为103555的57人,占教师比例为8655岁以上3人,占4实验区教师专业背景涵盖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成形加工、性能检测等,教师知识结构能够满足本实验区的建设和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验区大部分教师都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所、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名牌大学,拥有良好的学缘结构坚实的学科基础作为创新实验区的学科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重庆理工大学传统的优势学科之一,也是学校最新确立的第一层次发展的重点学科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材料工程领域硕士点1个目前拥有4个本科专业,1个重庆市重点学科,1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重庆市特色专业,形成了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和本科教育等多层次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材料加工工程2001年被评为重庆市重点学科,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2009年获国家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8年获重庆市特色专业目前依托本学科建设起了教育部汽车零部件检测及制造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轻合金工程中心表面工程分中心、重庆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模具C3P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良好的学科平台和科学实践教学环境对实验区材料类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科学的培养方案由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包含专业领域范围广,如按照一级学科大类专业对学生进行培养,很难保证专业特色和培养质量与此同时,结合材料类专业具有的应用性、交叉性、发展性特点,针对本实验区目前拥有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焊接技术与工程4个专业的各自特点,相应调整了各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使新的培养方案更符合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规律为体现材料类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设置了专业模块课和专业必修课,而通过选修课和任选课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与此同时,结合各专业方向的就业情况,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由地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又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和公正健全的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区与中国东风汽车集团公司、嘉陵集团公司、重庆建设集团公司、铁马工业集团、东方锅炉有限公司、西南铝业集团、重庆长安集团、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重庆四维瓷业有限公司、重庆川仪集团等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与这些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上述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力的出尽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优秀的生源质量材料类专业作为重庆理工大学的优势和特色专业,近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校各学院专业的前列,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学习风气吸引了大量重庆市内外的学子到我院各专业学习和深造近年来,实验区本科生第一志愿报考比例逐年升高,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生源质量4、保障体系41师资队伍411师资队伍结构本实验区现有教师66人,其中拥有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才1人,重庆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国家模范教师1人、重庆市模范教师2人职称结构方面,实验区拥有教授22人,副教授23人,讲师21人,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为70,中级职称比例为30教师中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56人,占教师总数的85,17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比例为26教师中35岁以下6人,占教师比例为103555的57人,占教师比例为8655岁以上3人,占4实验区教师专业背景涵盖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成形加工、性能检测等,教师知识结构能够满足本实验区的建设和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验区大部分教师都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所、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名牌大学,并在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日本东北大学以及韩国的高校等学习和深造过,拥有良好的学缘结构与此同时,还与美国、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关系,具有广泛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基础412主要的专职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专业技术职务学科专业承担的教学工作杨明波男1971年3月博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黄伟九男1969年2月博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邓明男1960年8月硕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杜长华男1956年3月学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黄虹女1956年12月学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夏华男1960年12月硕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彭成允女1961年6月学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张驰男1964年7月硕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叶宏女1963年9月硕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陈元芳女1968年9月硕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陈方女1958年8月学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黄福祥男1964年1月博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李又兵男1974年1月博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程里男1962年11月学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田中青男1973年8月博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吴玮女1970年3月硕士教授级高