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类本科论文摘要范文法律类本科论文摘要写_第1页
★法律类本科论文摘要范文法律类本科论文摘要写_第2页
★法律类本科论文摘要范文法律类本科论文摘要写_第3页
★法律类本科论文摘要范文法律类本科论文摘要写_第4页
★法律类本科论文摘要范文法律类本科论文摘要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律类本科论文摘要范文法律类本科论文摘要写 我国本科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主导与推动下,经过近三十年的演化发展,在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制度建设、人才伍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实施,使得本科教学评价的实践规模、参与范围、社会影响达到阶段性顶峰,本科教学评价因之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特有现象与专门术语而获得自身的规定性,其涵义和实践形态逐渐扩展至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业评价众多领域. 在教育评价、高等教育评价研究方兴未艾的当今高等教育学界,本科教学评价研究作为更为具体、更接近实践层面的研究领域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表现为:理论工作者对之缺乏学术研究兴趣、深度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研究者的实践导向特征明显、期望为实际工作提供直接的指导策略;研究较多采用教育学、管理学理论观点为分析工具,偏重量性的数值计算与统计分析方法;即使有些较深入研究借鉴系统科学、经济学、价值哲学理论,也会由于不能及时吸纳理论所在学科的发展新成果、或不经扬弃地直接移植有关论点等原因,影响研究的深入开展与成果水平. 本研究期望站在高等教育学术理论扎实积累与本科教学评价与管理实践蓬勃开展的交汇点上,通过引入后现代主义富有生命力与建设性的思想元素,借鉴其具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方式,为本科教学评价研究注入新的理论源泉与发展活力;整合后现代思想、生命哲学、自组织系统科学、价值哲学的有关理论观点,构建新的分析框架与研究视角,对阻碍本科教学评价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作反思,为评价文化的转向、观念的更新、政策的调整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与回应. 论文对本科教学评价的现代主义思想根源进行剖析.现代主义以推崇“科学”与“理性”为重要标志,其与本科教学在历史发展轨迹上具有相似性.现代主义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对本科教学及其管理与评价具有显著影响,表现为:主客二元对立思想观照下强势行政性评价主体对弱势评价客体的控制、评价方法的科学主义倾向、以及封闭、僵化的线性评价模式等.在现代主义视域中,学校、专业、课程在理论上化约为有着确定内涵和外延,抽象的高等教育科学概念,在实践中则成为凌驾于师生生命化教学活动之上,有着严格等级层次之分的“外在”事物.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产品、原料或半成品,教师是具有高度技巧的产品技师,学校成为“产品工厂”,专业成为具有不同恒定规格或标准的“流水线”,课程成为生产产品的工具.本科教学活动在科层本位的教学行政管理体制与学科专业本位的学术管理体制分割与压制下,失去其有机整体性.相应地,学校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从手段上升为目的,成为外在于、甚至凌驾于各类教学活动主体之上的管理工具,日趋体系化、模式化,其原应具有的文化性、人文性、精神性、生命性被遮蔽. 论文阐述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建设性向度的特征,分析了生命哲学主要观点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意义.根据高等教育外部关系原理,论文描述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高等教育外部社会系统的后现代变迁及其对本科教学丰富各异的影响方式.基于生命哲学思想研究指出,本科教学是师生共同度过的一段特殊的生命过程,以及在这段生命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的存在关系.后现代本科教学需要对师生能动的、向上的、活生生的、持续的、绵延的生命加以呵护,让师生生命的完整性、体验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性和独特性得以充分展开和释放,以促进师生生命的自由舒展与师生生命状态的有序演进.通过生命哲学与政治论与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的对比分析,论文指出,生命价值应成为后现代本科教学的价值基础. 自组织理论、协同学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气质.论文提出本科教学系统概念并分析其构成要素与状态参量,对本科教学评价进行后现代系统学分析.本科教学系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非线性与生成性、涨落性与非平衡性以及动态生成性等自组织特征.本科教学评价是基于主体价值体验之上的,群体或社会的价值协同过程.通过主体之间这种饱含复杂多元价值交互与耦合的活动过程,本科教学评价拨动“价值之弦”,调节价值关系,整合价值目标,拓展价值世界,成为主体发现、揭示、建构本科教学系统价值的方法和能动过程.这一过程推动系统发生涨落变化,促进其向着有序状态不断演进.研究强调保持自组织评价与他组织评价之间的张力平衡,自组织评价需要接受他组织评价的导引,他组织评价需因势利导,激发自组织评价的活力,避免不良控制给自组织评价带来负面影响. 论文从文化、制度与实践三个维度提出本科教学评价进行后现代转向的路径.后现代本科教学评价倡导基于“主体间性”的评估模式,强调教学评价与教学的有机交融性,提倡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评价体系的开放性以及教学评价的动态生成性.本科教学评价需要建立从国家法律、政府法规、教学管理部门文件,直至评价实施指南与细则,高校内部评估政策等在内的层次分明、相互支撑、彼此配合的多元化评价制度体系.后现代本科教学评价应采用量性分析基础上进行价值体验的评价方法,对于评价方案需重设计更重理解,并注重构建开放的重视参与和体验的评价情境. 在中国经济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学经济的搞不懂法律条文,学法律的看不懂财务报表.,其实这也正是当下法学本科和经济管理类本科教育的真实写照.