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社会管理 县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樊志群农村社会管理是指以维系农村社会秩序为核心,通过制定系统规范的农村社会政策法律法规,规范管理农村社会组织、社会事务,调整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秉持农村社会公正,为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农村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活动。农村社会管理是整个“三农”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协调农村社会关系、调整农村利益分配的重要手段,是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渠道。我县农业人口占多数、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村社会管理比较薄弱,是整个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社会管理工作,为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根据安排,现就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谈些体会,供参考。一、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及我县推进概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初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来的。1962年全国人大通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并将它作为当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纲领性文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央文件也几次都提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上世9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了“小康社会”,成为当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中央多次提到要建设新农村,但农村发展的正确路径一直没有找到,城乡发展依然受二元体制的束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是采取农村支援城市,农业支援工业的方针,城市容量在不断扩大,面貌在大为改观的同时,农村却相对停滞落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基本没有改善或改善幅度不大,农村同城市的差距在逐渐拉大。据统计,2007年2011年,我县城镇居民收入分别为10100元、12228元、13558元、15185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2280元、2498元、2777元、3110元,城乡收入差距分别为7820元、9730元、10781元、12475元。这几年,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经济发展没有明显地改变农村原始的生活模式,全县41的村庄没有集中供水,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设施,70的村庄畜禽圈舍与住宅户混杂,90的村庄使用传统旱厕,90的村庄没有任何消防设施,89的村庄垃圾无人收集处理。城乡发展失衡,给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每年春运的“民工潮”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35万人,我县是外出农民工较多的县,每年有20多万人外出务工,这些外出农民工春节前后集中返乡,给我县的交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并且在逐步演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问题和矛盾得不到彻底根治和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甚至容易出现波折。由于我们长期坚持城市优先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位,达397983亿元,财政收入达83080亿元,应该说,我国总体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因此,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顺势决策,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2006年中央的1号文件又进一步作出了部署。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这5句话、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对中央作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也相继作出了决定,对全县推进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办点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示范创建活动。通过5年的办点示范,全县涌现出了冷水镇毛家村、九疑山瑶族乡上洞村、湾井镇青山尾村、清水桥镇晓塘铺村、柏家坪村大路尾村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样榜村。从五年的实践来看,单单以行政村为单位办点示范,影响力和示范推动作用十分有限,与如期完成中央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建设目标任务不相适应。我县共有行政村687个,目前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五句话要求的大约100个村,剩下的约500多个村,要在10年内完成建设任务,达到小康目标,困难不言而喻。可以说,2011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将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去年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上,提出了“办点示范、连片推进”的工作思路,办点示范由原来的以村为主转到以片、带、圈为重点。我县也围绕永连公路、九疑大道沿线因地制宜的培育了永连公路沿线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带和九疑大道沿线生态旅游示范带两个示范带。我们还将17个乡镇的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村,辐射周边23个行政村,通过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创建17个小城镇建设示范片。到“十二五”末,全县将有近一半的村达到新农村标准,“十三五”末,将有80左右的村达到小康标准。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推进“四化两型”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四化两型”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南也是在我县的生动实践和具体体现,是新时期、新阶段引领宁远发展的根本方略。从本质上来说,坚持“两型”引领,“四化”带动,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 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就是要求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从农业农村的战略功能和基础地位来说,“四化两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在农村。当前,农村资源浪费严重,从我县来看,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4.4,农业用水占了全部用水的6070,每立方米耗水只能生产粮食1公斤。农村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全县约25.8的农田灌溉水和 18.3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环境污染不仅造成生态破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业产业层次较低,农产品综合优质率不到50,农产品力口工率不到3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只有0.88:1,低于全国平均值1.2:1和发达省份2:1的水平,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瘳瘳无几,与新型工业化要求相差甚远。