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十三五生态建设专项规划_第1页
漳州十三五生态建设专项规划_第2页
漳州十三五生态建设专项规划_第3页
漳州十三五生态建设专项规划_第4页
漳州十三五生态建设专项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漳州市“十三五”生态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年9月目 录前 言( 4 )第一章 建设现状( 5 )一、建设成就( 5 )二、面临挑战(10)第二章 总体要求(11)一、指导思想(11)二、基本原则(12)三、建设目标(13)第三章 主要任务(16)一、优化空间与产业布局(16)二、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1)三、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26)四、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28)五、实施“七个五”生态建设行动计划(31)六、全面推进污染防治(33)七、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44)八、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建设(49)第四章 保障措施(52)一、加强统筹协调(52)二、强化法律监督(52)三、突出项目带动(53)四、保障资金投入(55)五、加强检查监督(55)前 言“十三五”期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节能、生态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才能有效突破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2014年9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福建生态省建设步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新阶段。 2015年8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福建省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推进生态建设意见的实施方案,要求将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到“十三五”规划,以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机制、坚定的决心、严格的监管,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本规划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福建省“十三五”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主要编制依据,进一步明确“十三五”生态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推进漳州生态市战略深入实施、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行动指南。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82 第一章 建设现状一、建设成就“十二五”期间,漳州市紧紧围绕“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产业与环境互动、城市与乡村统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模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市建设“十二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详见表1。(一)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提档升级。全面实施“七个五”生态建设行动计划战略部署,加快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提档升级。2015年我市顺利通过省环保厅考核验收,荣获“省级生态市”称号。长泰县、南靖县、东山县获得国家级生态县命名,龙文区、平和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目前全市已创建116个福建省级生态乡镇,其中104个乡镇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78个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26个待命名),国家级生态乡镇总数占全市乡镇总数的86.7%,生态示范建设覆盖面不断扩大。(二)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环境。规划建设“一环两带七主题”22处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城市郊野公园,以及沿国道324线闽南文化生态产业走廊,形成一个巨大的生态控制系统。基本建成56个总面积约848公顷生态公园,中心城区建成并投入使用西溪亲水公园、林语堂文化园蕉园、芝山公园、碧湖生态公园、西环城市片林、西环花海、荔枝海公园、九湖公园,面积约490公顷。表1 漳州生态市建设“十二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序号指标名称单位规划目标完成情况2015年比2010年增长或降低完成情况1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吨当量万元比2010年下降17.5%1.65下降10.6%左右完成2单位GDP能源消耗吨标准煤万元比2010年下降16%0.448下降16.1%完成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2022.4完成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84.579.5完成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30.535完成6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化学需氧量%比2010年减排9.2%减排10.14%完成氨氮%比2010年减排10.20%减排11.18%完成二氧化硫%比2010年增排15.0%增排5.94%完成氮氧化物%比2010年减排23.3%减排32.24%完成7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098.9完成8主要河流I类水质比例%9293.6完成9近岸海域水质达到或优于二类水质标准的面积比例%7072.7完成10市县污水处理率%8086完成11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97.53完成12森林覆盖率%62.5163.58完成13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29273987完成14受保护地区占土地面积比重%持平29.8完成15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控制在9%以内控制在9%以内完成各县(市、区)同步完成1-3个生态公园建设,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山重村、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等6个村入选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平和县文峰镇三坪村的高效农业型美丽乡村建设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十大模式之一。加快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农村面源污染。2010-2015年全市共有7个县(区)、24个片区、35个乡(镇、场)、301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总投资32745.52万元,直接受益人口达70.9万。(三)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我市陆域生态保护红线落图面积为5793.8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4.91%(全省为48.33%,占比位列第8)。