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第六章-消化与吸收-PPT课件.ppt_第1页
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第六章-消化与吸收-PPT课件.ppt_第2页
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第六章-消化与吸收-PPT课件.ppt_第3页
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第六章-消化与吸收-PPT课件.ppt_第4页
动物生理学-第二版-第六章-消化与吸收-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第一节概述,消化(digestion)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吸收(absorption):消化后的产物透过消化道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第一节概述,一、消化方式消化的方式有三种:(一)机械性消化:通过咀嚼和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二)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三)微生物消化:是指由栖居在动物消化道内的微生物本来完成的消化活动。,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肌浆网不发达,释放Ca2+不足2.富有伸展性:容受性舒张,而不发生明显的压力变化和运动障碍3.紧张性收缩:经常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维持消化道内壁与内容物紧密接触以及胃肠的形态和位置4.自动节律性运动:肌源性,节律较慢5.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较为敏感:对电刺激和锐性刺激不敏感,对化学物理较敏感。,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平滑肌的静息电位(RP)约5060mV,主要由K+外流形成的,静息时细胞膜对Na+、Cl-也有通透性,故静息电位小于K+的平衡电位,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2.慢波电位平滑肌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的周期性的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的缓慢电位波动,称为慢波(slowwave)或基本电节律(basicelectricalrhythm,BER)。幅度的波动范围为1030mV。慢波频率:胃体处约3次/min,十二指肠约12次/min,回肠约8次/min。慢波的产生机制:慢波电位起源于纵肌和环肌之间的间质Cajal细胞,是控制胃肠运动的起步电位。,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3.动作电位当慢波去极化达到阈电位(40mV)时,就可在其基础上产生一个或多个动作电位,随后出现平滑肌的收缩动作电位多成丛出现,为110次/s,每个动作电位持续时间约1020ms动作电位产生机制:慢波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Ca2+-Na+通道开放Ca2+及少量Na+内流动作电位(AP)。,三、消化腺的分泌,消化腺属外分泌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胰腺,三、消化腺的分泌,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消化液功能:(1)改变消化道内pH,以适应消化酶活性需要(2)将复杂的食物分解为简单的、可吸收的成分(3)稀释食物,便于消化道黏膜上皮吸收(4)分泌黏液、抗体等,保护消化道黏膜,消化与吸收,内在神经丛,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全身性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胃肠激素,交感神经(抑制)迷走神经(兴奋),外来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四、消化道功能的调节,四、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来自两个方面:外来神经系统和内在神经系统外来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神经内在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内在神经丛(壁内神经丛)反射弧,消化与吸收,中枢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消化道管壁内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平滑肌、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血管,四、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1、外来神经支配(1)躯体神经:口腔、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为躯体神经支配。(2)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副交感神经促进胃肠运动,促进消化腺分泌。交感神经抑制胃肠运动,抑制消化腺分泌。,四、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一)神经调节2、内在神经支配-壁内神经丛壁内神经丛又称为内在神经丛,分布于食管中段至肛门的消化道壁内,也称为肠神经系统。(1)肌间神经丛:位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或称欧氏神经丛,主要调节消化道平滑肌运动。(2)粘膜下神经丛:位于粘膜层与环行肌之间,或称麦氏神经丛,主要调节消化道分泌活动。,四、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二)体液调节在胃肠道粘膜层存在着40多种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1、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形态上:锥形;分泌颗粒分布在核和基底间分布上:分布分散(从胃到结肠粘膜)数量上:数量巨大,2、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产物,(二)体液调节,四、消化道功能的调节,四、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二)体液调节3、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3)营养作用脑-肠肽的概念:有些肽类激素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同时存在,此类肽类被称为脑-肠肽。