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诊学课件_第1页
中医急诊学课件_第2页
中医急诊学课件_第3页
中医急诊学课件_第4页
中医急诊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急诊学,急救现场,上篇1中医急诊学概论,一中医急诊学的概念二中医急诊学的地位三中医急诊学的源流四中医急诊学近代研究现状及展望,1.1中医急诊学的概念,中医急诊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临床各科急危重症的诊断、辨证救治、辨证救护的一门学科。中医急诊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科。中医急诊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急救”、“急症”,三者之间在概念上既有关系又有区别。“急救”是指运用各种方法抢救急危重症。“急诊”是用最短的时间明确诊断,进行抢救治疗;“急症”是指各种急危重症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急诊”的概念比较广泛,涵盖了“急救”和“急症”的内容,“急诊”的对象是“急症”,“急诊”的方法是“急救”。“急诊”是纲,“急救”、“急症”是目。,“急诊医学”、“急救灾害医学”、“急症医学”、“中医急诊学”,急诊医学研究的内容首先是急危重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的内容,其次是急危重症的抢救治疗学。急救灾害医学研究的范围是急救方法、急救运输、急救网络等。急症医学研究的内容是以症状为中心的急危重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抢方法。中医急诊学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凡临床各科的疾病处于急危重阶段均属其研究的范围。另外,也包括急性中毒及各种危重病综合征等。,1.2中医急诊学的地位,是古今重要的临床专业课程是古今推动中医学学术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古今中医学学术发展的重要体现和标志,1.3中医急诊学的源流,1奠基期先秦两汉2形成期两汉时期3渐盛期晋唐时期4昌盛期金元时期5理论典范明清温病学说的兴盛,1.3.1奠基期先秦两汉,黄帝内经的问世是中医学理论形成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奠定了中医急诊学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医急诊药物学的理论基础。,中医急诊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一)对急危重症病名的规范整理(二)对急诊的临床表现描述的客观性(三)奠定了中医急诊临床辨证思维(四)初步形成了中医急诊病机学(五)抢救治疗方法强调针刺的重要性(六)奠定了中医急诊药物学的基础,(一)对急危重症病名的规范整理,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对急危重症的命名均冠以“暴”、“卒”、“厥”等,以区别于非急诊疾病,如“卒中”、“卒心痛”、“厥心痛”、“暴厥”、“薄厥”、“暴胀”、“卒疝”等。许多疾病病名已具有了固定的含义,至今仍在沿用。,(二)对急诊的临床表现描述的客观性,如灵枢厥病:“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其后触其心,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真心痛,心痛甚,手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较详细地记载了厥心痛、真心痛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与现代医学所讲的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相当吻合。,(三)奠定了中医急诊临床辨证思维,在诊断方面:(1)以外知内(2)三才并察,四诊合参(3)知常达变(4)审证求因在治则方面:(1)治病求本,观其所属本者,致病之原(2)补虚泻实,调整阴阳(3)因势利导,祛邪外出(4)异法方宜,个体治疗(5)治未病,(四)初步形成了中医急诊病机学,1.邪正盛衰:素问通评虚实论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刺志论“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可见内经已完全形成了重要的“虚实”病机学说。2.阴阳失调:内经也称之为“阴阳不和”、“阴阳不调”,针对急诊医学的特点,提出了阴阳俱衰、阴阳逆乱、阴阳格拒、阴阳离决的基本病机。3.内经还论述了气血津液失调、六气致病、脏腑病机等,初步奠定了中医急诊的雏形。,(五)抢救治疗方法强调针刺的重要性,黄帝内经在治疗学方面主要强调针刺、灸法等的应用,尤其体现在急救的领域。在药物方面,内经十三方实际均是急救的重要方剂,如生铁落饮治疗怒狂阳厥证等。黄帝内经更重视针灸方法的具体运用,认为针灸、砭石治病奏效快,可应急。,(六)奠定了中医急诊药物学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收载中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奠定了中医急诊药物学的理论基础。,1.3.2形成期两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彻底摆脱中医急诊急救理论与临床脱节的现象,使其诊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方可使,有药可用,临床疗效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此书创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同时又是研究中医急诊学的专著,真正推动了整个中医学学术的发展,把中医急诊学的学术推向了一个高峰。