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读本古诗文选校本教材_第1页
初中课外读本古诗文选校本教材_第2页
初中课外读本古诗文选校本教材_第3页
初中课外读本古诗文选校本教材_第4页
初中课外读本古诗文选校本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文练习及选读说明本初一上学期课外古诗文练习及选读为课外古诗文练习及选读系列之一,其中选文内容主要取自同步学习、配套练习以及与语文课本相呼应的语文课外读本,注释,翻译,赏析等相关资料,主要下载自网上。标题中所谓“练习”主要指同步学习、配套练习上部分篇目中设计的题目,因同学须在老师要求下择机完成,所以,该辑录中不再重置。对上述三种读物中的个别文言文片段(如劝学),本辑录在选译时,尝试作了全文收录,并进行详细解译,希望同学尽力“窥全豹而知一斑”,同时也给不同层次的同学提供更多的鉴赏选择惟愿不要增加负担。另外,笔者在文言文释词解句,鉴赏评析等方面,也对文言文知识,文体知识,文化常识,作品鉴赏视角等,相机简介,有所延展,初衷如右,不再赘述。笔者辑录这些古诗文的目的是帮助同学全面理解相关选文的内容,高效准确的完成作业练习。那么,如何使用课外古诗文练习及选读既是“课外”,自然就无需熟读成诵,但是,倘若单单是把它当作寻找答案的资料库,那无疑也是不妥当的。笔者以为,对其中的任何篇什,都至少要读三五遍,或曰,至少要读到朗朗上口,不磕不绊,在此过程中,不断结合译注,对内容进行了解、理解,乃至领会文法,把握主旨。在具体使用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把本“辑录”作为一本独立的课外读物,如上所言,予以自学,并不涉及具体的练习题目,此之谓“初学”,二是用于帮助完成课堂布置的课外阅读练习。这其中,又可能有两种使用方式一者同学在完成练习遇到问题时,可及时快捷的来此找到解决办法,二者是借助此辑录再次全面重温,深化理解相关选文内容,然后完成相关练习题目此之谓“再学”(倘因此对某些诗文感兴趣,自己又去自觉赏读,那就是“学而不厌”了)。总之,要极力避免为完成而完成,食而不化,甚至直接抄袭答案。此其一;其二,则是希望使之真正起到扩大阅读量,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诗文语感,提升语文修养的作用。自古至今,文言诗文的学习,讲究的就是大量的熟读成诵,长期的反刍消化,如此方可使自己汲取思想营养,促进心智发展,运用于工作生活,最终“文质彬彬”起来,急功近利的想法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哦。因首作尝试,加之时间仓促,体例结构,内容观点等,缺点错误、疏漏不当之处,敬请同学及方家批评指正。(20131226)课外古诗文选读一、出自同步学习1、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同步19页)【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11)与君先人伯阳(12)有师资之尊(13),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14)也。”元礼及宾客莫(15)不奇(16)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17)语(18)之,韪曰“小时了了(19),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20)踧踖CJ(21)。【注释】孔融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建安元年(196),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疏。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诣前往,到。清称有清高的名声。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乃通才(予以)通报。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仆我,谦称。先君,死去的祖先。仲尼孔子,字为“仲尼”。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访您的祖先伯阳为师。先君,死去的祖先。师资,老师。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说“有师资之尊”。奕(Y)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莫无。奇对感到奇怪语名词。话。语动词。告诉,说。小时了了(LNGL)小时聪明。了了聪明,有智慧。大非常。踧踖(CJ)局促不安。【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上去后,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很是局促不安。2、陈元方答袁公(同步19页)【原文】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政事)【注释】、候拜访,问候。、履行实践,做。、绥安,安抚。、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侯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等称呼、师学习。、尝曾经。、卿客气,亲热的称呼、法效法,仿效。、称称赞,赞不绝口、周公文中周武王的弟弟、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谦词)。君(对他的尊称,谦词【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鉴赏】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元方,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3、劝学节选(同步(80页)(黑体字为本练习节选部分)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左应为“车”,原字已废除)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罗嗦;浮躁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注音】木直中(ZHNG绳其曲(Q)中(ZHNG)规輮(RU)槁(GO暴P就砺(L)参(CN省XNG知(ZH)明须臾(Y跂(Q)假舟楫者假JI楫(J)生(XNG非异也跬(KU步骐骥(QJ驽(N马十驾锲(QI而舍之金石可镂(LU螯(O蛇鳝(SHN)朽(XI)假舆(Y)善假(JI)于物朽木不折(ZHE,二声)爪(ZHAO,三声)牙【字义】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2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于从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于比。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6輮以为轮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以把。为当作。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9挺直。10受绳用墨线量过。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15须臾片刻,一会儿。16跂踮起脚后跟站着。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19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20彰清楚。21假借助,利用。舆车。22利足脚步快。致达到。23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24绝横渡。25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26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27兴起。28焉于之,在那里。29渊深水。30蛟一种似龙的生物。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而,表因果关系。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33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34骐骥骏马,千里马。35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37锲用刀雕刻。38金石可镂金金属。石石头。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39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40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这两说高中课本中没有提到)41螯螃蟹的大钳子。42躁浮躁,不专心。43神明精神智慧44跪脚45滫污水46劝鼓励。47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48彰清楚,明显。