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T、恶性综合征_第1页
5-HT、恶性综合征_第2页
5-HT、恶性综合征_第3页
5-HT、恶性综合征_第4页
5-HT、恶性综合征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 与精神科药物治疗中相关的不良反应5一羟色胺综合征 5一羟色胺(5一HT)综合征是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5一HT能药物所导致的可能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临床上多见于三环类抗抑郁剂(TcA)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IO)合用时。但是随着SsRI类抗抑郁剂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对其和ssRI类药物之问相互影响的研究也越深入。 5一HT综合征的发病率目前报道不多,其原因可能是5一HT综合征还不为大家所认识,其中还可能和恶性综合征相混淆。 发病原因目前认为2种或2种以上的5一HT能药物都可能引起5一HT综合征的发生。 15一HT再吸收抑制剂 西酞普兰、氟伏沙明、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奈法唑酮、曲唑酮、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米帕明、文拉法辛。 25一HT代谢抑制剂 吗氯贝胺、苯乙肼、反苯环丙胺。 3增加5一HT合成剂L一色胺酸。 4增加5一HT释放苯丙胺、可卡因、芬氟拉明、3,4一亚甲基二氧甲基苯胺。 55一HT受体激动剂 丁螺环酮、双氢麦角胺、舒马普坦。 6增加5一HT活性 电休克、锂。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5一HT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刺激突触后受体,然后通过主动运转(或再吸收)将5一HT从突触间隙运回突触前神经元,在此经过“再包装”或被单胺氧化酶(MAO)破坏。当ssRI和MAOI等合用时,由于SSRI阻断了5一HT的再吸收而MAOI抑制了5一HT的降解,使突触间隙的5一HT没有逸出的途径,导致5一HT综合征的发生。临床前的研究提示,5 HT综合征主要由突触后5一HTl受体被激活所致。但也有认为和5一HT2受体有关。Gramam等,以及Marley和Wozniak认为抗抑郁剂阻断5一HT和多巴胺再吸收效力之间的平衡决定5一HT综合征的危险性,对5一HT再吸收有显著作用而对多巴胺作用很小的抗抑郁剂(如帕罗西汀、氯米帕明)可能在与MAOI合用时有更高的危险性,而和中间比例的药(如氯米帕明、舍曲林、米帕明、文拉法辛)合用时危险性可能较小,但上述结论目前还没有有力的证据加以证实。二、临床表现 一般认为5一HT综合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认知和行为障碍表现为意识障碍、躁动、行为紊乱。但是这些情况在早期易被忽视,容易和患者的精神症状相混淆,临床上常常被认为是患者的精神症状的加重和恶化,这些症状包括焦虑、激动、轻度的躁狂、头痛、睡眠障碍。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癫痫大发作、昏迷。 2自主神经的紊乱发热、寒战、出汗、腹泻、对血压的不同反应、呕吐、恶心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是偶可见瞳孔扩大和瞳孔对光反应消失、皮肤潮红、腹部绞痛。 3神经肌肉的异常肌阵挛、反射亢进、共济失调、震颤是最常见的症状,但是在休息时的震颤、牙齿打战,以及步行困难常易被错误地归因于其他原因。大部分严重的病例常发生全身肌肉强直,持续的肌肉收缩导致体温增高,代谢性酸中毒、横纹肌溶解,以及呼吸功能的损害。肌肉强直也可能相对局限于下肢,临床上可见下肢的反射亢进、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等。三、诊断 Sternbach的5一HT综合征诊断标准。 (1)符合在确诊给药方案外增加已知的5一HT能药物剂量,至少必须存在下例临床特征中的3项:肌阵挛、反射亢进、寒战、出汗、腹泻、发热、共济失调、震颤。 (2)排除了其他病原学原因(如感染、代谢、药物滥用、撤药)。 (3)在出现症状前没有使用抗精神病药。 但Sternbach的诊断标准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其中很多情况在单一使用5一HT再吸收抑制剂时都可发生,Lejoyeux等在一组有38例使用氯米帕明(75 mgd,在3 d中增加到150 mgd)患者中发现有26的患者被认为符合Sternbach的诊断标准。因此,在使用上述标准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谨慎为之。四、鉴别诊断 恶性综合征是患者对各种精神药物的一种特应性反应,最常见的是具有高效拮抗多巴胺D2作用的抗精神病药,也有认为在撤去多巴胺激动剂后发生。其开始常与增加精神药物的剂量有关,但也有人报道在同时使用锂剂、氟西汀和MAOI等5一HT能药物后开始。单独使用抗抑郁剂时发生恶性综合征十分罕见。 恶性综合征症状的发展和5一HT综合征相比,较为缓慢,常常需要几日到几周,而且症状的消退一般较慢。意识障碍、出汗、自主神经系统紊乱、体温增高、锥体外系症状和肌酸酐激酶升高在这两种综合征都可发现。但肌肉强直、肌酸酐激酶升高在恶性综合征中常常是主要的表现,而震颤、肌阵挛和腹泻在5一HT综合征中则更为突出。此外,5一HT综合征中的体温增高常常没有恶性综合征中的严重,其肌酸酐激酶升高的幅度也较恶性综合征低。