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2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广东专版):第一部分+专题1+直线运动的规律.ppt_第1页
三维设计2012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广东专版):第一部分+专题1+直线运动的规律.ppt_第2页
三维设计2012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广东专版):第一部分+专题1+直线运动的规律.ppt_第3页
三维设计2012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广东专版):第一部分+专题1+直线运动的规律.ppt_第4页
三维设计2012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课件(广东专版):第一部分+专题1+直线运动的规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考方向要明了,以上各公式均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应用时一般要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当v00时,一般以a的方向为正方向。,二、图像问题,(1)无论是vt图像还是st图像都只能用来描述直线运动。(2)vt图像斜率为正(即向上倾斜)不一定做加速运动,斜率为负(即向下倾斜)不一定做减速运动,物体做加速还是减速运动,取决于v和a的符号,v、a同正或同负加速,v、a一正一负减速。,1.研究方法(1)分阶段研究:上升阶段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下落阶段是自由落体运动。(2)全程研究:全过程加速度不变,可看成匀变速直线运动。2特点(1)对称性:上升和下降经过同一位置时速度等大、反向,体现了对称性。上升和下降经过同一路径所用时间相等。(2)多解性:物体经过空中同一位置时可能处于上升阶段,也可能处于下降阶段,也可能在抛出点的上方或下方,故体现了多解性。,1子弹从枪口射出速度大小是30m/s,某人每隔1s竖直向上开一枪,假设子弹在升降过程中都不相碰,试求:(1)空中最多能有几颗子弹?(2)设在t0时将第一颗子弹射出,在哪些时刻它和以后射出的子弹在空中相遇而过?(3)这些子弹在距原处多高的地方与第一颗子弹相遇?(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2)设第一颗子弹在空中运动t1s和第二颗子弹在空中相遇。v1v0gt1,v2v0g(t11)由对称性v2v1,即v0g(t11)gt1v0解得t13.5s。同理,第一颗子弹在空中运动t24.0s、t34.5s、t45.0s、t55.5s分别与第三颗子弹、第四颗子弹、第五颗子弹、第六颗子弹在空中相遇。,答案:(1)6(2)见解析(3)见解析,1.基本思路,2常用分析方法(1)物理分析法:抓好“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这一关键,认真审题,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在头脑中建立起一幅物体运动关系的图景。(2)相对运动法:巧妙地选取参照系,然后找两物体的运动关系。,(3)极值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若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4)图像法:将两者的速度时间图像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然后利用图像求解。,特别提醒(1)“追及、相遇”类问题中,要注意分析其临界条件,速度相等是能否追上或两者相距“最远”、“最近”的临界条件。(2)若被追的物体做减速运动,要判断追上时被追物体是否已停止。(3)若做减速运动的物体追匀速运动的物体还要考虑是否有两次相遇的可能。,2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待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a3m/s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v06m/s的速度匀速驶来,从后边超过汽车,试问:(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大?(2)当汽车与自行车距离最近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解析:审题的同时画出汽车与自行车运动的过程示意图,不难发现这是一道追及问题。两车相距最远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距离最近(即汽车追上自行车)时的临界条件是位移相等。,法二:用图像法求解。(1)汽车和自行车的v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得t2s时,二者相距最远。最远距离等于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即s6m。(2)两车距离最近时,即两个vt图线下方面积相等时,由图像得此时汽车的速度为v12m/s。,答案:(1)6m(2)12m/s,命题视角1(2011新课标全国卷)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汽车乙的加速度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求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命题视角2假期中,小芳乘坐火车外出旅游,当火车在一段平直轨道上匀加速行驶时,她用身边的器材测量火车的加速度。小芳的测量过程如下:她一边看着窗外间隔100m的路标,一边用手表记录着时间。她观测到她所在车厢从经过第一根路标到经过第二根路标的时间间隔为12s,从经过第一根路标到经过第三根路标的时间间隔为22s。请你根据她的测量情况,求:(1)火车的加速度大小;(保留三位有效数字)(2)火车经过第三根路标时的速度大小。(保留三位有效数字),答案(1)0.152m/s2(2)10.8m/s,冲关锦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1)符号确定: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一般规定初速度v0的方向为正方向(但不绝对,也可规定为负方向),凡与正方向相同的矢量为正值,相反的矢量为负值,这样就把公式中的矢量运算转换成了代数运算。(2)应用技巧: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减速为零后再反向运动,如果整个过程加速度恒定,则可对整个过程直接应用矢量式。,命题视角1双选(2011海南高考)一物体自t0时开始做直线运动,其速度图线如图11所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在06s内,物体离出发点最远为30m图11B在06s内,物体经过的路程为40mC在04s内,物体的平均速率为7.5m/sD56s内,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做负功,命题视角1两个物体A、B从同一地点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像如图12所示,则()AA、B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反Bt4s时,A、B两物体相遇图12C在相遇前,t4s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近D在相遇前,A、B两物体最远距离20m,自主尝试要清楚地理解vt图像中的“点”、“线”、“斜率”、“截距”“面积”的物理意义。(1)点:两图线交点,两物体在交点时的速度相等。(2)线:若为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若为曲线表示变加速运动。(3)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4)截距:纵轴截距表示t0时刻的初速度,横轴截距表示速度为零的时刻。(5)面积:表示某段时间内的位移。速度图像在t轴上方,则A、B均沿正方向运动,vt图像中两物体速度都为正值,方向相同,选项A错误;t4s时,A、B两物体不相遇,也不是相距最近,选项B、C错误;在相遇前,t4s时A、B两物体相距最远,最远距离20m,选项D正确。,冲关锦囊从vt图像中巧得四个运动量(1)运动速度:从速度轴上直接读出。(2)运动时间:从时间轴上直接读出时刻,取差得到运动时间。(3)运动加速度:从图线的斜率得到加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反映了加速度的方向。(4)运动的位移:从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数值得到位移大小,时间轴上、下的面积分别对应着位移的正、负方向。,命题视角1汽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在它后面有一辆摩托车,当两车相距1000m时,摩托车从静止启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追赶汽车,摩托车的最大速度可达30m/s,若使摩托车在4min时刚好追上汽车,摩托车追上汽车后,关闭油门,速度达到12m/s时,冲上光滑斜面,上滑最大高度为H,求:(1)摩托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2)摩托车追上汽车前两车相距最大距离s;(3)摩托车上滑的最大高度H。(g取10m/s2),答案(1)2.25m/s2(2)1138m(3)7.2m,命题视角2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轨道上同向行驶,甲车在前,速度为v甲8m/s,乙车在后,速度为v乙16m/s,当两车相距s08m时,甲车因故开始刹车,加速度大小为a甲2m/s2,为避免相撞,乙车立即开始刹车,则乙车的加速度至少为多大?,自主尝试审题时要弄清“避免相撞”的隐含条件,只要乙车的速度比甲车的速度大,甲乙两车的距离就不断减小,因此,当两车的速度相等时两车距离最近,此时如果不相撞,以后乙车的速度小于甲车,就不会再相撞。可见,“避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相对速度为零”即速度相等,而不是“速度为零”。,答案6m/s2,冲关锦囊分析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