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经济管理中强调法制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经济是否成熟和规范的重要标准.因此,在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中强化法律教学是 _,应然选择. 中印两国传统医药是世界范围内最具有生命力及影响力的两种传统医学体系.中、印两国政府均承认并保护传统医学的发展,并且越来越重视发挥传统医学在国家卫生保健体系中的作用.印度传统医学历史、发展现状、国内外发展战略等都与中国传统医学存在极大可比性,是中国传统医学国际化发展强大的竞争对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印度传统医学的情况了解并不多,尤其缺乏对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现*展的对比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印度传统医学管理、政策法规、医疗资源与服务、教育与科研、传统医药产业及国际化发展等现状进行研究,为中国传统医学本土发展及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国内对于印度传统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印传统医学历史交流研究、印度传统医学典籍研究、阿育吠陀药物的现代实验研究等几个方面.近年来,国内关于阿育吠陀与中医学基本原理比较研究及中印传统医学医疗、教育、科研、MEDLINE收录文献量、国际影响力等对比分析也有报道. 印度阿育吠陀典籍研究引起了欧美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在印度传统医典校勘、文本翻译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果.随着印度传统医学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欧美等现代医学发达国家分别开展了印度传统医学相关现代实验及临床研究,包括阿育吠陀理论研究、阿育吠陀草药研究、印度传统医学疗法研究、印度传统医学复方及食物补充剂研究等.中印传统医学对比研究也引起了部分印度学者的关注,有关于阿育吠陀与中医学基础理论、以及植物药质量控制、研发方向、管理政策等因素对植物药国际市场影响对比分析的文献报道.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的国家政策、管理、医疗资源与服务、教育、科研、产业等各方面的现代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当前我国传统医药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释对我国传统医学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启示.本研究一方面可为我国传统医药本土发展及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可以互通有无,促进中印两国传统医学交流与发展,并促进世界传统医学的健康发展. 研究内容 1.对比分析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现*展现状与差异,主要包括:国家传统医学发展方针政策、传统医学管理、传统医学医疗资源与服务、传统医学科研、传统医学教育、传统医学产业及国际贸易等方面内容, 2.对比分析中印两国促进传统医学发展的因应策略、具体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寻找我国传统医学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传统医学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释对我国传统医学本土发展及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广泛收集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现*展相关资料,通过国内、外传统医学相关期刊文献数据库、书籍、网络资源等获取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相关文献以及传统医学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文本,通过对相关文献及文本的系统查阅、分析、,分析中印两国传统医学发展现状与差异. 2.统计分析法 本研究收集了中印两国关于传统医学医疗资源与服务、传统医学教育、以及传统医学产业、贸易等官方统计数据,针对不同统计指标,进行了增长幅度、年均增长率、所占比例等计算,通过量化分析测度中印两国传统医学发展水平及存在的差异. 3.比较推理法 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中印两国政府对传统医学的管理模式及促进传统医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执行效果,从中分析两国的成功实践及对对方的借鉴与启示,并重点阐释对我国传统医学本土发展的启示. 4.竞争情报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竞争情报学“竞争对手分析”及“SWOT分析”法,对中印两国传统医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进行分析,并阐释对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主要研究结果 1.传统医学立法与管理 1.1对比结果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印度已实现对印度医学及顺势疗法的立法管理,印度传统医学采用医疗、教育、科研、产业集中管理模式,管理权集中,有利于印度国家传统医学相关政策的推行与实施;我国尚无传统医学立法,传统医学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管理权分散,省级以下传统医药管理部门不健全. 1.2对我国的启示 印度对传统医学立法并实施集中式管理,促进了印度传统医学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各方面的统一协调发展.对于我国而言,可在现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对中医药的宏观管理,制定中医药相关法律,包括中医药基本法、中医药资源保护法、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加强传统医学主管部门对中医学及民族医学管理的集中度与主导权,健全省级以下各级传统医学管理机构,调整传统医学主管部门行政管理职能,从而促进中医药的法制化发展. 2.