其中一级管控区落图面积1588.4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2.31%(全省为18.08%,占比位列第7),二级管控区落图面积4205.3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2.60%(全省为30.25%,占比位列第4)。全市初步划出海洋保护区、海洋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遗迹、特殊保护海岛等类型共45个海洋生态红线区,其中级区15个(面积209.55平方公里),级区30个(3168.69平方公里),总面积3378.24平方公里,占我市海域面积比例达45.72%。(四)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我市围绕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余热余压利用、电机改造、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节能、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应用等节能“十大工程”,结合我市冶金、建材、化工、纺织、造纸等重点耗能行业,强化重点项目实施,落实了一批重点节能项目的建设,重点耗能企业能耗水平不断下降,2015年全市34家“万家工业企业”累计完成节能量97.84万吨标准煤,完成整个“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25.7万吨标准煤的 380.6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0.616吨标煤/万元,低于福建省单位GDP能耗平均水平并达到国家级生态市指标要求。拥有了常规火电、自备电厂、水电、风电、光伏、垃圾焚烧电厂等类电源,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调整为煤炭64.5%、石油36.6%、天然气1.4%、新能源(含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7.8%、电力外送2.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21.6%。(五)城市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十二五”期间,漳州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年均值均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二级标准以上优良天数的比例分别为99.72%、100%、99.70%、99.73%和98.9%;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为 57.0dB、57.4dB、57.3dB、58.5dB和58.2dB,质量等级均为三级,属于一般水平;全市县级饮用水源地水质年达标率分别为97.9%、99.1%、99.7%、100%和99.7%。(六)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实施。已建成1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43万吨,实现每个县市均建有1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2015年底漳州市中心城区东墩污水处理厂一期(日处理能力13万吨/日)建成通水试运行,漳浦、东山、长泰、南靖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建完成,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平和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山格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全市城市(含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从2010年的80.03%提高到85%;全市新建市政污水管网464公里,年处理城市生活污水量从2010年的6243万吨提高到10050万吨,污水处理厂负荷率从2010年的60%提升到86%。工业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进一步提高。各工业园区进一步配套管网,废水收集率得到提高。2015年,角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长泰县东区污水处理厂等6座工业园区污水厂共处理污水1940.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05万吨。(七)污染防治工作持续推进。加强重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推进企业自备热电站脱硫工程建设,建成联盛纸业(龙海)有限责任公司、敦信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自备热电站锅炉的炉外脱硫设施,综合脱硫效率可达到80%以上;开展胶合板整治工作,累计清理2211家胶合板企业;加大重污染小企业关闭淘汰力度,取缔华安沙建草浆厂、漳州民政成龙纸厂等41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造纸企业及不能稳定达标企业,按要求做到断水、断电,拆除主要生产设备,防止异地转移和死灰复燃;积极推动造纸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全市所有10万吨/年以上废纸制浆企业均建成废水深度治理工程;推动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对辖区电镀、铅蓄电池和制革等涉重行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全过程加强监管;开展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全市禁养区内共关闭拆除生猪养殖场11964户,削减生猪存栏量为77.10万头;可养区250头以下生猪养殖场共关闭拆除26551户,削减生猪存栏量99.72万头;25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共有468家列入年度标准化升级改造计划;持续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累计淘汰黄标车6430辆,全面完成了2015年省政府下达我市的淘汰任务。(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强化节能降碳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把节能目标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县(市、区)经济社会目标管理考评目标之一,市政府和各县(市、区)签订节能、循环经济目标责任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强化各级工作责任。实行各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推动环境管理从督企为主向督企与督政并重的转变;推行重点流域“河长制”,强化流域水环境整治的组织协调和责任落实。完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予以生态保护财力补助和激励,重点将生态补偿资金投向平和、南靖、华安、长泰等九龙江流域上游地区。开展排污权的收储和出让、排污有偿使用和交易、编写企业排污权技术核算报告等工作业务。基本完成全市8个试点行业排污权核定工作,结合排污许可证换发工作,已完成约102家8个试点行业外企业初始排污权核定。 二、面临挑战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漳州生态市建设面临严峻的形势,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行业和规模工业比重仍偏小,服务业比重低,造纸、电镀、皮革、铅蓄电池、陶瓷、废塑料加工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仍较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不够,清洁能源比重仍较低,产业升级力度太小,行业结构性污染突出。二是环境质量有待改善。水环境问题仍突出,九龙江流域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空气质量有待提高,主要空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2.5)污染指数相对较高。