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教案范文_第1页
柳永雨霖铃教案范文_第2页
柳永雨霖铃教案范文_第3页
柳永雨霖铃教案范文_第4页
柳永雨霖铃教案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柳永雨霖铃教案范文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相信很多人都学过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作者与恋人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接下来,出guo为您带来“柳永雨霖铃教案”,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出guo,欢迎大家的关注和阅读。 一、设计思想 “送别”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诗人们通过这些诗词向读者展示了许多不同的送别场面,抒发了深深的离别之情。送别诗词有许多共通之处,如选取典型意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等等。本课将以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为例,引导学生把握词中的意境,感悟男女恋人分别时的万千愁绪,掌握送别诗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将采用学生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局部研讨-拓展提升-归纳总结”的过程进行。 二、教学歩骤: 课前准备:播放歌曲送别创设情境 (一) 导入由“送别”这个话题回顾曾经学过的与送别有关的诗句,列举送别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引出新课柳永的雨霖铃。 (二) 诗词鉴赏 1、 介绍作者柳永 2、 学生诵读词的上下阙,自主疏通词句的意思。 3、 欣赏比较雨霖铃的两幅插图,从意象与意境上感受本词。 4、 学生交流讨论: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教师引导鉴赏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感受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三) 拓展提升江南柳 张先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张先的江南柳与柳永的雨霖铃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哪里?同:都写了别情;都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都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都写了别后,虚实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自己远行的情景,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 (四) 归纳总结送别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 选取别时的典型意象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五)作业布置: 背诵雨霖铃,完成练习。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一 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 整体感知。 1 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 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 * 不欣赏,也许是迫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开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惘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四 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五 作业 1 诵读 2 自己任选一句诗,做副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3、在诵读品味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在词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风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4、点拔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孟郊的游子吟等等。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黍听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中包含的至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爱情词,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 二、柳永简介 柳永(约980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市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的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与影响。 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与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对秦观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三、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学生看flash 听名家朗诵,注意正音和句子和节奏。 五、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然后自由朗诵全词,最后概括词的上下片的内容 明确: 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 六、鉴赏词的意境 让学生根据上、下片的内容,分别作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明确: 1、长亭别离: 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杯子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2、羁旅长愁: 一夜漂流后,词人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白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七、讨论问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什么地点?哪几句诗写了这些内容?这几句诗还什么作用? 明确: 晚上、秋天、长亭秋雨黄昏送别图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乌云依然密布,寒蝉凄凉的鸣叫此起彼伏,面对着长亭古道,一对倾心相爱的人就要分手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场面啊! 在这三句中,词人所选择的(课件)寒蝉、长亭、骤雨初歇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 首先我们来看“寒蝉”,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课件)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唐代的孟浩然在秦中寄远上人中也写道:“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来抒发悲苦忧愁的思想感情的(课件)。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 再看长亭,词中的长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课件)北宋词人晏殊在踏莎行中说:“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北宋词人林逋在点降唇中也说:“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这些诗句都将离别与长亭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情人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少佳侣从此各奔他乡?