五、治疗 1停用有关的药物5一HT综合征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常常在停药24 h后很快消失。因此,停用有关的药物是临床上必须的选择。 2抗5HT能药物的使用 一般在症状持续或严重时采用。美西麦角26 mg,最高剂量6mgd赛庚啶起始剂量48 mg,以后每24 h 4 mg,总量为05 mg(kgd)。此外,有些抗精神病药物对5一HT2受体有阻断作用,如氯氮平、氯丙嗪,以及利培酮等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可考虑。但是由于上述药物可能降低5一HT综合征的患者癫痫发作阈值,临床上应用时应加以注意。 3支持治疗 (1)降温:体温不高时可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可使用药物。 (2)苯二氮革类药物的使用:对于5一HT导致的肌肉强直和癫痫发作有效。可肌内注射也可静脉滴注。一般视病情而定。 (3)预防:尽量避免同时使用2个以上的5一HT能的药物,如必须使用时应密切观察,特别是在老年患者中。如出现上述症状,特别是患者有意识问题时应考虑发生此症的可能,及时予以减药或停药,以免不必要的后果发生。恶性综合征 恶性综合征(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NMS)是一种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产生的少见却可能致命的并发症。1960年Delay等进行氟哌啶醇的应用时发现并作了报道。此后随着对NMS认识加深,大量临床案例被报道。一、发病机制 NMs发病机制不明,但多认为与抗精神病药物导致中枢神经调节机制改变有关;也有认为与药物对骨骼肌的作用有关。 NMS发病机制中,中枢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受体阻滞是最为广泛接受的观点。该理论为Henderson和wooten首先提出。抗精神病药物阻滞视丘下部多巴胺受体可影响体温调节,阻滞纹状体多巴胺受体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但其作用可能不仅限于此,抗精神病药物对下丘脑和纹状体多巴胺受体阻滞不能解释NMS所有症状。有人提出5一羟色胺和多巴胺的平衡是影响NMS发病的重要因素。在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受体阻滞或5一羟色胺过度释放可造成相似的临床表现,给患者服用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促进NMS的发生。 1原发性骨骼肌缺陷 NMS和恶性高热临床表现类似,如高热、肌强直、肌酸激酶升高、病死率o10等;两种疾病应用丹曲林钠治疗都有效;两类患者肌肉都有异常收缩反应。提示两者可能有相似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影响NMS患者肌细胞钙转运,造成肌强直、横纹肌溶解和高热等反应。氟烷一咖啡因实验是测试患者是否易感恶性高热最可靠的实验。一些研究者检测了NMS患者肌纤维对氟烷和咖啡因的敏感性,但结果并不一致。还有人提出抗精神病药物可能直接对肌肉产生毒性作用。有实验提示NMS可能与基因改变有关。 2危险因素 由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诊断标准的不同,NMS发病率报道不一。其发生率为0093。以年轻男性患者居多。其并不局限于某些精神疾患及抗精神病治疗过程中,在多发性创伤,甚至应用抗精神病药物作为止吐、镇静、术前用药的患者也可发生NMs。酗酒者由于乙醇毒性作用和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肌肉代谢异常,更易诱发NMs。一般认为NMs发生与周围环境、温度无关。精神疾患、紧张症、脱水、狂躁、血清铁降低都是诱发NMs危险因素,先天性中枢多巴胺系统疾患、感染、并发脑部疾病患者都易于发生NMs。 所有可阻滞多巴胺一o=受体的药物都可能诱发NMS。氟哌啶醇是文献报道中诱发NMS最多的药物。但有报道在所谓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中也可发现。除抗精神病药物外,其他一些具有抗精神病药物特性的药物也可诱发NMs,如甲氧氯普胺、异丙嗪等。NMS的发生与用药时间长短和药物过量无关。经研究显示,较大剂量、快速给药、非肠道用药易诱发NMS。二、临床表现 NMS多在用药后的几周内出现,多数NMS在服药后2472 h发生。16患者在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后24 h发生NMS,66患者在1周内发生,几乎所有病例都在服药后30 d内发病。NMS本身是自限性疾病,停药710 d后恢复。60左右患者在1周内恢复,30 d内绝大多数的患者可恢复。 NMS早期临床表现包括意识的改变,患者常表现为嗜睡,此时应与抗精神病药物的过度镇静相区别,必要时可减药或停药,以作观察。此外,患者可出现难以控制的锥体外束和延髓损害症状,如强直(可见齿轮样、铅管样的强直)、吞咽、发声困难,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血压不稳、出汗(常表现为大汗淋漓)、流口水、肌阵挛、阵颤、血中肌酸酐激酶升高等。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不一定都出现,任何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出现上述症状都要考虑NMS可能性。 体温升高是NMS主要症状之一,且往往伴有大量出汗(但极少数报道NMS患者无发热,并且30NMS患者没有出汗)。