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_第1页
高三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_第2页
高三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_第3页
高三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_第4页
高三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世界近现代专题复习之,知识归类,1、维也纳体系,含义: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维持机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瓦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神圣同盟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1830年比利时独立再次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该体系。维护机构:国际联盟。矛盾对待德国问题殖民霸权问题纽结点欧洲霸权问题海上霸权问题国际联盟问题德国赔款问题欧洲安全问题法德(战胜国与战败国的主要矛盾)几对主要矛盾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主要矛盾)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主要矛盾)美英(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矛盾),: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洛迦诺公约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调整。,调整,瓦解,: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量扩充陆军,积极重建空军,并开始建造军舰。1936年德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撕毁凡尔赛和约。,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破坏了九国公约,冲破了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雅尔塔体系含义: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雅尔塔体系。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及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实质和影响:它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发展历程:19451955年是体系的形成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出现:19551969年是美苏冷战中的局部缓和;19691985年是美苏缓和中的激烈争夺;80年代未到90年代初,是体系的瓦解时期。,世界格局多级化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力量多极化是两极世界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美苏两国的力量相对衰落;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与美国差距逐步缩小,政治上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也在不断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壮大。两极格局的瓦解,使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关系中存在着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的。,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格局变动不同:,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演变的过程。,形成认识,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定义: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19世纪初至当代,国际关系割据先后经历了四个局面:既维也纳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世界格局多极化,解体:,是由于这种均势被打破,无法保持下去的结果,是国际格局下各种矛盾斗争的结果。,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根本原因:,实力的消长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相同点: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都有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瓜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消长而瓦解、破坏。,不同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家的意志;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的妥协。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后者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三次国际格局变动中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第一次变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第二次变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极大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第三次变动: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08高考试题感悟,(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31)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对人说:“由于这个宪章,你们实现了三十年前那个伟大政治家伍德罗威尔逊的理想。”这里“威尔逊的理想”是建立A.联合国B.欧洲联盟C.东南亚国家联盟D.国际联盟,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对近现代国际组织的掌握,杜鲁门所说的宪章是联合国宪章,反映了其对联合国与国联关系的看法。解题的关键是确定1945年前的“三十年”的所指,再联系当时美国总统威尔逊关于建立国联的设想进行判断。,(08年山东文综,14)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论文,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解析: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两极格局受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本题的立意在于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思考问题。,(08年广东文基,35)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目的是对付苏联威胁压制殖民地独立运动抵消美国优势准备武装解放东欧A.B.C.D.,解析:B考查基础知识,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目的是对付苏联的威胁和抵消美国的优势。的说法明显错误。,(08年广东单科,23)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