县域农村城镇化率不到40,与全省城镇化率相差10,农村还有10万劳动力需要转移安置,而需要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的人口则更多。农业经营方式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登记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仅有25 家,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户仅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0左右,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多数农户的生产经营处于自发状态,得不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农业有产品优势而无产业优势,有保供给功能而无增收功能,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地区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匮乏,信息化率远低于城镇。这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极不相符,与“四化两型”战略相背。必须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农村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不只是体现在建新房、建新村、改变村容村貌上,还体现在农村社会管理的新变化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中提出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都属于农村社会管理范畴。随着农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却不同程度缺失,黄赌毒、打架斗殴等不法现象在农村较大范围存在,封建迷信、邪教组织等死灰复燃并有蔓延之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农村阵地亟待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比较严重,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粪土乱堆、畜禽乱放、柴草乱垛等脏乱差和生活不文明现象比较突出。原县长罗建华刚调到宁远工作就说:“宁远农村的房全市乃至全省都算漂亮的,但有新房却无新村”。究其原因,一是规划缺失,二是管理缺位,三是观念和生活习惯陈旧。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事关民生的许多公共服务职能延伸到村级组织,如果处置不当,管理能力不强,就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如农村低保问题、村组公路硬化问题等。这些利益问题很多都是社会反映最激烈最突出的矛盾,既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如果对这些题既不采取切实措施予以缓解和解决,也不进行及时,险当的回应和疏导,就很容易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使小矛盾激化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因此,必须建立、完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充分调动社会、群众参与乡村管理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的质量与效率,确保农村基层社会稳定和谐。总之,抓好了农村社会管理,新农村建设也就抓住了内在的东西,抓住了长久的东西,才能更好的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3、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适应农村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农村社会正处于从半封闭向全面开放、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等深刻的社会变迁和转型之中。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各个领域出现许多新的变化,迫切要求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一是农民分工分业趋势加快。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民在不同城乡区域、不同经济单位、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不断增强,进行大规模的分工分业分化,导致农民的身份转换和分化,农村阶层分化日益明显,产生了农业劳动者、二三产业劳动者、农村知识分子、农村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兼业劳动者、无业人员等9个阶层。农民的同质性不断下降,导致农村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对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带来相当复杂而深刻的影响。二是农村基层社会“扁平化。管理方式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采用的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位一体的层级制模式。改革开放后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逐步确立。家庭为最基本的生产消费单位,且随着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规范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村民可以平等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治理和监督,一体化的层级制管理方式逐步打破,“扁平化”的农村基层管理方式正逐步形成。三是农村社会组织的多样化。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社会关系大幅调整,农村基层组织深刻变化,一些群众自发成立的非政府组织日益兴起,这类组织多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如在生产方面有农民自发组织的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在生活上则有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组织、以封建迷信为背景的宗教组织、以地缘关系支撑的老乡会、以红白喜事为联系的民间组织等,一些境外非政府组织也借着救灾扶贫、慈善捐赈、文化交流之名,渗透到农村,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非法组织也蠢蠢欲动,在基层政权相对薄弱的地方潜滋暗长。四是农村利益需求更加多元化。随着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的对外开放度日益提高,农村血缘、亲缘凝聚力等传统性不断下降,现代性不断增强,以业缘和契约为纽带的现代人际关系加快形成,农村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对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及社会化服务需求日益增强。特别是大批农民工将城市新潮、时髦的东西,其中有先进的理念,也有糟粕,没加筛选,没经分辨,统统带入家乡,对传统的农村文明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广大农民在默默承受着两种文明碰撞带来的阵痛。三、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近些年来,我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在规范农村社会组织、公共事务,回应农民利益诉求,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制约“三农”工作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农村社会管理面临问题还较多。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这是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深层次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替代了人民公社时期高度行政化的管理体制。然而,由于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没有跟上,造成了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村民自治还没有完全到位。从乡镇与村两级关系来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乡镇政府同村委会之间是“指导”而非“领导”关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二者之间依然保持着一种行政领导关系。