作者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水乳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暗含了离别之意,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同时也打下了全诗的情感基础,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诗中有两句写动作的诗,最能表现诗人的离别之苦,是哪两句?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谈谈你对这二句诗的理解。 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来理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这是人们分别时最典型的动作,放在此处恰当表现了离人那种千言万语难以出口的神情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情态。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这两句词以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 柳永是描写离别之情的高手,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情怀。让我们来看他的另一首描写离愁别绪的作品鹊桥仙:(课件)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次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请大家注意这首词的下阕,(课件)这里的描写,和雨霖铃中的描写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3、诗中说“留恋处,兰舟催发”真得是船在催人吗?你怎么理解? 明确:不是。表现了不想分别但不得不分别的无奈、痛苦的心理。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明确: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 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在他将要踏上的漫漫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这些景物在南方本来是很平常的,可是这些平常的景物在注入了词人的深沉的情感之后就变得不再平常了。那浩渺的烟波,令人惆怅;那沉沉的暮霭,使人忧伤;那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前途是多么渺茫。这样,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词人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这里的一个“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词人内心的空落与惆怅。 * 也曾经描写过楚地的天空,他在水调歌头游泳中这样写道(课件):“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课件)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同样是写楚地天空,柳永说“楚天阔”, * 说“楚天舒”,景物虽然相似,境界却迥然不同:一个是那么明朗,阔大,令人心情舒畅,一个却是这么压抑,迷惘,令人倍感失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的心境不同。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的那样,“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使词人更觉别后的孤寂和前途的渺茫。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 相同的写法还有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衣案)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又为什么要把“离别”与“清秋节”联系起来?(课件) 伤离别。(课件) 词作下阕一落笔就点明了全词的主题是“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课件)所以南朝的江淹在别赋上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宋代的秦观在调笑令中说:“始信别离情最苦,兰舟欲解春江暮。”这些诗句都在表达类似的感受:人生当中,什么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离和死别。(课件)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课件)比如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课件)离别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之气是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被人们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你认为它好在哪儿? 明确:“杨柳”与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具有了必然的联系。“晓风残月”是天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候要赶远路的人也往往要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 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呢? 八、请同学们再一次朗诵这首词 九、学生背诵全词 十、课外延伸鹤冲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比较阅读训练材料及题目设计 夜半乐 宋柳永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鷁、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注释 冻云:云层很厚,聚结难开。 渚:水中小洲。 越溪指越国美人西施浣沙的若耶溪,这里是泛指。 樵风顺风。陆游日暮至湖上诗自注:会稽山南有溪名樵风泾,其上即若耶。又泛上云门诗自注:樵风泾在若耶溪、鉴湖之间。书喜诗去:朝借樵风暮可还。 画鷁即船。鷁是一种水鸟,善飞,不惧风,古时画在船头以示吉利。 翩翩轻快的样子。 南浦南面的水边,古代用以指代送别之地。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酒旆酒旗。 簇丛集,聚集。 鸣榔渔人捕鱼时用长木敲打船舷作声,使鱼惊而入网。 浪萍波浪中的浮萍漂荡不定,用来比喻旅人的行踪漂泊无定,长期过着流浪般的生活。 后约约定的后会之期。 神京京城,指宋都汴京。 断鸿孤雁。相传鸿雁能够传书。这里指音信断绝。 练习设计:选出下列说法中有错的项 1、两词都将羁旅行役与爱情相思交织在一起,但在写法上有所不同。雨实写别前景、别时景,虚写别后景。而夜集中描写别后的经历和自身的凄苦心境。 2、词中对绣阁的怀念,对神京的遥望,不仅反映了词人“浪萍难驻”的飘零身世,同时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后的不满心情。 3、夜首片写途中经历,第二片写途中之所见,第三片抒发去国离乡的感叹。 4、“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描绘了岸边浣沙女的情态美,与上面的“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风流落拓不羁的性格。 5、夜的第三片与雨的第二片在情景关系上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借景抒情,借第二片的景抒发第三片的“初恨抛家漂泊,继叹后约无凭,终恨岁暮难归”之情。后者主要是缘情设景,化虚为实,从“念去去”开始着力描绘别后的凄凉景象。 6、夜第二片记舟行所见,先勾勒远景:酒旆、霜树、烟村;再涂抹近景:渔人鸣榔、浣女浣纱、败荷零落。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远有近的迷人画卷。 7、雨用了铺叙手法,曲折尽致地表达出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活动。而夜则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更为直接。 十、小结 十一、欣赏吟唱版的雨霖铃 十二、作业 背诵雨霖铃。 教学目的 : 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一 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二 整体感知。 1 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 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 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 * 不欣赏,也许是迫于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开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怅惘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