三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在污水收集处理方面,部分县市、开发区污水处理率仍偏低; 工业固废处置设施仍处于空白,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滞后。四是生态文明机制尚不健全。区域间联防联控机制也不够健全,责任约束有待强化,生态文化尚需精心培育,公众生态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是漳州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为率先建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短板,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二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坚持深化改革、综合施策,推动形成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好的美丽漳州,建成具有较强引领示范作用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二、基本原则(一)坚持“绿色导向”。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着力构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取得明显成效。(二)构建“绿色布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强化重点产业布局、城镇规划建设的资源环境指标约束,促进生产空间集聚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率先形成与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成为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三)加快“绿色转型”。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可容纳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生产、流通各环节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成为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四)增进“绿色福利”。深入开展植树造林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持续抓好宜居环境建设,增强生态产品生产与供给能力,打造山清水秀、碧海蓝天的美丽家园,成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区。三、建设目标到2020年,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城镇化格局、现代农业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污染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成更加宜居宜业、更具魅力活力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空间开发格局更加优化。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绿色层面的城镇运营模式基本形成,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资源利用更加高效。至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能耗强度均控制在国家和福建省下达指标内,并达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指标要求;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城乡生活方式基本建立,温室气体排放增速减缓。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在云霄核电并网发电的情形下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到4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控制在50立方米以下,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要求,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工业生产清洁化、服务业优质化。城乡居住环境全面提升。以“点线面”为攻坚平台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整体系基本形成,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市县城镇污水收集率达到90以上,其中中心市区和龙海市区的污水收集率平均达到95%以上,县城污水收集率平均达到88%以上;市级、县级、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稳定在95%、90%和85%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废弃物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居住环境得到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更加美好。全面开展生态示范市创建活动,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福建省下达的指标内,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主要河流类水质比例达到90%以上,近岸海域水质达到或优于二类水质标准面积比重达72%,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力度加强,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在2015年的基础上稳定增长,林种树种结构持续优化,森林固碳、涵养水源等能力明显增加,“五沿”范围青山挂白治理率达90%以上,重点江河流域和大中型库区一重山可绿化宜林地绿化率达100%;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等通道可绿化宜林地绿化率达100%,各县城周边一重山景观得到全面修复与提升;海岸线宜林地块全面绿化,低效基干林地基本修复,离海岸线1公里范围内的过熟林得到更新;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控制在8%以内。防灾减灾体系继续巩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评价考核体系、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基本健全。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形成,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表2 漳州市“十三五”生态市建设主要目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2015年完成情况2020年目标值指标属性资源能源节约利用1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约束性2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约束性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7.8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约束性4单位GDP用地面积降低%比2015年下降20%以上预期性5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80.2550约束性6用水总量亿立方米22.1323.40约束性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350.55预期性8耕地保有量万亩269.11258.21,且不低于省下达指标约束性9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3.0365不突破省下达指标约束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1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