【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XNG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焉。”文言实词就文言翻译JI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文言实词望文言翻译WNG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文言实词长文言翻译CHNG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文言虚词】而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日参省乎已。”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焉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于1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也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乎相当于“于”1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之1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加入。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金子,黄金。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今义绳子,绳索。8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今义跪下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今义疾病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今义赠送,给予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词类活用】名词做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形容词用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作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动词作名词輮使之然也輮动词做名词,使弯曲的作法【一词多义】1于(1)寒于水(比)(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3)取之于蓝(从)2而(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4)而见者远(表转折)(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3者(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2)不复挺者(的原因)4焉(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2)圣心备焉(语气词)5利(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6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7假(1)善假于物也(借助)(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8疾(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9绝(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次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10强(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5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7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8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9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10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11学不可以已(省略句)12金石可镂(被动句)【赏析】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也是独具风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样,用正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贯穿始终;也不像墨子那样,用严密、周详的形式逻辑进行推理;既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神思飞越,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样,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具有雄辩家的特点。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他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将荀子一书概括为“学者之文”,这是十分恰当的评论。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从劝学前面部分节选的几个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名篇之一。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而在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则并不死板。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通过比喻,将议论逐步引向深入。忽视了这一特点,我们就会被众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缭乱,而理不清文字的脉络。试以第一段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论断性的话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说明后天的影响可改变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发展。接下来又提出另一个比喻中绳的直木,经改造后,变成了“其曲中规”的车轮;以后即使晒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复到“直”的状态。这就说明,后天的影响,对改变事物本性来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这样就把道理的阐述向前推进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引出结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重要性。这一段以比喻为主的文字,从提出问题到进行小结,逻辑性是很强的。再以前面提到过的“积”字一段为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是比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才是正意。对一个人来说,“积善”要达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变气质,具备圣人的思想感情。紧承这一论断,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组比喻,它们阐述了前后相承的两层意思。前面三组论述了“积”字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正面说明,不“积”就将一事无成;“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则着重表明,“积”与“不积”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前一组对比,偏重主观条件的分析,后一组对比,偏重客观情况的分析。三组比喻的结合使用,把道理讲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组,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是“积”的关键,将论述进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关“积”字的基本内容已经谈清,于是作者紧扣“用心专一”进行小结。