,4、主要胃肠激素的作用及引起释放的因素激素主要生理作用刺激释放因素分泌细胞胃泌素促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胃中蛋白质分解产物G(gastrin)促胃运动迷走神经兴奋促胰液(主要是酶)分泌促胃粘膜生长胰泌素促胰液(水和HCO3-)分泌十二指肠酸性食糜S(secretin)促胆汁(水和HCO3-)分泌迷走神经兴奋抑胃酸分泌胆囊收缩素促胆囊收缩排胆汁迷走神经兴奋I(CCK)促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小肠蛋白质、脂肪抑胃肽促胰岛素分泌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空肠K(GIP)抑胃液分泌和胃、肠运动生长抑素抑制胃肠激素分泌D,(二)体液调节,四、消化道功能的调节,第二节口腔消化,一、咀嚼和吞咽(一)咀嚼是由各咀嚼肌按一定顺序收缩、舒张而实现的咀嚼的作用:1、将食物切断、磨碎2、将磨碎的食物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以便于吞咽3、使食物与唾液淀粉酶充分接触,后者将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4、加强食物对口腔内各种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胰、肝、胆囊的活动增强,为下一步消化和吸收做好准备,第二节口腔消化,(二)吞咽:是指将口腔内的食团经咽和食管送入胃内的过程吞咽过程分三期:第一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第二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第三期:食管胃(食管蠕动),蠕动:是空腔器官平滑肌前面舒张、后面收缩,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是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一、咀嚼和吞咽,第二节口腔消化,二、唾液的性质、组成和生理作用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许多分散的小唾液腺分泌(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唾液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pH:6.07.0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舌脂酶、粘蛋白、球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分泌量:0.81.5L/日,二、唾液的性质、组成和生理作用,(二)唾液的生理功能1.润湿和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觉并使食物易于吞咽2.清洁和保护口腔3.消化作用:分解淀粉为麦芽糖4.抗菌作用,消化与吸收,舌、口腔粘膜,延髓,唾液腺,(三)唾液分泌的调节:,二、唾液的性质、组成和生理作用,二、唾液的性质、组成和生理作用,(三)唾液分泌的调节,第三节单胃消化,第三节单胃消化,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胃的外分泌腺贲门腺区:分布在胃与食管连接处的宽约14cm的环状区内,为粘液腺,分泌粘液。胃底腺区(泌酸腺):分布在占全胃粘膜约23的胃底和胃体部。泌酸腺由三种细胞组成:壁细胞分泌盐酸、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粘液颈细胞分泌粘液幽门腺区:分布在幽门部,是分泌碱性粘液的腺体。,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其作用性质:无色酸性液体,pH0.91.5,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分泌量:1.52.5L/日。成分:胃蛋白酶原、盐酸(胃酸)、内因子、粘液、HCO3-等。,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其作用1.胃蛋白酶原(1)来源:由主细胞分泌(2)作用:胃蛋白酶原,胃酸,胃蛋白酶水解食物蛋白,多肽,(3)特点以酶原形式分泌,须激活后才有活性最适pH为1.83.5,pH5.0则失活,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其作用2.盐酸(1)来源:由壁细胞分泌(2)形式:游离酸、结合酸、总酸(3)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分解;抑制和杀死食物中的细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进入小肠后,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其作用2.盐酸(4)胃酸分泌机制,质子泵(HKATP酶)已被证实是各种因素引起胃酸分泌的最后通路,选择性抑制质子泵的药物(如奥美拉唑又叫洛赛克)可有效的抑制胃酸的分泌。,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其作用3、粘液和HCO3-来源: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泌酸区的粘液颈细胞分泌。HCO3-主要由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成分:粘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凝胶特性,覆盖在胃粘膜的表面,形成一个厚约500m左右的粘液凝胶层,与HCO3-一起构成胃粘液屏障。,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其作用3、粘液和HCO3-(3)粘液和HCO3-的作用润滑作用,可减少粗糙的食物对胃粘膜的损伤中和H+:HCO3-+H+H2CO3CO2+H2O减低胃蛋白酶的活性,有效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粘膜的侵蚀,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其作用3、粘液和HCO3-(3)粘液和HCO3-的作用胃粘液-HCO3-屏障,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其作用4、内因子来源:由壁细胞分泌成分:糖蛋白(有2个活性部位)作用:与维生素12结合,保护维生素12不被破坏,促进回肠末端维生素12的吸收。