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下羞耻感-内疚感与工作努力关系_第1页
中西方文化下羞耻感-内疚感与工作努力关系_第2页
中西方文化下羞耻感-内疚感与工作努力关系_第3页
中西方文化下羞耻感-内疚感与工作努力关系_第4页
中西方文化下羞耻感-内疚感与工作努力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中西方文化下羞耻感/内疚感与工作努力关系中西方文化下羞耻感/内疚感与工作努力关系1引言内疚感和羞耻感既是个体对自身经历的不良事件进行评价和认知的产物,同时也是影响个体后续行为的重要因素。毫无疑问,内疚感和羞耻感也普遍存在于工作场所当中,并影响着员工的行为与意向,这也使得它们与工作当中的一些重要变量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美国学者在针对本土样本研究后指出,内疚感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努力水平来提升员工对组织的情感承诺,而羞耻感则不然。事实上,工作努力对情感承诺的作用已经被多种理论所支持,如认知失调理论、社会信息处理理论、自我知觉理论等等。虽然这些理论的立足点不同,但是都表明了一种观点,即员工常常通过对过去行为的观察和解释形成包括情感承诺在内的工作态度。这是因为过去的行为常常迫使员工接受当前的处,导致员工倾向于形成与当前处相一致的工作态度。随着努力行为的增多以及这些努力行为被逐渐察觉,员工的情感承诺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在此基础上,羞耻感、内疚感与工作努力之间的联系也就成为了研究关键所在。然而,任何的研究都需要考2/10虑文化差异,研究的结果也可能会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出现变化。显然中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美国文化崇尚个人主义,而中国则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适用于西方的研究结果并不一定能用在中国情况下,所以探讨一下中西方文化下羞耻感、内疚感对工作努力的影响变得很有必要了。2内疚感/羞耻感与工作努力的关系早在1995年,就有学者提出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在应对出现的情绪上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个体对此情绪的看法、当时的反应以及后续的自我调节的方式上。因此,同为个体情绪的内疚感与羞耻感,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所导致的员工的后续工作努力程度可能会有所区别。内疚对工作努力的影响个人主义文化下的内疚与工作努力的关系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内疚感作为一种自我意识的情绪体验受到较多的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内疚感是一种适应性的道德情绪。将内疚感为道德情绪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内疚感的形成,其二是内疚感的后续影响。TANGNEY等提出内疚产生于道德侵犯,实施者认为他们的行为违背了道德标准并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当个体意识到自身的行为违反了道德标准时,内疚感也随之产3/10生。而内疚感一旦被唤起,经常会促进补偿行为的动机的形成。因内疚感而生的行为,大多被认为是有德的,这也是为什么内疚感被冠以道德情绪的称号的主要原因。许多实证研究对内疚感的道德功能进行了验证。例如内疚感有益于责任心的形成与高水平的经验学习、后续行为改变、歉、承认冒犯行为、以及意识到伙伴的标准和期望积极相关。而且最近一些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也有力地证明了内疚的道德作用。KETELAAR等指出了人们在内疚之后会在社会困中表现的更加亲社会,如合作、分享、互助等。后来多位学者也对内疚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也显示内疚情绪增加了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内疚感在工作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COHEN等在以多种行业的在职人员为样本的研究中,发现内疚感与工作场所的反生产行为负相关。内疚感有效抑制了工作拖沓,缺勤等不良行为,但它似乎并不局限于此。当个体在为他们过去的行为感到内疚之后,会萌发一种强烈的想要去补救的渴望,这种渴望驱动着他们更加努力地去实施一些利他性行为,如员工会更加努力完成任务,去主动承担一些工作范围之外的事。FLYNN等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在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了一部分在职员工之后,发现内疚倾向性与工作努力积极相关,即具有高水平的内疚倾向性的员工倾向于更加努力工作。虽然他们的研究是以内疚倾向性4/10作为变量,但是他们的研究也间接表明了,在独立型文化中,内疚感也是一个促使员工在组织中努力工作的驱动因素。集体主义文化下内疚与工作努力关系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中,内疚感也得到了相当的重视。