从村支两委关系来看,许多农村党支部书记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在农村就是坚持党支部的领导,那么党支部书记就是村里的一把手,“凡事做主”,而新农村建设框架内村民自治需要在村支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前提下还“权”村委,造成村支委与村委会“两张皮”。有资料显示,全国有30的村支委和村委会各自为政,分别强调自身的合法性、权威性和领导地位,缺少互相支持、协调和配合,闹矛盾的不少。由于乡村两级关系和村支两委关系不规范,导致村民自治不能完全到位。另一方面,对新兴社会组织管理不规范。目前,农村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不断涌向。这些组织都是农民自发成立、自愿联合、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并且在农村社会管理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一些地方甚至到了无可替代的程度。对这些如雨后春笋涌现的新兴农村社会组织,我们许多地方政府和村级组织不闻不问,不组织、不引导,任其自生自灭,任意发挥作用,甚至一些宗族组织演变为黑恶势力,把持村级事务后,听之任之,无应对之策。如何规范农村新兴社会组织行为,指导它们规范发展,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二是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改革的代价,在理论上应由全社会共同分担,但实际上绝大部分由弱势群体承担了;改革的成果,在理论上应由全社会共同分享,但实际上主要由强势群体享受或率先享受。这种责任和权力的极大不对等,导致处于社会最底层群体的严重不满。加上,一些农村由于缺乏社会管理参与机制、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机制,行使自治权的主体由村民转变为村民委员会,权力又往往集中在村委会主任一人的手里,村民的自治实际上异化为村委会主任的自治,群众利益的表达和合理的建议意见并不能真正得到反映,使得基层民主流于形式,形成广大群众和村委班子之间的矛盾,造成千群关系紧张。农民表达机制不健全,利益诉求得不到及时表达,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特别是某些地方对群众上访甚防“猛虎”,不惜围追堵截,不惜围追堵截,甚至动粗阻访,导致群众“告状”无门,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矛盾越来越深,问题越积越多,加上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预警机制与协调机制不完备,一旦酝酿成突发事件或群体性事件,就难以防范,影响社会稳定。比如2008年7月19日,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发生一起暴力冲突事件,执行任务的民警遭到500余名胶农围攻,41名民警在冲突中受伤,9辆警车被砸,2名胶农死亡,15名群众受伤,震惊了党中央、国务院。究其原因,就是胶农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有话没地方讲,反映的情况得不到解决,逐渐演变为对基层干部、基层政权的积怨,最终集中爆发引起冲突。更有数据显示,超过5成的农民对干群关系“没有感觉”。目前,我省在资兴市等县开展群众工作试点,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中社会管理机制的新模式,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也面临不少妁困难和问题。三是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意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农村基层社会管理重管制、轻服务,往往强调社会管制,管理社会就是政府管制民众,靠刚性的手段来维持农村社会管理,政府提要求,一级一级往下执行,一直到基层民众都是被动的,服务理念缺乏较为普遍。受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少数农村基层干部要么简单地对农村实行国家社会一体化的社会控制,要么出于向农村汲取资源的目的,对村民实行严格的社会管理,没有为农民提供全面、公平和有效的社会管理和月艮务。少数地方基层自治组织和个人的月艮务意识较为淡薄、管理方式单一、手段简单粗暴,基本以行政手段为主,不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管理衍生出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但并不可怕,只要冷静应对,用创新的工作机制、方法,就能有效加以化解。大家都是农村工作者,对这方面的人和事例,听到、看到甚至就在自己身边的都不少,这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高度重视。导致目前农村社会管理滞后的原因方方面面,有国家层面的,有地方政府的,也有村级组织的,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过去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制度和管理上把城市与农村截然分开,实行城乡分治。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城乡分割局面被逐渐打破,但现实生活中,二元的体制惯性依然存在,思维观念还没有根本消除,仍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种种桎梏,有待我们去冲破和改革。四、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处置当前农村社会中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是农民最“闹心”的事,孟子曾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其民有道,得其心”为农民着想,农民就会由衷的拥护。“淮海战役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农村社会管理要从“心”开始,实质就是要求我们社会管理者在心灵深处时刻树立群众至上的理念,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笃行不怠,须臾不忘。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民负担监管力度,加强对重点领域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收费、农村建房、“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力度,严厉查处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交到农民手中。“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发放各项惠资金7.62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1120元。对这笔惠农资金,大部分乡镇、单位能讲政治,发放讲程序,资金没截留,但也有一些单位敢顶风违纪,截留、挪用惠民补贴资金,做出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我县这几年也查处了一些此类案件,追究了相关人责任。这说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艰巨性,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懈,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抓好落实,夯实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二要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土地问题是农民最大的利益诉求,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转化为城市住宅或建设用地,这种利益诉求越来越强烈。许多地方因土地补偿偏低,补偿款被截留,失地后生活无着落,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得不到保障,造成农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甚至一些地方发生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案件。2010年4月22日,四川省峨眉山市峨山镇保宁村7组,4名村民因不满征地补偿而在施工现场自焚,导致4名村民和4名干部受伤。维护农民土地权益,必须从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入手,规范征用程序,实现土地征用补偿的透明化,制度化;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适当开放土地一级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集体土地进入土地一级市场,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积极探索新的补偿方式,建立补偿多元化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大对征用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坚决维护失地农民 利益。