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性遗传》公开课PPT参考课件_第1页
《伴性遗传》公开课PPT参考课件_第2页
《伴性遗传》公开课PPT参考课件_第3页
《伴性遗传》公开课PPT参考课件_第4页
《伴性遗传》公开课PPT参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讲,伴性遗传,同样是受精卵,为什么后来有的发育成女性个体,有的发育成男性个体?为何人群中男女的比例大致为11呢?,受精卵,受精卵,一、性别决定,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1、染色体,性别主要由性染色体决定,除此以外,有些生物性别的决定与否还与受精与否、基因的差别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有关系。,卵细胞,1:1,XY型性别决定,受精卵,生男生女,由谁决定?,2、自然界中性别决定的类型,XY型ZW型,类型:鸟类、爬行类、某些两栖类、少数昆虫,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女儿的性染色体必有一条来自父亲()性染色体上没有基因(),考考你,2006年第2期男女都具有的X染色体上包含有1098个基因而只有男性才具有的Y染色体上只包含有78个基因。,性染色体,X染色体上包含有1098个基因,Y染色体上包含有78个基因,P34,二、伴性遗传,P33,恭喜你,你的视觉正常!,红绿色盲患者眼中的色彩世界,据统计,我国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7%,女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为0.5%。,(1)请判断该病是隐性遗传病还是显性遗传病?,(2)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色盲患者家系谱图,动动笔:,人正常色觉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情况有哪些?,能否解释为什么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人类红绿色盲的几种遗传方式,1.色觉正常的女性纯合子男性红绿色盲(遗传图解及解释)2.女性携带者正常男性(遗传图解及解释)3.女性红绿色盲正常男性(遗传图解及解释)4.女性携带者男性红绿色盲(遗传图解及解释),男性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他的母亲,且以后只能传递给他的女儿,这种现象称作交叉遗传。母亲男性色盲基因女儿,女性色盲患者的儿子必定患病女性色盲患者的父亲必定患病女病,父/子病,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交叉遗传隔代遗传男患者较多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全患病,伴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巩固应用伴X隐性遗传病,下图是某家庭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图中除深颜色代表的人为红绿色盲患者外,其他人的色觉都正常。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9号的基因型是,(2)8号的基因型可能是,A、XBXBB、XBXbC、XBYD、XbY,A、XBXBB、XBXbC、XBYD、XbY,D,AB,巩固应用伴X隐性遗传病,(4)10号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可能性是。,(3)8号基因型是XBXb可能性是。,12,14,解:XBYXBXbXBXBXBXbXBYXbY1:1:1:1,12,12,10号是携带者的概率=,下图是某家庭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图中除深颜色代表的人为红绿色盲患者外,其他人的色觉都正常。据图回答问题。,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女患多于男患,抗维生素佝偻病,XDXD,XDXd,XdXd,XDY,XdY,能否解释女性患者多还是男性患者多?,动动笔:,2.伴X显性遗传遗传特点,(1)女性多于男性患者,(2)男病,母/女病,(3)代代相传,二、伴性遗传伴Y遗传,外耳道多毛症,印度男子耳毛长25厘米,获吉尼斯世界纪录,二、伴性遗传伴Y遗传,特点:传男不传女,父病子必病,二、伴性遗传,P33,特别提醒:伴性遗传的发病率,男女常染色体遗传的发病率,男=女,三、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指导人类的优生优育严重遗传病的患儿,是可以避免出生的!指导生产实践,怎样才能快速区分小鸡的雌雄?,芦花鸡,身上的黑白条纹由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基因)控制。鸡(鸟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公鸡是ZZ,母鸡是ZW。,ZBW,ZBZBZBZb,ZbZb,ZbW,芦花鸡,P37,非芦花雄鸡芦花雌鸡亲代ZbZbZBW配子ZbZBW子代ZBZbZbW芦花雄鸡非芦花雌鸡,进一步探究,以下是某种伴X染色体遗传病的家系图,请据图判断该病的遗传特点:,(1)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2)如果有个男性患了该病,请推测其亲代和子代的患病情况。(3)根据该病的遗传特点,判断患者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进一步探究,以下是某种伴X染色体遗传病的家系图,请据图判断该病的遗传特点:,(1)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显性基因,解释:假设反证法。假设其是隐性基因,则I代2号和II代3号母女均为XaXa。从II代3号的基因型可知,其父母I代1号和2号必有一个Xa基因,所以I代1号基因型为XaY,为患者。假设与事实不符,所以假设错误。,伴X显性遗传病,进一步探究,以下是某种伴X染色体遗传病的家系图,请据图判断该病的遗传特点:,(2)如果有个男性患了该病,请推测其亲代和子代的患病情况。,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连续遗传,(1)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显性基因,解释:男患者的基因型XAY,XA为其母亲传递来(Y只能由父亲传递),由此可推知其母亲基因型必有一个XA,则表现为患者;男患者生育过程中,把XA传递给了女儿,把Y传递给了儿子,所以女儿基因型必有一个XA,为患者。,伴X显性遗传病,进一步探究,以下是某种伴X染色体遗传病的家系图,请据图判断该病的遗传特点:,(3)根据该病的遗传特点,判断患者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2)如果有个男性患了该病,请推测其亲代和子代的患病情况。,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连续遗传,(1)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显性基因,伴X显性遗传病,解释:可用遗传图解的方法进行推导。,37,(2015新课标卷,6,6分)6.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答案】B,38,考点三遗传系谱图中遗传方式的判断及遗传概率的计算方法: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判断显、隐性判断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推断基因型并计算概率。(1)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若系谱图中女性无患者,患者全为男性,且代代相传,则最可能是伴Y遗传。(2)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39,若双亲正常,其子代有患者,则必为隐性遗传病,即“无中生有为隐性”,如图1所示;若双亲都患病,其子代有正常个体,则必为显性遗传病,即“有中生无是显性”,如图2所示。(3)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的系谱图中女性患者,其父或其子有正常的,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遗传。,40,女性患者,其父和其子都患病,则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遗传,如图5165所示。,图5165,41,(4)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图中男性患者,其母或其女有正常的,则一定是常染色体遗传,如图5166所示。