事实上,已经有研究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下与个人主义文化下的内疚感大致是相似的,均是适应性的道德情绪。FURUKAWA等在对跨文化研究中发现,内疚感美日韩三国文化下具有相同的表现,能够激发个体的责任意识,减少埋怨他人的倾向等等。谢波等在以大学生作为被试的研究中,发现他们的研究结果与以西方人为被试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内疚感是一种并非那么强烈、痛苦的情绪体验,它使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同时也会增加个体的歉和弥补行为。杨玲等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也发现类似结果,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在经历内疚事件后通常会进行反省,倾向于采取措施弥补过失。费显政等通过焦点小组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也证明,内疚感容易引发反省自我的行为意图。不仅如此,内疚感在集体主义文化下与在个人主义文化下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也大同小异。张晓贤等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检测了小学5年级学生内疚情绪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内疚感能促进儿童承诺的亲社会行为与实施的亲社会行为。5/10种种研究结果表明,与个人主义文化下的内疚感类似,集体主义文化下的内疚感虽然是一种消极情绪,也有着积极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也体现在工作场所中。HUANG的一个针对台湾员工的研究发现,内疚倾向性与组织公民行为显著正相关,内疚感有利于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而类似主动承担额外工作、帮助他人完成任务等等的组织公民行为,都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当员工因自身原因体验到来自工作方面的内疚感时,员工因自身所犯的错误而深深自责,萌发出想要去补救的欲望。而这种欲望促使员工展现出比之前更高的努力水平来完成自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身任务,来修复那些如惹怒顾客、质量不过关、错过截止日期之类的不良结果。羞耻感与工作努力关系个人主义文化下的羞耻感与工作努力关系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强调的是内疚感的积极层面和羞耻感的消极层面,因此,相对于内疚感作为一种积极的道德情绪而普遍受到欢迎来说,羞耻感显然受到了“落“。他们将羞耻作为一种会带来不良后果的非适应性的、强烈的、痛苦的情绪体验。比如羞耻倾向性高的人更容易产生愤怒情绪,更可能用诸如暴力、言语攻击之类的,具有破坏性的方式来表达愤怒。而且羞耻者常产生沮丧、渺小、无价值和无力的感觉,并伴随着一些典型的行为反应,如屈服、6/10渴望逃离、躲藏和隐瞒。不仅如此,研究发现羞耻感与他人导向的移情呈负相关关系,而移情恰恰是助人、合作、换位思考等亲社会行为的前因变量之一。事实上,羞耻感也的确不能导致亲社会行为的增加。DEHOOGE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不同于内疚感,羞耻感与诸如合作等类似的亲社会行为并不相关。而在另外一个短期纵向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羞耻感能够引起后续的亲社会行为的减少。可见,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下,羞耻感的产生常常导致消极后果。在体验到羞耻感后,个人主义文化下的个体不去琢磨行为的不当之处,也不会付诸行动去补救当前的失败和不足,而是选择逃避直到他们的缺点与所犯下的错误慢慢地被人们所淡忘。也正因为他们的这种不作为,使得FLYNN等在他们的研究中得出羞耻感与工作努力无关的结论。工作方面的羞耻感使得员工避开与羞耻事件相关的人和物,对羞耻事件也避而不谈,显然,付出努力采取修复性措施也不会出现在他们的行动列表之内。因此,在独立型文化下,羞耻感与工作努力无关,并不会导致员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的提升,甚至还有可能导致工作努力程度的下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羞耻感与工作努力的关系羞耻感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如此的适应不良,那是否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也如此呢其实不然。高隽等在指出羞7/10耻感与多种心理症状及障碍有关的同时,还通过多种理论对羞耻感的功能进行了阐述,认为羞耻感是一种行为调控的机制,在集体主义文化下具有积极作用。他们还指出了当前缺乏能够证明羞耻感适应性一面的实证研究的原因,而文化差异就是其中之一。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知耻近乎勇“,大致意思是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改过自新,奋发图强。