传统医学资源与服务 2.1统计数据分析 xx年,印度AYUSH医院3195个,约占政府办医院总数27.5%;床位数5.8万张,约占床位总数9.7%;AUYSH医生数为72.6万人,约占医生总数43.7%.xx年,印度提供AYUSH服务的区(县)医院占同类机构的76.3%;提供AYUSH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51.6%;提供AYUSH服务的初级卫生保健中心占同类机构的35.7%. xx年,我国中医类医院3397个,占医院总数的14.7%;中医类床位数61.3万张,占床位总数的10.7%,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为35.7万人,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3.6%;中医类诊疗量占总诊疗量15.1%;中医类出院人数占总出院人数的11.4%. xx年,中国每千万人口平均中医院数为25.1个,印度每千万人口平均AYUSH医院数为25.9个;中国每万人口平均诊所数为0.3个,印度每万人口平均AYUSH诊所数为0.2个;中国每万人口平均中医类医院床位数为4.5张,印度每万人口AYUSH医院床位数为0.5张;中国每万人口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6人,印度每万人口AYUSH执业医师数为5.9人. xx年,印度政府办AYUSH医院占AYUSH医院总数90.2%;政府办AYUSH诊所占AYUSH诊所总数的89.8%.xx年,中国政府办公立中医医院占中医医院总数的77.9%;政府办公立中医门诊部占中医门诊部总数的3.4%;政府办公立中医诊所占中医诊所总数0.2%. 2.2对比结果 (1)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印传统医学医疗资源在各自整体卫生资源中所占比重均较低;(2)印度传统医学床位数与我国存在较大差距,但传统医学人力资源较我国有明显优势;(3)中印两国基层传统医学服务能力均相对不足;(4)印度传统医学医院及诊所均以政府办为主,中国中医类医院以政府办为主,而中医类诊所以非政府办、民营资本为主. 2.3对我国的启示 (1)印度采取IQ/NIQ(IQ等于Institutionally Qualified;NIQ等于Non Institutionally Qualified,即传统医学机构认证与非传统医学机构认证)相结合的传统医学医师执业注册模式,解决了印度医疗卫生不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人员及服务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印度传统医学人力资源的发展.目前,我国也正在寻求解决师承及确有专长人员的执业注册问题,参考印度的实践经验,可在部分医疗卫生资源与服务不发达地区,尝试“非学历传统医学执业医师注册”模式,促进我国传统医学人力资源与服务的发展,政策实施初期可重点促进师承及确有专长人员得到行医许可. (2)目前我国尚存在传统医学医疗资源与服务在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中所占比重较低、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建议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加强传统医学医疗服务资源及人员投入,同时开展基层中医药人员中医专业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并采取优惠政策与激励措施,促进传统医学人才向基层流动, (3)目前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中,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比例偏低,建议改善传统医学医疗机构资源配置,提高中医类医疗机构的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比例;并促进非中医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传统医学人员、设施、服务的发展, (4)保持传统医学服务的特色,避免中医医疗服务西化. 3.传统医学教育 3.1统计数据分析 xx-xx年间,印度阿育吠陀本科教育院校数及招生数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1.4%,平均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1.1%,xx年共有阿育吠陀本科院校260所,招生数约为1.0万人,平均招生数为40人/所,传统医学教育院校数与招生规模基本同步增长.xx-xx年间,中国高等中医药本(专)科教育院校数及招生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8.3%,平均招生数年平均增长率为5.0%.xx年共有高等中医药本(专)科教育院校45所,招生数约为9.2万人,平均招生数为2035人/所,高等中医药本(专)科招生规模大于院校增长. xx年,全印度有现代医学院校335所,招生数39474人(不包含口腔类本科及研究生医学院校数及招生数);共有AYUSH本科院校508所,招生数25586人,AYUSH硕士院校117所,招生数2493人.印度传统医学教育院校数超过现代医学院校,招生数量相差约1万人.xx年,我国共有现代医学院校119所,招生数25.6万人;共有中医类普通高等院校46所,招生数9.0万人.中国的传统医学教育规模显著落后于现代医学教育. 3.2对比结果 (1)印度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数量及招生数与现代医学教育院校发展基本同步,中国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数量及招生数均落后于现代医学教育, (2)印度传统医学高等院校教育为“数量多,规模小”发展模式,重视“师生比”及“生床比”标准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临床型传统医学人才, (3)中印两国均为多种传统医学体系高等教育并存状态,存在不同传统医学体系间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 3.3对我国的启示 (1)印度传统医学高等教育以“生床比”及“师生比”等标准作为准入条件,形成了“数量多,规模小”的高等教育模式,促进了印度传统医学临床型人才的培养.我国可通过鼓励民间资本举办传统医学院校教育(包括本、专科教育及中专教育等),作为我国现有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补充,重点促进面向基层的传统医学临床型人才培养.调整和完善传统医学院校教育结构和规模,制定专业设置、临床教育基地标准、制定师资标准、实验设施等标准、基础设施标准等,把合理的“师生比”、“生床比”作为传统医学院校建设的达标标准及民办传统医学院校的准入标准;根据社会需求及就业情况调整传统医学院校招生人数,改变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盲目扩招造成的毕业生质量不高,就业困难的局面, (3)加强各类民族医学院校教育,建立独立的民族医药院校或者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民族医药学院、民族医药系,或者设立相应的专业、专业方向等;制定传统医学传承教育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把师承制度纳入院校学位教育. 