我省宁乡县金州镇关山村维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通过“三变”,即资产变资本、农户变商户、农民变市民,使农民获得了“四金”收入,即租金(土地转包和出租收入)、股金(以宅基地和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薪金(就业收入)和保障金(养老、低保和医保),实现了“三增”,即财产性收入增加、经营性收入增加、工资性收入增加,确保了失地农民“三不失”,即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2010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200元,比上年增加4800元。 2、积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党在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我们目前的农村社会经济管理体制机制都是围绕基本经营制度来设计安排的。因此,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对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意义重大。从2007年开始,我县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面开展了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完善工作,到2008年底,全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率达到97.6,发证率达到95.1,全县广大农民群众拥有了长久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此基础上,我县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到2010年底,全县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6.17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3,不少地方探索出了一些较好的土地流转模式。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确实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与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凸显。面对当前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的生产规模小、竞争力弱、农业效益差的问题,一些专家学者、甚至一部分政府官员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产生了质疑,认为这一制度的政策效益已发挥到极致,现在是到了需要重新审视、进行调整的时候了。其实原来制度设计的是走统分结合、两条腿并进的路径,正是中央当初看到了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经营的缺陷,才强调要通过政府部门和村集体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统的月艮服务,把单个农户联合起来,增强市场竞争力,但遗憾的是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我们“分”得很彻底、“分”得很到位,但“统”得很不够,我们的双层经营体制就像得了小儿麻痹症的人一样,两条腿一长一短。尤其是村级集体经济在逐渐萎缩,大部分村无集体经济。2010年,全省当年无收益的村22825个,占总村数的51.3%。如果说目前农业生产经营还存在诸多问题,那不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本身造成的,而是政策不配套、工作没跟进所致。因此,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既要长期坚持,又要进一步完善。一是要抓紧做好农村土地第二轮延包后续完善扫尾工作,积极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切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月艮务体系,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推行信托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不断完善以保障农民长期收益为核心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支持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力口工龙头企业参与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针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如运销服务、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信息服务、耕种收服务等,减少兼业农户,推进农村的专业化分工,提高农业产业链条的规模效益。 3、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全覆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实行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城市基础建设和基本公共月艮务由公共财政承担,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与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投资,实际上主要依靠农民自己集资投劳举办。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益事业靠平调农民工和集体收益分配后提留的公益金建设。承包到户后至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建设主要靠向农民征收“三提留”、“五统筹”来进行。“三提留“是指由村一级组织收取的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用于村一级公益事业建设;”五统筹“是指由乡一级政府收取的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村道路建设和民办教育方面的费用,用于乡一级公益事业建设。近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公共财政的阳光开始覆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公共财政支持的农村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等制度在逐步建立,农村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公共财政已开始对农村水、电、路、气、房和村公益事业建设给予扶持。但是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居民拥有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等资源,还远远低于城镇。城镇居民享有的社区管理、环境卫生、消防保障等服务,在农村才刚刚起步,相当一部分地方还是空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总体上还是处于分设状态,在标准、转移、接续等方面还未接轨。要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是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民生方面的投入,包括对农村水、电、路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和覆盖面,使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另一个方面是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2003年2005年,中央废除了农业税费,2004年发放给农民的补贴达145亿元,以后逐年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中央财政对农业实行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但近年来,农业补贴提高的幅度赶不上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幅度,在中央补贴的各类粮食品种中除豆类外,其他粮食品种效益持续下降,为确保粮食安全,要么提高粮价,要么提高补贴。从整个社会物价稳定的角度考虑,中央农业补贴还有足够的空间,提高补贴标准的区间还较大,继续增加农业补贴额度应成为首选的政策取向。4、着力打破城乡户籍间存在的壁垒。城乡二元结构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已成必然。户籍制度改革本身并不复杂,但隐藏在户籍制度之后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非常复杂。现行户籍制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户籍制度带来多种社会福利待遇的不公。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以户口登记为标准,城乡分割的就业、社会保障、退伍安置等行政工作,给户籍管理附加了过多的不合理社会管理功能,使户籍登记失去了最主要作用。