虽然羞耻感也会导致适应不良,但是它也能有效地调控员工的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组织和自我的期待,从而激发员工内心力量以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们可以从它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已有的实证研究中看出一些端倪。知耻是社会荣辱观的核心和灵魂,羞耻感维系着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系,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羞耻感是个体内心的道德法庭,起着良心发现、纠正错误、抑制罪恶的作用,它可以有力地遏制人们的消极行为和非道德行为发生。典型的例子就是家长经常通过唤起儿童的羞耻感来纠正儿童的错误行为。乔建中等认为羞耻感一旦发生,即有可能成为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的动机力量,驱使个体采取某种应对方式以减轻内心的不安和痛苦,从而有可能构成矫正行为或改正错误的转机。无疑,不管个体采取什么方式来积极应对,他的努力程度也随之增加了。汪风炎对羞耻感所具有的重要功能进行了总结8/10导善功能、社会规范功能和激励功能。即激发和维持个体的善心和善行,努力做社会上引以为荣的事情,为达到某一积极目标而进行活动。因此,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下,羞耻感被社会所重视,它更多地与道德相联系;它能够促进个体进行自我反省并调整后续行为来改善人际关系,遵从社会文化规范,最终适应社会。集体主义文化下的羞耻感与工作努力之间的关系也被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所支持。钱铭怡等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易羞耻者认为自己对该事件负有更多的责任并更强烈地希望能对事情有所弥补。全体中国被试在面对羞耻情时最常采用的应付方法是“告诉自己,下不为例“,“直接面对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向他人讲述这件事,并听取建议“等。这意味着中国被试体验到羞耻感时,总而言之,在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为了避免羞耻感的出现,宁愿作出一些的时间和精力上的牺牲;而当羞耻感出现时,个体也愿意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弥补,以尽快从痛苦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因此,当员工为了避免体验到羞耻感或者当体验到羞耻感时,他们会努力的去完成分内任务,甚至主动承担一些对组织有益的非工作范围内的事情,从而使得工作努力程度得到提升。3总结与展望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得出结论在个人主9/10义文化与集体主义文化下,内疚感对工作努力的影响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均是能够导致员工工作努力提升的驱动因素;而羞耻感与工作努力的关系则在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集体主义文化下,工作方面的羞耻感对工作努力具有促进作用,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个人主义文化下,它则不会提升员工的工作努力水平。本文中的中国文化下羞耻感与工作努力的关系的综述结论不同于西方,归根结底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个人主义文化推崇“原罪说“和内疚感,因而也有学者称之为罪感文化。在此文化下,人们强调自我的唯一性,根据内心想法与情绪做出反应,他人或者一般社会状况可能是重要的,但主要是作为一种能够证明和肯定内在核心自我的来源。他们也更加关注羞耻感的消极层面,将羞耻感为核心自我的一种巨大威胁,感受到羞耻意味着个体的软弱无能,没有能力应对外界的压力,因此他们会选择消极的方式来应对。而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中,崇尚的是性本善和羞耻感,虽然羞耻感在西方不受待见,但是它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占据着很高的地位并被赋予积极的意义。中国人将羞耻感看作个人的德底限,人们也更容易公开的表达并且建设性地去管理和应对羞耻感。可能的原因是,集体主义文化中的自我概念中包含了更多的他人关系,成为了一种社会自我,人们更加强调他人的评价以及人际关系,10/10自我的唯一性不再受人关注,维持良好人际关系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正如一个跨文化情绪对比研究所表明的,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情绪更加倾向于反映自我与他人关系,而不是个体的内心世界。由于自我需要保持这些部分之间的和谐、维持各个关系之间稳定的联系,顺应、协和融入群体成为这种文化下更为适应的行为。当个体体验到羞耻感时,羞耻也仅仅是被作为社会和谐的一种中断,以及调整人际交往行为的一种信号,激励人们积极地做出回应从而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