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代兵男1971年12月硕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李晖男1972年5月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伍光凤女1973年5月硕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胡建军男1974年5月硕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李小平男1968年4月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吕琳女1968年4月硕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周志明男1976年12月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刘成龙男1976年8月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许惠斌男1971年8月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孟范成男1977年11月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王选伦男1976年10月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张春艳女1974年1月硕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胡红军男1976年9月博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罗静女1974年3月硕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张微女1978年9月硕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李春天男1975年2月学士高级实验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焊接技术与工程”相关专业实验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王振林男1968年7月硕士高级实验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实验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库美芳女1967年10月学士高级实验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相关专业实验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杨惠女1970年11月学士高级实验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实验课程及指导毕业设计413主要的兼职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专业技术职务学科专业承担的教学工作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及岗位张津女1963年11月博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指导毕业设计表面工程/北京科技大学肖峰男1970年11月博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指导毕业设计材料焊接/重庆市科委曾荣昌男1964年5月博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指导毕业设计腐蚀与防护/山东科技大学胡亚民男1943年9月硕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指导毕业设计金属锻压/中国兵器工业59研究所詹捷男1957年1月硕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指导毕业设计材料加工/汽车摩托车零部件检测及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许洪斌男1967年9月博士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指导毕业设计材料加工/重庆市教委范培耕男1964年11月硕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课程”电镀工艺学”及指导毕业设计金属材料/重庆科技学院韦志锋男1963年10月学士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指导毕业设计金属材料/重庆市科技学院李忠盛男1975年8月博士副研究员材料科学与工程指导毕业设计金属材料/中国兵器工业59研究所万军男1969年12月学士高工材料科学与工程指导毕业设计材料加工/重庆建设摩托车集团公司重庆市三等奖2008年曾荣昌3现代信息环境下理工类本、硕、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重庆市三等奖2008年肖锋4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重庆理工大学一等奖2008年杨明波5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国家特色专业2009年邓明6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重庆市特色专业2008年杨明波7材料主干课程教学团队重庆市高校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杨明波8工程材料重庆市精品课程2005年叶宏9材料成型技术基础重庆市精品课程2006年邓明10材料成型原理重庆市精品课程2007年张弛11材料科学基础重庆市精品课程2008年杨明波近5年承担的主要教改项目近5年实验区成员共主持各级各类教改项47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下序号项目名称项目来源完成人及排名时间1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杨明波2007年2地方工科院校材料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造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叶宏2007年3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品牌与特色建设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夏华2007年4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陈元芳2007年5重庆地方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运行保障机制研究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邓明2007年6基于网络信息的大学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新型模式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肖锋2007年7普通本科院校材料类专业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张津2007年8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优秀教材及辅助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建设和推广应用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黄虹2008年9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与发展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李又兵2008年10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作用与实践研究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彭成允2008年11西部普通工科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类双语教学改革与创新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曾荣昌2009年12重庆市高等学校理工农林医类本科毕业设计规范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邓明2009年13地方高校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黄伟九2010年14高等学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