万吨1.3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约束性氨氮1.9二氧化硫-2.5氮氧化物15挥发性有机物11空气质量设区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998.9约束性设区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毫克/立方米0.0340.03512主要河流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9090约束性劣类水质比例%0013近岸海域达到或优于二类水质标准的面积比例%72.772预期性14海岸带自然岸线保有率%32.937约束性15市县污水处理率%8590预期性16市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7.5398预期性17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82预期性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0预期性18森林覆盖率%63.5763.58约束性19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39874025约束性20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控制在8%以内约束性21受保护地区占土地面积比例%29.829.8预期性第三章 主要任务一、优化空间与产业布局(一)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划严格按照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保护禁止开发区域,科学发展限制开发区域,引导产业、人口等各要素向重点开发区域集聚,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完成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落实生态红线管控措施,按照红线划定的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实行分区分类管控,严禁任意改变用途,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红线的破坏。切实加强保护与监管。将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任务落实到具体区域和具体区块,为我市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全速布局提供重要支撑,逐步形成具有漳州特色的生态空间保护格局。(三)推进“多规合一”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统一编制市县空间规划,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构建统一的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协同机制,探索整合相关规划的空间管制分区,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形成合理的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布局。(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1.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特殊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电子信息、医药等相关产业,积极引进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等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动漫、文化创意、软件开发等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的引进,培育台商投资区、龙文蓝田开发区、长泰经济开发区、云霄开发区、常山开发区和诏安开发区等一批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各县(市、区)因地制宜选择主攻产业,依托龙头项目加强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做大做强,打造“一县一业”、“一区一品”特色优势。特别是要发挥好古雷台湾石化产业园区的政策优势,尽快引办石化上游项目,推进炼化一体化发展;云霄光电产业园区进一步打造LED及太阳能完整产业链,实现LED产业链从芯片、外延片、封装到产品应用,太阳能产业链从硅砂-太阳能超白玻璃-太阳能电池组件乃至光伏集成建筑等;推进长泰低碳工业园区在产业节能化、低碳化上的先行先试,总结成功经验,向全市进行推广。到“十三五”末期,着力将我市打造成为以新材料、新能源、炼化一体、汽车(汽配)、高端装配制造产业为主体的海西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两岸产业深度对接的集中区域。2.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支持污染治理技术研发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研发机制,推动重大节能减排技术联合攻关,促进重大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的创新开发与产业化应用。3.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充分发挥漳州的地理优势,力促八大优势农业集群式发展,巩固和提升漳州的现代农业水平。在做强食品产业方面,围绕“优质食品之城”的目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扶持培育一批产值上10亿元的食品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漳台交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台湾农产品、水产品加工园区,加快海峡两岸农产品物流城建设,努力把我市建成两岸农产品加工贸易枢纽。在做大花卉产业方面,要依托海峡两岸花博园品牌效应,加强与荷兰、中国台湾等发达地区的花卉合作,加快推进大型花卉专业市场建设,着力打造海峡西岸乃至全国重要的花卉集散中心。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把握厦漳泉闽南地区同城化的契机,有效利用我市广大的腹地和特色的资源,加速发展包括现代物流、仓储、健康养老、旅游、酒店、会展等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加快推进市区和各县(市)的一批大型商场、星级酒店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和港口物流园区,以实施依港立市为依托,加快港口码头、疏港公路铁路、沿海大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抓紧规划布点,积极引办港口物流企业,促进港口物流业加速发展。5.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建立特色突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实现旅游线路的生态化和多元化,实现对基础设施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的共享与高效利用。在旅游资源开发及景区建设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化规律,加强旅游地的环境管理、生态保护和培育。发掘和利用农业和林业的生态作用、景观效应和农村的民俗风情,推出“农家乐”、“森林人家”等特色休闲旅游产品,使农林业与旅游、生产与消费融为一体,体现出农业的文化风貌和旅游价值。发挥会展对旅游的拉动作用,延伸会展产业链。(五)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依托国家发展沿海核电、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设以及构筑国家能源基地等政策条件,推动漳州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大变革,建设有标志意义的高能耗行业清洁低碳发展的“漳州模式”。1.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漳州核电项目以及生物质能发电、抽水蓄能电站、垃圾发电、屋顶光伏分布式发电等项目,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高效的能源基地。