极度高温可造成危象和多种并发症,如不可逆的脑损害等。肌强直是NMS核心症状,可伴肌坏死;肌张力增高可致肺顺应性降低,通气功能不足,肺部感染;肌张力升高多同时伴有运动障碍、发声困难、震颤麻痹等锥体外系损害症状;意识障碍可伴有烦躁、昏迷。自主神经系统改变包括心动过速、血压波动、呼吸急促。少见的症状还有角弓反张、癫痫、巴宾斯基征阳性、舞蹈病、牙关紧闭等。NMS患者实验室检查往往是非特异的,不具诊断意义。血白细胞升高是常见症状,可以从轻度升高到30109L。患者血中肌酸酐激酶的浓度往往升高,有时达非常高的水平(1OO0UL),提示横纹肌溶解。血中肌酸酐激酶水平虽不具特异性,但却是估计横纹肌溶解严重程度和肾衰竭风险性的重要指标。其他实验室异常还包括酸中毒、低氧血症、血清铁降低、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血电解质异常、凝血功能障碍、肝酶升高等。超过半数患者脑电图显示非局灶性、弥漫性慢波,呈非特异性脑病改变。但是脑部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以及脓毒血症的相关检查往往为阴性。 随着对该病了解及早期治疗,其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NMs死亡率为76,19701980年间为22,1980年以后为15。约50患者死于。肾功能衰竭,其他死因包括突发呼吸循环骤停、心功能衰竭、吸人性肺炎、肺栓塞、肝功能衰竭、DIC等。尸检往往无特异性改变。NMS患者康复后很少留有并发症,但亦有报道留有记忆缺失、锥体外系和小脑损害、外周神经损害、肌肉挛缩等。三、鉴别诊断 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发热、肌强直、自主神经系统改变须立即停止所有抗精神病治疗,直到得出确切诊断为止。可能与NMs混淆的疾病,包括由其他疾病引起的横纹肌溶解、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部肿瘤、破伤风等。鉴别诊断还要考虑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中暑、紧张症、药物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相互作用、中枢抗胆碱综合征、恶性高热等。 抗精神病药物外周抗胆碱作用可抑制出汗和散热,其中枢抗多巴胺作用可干扰体温调节,从而诱发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中暑。其危险因素包括闷热、潮湿的环境,过度激动,过度活动后未及时补充水分。其与NMS不同之处是起病急,无锥体外束损害症状,没有出汗,有大量运动或暴露于高温环境的病史。 急性致命性紧张症是一种少见的精神疾患,其和NMs有一些共同点,如高热、运动障碍、肌肉强直,CT、脑电图和其他的实验室检查难以将其与NMs区分开。其鉴别需要观察患者后几周变化。事实上NMs本身就被定义为一种药物引起的医源性、致命性紧张症。抗帕金森病和抗胆碱药物可导致中枢抗胆碱综合征,其症状包括皮肤干燥、口干、瞳孑L散大、尿潴留。患者往往有困惑、失去方向感、体温升高,但没有强直,毒扁豆碱治疗有效。此外,挥发性麻醉剂和琥珀酰胆碱可诱发恶性高热,若患者用过抗精神病药物易于与NMS混淆,但NMS很少出现在术中。一些迷幻剂也可能导致高热、癫痫发作、强直、横纹肌溶解和死亡。 5一HT综合征是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5一HT能药物所导致的可能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临床上多见于三环类抗抑郁剂(TcA)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IO)合用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发热、寒战、皮肤潮红、出汗、肌阵挛、反射亢进、共济失调、震颤、行为紊乱。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癫痫大发作、昏迷。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四、治疗 NMs基本治疗措施是早期诊断、停止用药、加强监护和护理、积极降温、补充水分。此外,还要积极治疗并发症。NMS本身是自限性疾病,充分支持治疗是最重要的。特异性药物治疗和电休克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效果还不确定,甚至有学者认为药物治疗反而会延缓NMs恢复。总之,应根据患者症状和医生经验来选择治疗方案。苯二氮革类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紧张症,可以首先试用。劳拉西泮12 mg注射,并根据症状调整剂量,起效后口服维持效果。溴隐亭、金刚烷等多巴胺激动剂可在症状较重的患者身上应用。溴隐亭常用剂量是2510 mg,每日4次。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压,呕吐,精神症状加重。患者往往在用药后数小时体温下降,肌强直缓解,血压平稳。对于伴有显著肌强直和高热患者可考虑使用丹曲林钠,其常用于恶性高热,可抑制肌浆网释放钙,松弛肌肉。NMs患者应用丹曲林钠可抑制肌肉收缩,降低体温,减慢心率和呼吸频率。首剂量2 mgk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10min重复1次,每日剂量可达10 mgkg。口服剂量为每日50200 mg。剂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