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消除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带来的各种社会待遇,最终实现户籍管理制度与各项社会管理制度相分离。对这一目标,我的理解是:只要成绩合格、交得起学费,就可以不分地域自由择校;只要应聘成功,可以不分地域自由谋业;只要买得起房子或交得起房租,可以在全国任何地方自由选择住宅,而且成为那里的常住居民,享受当地的所有福利,使农民进城后能够顺利地成为城市市民。现阶段,关键是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需求,使进城农民在就业、义务教育、社会保障、技能培训等方面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权益。目前,小城镇户籍已经放开,障碍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这方面,成都市的做法值得借鉴。成都市辖区内的农民到市区落户,原来的条件是进城农民要有稳定的职业,并在市内拥有产权的住房,这些较高门槛的落户条件,把大量的农民工拒之门外,农民无法成为市民。从去年开始,成都市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本市农民只要在市区租住两年以上,有较稳定的职业,就可申请本市户口。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在推进城镇化和探索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务院最近要求对涉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调整、收回等要依法依规进行。农民工落户城镇,必须完全尊重农民本人意愿,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回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要依法进行土地用途管制,不得借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禁止借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等方式非经法定征收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等。5、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组织形式。随着城乡产业、就业、文化等方面融合度进一步加深,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以及收入分配结构等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格局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为协调和兼顾各方利益,原有以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为主的单一农村社会治理结构逐步向多元转变,形成了自治组织、经济组织、民间社团组织并存的农村社会架构。这些农户自愿、自发形成的组织在联结农民与农民、农民与市场、农民与政府、农民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顺应经济社会的变革,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社会组织,尤其要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已经覆盖到了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领域,成为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也十分巨大。健全以化解邻里纠纷、田土山林纠纷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应有作用。深入推进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形成“村党支部领导、村民(代表)会议或议事会议决策、村委会执行、村民监督委员会监督”“四位一体”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进一步落实村民自治权。大力推行契约化管理,通过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自治组织与社会组织的约定、村民与社会组织的合约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6、积极探索农村社区管理新模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对农村社会的服务和管理、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要求也多层次、多样化。改革旧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建立一种覆盖农村全体群众的新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新社区转变,成了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目前,我省在开福区、浏阳市等9个县市区的335个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探索了一些模式,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的来说,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重点在于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我省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来看,基础设施建设需突出服务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需要,突出力口强村庄的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服务设施建设需适应村民需求的多样性,形成以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文体活动、便民代理、医疗卫生(计生)、警务综治等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农村社区服务设施体系,整合有限资源,推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社区。二是完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按照“方便居民、便于管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确定农村社区的范围,可以针对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建设模式。株洲市主要推行三种模式:“一村一社型”,即由1个经济条件较好、面积在2平方公里以上,人口在1000人左右的建制村组成的社区,选择“3+1”建设模式。“3”即社区党组织、社区村民委员会和社区股份公司,“1”即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多村融合型”,即由纳入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连片整体开发建设的相邻的若干个建制村撤并融合形成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特色示范区,选择“3+(1+X)”建设模式。“3”即社区党组织、社区村民委员会、社区股份公司,“1”即农村社区服务中心,“x”即社区服务 中心下设的若干个社区工作站。“融城型”,即在城乡统筹发展改革中由城市扩容撤村建居后融入城市的农村社区,则选择“2+1”建设模式。“2”即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1”即社区服务站。无论何种模式,都必须以集中居住为前提,都不能简单地以社区居委会取代村民委员会,都不能随意改变社区居民的农民身份。按照“有分有合、权事相称、权责对应”,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洽的关系,明确村(社区)内的党、组织、自治组织、民间组织的责任和任务,以民主化、制度化保证农村社区建设的持续深入进行。三是积极培育农村社区文化。塑造社区文化,培育社区精神,重塑农村居民的“生活伦理”和社区认同,是农村社区建设重点。搭建有利于形成农村社区精神的公共空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农村社区的文明程度。 7、大力创新农村金融组织。目前,我县还有一些没有银行营业网点,农户普遍反映贷款少、手续复杂、门槛高、贷款期限短,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农村金融供给“抽血”现象突出,正规金融机构不断从农村抽取资金投向城镇,据对农村信用社的调查,农户存贷比只有40,私人借贷是目前农村金融供给的重要渠 道。据调查,2008年农户的借贷资金中,有59.2的资金来自亲友借贷;农户贷款产品单一,目前,农村信用社推行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一般贷款额在1万元以下,最高不超过2万元,这种金融产品已不适应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对大额贷款的要求。