4.传统医学科研 4.1对比结果 中印两国传统医学科研管理机制不同,印度传统医学科研管理较集中;中国传统医学科研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印度不同传统医学研究机构研究领域与方向各有侧重,中国传统医学专门研究机构多为综合性研究机构,容易造成重复立项及低水平重复;约85%印度传统医学研究机构设有相关临床机构,注重科研与临床实践的相互促进. 4.2对我国的启示 (1)目前我国存在省、市及以下的综合性传统医学科研机构研究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可在现有各类“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每个研究机构的重点研究方向,拓展中医药研究领域, (2)印度传统医学以疾病治疗为重点科研机构设置模式,有利于促进传统医学疗效的提高.我国可通过鼓励传统医学研究机构设立相应的诊疗机构,加强传统医学科研与临床的联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传统医学科研活动的出发点,并建立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5.传统医学产业及对外贸易 5.1统计数据分析 xx年,AYUSH药品生产企业合计8785个,比xx年减少了388个,年均增长率为-1.1%.GMP认证企业总数为6687个,比xx年增加了1558个,所占比例从55.9%提高到76.1%. xx年,我国共有中成药企业1409个,比xx年减少了60个,中药饮片企业601家,比xx减少了67家.其中,大型中成药企业从xx年的24家增长为62家,大型中药饮片企业从无到有,增长到7家.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xx年修订)企业数共159家. _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ited Nations TRADE database,UNtrade)数据显示:xx年,中国药用植物出口总额为13.3亿美元,居于世界第一位;印度紧随我国之后,药用植物出口总额为7.9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5.2对比结果 (1)印度AYUSH药品生产企业总数减少,经GMP认证的AYUSH生产企业增多;AYUSH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多于中药生产企业;中国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企业数呈下降趋势,但大型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企业有所增长, (2)印度传统医药产业在GMP认证等严格管理机制下,植物药国际贸易直追我国,成为传统医药国际贸易强国, (3)中印两国传统医药国际贸易都存在着以原料药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的问题;在严格的标准化管理下,AYUSH成药出口额超过AYUSH草药出口额,我国中成药出口额与中药材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5.3对我国的启示 印度对传统医学产业实施从种植、生产、销售、国际贸易等集中式管理,并通过建立“国家传统医学药品标准实验室”,制定单、复方传统药品统一的国家标准等措施促进了传统医药产品的出品贸易.我国对传统医药产业的管理处于较分散状态,建议国家加强对传统医药产业的宏观管理,加强管理的集中度,并通过加强传统医药产品的标准化及药品生产企业的GMP管理等标准化管理,提高中成药在植物药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此外,推广“太极拳”等中医药保健方法与印度“瑜伽”相抗衡,促进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普及,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缩小中西方间文化差异,突破“文化壁垒”,拓展欧美市场;并可利用丰富的传统医学医疗旅游资源,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归纳和对比了中、印两个最具影响力的传统医学大国在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政策以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现状、水平、差异和特点,对于现代医疗环境下传统医学的定位、作用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1.本研究首次发现印度采用IQ/NIQ(IQ等于Institutionally Qualified;NIQ等于Non Institutionally Qualified,即传统医学机构认证与非传统医学机构认证)相结合的传统医学医师执业注册模式,解决了印度医疗卫生不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人员及服务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印度传统医学人力资源的发展, 2.本研究首次发现印度采取传统医学立法与集中式管理,促进了传统医学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传统医药产业从种植、生产、销售、国际贸易等集中式管理,利于标准化的实施与管理,促进了传统医药产品出口额的增长, 3.本研究首次发现印度传统医学高等教育以“生床比”及“师生比”等标准作为准入条件,形成了“数量多,规模小”的高等教 在现实生活中,法律硕士(非法学)毕业生报考法律类公务员屡屡受限.在以江苏省为中心的考察中,公务员招录机关就以“本科阶段必须为法律专业”为由限制法律硕士(非法学)毕业生报考法律类公务员.这样的限制条件,一方面与 _学位委员会在关于设置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的报告中希望“*政法主管部门在制定有关职位(岗位)的任职条件或任职资格时,对法律专业硕士有一定的考虑”的建议相矛盾,另一方面,透过比例原则,不难发现这样的限制条件也涉嫌侵犯公民的平等担任公职权,同中华人民 _公务员法、中华人民 _法官法以及中华人民 _检察官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相冲突,具有限制目的不适当性,限制手段不合理性,目的与手段之间不相称性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从宪法学视角来看,需要通过取消不合比例原则的限制条件、建立统一审查招录公告的机制、完善公务员招录监督体系并将该类案件纳入司法救济范围等相关措施予以修正和完善. 