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饥饿艺术家》(北师大)_第1页
【教学设计】《饥饿艺术家》(北师大)_第2页
【教学设计】《饥饿艺术家》(北师大)_第3页
【教学设计】《饥饿艺术家》(北师大)_第4页
【教学设计】《饥饿艺术家》(北师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饥饿艺术家教学设计洛阳市 李金霞老师 教材分析 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独到的认识,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写,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只要你能读进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脉络,定会获益匪浅。下点功夫读一读卡夫卡是值得的。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要引导学生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剖析认识,进一步把握卡夫卡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小说怪诞的人物和情节;2、体会作者对不合理社会的扬弃的精神;3、感受小说荒诞的艺术魅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互相交流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 2、找出小说中各种不同的人物,分析塑造人物的意义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不合理社会的扬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结合作品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社会的认识思考;2、作者塑造饥饿艺术家这个形象的意义。 【教学难点】1、作者塑造饥饿艺术家这个形象的意义;2、了解“现代主义”小说的一般特征及其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通读小说,排除字词障碍,复述故事情节;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卡夫卡和现代主义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百多年前一个孤独的青年-卡夫卡,他白天奔波于生计,晚上痴迷于文学创作。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他失去了闲暇、婚姻甚至健康,四十一岁辞世,令人扼腕叹息。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和现代主义:作者: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作家,是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像凡高一样,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受人追捧。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了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卡夫卡的主要作品:有审判城堡美国等3部长篇小说和判决变形记等78部中短篇小说。卡夫卡的小说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艺术风格上都独树一帜,内容怪诞离奇,形式新颖别致,都企图规避现实表面,而将笔触指向心灵痛苦的挖掘,通过特殊的“变形”手法,表现十九世纪西方现代文明掩盖的种种弊端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心灵创痛,以及众多劳动个体的异化状态。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之间关系的冷酷和人们对社会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形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2、字音辨析:风靡(m) 嶙藏(ln) 贮藏(zh) 戏谑(xu)奚落(x) 殉道(xn) 昏厥(ju) 吹嘘(x) 双眸(mu) 招徕(li) 瞳孔(tn) 流言蜚语(fi) 3、成语解释: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形容不断增长,增长得很快。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充耳不闻: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专心致志: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神,聚精会神,把心思全放在上面。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解决不了问题。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创作于一九二二年,在临终前两个月作最后修改过的唯一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也是论者甚众,歧义甚多的一部象征性作品。卡夫卡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展现了一个纯粹艺术家的生存境遇和矛盾以及人生的荒诞。理清故事情节:饥饿艺术家写的是以饥饿作为表演手段的一位艺术家曾经名噪一时,但随着观众兴趣的改变,被彻底遗忘,但仍坚持自己的表演艺术,最后孤独地饿死在笼子里。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小说一开始,作者便写了一种具有戏剧性的场面无数双眼睛盯着关在铁栅笼子里的“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的饥饿艺术家”。在这个充满意象的场景中“看”与“被看”的关系便产生了“看”与“被看”建构起了一个世界。谁在看饥饿表演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现?反映这个社会的人是怎样的心理?通过看者的表现,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社会。 1、看者: 普通的城里的群众在观看饥饿表演时的表现、动机及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对社会的认识。 表现:全城的人都在为饥饿表演忙忙碌碌;“人人都渴望每天至少观看一次饥饿艺术家的表演”;而且还为之疯狂到“临近表演后期;不少人买了长期票天天坐在小铁笼子跟前;就是晚上,也有人来观看,为了看得不失效果“晚上人们举着火把”。 动机:对成年人这种观看饥饿表演的动机,卡夫卡一语道破“不过是取个乐,赶个时髦而已”。从这简单的一句话,成年人“看”的实质昭然若揭:他们已经不把饥饿艺术家当成和他们同类的人来看,而是当成一种物,一种娱乐消遣的玩物,通过鉴赏饥饿艺术家忍受饥饿的痛苦过程,使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或达到心理上的快感。 体悟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在现代资本主义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社会,人自身日益被物质的异化所吞没,人性空前地遭到解体,真诚、良知和正义感被消蚀殆尽,代之而生的是冷漠、麻木、迟钝,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为物与物、利用与被利用、需要与被需要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就是“看”与“被看”的关系。 孩子在“看”饥饿艺术家的表现、动机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对社会的认识。 表现:孩子们“惊讶得目瞪口呆”;于是“为了安全起见,他们相互手牵着手”,然后“惊奇”地看着饥饿艺术家。 动机:没有主动看而成人们把装有饥饿艺术家的笼子搬到露天场地,以便于孩子们观看。 体悟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儿童是人的天然本性保存的最完好的群,他们天真无邪、纯洁无瑕、善良无比,心灵还没有受到外来社会和环境的玷污,纯真本性还没有遭到破坏。但是,成人们却对破坏这种纯真天性“有特殊兴趣”,把装有饥饿艺术家的笼子搬到露天场地,以便于孩子们观看,强迫其接受人性异化的第一课。从惊讶恐惧惊奇的转变中,便可看到孩子们“看”的性质,它是连结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纽带。通过它,孩子们逐渐从儿童的世界转向成人的世界,本真的人性开始受到异化。 演出经理在“看”饥饿艺术家的表现、动机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作者对社会的认识。 表现:作为饥饿演出的组织者和策划人,演出经理也是“看”的主体世界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饥饿表演期满时,他在抱饥饿艺术家时会暗中一撼,使“饥饿艺术家的双腿和上身不由自主地摆荡起来”;当饥饿艺术家因别人不理解他的饥饿艺术而暴怒时,演出经理就会出示照片来反驳他对自己艺术的辩解,并且使他“伤心丧气、难以忍受”“叹着气坐回草堆里去”。因此,当饥饿表演风光不再之时,饥饿艺术家的生理和精神痛苦吸引不了观众、再也没有利用价值时,他便被演出经理抛弃了,不得不告别“这位生活道路上无与伦比的同志”,来到一个马戏团里。 动机:他更倾向于把饥饿艺术家看成一个客体,一种为他赚钱的工具,而其出卖的商品就是饥饿艺术家的饥饿表演即忍受饥饿的痛苦。 体悟作者对社会的认识:钱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卡夫卡通过对演出经理和饥饿艺术家的“看”与“被看”关系的描述,对其作了最深刻的揭露。 2、被看者:结合文章对饥饿艺术家描写,思考饥饿艺术称得上艺术吗?卡夫卡为什么为自己的主人公选择这样一种极端的表演方式呢?卡夫卡塑造饥饿艺术家这个形象的意义何在?描写内容学生自己在课文中寻找。 在饥饿艺术家自己看来,饥饿是他从事的艺术。饥饿艺术家不愿意结束表演,相当的痴迷,对结果总是不满意,进而饥饿艺术家把表演当成了一生的追求,直到他悲凉地死去。作为“观看者”,饥饿艺术家不是被当作人来看待,他的行为在观众心里当然也不能称之为“艺术”,而仅仅是供人消遣的玩物,一种能够排遣自己情绪的工具 。五、课堂总结:卡夫卡通过塑造饥饿艺术家这个精神探索者和殉难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