,辨证,张仲景以外感疾病(伤寒)为基础,首次提出了“六经辨证学说”,建立了中医急诊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对后世各学科的辨证论治体系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六经辨证体系”不仅体现了六种不同疾病的危重状态之间的相互关联,而且各自相互独立存在,即所谓的“传变”、“合病”、“并病”、“直中”等,是一种高层次上的辨证论治体系。,治疗,张仲景把汉代以前的学术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地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创造性地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及理法方药。如以麻黄汤为主的汗法,以小柴胡汤为主的和法,以瓜蒂散为主的吐法,以承气类为主的下法,以白虎汤为主的清法,以真武汤为主的温法等,至今在临床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使用价值。,论治急症特点,张仲景论治急症不仅重视疾病的本身,更重视疾病危重期的状态及各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衡动的、辨证的、整体的观点来论述,“六经辨证”就是一种对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相关联的六种不同的疾病危重期的状态的认识。这种研究方法为后世各家研究中医急诊学提供了典范。,1.3.3渐盛期晋唐时期,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是第一部中医急诊手册。隋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急诊学病因病机学说的起源。唐孙思邈千金方中除27首专供急救的“备急方”外,几乎每门中均有一些急救的名方,如犀角地黄汤、苇茎汤、温胆汤等,至今仍广为应用。,葛洪肘后备急方病因方面,提出了“疠”具有传染性,在处理应采取“断温病令不相染”的隔离方案。认为“毒”具有致病的特异性,有不同的种类,如“寒毒”、“温毒”、“恶毒”、“狂犬所咬毒”、“蛊毒”、“风毒”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毒”的概念。,诊断方面,1重视“目验”客观体征的检查。如对黄疸的诊断采用了“急令溺白纸,纸即如柏染者”的验溺实验方法。2注重症状的鉴别诊断,如对“癫狂”与“癫痫”的诊断时指出:“凡癫疾,发者仆地吐涎沫”,“凡狂发者欲走。”3重视证候的动态观察,主张急诊首先“穷诸症状”,如对水肿的观察,“先目上肿”,继之“胫中肿,按之没指”,再者“腹内转侧有节声”,这种动态观察疾病的方法为临床提供了更加确切的信息,对临床诊治十分重要。4最后对急危重病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层次分明,易于掌握,治疗方面,提出了“急救治本,因证而异,针药摩熨,综合治疗”的学术思想。首先创立了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自缢患者的抢救手段,可惜后世学者没有真正在临床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首先记载了蜡疗、烧灼止血、放腹水、小夹板固定等急救技术。如在治卒大腹病方第二十五中谈到:“若唯腹大,下之不去,便针脐下二寸,入数分,令水出空合,须腹减乃止。”是最早放腹水的方法。,药物,发现了一些药物的特效,如青蒿、常山治疗疟疾,汞剂治疗蛲虫病,羊肝治疗雀目暴盲等。,1.3.4昌盛期金元时期,金刘完素寒凉派,后世温病学派的奠基人,对火热证的治疗突出表里辨证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治疗热性外感疾病行之有效的著名方剂。金张从正攻邪派,在祛邪治疗中的主要方法为发汗、催吐、泻下三法,并认为此三法可结合应用。,1.3.4昌盛期金元时期,金李杲补土派,内伤急症的治疗方面,多以益脾胃、升阳气为主,对此类发热采用“甘温除大热”之法,对发热性疾病提出了另一种辨证和治疗思路。元朱丹溪滋阴派,在治疗方面主张滋阴降火,对后世温病学派滋阴、救津、填精等治则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3.5理论典范明清温病学说的兴盛,重要人物: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张景岳、王清任,吴又可创立了新的病因理论,即“疠气学说”叶天士提出著名的“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辨证”薛生白使湿温病的辨证和治疗区别于一般的温热病王孟英著温热经纬对温病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并在书中对“伏气”和“新感”进行了详辨。张景岳将人参、熟地、附子、大黄称为“药中四雄”,是治疗急危重症不可缺少的药物。王清任尤重气虚和血瘀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提出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个治疗原则,创立了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等重要方剂。,1.4中医急诊学学术近代研究现状及展望,一、研究现状及成果二、中医急诊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的展望,1.4.1研究现状及成果,诊断、疗效标准规范化辨证方药序列化抢救手段多样化急救理论创新化研究方法科学化,1.4.2中医急诊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的展望,(一)更新急诊观念,强化中医急诊意识1.竞争意识2.前瞻意识3.特色意识(二)突出特点特色,提高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