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稳步有序推进云霄核电建设;着力建设漳州(东山)光伏及玻璃新材料产业园,开展以分布式太阳能光伏为主的新能源城市和微网系统示范建设,加快实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应用项目,建设住宅楼太阳能一体化示范工程,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结合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农业发展、工业有机废水处理等,建设一批上规模的沼气工程,推动城市垃圾焚烧和填埋气发电;提高地热、海洋能等开发利用水平,因地制宜推进浅层地温能的利用,建设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结合海岛用能需求,建设海洋能与风能、太阳能发电等多能互补独立示范电站。2.调整和优化化石能源结构。加快推进液化天然气气源点(中海油漳州LNG项目)建设,提高液化天然气接收能力;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主要包括漳州LNG接收站联络线工程、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等;加快天然气综合利用规划,主要包括工业园区(企业)用气规划,汽车、船舶用气规划,积极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在不断降低煤炭的能源消费比重的同时,推进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面向国家发展和能源安全战略,研究和承担在漳州的国家海西石化能源基地建设任务。在煤炭利用行业积极推行提高煤炭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能效水平;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煤改气,制定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建设方案并积极实施,建设无燃煤工业示范园区;建立并扩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二、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推动循环经济发展1.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按照循环经济理念,以从根本上转变园区经济增长方式,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通过推广企业间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重大工程项目及公共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企业间物质、流量、信息和技术链接,逐层减量利用和物料闭路循环,构建循环工业体系。加快推进长泰经济开发区、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等一批循环经济改造示范园区建设。2.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树立一批节能和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鼓励企业开发应用无污染、低污染的高新技术及节能节水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重点推广热电联产、多联供、余热余压回收、梯级用水、“三废”综合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垃圾及污泥等技术,引导企业对生产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余压等进行循环利用;推动钢铁、水泥等行业用工业窑炉、高炉协同处置废物;发展规模化和产品多元化的利废建材企业;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机电产品再制造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发展。3.构建循环型现代农业体系。在种植业领域,加大生物有机肥的使用比例,适度加大秸秆还田力度,提高土壤肥力和墒情;在养殖业领域,积极推行生态农业理念和“猪-沼-果(茶、菜)”农业生态模式,建设沼气池及养殖废水处理设施,走生态化养殖道路,降低养殖废弃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海水养殖中推广养殖废水循环利用技术,降低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农产品加工领域,发展精深加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充分发掘农业生产及加工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积极促进在“种植养殖加工”产业链全过程中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节约农业生产资料,减少农残,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二)全面推进节能降耗。进一步做好发电企业技术更新,推进高效洁净燃煤发电。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石化中下游产业链,实现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形成区内原料互供、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探索将其碳排放纳入碳交易市场。钢铁及有色金属行业要推动产品升级,支持推广先进工艺,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建设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体系。建材工业要推广高效节能窑炉、耐火材料和新型燃料的开发利用,持续开发节能、节土、利废、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鼓励大企业用电直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电,支持沼液回收发电,合同能源管理等。造纸行业要推广全封闭式冷凝水回收系统,进一步减少能耗指标,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实现物流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推广绿色照明,继续做好节能灯具开发与应用,鼓励太阳能、半导体(LED)照明技术产业化。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新建的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大型公共建筑、10万平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均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充分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大型公共建筑、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的空调、照明、热水等建筑用能设备系统的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和完善能源统计、评价和考核体系,开展能耗专项调查、典型建筑的能耗监测,建立健全政府机构能源管理体系。(三)推进节约用水。做好工业节水。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和节水器具,特别要加强火力发电、纺织、造纸、食品、钢铁、石化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降低单位产量新鲜水用量和废水排放量,提高全市工业重复用水率。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抓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因地制宜地推广渠道防渗、管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加强漏水检测,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大力宣传节约用水。推进再生水回用。