目的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体制改革的势在必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各级卫生部门对科学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卫生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同步发展.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研究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探索,完善杭州师范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为杭州师范大学乃至全国其他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探索符合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的适宜的专业课程设置,加快职业化卫生管理队伍建设的进程发挥积极的作用. 方法与内容 采用文献调研法对国内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育进行现况分析;调查研究我国16所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设计调查问卷,分三类人群(卫生行政管理人员、教师、毕业生)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技能需求进行研究,运用专家咨询法、优序图权重法确定3类人群所占的权重,采用Ridit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3类调查对象的加权平均Ridit值再按重要性和实用性对决定课程筛选所占的比例计算后所得的综合分值对各门课程进行排序 结果 针对我国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研究,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对该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完善,构建了由基础医学、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管理心理学5门专业基础课程,卫生管理学、预防医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等13门专业主干课程,医疗保险、卫生机构管理、卫生法3类模块课程,公共卫生现场调查方法与技术、文献检索、统计软件应用等8门专业任选课程共36门课程组成的专业课课程设置;在学时数的分配上,参考统计结果即管理类课程群占总课时的34%左右,医学类课程群占总课时的25%左右,实践性课程占总课时的21%左右,工具类课程群占总课时的20%左右;实习安排教学周20周,见习安排教学周4周. 结论 本研究所构建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专业课程设置,反复比较分析了高校现行课程体系的设置,吸取了专业教师、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意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兼顾了管理类、医学类、经济类、法律类等课程,全面考虑了毕业生知识、技能、素质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对学生各方面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总体来说,本研究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考虑到了用人单位的意见以及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技能需求,有效的避免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对推进杭州师范大学乃至全国卫生事业管理高等教育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995年4月 _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关于设置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为使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法律职业职位(岗位)的任职资格或任职条件适当衔接起来,建议*政法主管部门在制定有关职位(岗位)的任职条件或任职资格时,对法律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取得相应职务方面有一定的考虑.,但在现实生活中法律硕士报考法律类公务员却屡屡受限.像江苏省法律类公务员的招录公告中,招录机关就以,本科阶段必须为法律专业,为由限制法律硕士(非法学)考生的报考,而这无疑与当初设置这一学位的培养要求背道而驰.另外,从依法行政的角度来看,该规定与我国公务员法、法官法以及检察官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相冲突,缺乏合法性和合理性.面对这样的限制条件,需要通过建立人事部门统一审查招录公告的机制、完善公务员招录监督体系等相关途径予以修正和完善. 研究中外合作培养本科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随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必将进一步对外开放,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外向型经济的长足发展,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来培养这类人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中国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对优质高等的渴求非常强烈,如何整合、利用国内外两种优质来为中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服务,更是扩大高等教育供给,满足社会需求,建构和谐社会的需要. 本文研究了中外合作培养本科人才的社会动因和我国中外合作培养本科人才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着重分析了中外合作培养本科人才的政策和法律、办学方向、内外部体制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运用依法治教理论、教育现代化理论和教育管理学理论作为构建中外合作培养本科人才质量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促进中外合作培养本科人才的宏观措施和微观措施.