荀子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在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是罕见的,应当说这是他的一种独创。劝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适当夹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4、赵括(同步99页)【原文】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评论兵事,以为天下没有和他相当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评论兵事,赵奢不能够驳倒他,但是并不赞美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此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危险的场合,而赵括太草率的讨论它了。假使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假如肯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肯定是赵括本身。”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部队,假装打败退却,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同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带领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赵括的部队大败,十万多的赵军被秦国降服了,秦国将他们全部活埋了。【注释】少时;小时候。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难驳倒。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赵赵国。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11易置撤换。12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13绝截断。14坑KNG)活埋。15尝曾经。(16)卒步兵,士兵。(17)将派遣。【成语】纸上谈兵【词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纸书上上面谈谈论兵用兵【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空头支票、夸夸其谈【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发空议论。赵括纸上谈兵的启示只空谈理论,没有实际能力,一定会失败只死读书,不联系实际,结果只能一事无成5、郑人买履(同步120页)【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NG)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打烊了,最终他没买到鞋,悻悻而归。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断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注释】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2者的人。(定语后置)3度(DU)用尺子量。动词4而连词,表示承接。5置放置,搁在。6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7坐通假字,同“座”,座位。8至等到,直到。9之到去,往10操带上,拿着的意思。11乃于是,这才。12度(D量好的尺码。13反通假字,同“返”,返回。14市罢指集市已经散了。15遂于是。16宁(NNG)宁可。17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18自信相信自己。【注意字词】履L边音,第三声。度DU多音字,第二声宁NNG鼻音,第四声。遂SU非常用生字,第四声。【主题思想】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成规。要懂得变通,利用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己见、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人。还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即“试之以足”),学会变通,不要教条主义(即“宁信度,无自信也”)的道理。【评点】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解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懂变通,死板恪守的人。近义词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守株待兔。反义词见机行事、随机应变、急中生智【作者简介】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语法主谓式句型用作定语、状语,是含贬义的成语。6、歧路亡羊(同步120页)【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选自列子)【注释】党旧时指亲族。竖童仆【译文】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率领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呵丢一只羊,干吗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回答“掉了。”问“怎么会呢”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那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杨子的脸色边得很忧郁,不说话有两个小时,没有笑容一整天。他的学生觉得奇怪,请教(杨子)道“羊,不过是下贱的畜生,而且还不是老师您的,却使您不苟言笑,这是为什么”杨子没有回答,(他的)学生最终没有得到他的答案。【寓意】(启示)本文告诉人们在研究一门学问时,要把握方向,注重领会其实质,而不要被各种表象所迷惑。【释义】歧路岔路。亡丢失。寓意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7、郭细侯(同步126页)【原文】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至西河,童儿数百,各骑竹马,迎拜于道。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既还,先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注释】行部巡视州郡。竹马儿童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使君汉代称刺吏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翻译】汉朝时代,有一个姓郭名叫伋的,表字叫做细侯,是茂陵地方的人,在并州地方做太守官。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恩德,到任不久巡行部属,郡美稷县(故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之北)。有几百个小孩子,各自骑了一根竹马,在道路旁拜迎,问他什么日子才可以回来。郭伋就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郭伋巡视回来,可是比从前告诉小孩们预定的日子早了一天,郭伋怕失去信用,就在野亭里住着,等到约定的日期,才走进境里来。以太守的尊严,和儿童在道边偶然说话,也不肯失信于儿童。郭伋宁愿在野亭住一天来等候期限,可见他诚信到了极点啊。【评价】做人一定要讲诚信,一个不讲诚信的人,不可能会有大的作为,不可能会得到他人的尊重,也绝不会有好的名声。郭伋之所以会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就是因为他是一个讲诚信的好官。自古文观止8、闲居初夏午睡起(同步126页)宋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注首句又作“梅子流酸溅齿牙”【注释】(1)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2)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3)思意,情绪。【译文】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二、出自配套练习册9、论语选读配套45页【原文】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注释】衣穿,当动词用。敝缊袍敝,坏。缊,音,旧的丝棉絮。这里指破旧的丝棉袍。狐貉HE,HAO一丘之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篇。忮,音,害的意思。臧,善,好。【译文】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