加强工业用水(主要是冷却水)、建筑用水、市政设施用水、农业用水等再生水利用系统的建设。推动工业园区企业之间的再生水利用和阶梯循环利用。逐步推进原有建筑再生水回用改造工程,鼓励新建小区、宾馆、饭店、学校等配套建设再生水利用、雨水利用系统。大力推进市政绿化和农业灌溉再生水利用,加快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1.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发展。推广大掺量和高附加值利废建材技术,加强粉煤灰、脱硫石膏、石材废渣等在制造水泥以及新型建筑材料方面的应用,发展规模化和产品多元化的利废建材企业,建立一批上档次、有规模的新型建材生产示范基地;鼓励电厂脱硫石膏、化工磷石膏等合成石膏替代天然石膏的资源化利用;推进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机电产品再制造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钢铁、水泥等工业窑炉、高炉实施废物协同处置;提高畜禽制品加工企业的综合利用水平,有效利用各种下脚料,减少废物处置量。2.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大力发展以沼气利用为核心的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养殖、农产品加工业产生的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粪便、加工废料等废弃物,在养殖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规模适度的沼气发生和利用设施,用于畜禽养殖舍供暖、生活用热及发电,并将产生的沼液、沼渣用作种植业的有机肥,实现不同产业间物质与能量的循环。3.促进林业“三剩物”利用。利用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有关“三剩物”利用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我市林业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推进农林“三剩物”的回收和利用,将“二次资源”产业化,为农林剩余物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创造有利政策环境,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重视农林“三剩物”综合利用大型项目建设,构建生态农业与林业生产模式,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农林业。4.加强城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拆除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依托建材加工企业,按照市场化方式大力发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业,生产机制砂、石子、新型墙体材料等建筑材料,不断提高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十三五”期间不再新设建筑垃圾填埋场,逐步关闭原有的填埋场。到“十三五”末,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5.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不断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规范再生资源回收领域的市场秩序,以报废机动车、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等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鼓励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加强再生资源加工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化进程,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再生资源交易、分拣、加工基地,并以此为中心,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6.促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健全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收转运体系,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和集中处理。鼓励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填埋气体发电,到“十三五”末全面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推进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残渣无害化处理后制作肥料。在具有甲烷收集利用价值的垃圾填埋场开展甲烷收集利用及再处理工作。三、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一)优化城镇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城市、产业、港口、生态“四位一体”,构建以“一核两湾”为主体的城镇体系,推进中心城区南扩步伐,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临港经济开发和临港新城建设,统筹城市、工业区、化工园区和物流园区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格局,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体系。深入实施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全过程,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加快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促进跨行政区产业协作和重大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强生态协同保护,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与人口集聚的有机统一,实现区域共同繁荣。(二)建设城镇宜居环境。开展宜居环境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城市公园和生态园林的建设,加快中心城区九十九湾“闽南水乡”、古城保护工程等项目及“东西南北中”五大景观区域建设,加快建设城市绿道及绿道配套绿化工程。打造环城生态休闲圈,进一步增强城市“肺活量”,形成降解城市污染的植被生态系统。至2020年各县(市)均达到省级园林城市(县城)标准,城市(含县城)建成区绿地率达38.5%。积极应对热岛效应和城市内涝,开展中心城区风道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建筑、公共设施、道路、绿地、水体等功能区;修订和完善城市防洪治涝标准。继续开展三湘江、浦头港、九十九湾、护城河等内河整治工作,推进城市内河水系上游村庄污水垃圾治理。加强城镇给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力争市县供水普及率达99%,燃气普及率达98%,中心城区和龙海市污水处理率达95%,其它县区达到88%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各县(市、区)餐厨垃圾、所有乡镇和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三)建设农村宜居环境。实施富美乡村建设工程。实施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抓好沿村庄周边的村镇公园绿地建设、名木古树保护、沿溪两岸绿化、乡村道路、近村坡耕地造林、零星“四旁”植树和“青山挂白”整治,打造一批产业发展型、旅游休闲型、传统村落型、自然生态型等各具特色的省级示范绿色村庄。持续开展百村富美乡村创建、百村环境整治的农村建设“双百”活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加强饮用水源地两岸及上游、重要流域、入河支流周边的乡(镇)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到2020年新增完成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不少于350个。