周志明2010年近5年获得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近5年实验区成员获得的主要科技成果奖共计13项序号项目名称等级时间主要完成人1绿色润滑剂的摩擦学设计理论及应用基础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黄伟九2熔融镍基合金热物性的精密测定方法与基础理论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2006肖锋3高精度原子力显微镜AFMIPC208B型机的研制及应用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詹捷4兆瓦级风力发电增速齿轮箱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许洪斌5单管坯挤出多型腔吹塑成型技术研究与应用重庆市技术发明三等奖2007黄虹6摩托车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许洪斌7精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邓明8风力发电专用齿轮箱成套技术及产业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许洪斌9镁合金腐蚀、疲劳机理与腐蚀防护应用基础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2010曾荣昌10机电产品零部件再制造技术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0詹捷罗静11高锌耐热变形镁合金的基础研究重庆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杨明波12高品质镁合金的集成和循环应用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0杨明波13电子软钎焊料合金的制备工艺教育部优秀专利二等奖2010杜长华近5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近5年实验区成员共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70项,以及一大批横向科研项目、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其中,详细目录清单如下年份项目名称主持人下达或委托项目单位2010基于纳米/超细晶结构的新型陶瓷刀具材料制备及其摩擦学研究黄伟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0机械搅拌强迫半固态合金与SICP/AL触变连接机理研究许惠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8齿轮表面非晶化工艺与性能研究许洪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0吸附蛋白/腐蚀产物层生成行为对镁合金腐蚀降解的阻滞作用刘成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8超高强镁合金研发杨明波国家科技部2008电子无铅焊料清洁生产新技术及产业化研究杜长华国家科技部2006新型环保型贵/廉金属复合材料黄福祥国家科技部2007近海型风电机组齿轮箱研制及产业化许洪斌国家科技部2009机车任意轮廓易磨损件的自动堆焊机研制与创新能力建设许惠斌国家科技部200925MW风电机组齿轮箱研制及产业化许洪斌国家科技部2006摩擦学与润滑材料黄伟九教育部2008压力振动场控制聚烯烃注塑试样结构性能研究李又兵教育部2009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曾荣昌教育部2009大型铸锻件成形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陈元芳重庆市科委2005摩托车缸体数控钻铣复合加工机床研制詹捷重庆市科委2008基于触媒激励的润滑剂生物降解促进介质及其相关润滑化学研究黄伟九重庆市科委2008模具表面电子束加工工艺及性能研究陈元芳重庆市科委2008冲击式水轮机转轮整体制造关键技术研究詹捷重庆市科委20071525MW风电机组传动链主要零部件研制及产业化许洪斌重庆市科委2006绿色电子软钎焊料改性机理及工艺研究杜长华重庆市科委2007低塑性高厚度零件曲线轮廓的对挤精冲成形研究邓明重庆市科委2005高强度钢板冲压回弹及复杂成形件冲压关键技术研究彭成允重庆市科委2007磷酸盐转化膜防护涂层在镁合金上的应用研究曾荣昌重庆市科委2005型腔模具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詹捷重庆市科委2009新型高性能银基全金及复合材料开发及其制备技术黄福祥重庆市科委2010氧化锶熔体热还原制备MGSR中间合金的关键技术研究李晖重庆市科委2010难加工板材精密轮廓零件的闭式挤精冲成形研究及应用吕琳重庆市科委2010基于高强度钢的变拉延筋固体颗粒介质板料成形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彭成允重庆市科委2009新型超轻镁锂合金材料及其加工技术研究杨明波重庆市科委2008MGCA合金及其耐蚀涂层研究曾荣昌重庆市科委2008塑料工业制件挤出吹塑成型关键技术研究黄虹重庆市科委2008汽车发动机缸体双金属曲轴孔数控精密镗珩复合加工机床的研制夏华重庆市科委2010聚合物注塑结晶形态逐层演变控制研究代兵重庆市科委2010镁合金特种新型大塑性变形技术的基础研究胡红军重庆市科委2010仿生和生物相容的新型电活性聚合物驱动器的研究王选伦重庆市科委2010生物医用镁合金表面梯度类磷灰石涂层的制备和研究张春艳重庆市科委2010快速凝固/粉末冶金MGZN系镁合金的耐热性能及其微观机理研究周涛重庆市科委2007镁合金连铸坯凝固偏析的数学模型及模拟技术研究胡红军重庆市科委2006基于可控变形电子束的材料表面精整加工性能研究胡建军重庆市科委2006镁合金等温精密体积成形技术基础研究胡亚民重庆市科委2006复合拉伸流场挤出自增强聚烯烃片材的研究李又兵重庆市科委2006铌基复合钙钛矿微波介质陶瓷的介电机理与新材料探索田中青重庆市科委2007镁合金消失模铸造成形技术的基础研究杨明波重庆市科委2006镁合金电子束焊接基础研究叶宏重庆市科委2008蛋白质对AZ91D镁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机制刘成龙重庆市科委2009超细晶纳米氧化铝陶瓷快速制备与生物环境下磨损特性研究孟范成重庆市科委2006基于精冲的流动控制复合成形基础研究邓明重庆市教委2006贵/廉金属复合材料界面特性研究黄福祥重庆市教委2006热塑性树脂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挤出吹塑成型技术研究黄虹重庆市教委2006钢管无凹模冲孔工艺及模具研究彭成允重庆市教委2006模具电化学热处理表面强化技术研究詹捷重庆市教委2007模具钢电子束表面工程工艺特性研究陈元芳重庆市教委2006化学复合镀层对镁合金耐蚀耐磨性能力的影响研究黄伟九重庆市教委2007汽车摩托车覆盖件冲压成形工艺辅助面确定方法研究李小平重庆市教委2007液态镍基合金表面张力的精确测定及其与陶瓷材料的润湿性研究肖锋重庆市教委2008CUCR合金触头材料的选择性强化研究周志明重庆市教委2010随机载荷条件下齿轮传动疲劳寿命的研究胡建军重庆市教委2009微量稀土元素对银铜镍合金微观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黄福祥重庆市教委2008蛋白质作用下镁合金的腐蚀行为研究刘成龙重庆市教委2008闭式挤精冲工艺及模具参数优化吕琳重庆市教委2010镁合金真空电子束焊接的匙孔深熔效应及其数值模拟研究罗怡重庆市教委2010纳米硅灰石粒子改性增强聚乳酸/硅灰石生物医用复合材料的研究徐梁重庆市教委2009含SC新型耐热镁合金开发的基础研究杨明波重庆市教委2010镁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涂层的制备及生长机理研究张春艳重庆市教委2007基于耐蚀耐磨协同效应的镁合金化学复合镀涂层研究黄伟九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08新型银铜镍稀土合金及其复合材料黄福祥重庆市经委2008发动机新型气门常开机构李小平重庆市经委2008建设牌JS125GY5越野车彭成允重庆市经委2008汽车缸体曲轴孔数控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詹捷重庆市经委2006摩托车零部件模具设计系统KBE软件开发及应用许洪斌重庆市信息产业局近5年编写的代表性教材实验区教师近5年编写了教材和著作23部,详细目录清单如下序号教材名称编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1实用模具设计简明手册邓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01月2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曾荣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05月3楔块模图册夏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01月4冲压成形工艺及模具邓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