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矛盾十分突出,必须创新农村金融组织。要认真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胡,构新吸取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加快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实施农村信用工程,加强银农对接,健全农村信贷担保体系,推行联户担保等方式。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积极开展农村山林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农房抵押和农产品 订单质押贷款,扩大农村贷款有效抵押物范围,提高农村信贷满足率。 8、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当前,我县农村生态在得到不断改善的同时,环境污染却在进一步恶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近年来,我县每年生猪出栏都在100万头以上,大量粪便排放需要处理,还有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需要净化。雨雪冰冻灾害毁损林木需要重造或补植补造,荒山迹地需要绿化。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越来越受农村老百姓所关切,也成为农村社会管理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我们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着力予以解决,特别是站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第一线的乡镇党委、政府和村级组织,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去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家园,子孙留一片“绿荫”:一是严格控制农村工业污染。强化农村工业企业污染减排监管,坚决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引导企业向小城镇、业小区适当集中,防止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二是力口强面源污染控制。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广健康无害化养;殖方式,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积极探索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猪沼粮等沼气综合利用模式。三是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高效农业。四是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实施以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垃圾集中处理为重点的农村清洁工程,建制镇要建立污水处理厂,环卫设施和管理要做到镇村全覆盖。五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水土流失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9、大力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我县是劳务输出大省,2010年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20多万人,其中第二代农民工占了65以上,这批人成为了既不是城市人,也不像农村人的第三种人,城市“边缘人”。同时,农村留守人员队伍规模庞大,这两种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弱势群体,成为新时期农村社会管理需要直面的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安定、农民生活的富裕安康,乃至民心向背。说实话,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足够重视,所引发的农村社会问题已经显现,如农村老人赡养问题、农村家庭婚姻问题、农村子女教育问题等。这个问题是到了摆上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工作议事日程的时候了,目前,重点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摸清底数,做细方案。可通过乡村干部走访、排查,全面、细致掌握所辖村落留守人员的基本情况。乡镇、村两级要建立起与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人员的联系机制,将农村留守人员的基本情况分类汇总,整理成档案,建立区域性的农村留守人员信息库,制定解决农村留守人员的实施方案。二是建立起公安、教育、卫生、医疗、妇联等各部门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妥善解决农村留守人员的教育管理和权益保护问题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根据留守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大的特点,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对农村留守人员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解决。特别是要加强村级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治安环境;构建符合农村需要的“社会一学校一家庭”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监护网络;进一步扩大新农合、新农保的覆盖面并切实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构建农村专业化服务体系,缓解“农民工”家庭无青壮年劳力的劳动压力。三是针对 “留守老人需要照顾、留守妇女需要帮助、留守儿童需要监护”的突出矛盾,力口大关爱扶助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成立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成立老年互助协会,健全农村老年人服务体系,尽力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依”。积极实施留守妇女创业致 富行动,组织留守妇女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千方百计拓宽留守妇女的就业渠道,提高她们致富创业能力。组建扶助组,为留守妇女搭建倾诉、交流、互助平台。开展身心健康关爱活动,组织开展送文艺、送医疗、送科普、送法律下乡进村活动,丰富留守妇女文化生活。提高她们的卫生保健知识、维权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切实减轻她们的体力和精神负担。积极创办农村幼儿园和儿童托管中心,建立家教服务站点,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优势,积极协助学校推行寄宿制管理,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净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五、村干部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前面已经很清楚的阐述了新农村建设及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今天在座的都是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接触最多的“官”,更要不折不扣的抓好新农村建设及农村社会管理。村干部抓好新农村建设是职责所在,是现实所需。村干部作为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民群众直接选举的“官”,是人数最多、管事最具体、工作又最辛苦的“官”。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辛勤努力,没有广大农村基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焦炭采购与销售合同
- 大班秋天语言教案分析
- 股权转让协议书模板集锦8篇
- 保健工作计划模板集合八篇
- 初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大学生毕业自我鉴定(15篇)
- 小学体育个人工作计划
- 酒店前台的实习报告范文十篇
- 做教师的心得体会
- 业务员半年工作总结15篇
- 输配电工程施工方案
- 街道科普年终工作总结
- 高中数学教案全集10排列组合和概率
- 初中语文-《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2021年9月时政题库(附答案)
- 海天味业产品介绍
- GB/T 20200-2022α-烯基磺酸钠
- 光伏电池组件跟踪光源的PLC控制课件
- 圆周率1000000位-完整版
- 广东某监理公司检测仪器设备管理规定
- 2023财务部年度工作总结(7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