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充分利用现有环卫设施和污染处理设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按照布局合理、方便群众、便于转运的原则,结合人口分布特征,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农村、乡镇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村村共建共享、城乡共建共享,建立县(市)镇村一体化的生活垃圾污染防治体系。加强乡镇污水收集处理。重点加强“两江两溪”两岸、饮用水水源地上游、重要城镇等重点流域和区域农村污水的收集与处理,开展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试点及示范。四、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一)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统筹城乡绿化。积极倡导“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理念,加大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片林、城市绿道建设和城中山、城周山森林景观改造,促进城市由绿化向花化、彩化转变,按照“树有高度、林有厚度、绿有浓度”的要求,提高交通主干线沿线及一重山造林绿化美化水平;抓好沿路、沿江、沿海、沿城市周边、沿村庄周边的“青山挂白”整治,到2017年,“青山挂白”治理率达90%以上。2.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继续推行生态公益林“占一补一”,调整优化生态公益林布局,对重点区位外零星分散生态公益林,探索采用等面积置换的方式将重点区位内的商品林逐步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切实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和低效林改造,减少毁林排放。启动实施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区域林业有害生物防御工程,保障森林生态安全。3.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修复工程。重点抓好九龙江流域生态修复,加强对沿海、沿江、沿溪、中型水利工程流域和水库汇水区域的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及天然林的保护,加强干流、一级支流为主的江河两侧及一重山和水库周边一重山的造林、补植、抚育和封山育林。4.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以推进基干林带合拢为目标,以断带造林和林带修复为重点,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对海岸线1公里范围内的已进入过熟龄的老林带,有计划地开展老林带更新;对适宜造林的断带地块,特别是农田、养殖场等相对容易建立基干林带的地段,通过“两违”整治征租地造林、退建造林、退养造林,有效增加基干林带长度和厚度,推进纵深防护林造林,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与农田、道路、居民区绿化美化有机结合起来,力争至2020年,新建成基干林带150公里以上,新造、修复基干林带5万亩,完成沿海乡镇场造林绿化11万亩以上,绿色通道建设200公里以上,绿色村庄建设100个以上。(二)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湿地建设与保护1.实施自然保护区工程。加强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及能力建设,开展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提升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注重保护和选用留鸟、引鸟树种植物,构建生态廊道,营造良好的野生动物生活、栖息自然生境。开展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野外救护与人工繁育。加快野生动物类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拯救和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完善野生动物调查监测体系和保护管理体系,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对国家和省级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2.实施湿地修复保护工程。加强湿地生态修复,重点加强对漳江口、九龙江口等沿海重要河口和海湾湿地的生态修复。对过度利用、遭受破坏或其他原因导致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湿地,进行恢复和综合治理。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强化漳江口、九龙江口等重要湿地、重要海湾、淡水资源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强制性保护,建立珍稀物种栖息地、重要渔业品种和重要湿地生态的自然保护区、海洋保护区、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滨海湿地保护体系。在全市主要河流干流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等内陆湿地保护体系。(三)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开展生态安全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抓好南靖、漳浦、诏安等国家级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加快平和、南靖等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以及平和、诏安、长泰、华安、南靖等省级重点县水土流失治理。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全面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完成历史遗留矿区整治,制定综合整治方案,综合运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等政策手段,全面推进矿区土地复垦。五、实施“七个五”生态建设行动计划(一)“五海”保护。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海域主体功能,加强海岸、海湾、海岛、海滩、海水“五海”保护。加大隆教湾、佛昙湾、漳江口湾、东山湾、诏安湾等重点海湾海洋生态环境整治和近海岸资源保护,推进诏安城洲岛海岛生态建设实验基地、水资源处理系统工程等生态修复建设,建成若干个以海岛保护为主题的海洋公园。推进东山乌礁湾和马銮湾及金銮湾、漳浦浮头湾和后蔡湾、龙海隆教湾、诏安大埕湾等重点沙滩的生态修复与整治工作。至2020年,全市整治修复海岸线40公里以上。(二)“五沿”治理。实行最严格的治理措施,坚持治理与保护并举,持续深化沿路、沿江、沿海、沿城市周边、沿村庄周边“五沿”治理。重点抓好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铁路沿线两侧外1公里范围内涉及山地(从林缘起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重点流域干流及一级支流两岸,河岸或干堤外1公里范围内涉及山地(从林缘起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沿海岸线向陆地一重山可视范围;中心城区范围线以外1公里范围内涉及山地的(从林缘起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村庄的中心村或者村庄主要居民点周边500米范围内涉及山地的(从林缘起向外延伸至第一重山脊)的植被保护和“青山挂白”治理。到2017年“青山挂白”治理率达90%以上。(三)“五景”建设。推进中心城区东西南北中五大景观区域建设,加快推进云洞岩景区、万松关、江东桥、邺山讲堂、热带植物园、森林公园、星云文化园、陈元光文化公园、松洲书院、古城保护、九十九湾闽南水乡等项目建设,构建平衡适宜的城乡建设空间体系,打造环城生态休闲圈,为城市提供生态屏障、郊野休闲和度假空间,通过绿道、绿楔联绿入城,形成“中心+放射+环状”的景观格局。(四)“五行”管控。做好矿产、森林、水环境、企业排放、土地等金木水火土“五行”管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