,图5166,42,男性患者,其母和其女都患病,则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遗传,如图5167所示。,图5167,43,提醒遗传系谱图中的特殊分析对于遗传系谱图中个体基因型的分析,不但要看其同胞兄弟姐妹的表现型,还要兼顾其亲子代的表现型。不能排除的遗传病遗传方式:分析隐性遗传病,如果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全是患者,那么说明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遗传,但也有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同理,显性遗传病中,如果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是患者,那么说明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遗传,但也有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系谱图的特殊判定:若世代连续遗传,则一般为显性,反之,则一般为隐性;男女患病概率相差很大,则一般为伴性遗传,反之为常染色体遗传。,44,遗传系谱图判定总结子女同母为母系;父子相传为伴Y;无中生有为女性-常隐;有中生无为女性-常显。“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有正为常隐。“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有正为常显。伴性与常染色体遗传都有可能时,男女患者数相同,最可能为常染色体遗传;男比女多,最可能为伴X隐性;女比男多,最可能为伴X显性。,45,变式题图是某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9的致病基因只来自6,其中7和8是双胞胎,下列描述正确的是(),46,A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4带有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C如果7和8为异卵双生,7为携带者,则8为携带者的概率为1/4D如果7和8为同卵双生,7为携带者,则8和9婚配,后代患病概率为1/2,47,D解析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判断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9的致病基因只来自6”可知,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A项错误;由于交叉遗传的特点,4带有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00%,B项错误;如果7和8为异卵双生,7为携带者,则4一定是携带者,则8为携带者的概率为1/2,C项错误;如果7和8为同卵双生,7为携带者,则8也是携带者,8和9婚配,后代患病概率为1/2,D项正确。,48,(2014新课标卷,6,6分)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为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A2和4必须是纯合子B1、1和4必须是纯合子C2、3、2和3必须是杂合子D4、5、1和2必须是杂合子,B,49,考点二X、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1)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的传递规律,50,基因所在区段位置与相应基因型的对应关系:,51,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基因遗传:假设控制某相对性状的基因A(a)位于区段,则有:XaXaXaYAXaXaXAYaXaXaXaYAXAXaXaYa因此区段上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仍有关,且X、Y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也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52,(2)X、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的基因遗传区段为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其上的遗传为伴Y染色体遗传;区段为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其上的遗传为伴X染色体遗传。,53,54,例2某多年生植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XY决定的。现有一对相对性状高茎(A)与矮茎(a),但不知道其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于是进行探究实验。可供选择的杂交实验材料有:雌性纯合高茎、雌性矮茎、雄性纯合高茎、雄性矮茎。,(1)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分析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片段上,则应选择的杂交组合是雌性_,雄性_。若子代雌性表现_,雄性表现_,则表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片段上。,(1)矮茎纯合高茎高茎矮茎,55,(2)若选择雌性矮茎与纯合雄性高茎杂交,子代雌性、雄性都表现为高茎,_(填“能”或“不能”)确定其基因的位置,理由是_。为了进一步探究,最简便的办法是选择F1的雄性高茎个体与_雌性(基因型),再进行杂交,若F2中雌性表现全为_,雄性表现全为_,则表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片段上。,(2)不能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和XY同源区段上时子代雌雄都表现为显性性状XaXa或aa矮茎高茎,56,(3)从题干所给的材料分析,控制该性状的基因_(填“可能”或“不可能”)位于片段上,原因是_。若控制生物一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片段上,则一个比较大的种群中其基因型最多有_种。(4)若是人类遗传病,则片段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患病率的是_(填“显性”或“隐性”)遗传病。,(3)不可能若在片段上,则雌性个体不可能有该性状的表现7(4)隐性,57,解析(1)将雌性矮茎(aa或XaXa)、纯合雄性(AA或XAY)高茎进行杂交,若子代雌性表现高茎、雄性表现矮茎,则表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片段上。(2)雌性矮茎(aa或XaXa)与纯合雄性(AA或XAYA)高茎杂交,子代雌性、雄性都表现为高茎,因此不能确定基因的位置;若F1的雄性高茎个体(Aa或XaYA)与雌性隐性个体(XaXa或aa)杂交,F2中雌性全表现为矮茎,雄性全表现为高茎,则表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片段上。(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片段上,则雌性个体不可能有该性状的表现;若控制生物一对性状的基因位于片段上,则一个比较大的种群中其基因型最多有XAXA、XAXa、XaXa、XAYA、XAYa、XaYA、XaYa7种。,58,(4)若片段上的单基因遗传病为显性基因控制,则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若为隐性基因控制,则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患病率。,59,例22013新课标全国卷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种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_;,60,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_(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该实验的思路:_;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61,(1)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2)用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花色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子代全部为紫花,那么说明该白花植株是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