01月5材料加工实验教程夏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07月6金属粉末注射成形技术张驰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09月7锻工速成与提高程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10月8金属材料实验基础杨明波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01月9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杨明波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01月10电子微连接技术与材料杜长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02月11材料工程基础杨明波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02月12ANSYS100材料工程有限元分析实例教程胡红军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04月13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胡亚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05月14压铸成形工艺及模具陈元芳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05月15摆动辗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胡亚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06月16锻造工艺过程及模具设计胡亚民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年06月17塑料成型加工与模具黄虹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12月18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叶宏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01月19冲压工识图彭成允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01月20金属塑性成形理论张驰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年02月21模具制造技术吕琳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04月22简明冲模图册李小平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08月近5年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发表学术论文440余篇和获得国家授权专利60项,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共168篇部分代表作如下序号论文题目第1作者刊名或出版社发表时间1EFFECTSOFMINORSR,SNANDSCONASCASTMICROSTRUCTUREANDMECHANICALPROPERTIESOFZA84MAGNESIUMALLOY杨明波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0年1月2EFFECTSOFSNADDITIONONASCASTMICROSTRUCTURE,MECHANICALPROPERTIESANDCASTINGFLUIDITYOFZA84MAGNESIUMALLOY杨明波MATERIALS实践教学分别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教育部汽车零部件检测及制造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轻合金工程中心表面工程分中心、重庆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模具C3P中心以及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本实验区专业实验室情况如下实验室名称实验室面积实验室人员配备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值、CNKI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EBSCO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近20个中外电子文献数据库,形成了以电子文献与纸质文献相结合、网络资源与本地资源相配套、电子信息类文献十分丰富为特色,涵盖电子、机械、材料、管理、数理科学等以及其他社会科学文献协调发展的馆藏体系数字化图书馆全面实现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电子阅览室有100余台微机供读者免费使用,读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进行信息检索、文献传递、读者借阅信息查询和网上咨询解答等图书馆的网上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全天24小时开放本实验区专业图书资料情况类别合计校图书馆院图书馆实验区藏书量中文50584500592外文00588005850004实验区期刊拥有量中文997825外文221410长期订购的主要专业期刊和重要图书举例金属学报19862011铸造19862011材料研究学报19842011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19882011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862011铸造技术19852011复合材料学报19872011锻压技术19922011中国机械工程19952011模具技术19862011机械工程学报19922011高分子学报19862011材料工程19852011功能材料19862011材料热处理学报19922011焊接19972011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62011热加工工艺20002011材料科学与工艺20012011材料导报20002011材料科学与技术19922011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942011中国稀土学报20002011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02011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A20082011JOURNALOFALLOYSANDCOMPOUNDS20082011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20082011JOURNALOFMATERIALSPROCESSINGTECHNOLOGY20092011MATERIALSSCIENCEANDTECHNOLOGY20072011MATERIALSCHEMISTRYANDPHYSICS20102011MATERIALS这些文件和管理制度的制定体现了教学管理制度在不断地完善,从而确保教学工作有序规范地进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3、制订了专业分流方案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措施根据ACD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制订按学科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实施方案,从组织领导机构、分流的原则、分流的模式、分流的依据、分流的条件、分流的程序与办法等几个方面制订分流方案同时制订学生量化综合考评办法,为学生专业分流提供重要依据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还有一个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环节及其重要,即根据毕业学生到企业以后的工作情况反馈,依据企业需求重组课程,建立相应的课程标准,建立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分析研究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冲突之处,寻求整合双方的结合点,改革学校原有的管理模式,引进企业文化,建立适应企业运作的新的管理运行机制,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长,真正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例如本实验区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