尝试从合作办学的高校、政府部门、教育质量评估组织、社会各界四方面来构建我国中外合作培养本科人才的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1、中外合作高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确立自己的办学特色,挑选合格生源、建设优质教师队伍和良好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采取正确的考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评,合作双方制定自评体系联合评估,将评估报告提交给国内、国外教育质量评估组织,激发教师和学生对教育质量和学习质量工作的关注和兴趣,了解学生和家长对合作办学质量的看法和满意度.2、以 _为首的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好境外教育机构进入我国教育市场的入口关,建立境外教育机构鉴定中心,制定政策、法规,指导、统筹、协调和检查中外合作本科人才机构的质量保障行为,为中方合作办学者提供外方大学和教育机构的教学科研成果等信息,做好日常监督,委托国外教育质量评估组织对合作办学机构进行评估等.3、教育质量评估组织在合作办学的高校自评的基础上,对合作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和审计,并向社会公开发表评估报告,同时为政府或教育机构提供咨询服务.4、社会各界为合作培养本科人才机构提供信息和反馈. 本文的研究特色在于:1、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在国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外合作培养本科人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2、重视中外合作培养本科人才的教育质量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构建起中外合作培养本科人才的质量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工作,第一次修订目录于1987年颁布实施,修订后的专业种数由1300多种减到671种,第二次修订目录于1993年正式颁布实施,专业种数为504种,第三次修订目录于1998年颁布实施,专业种数由504种调减到249种,第四次修订目录于xx年颁布实施,专业种数由修订前的635种调减到506种,每一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都离不开对本科专业数量和本科专业结构的调整.xx年我国 _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新的修订,并于xx年出台,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增加了艺术类,实现了与研究生专业学科门类分布的一致,各大学将从xx年按照此本科专业目录进行招生. 本文以我国38所高水平大学的本科专业设置为基础,从我国38所高水平大学的本科专业数量、本科专业结构以及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的比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我国38所高水平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科专业数量主要是分析了我国38所高水平大学本科专业种数、本科专业点数和本科专业类型,以此探究我国38所高水平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是否存在着重复设置的严重问题;本科专业结构主要对我国38所高水平大学的本科专业分布进行了分析,以此探究我国38所高水平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是否存在着学科分布失衡的问题;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的比较主要是从二者的专业数量、专业招生规模和专业的学科分布进行分析,以此探究我国38所高水平大学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学科分布不一致的问题.同时还分析了我国38所高水平大学近十年来新增本科专业的专业数量、专业种数、专业点数和专业的学科分布问题.通过对我国38所高水平大学近十年来新增本科专业的设置状况,进一步探究我国38所高水平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38所高水平大学本科专业现状的分析,探究我国大学本科阶段专业设置数量是否是合理的,应该设置多少专业;我国大学本科阶段应该设置哪些专业,不应该设置哪些专业;我国大学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之间是否应该具有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_社会转型的核心是人的转型,是人的现代化,只有先化“人”才能化“物”,而教育是人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说,教育转型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而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的宏观背景下,不管是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还是就业结构的改变,以及教育公平、以人为本等方面都要求职业教育的价值回归,都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而发展体育职业教育不仅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而现阶段体育职业教育质量困境呼唤体育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和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职业教育如何根据自身的规律创新和完善有特色的体育职业教育体系,这不仅是体育理论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具有较重要的理论创新和较现实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在教育哲学、职业教育学、管理学等有关理论的指导下,在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资料进行收集与的基础上,进而采用比较分析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获取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认为: 1、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基本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