临床:当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内因子分泌不足,导致维生素12吸收障碍,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二)胃液分泌的调节1.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进食后的胃液分泌,一般按感受食物刺激的感受器所在的部位不同,人为的划分为三个时期:头期、胃期、肠期。,假饲实验示意图,巴氏小胃(左)和海氏小胃(右),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二)胃液分泌的调节1.消化期的胃液分泌(1)头期分泌机制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迷走神经为共同的传出神经,其末梢递质Ach引起胃液分泌迷走-促胃液素:迷走神经的末梢递质GRP(胃泌素释放肽)引起胃窦部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胃液分泌分泌特点分泌量大、酸度高、消化力强(胃蛋白酶含量高)。分泌量与食欲、精神因素有关。,口腔机械、化学刺激,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二)胃液分泌的调节1.消化期的胃液分泌(2)胃期扩张胃体和胃底迷走-迷走长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短反射胃腺分泌扩张胃窦部壁内神经丛短反射G细胞释放胃泌素胃腺分泌食物的化学成分G细胞释放胃泌素胃腺分泌分泌特点分泌量和酸度较高。消化力(胃蛋白酶量)低于头期,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二)胃液分泌的调节1.消化期的胃液分泌(3)肠期分泌机制食物由胃进入小肠后,刺激小肠壁的机械、化学感受器引起胃液分泌。激素:胃泌素、缩胆囊素促进胃液分泌。分泌特点分泌量低,约占消化期总胃液分泌量的10%。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较低。,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二)胃液分泌的调节1.消化期的胃液分泌,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二)胃液分泌的调节2.促进胃液分泌的物质(1)乙酰胆碱:支配胃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作用于壁细胞上的M受体,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其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2)胃泌素(促胃液素):由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中的G细胞合成和释放,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壁细胞的促胃液素受体,促进胃酸分泌。丙谷胺可阻断促胃液素的作用。(3)组织胺:由胃泌酸区粘膜中的嗜铬样细胞(ECL)分泌,通过局部扩散到达邻近的壁细胞,作用于壁细胞上的组胺2型受体(H2受体),有很强的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西米替丁(甲腈咪呱)可阻断H2受体而抑制胃酸分泌。,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二)胃液分泌的调节3.抑制胃液分泌的物质盐酸胃窦pH1.21.5抑制G细胞分泌胃泌素胃窦pH1.21.5刺激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抑制G细胞分泌胃泌素和抑制壁细胞分泌胃酸十二指肠pH2.5刺激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抑制胃泌素分泌和抑制胃液分泌脂肪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神经降压素、抑胃肽等),一、胃液及其生理功能,(二)胃液分泌的调节3.抑制胃液分泌的物质高渗溶液刺激小肠渗透压感受器加强肠-胃反射抑制胃液分泌刺激小肠粘膜释放“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其他恶劣的情绪、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药物(阿托品、甲氰咪呱等)、激素(胰泌素、抑胃肽、PG等),二、胃的运动及其调节,(一)胃运动的形式1.容受性舒张(头区的运动)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前部肌肉的舒张,称为胃的容受性舒张传出通路是迷走神经中的抑制性纤维,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血管活性肠肽(VIP),也有可能是一氧化氮(NO)容受性舒张使胃腔容量由空腹时的50ml,增加到进食后的1.5L,而胃内压力却变化不大意义:是使胃的容量增大,以容纳食物,二、胃的运动及其调节,(一)胃运动的形式2.胃蠕动(尾区的运动)起源于胃体中部,以环行肌收缩为主并向幽门方向移行的胃壁收缩活动,称为胃蠕动。人的胃蠕动波约为3次/min。生理意义: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胃液发挥消化作用;可搅拌和粉碎食物,并推进胃内容物通过幽门排入十二指肠。,二、胃的运动及其调节,(一)胃运动的形式3.紧张性收缩胃平滑肌处于持续的紧张收缩状态意义:增强胃内压,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和促进胃排空;保持胃的正常形状和位置,二、胃的运动及其调节,(二)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胃蠕动是胃排空的动力。排空速度:因食物而异,糖类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小时,二、胃的运动及其调节,(二)胃排空影响因素:促进胃排空的因素:促进胃运动胃的内容物作为扩张胃的机械刺激,通过壁内神经丛反射和迷走迷走反射,引起胃运动的加强,促进胃的排空;食物扩张刺激和化学成分可引起胃泌素释放,胃泌素不仅刺激胃液分泌,对胃运动也有中等强度刺激作用十二指肠内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抑制胃运动肠-胃反射:食糜中的酸、脂肪、高渗溶液、机械扩张等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运动,引起胃排空减慢,称为肠胃反射。胃肠激素:大量食糜(特别酸和脂肪)入十二后,可引起小肠粘膜释放胰泌素、缩胆囊素、抑胃肽等,这些激素可抑制胃运动。,二、胃的运动及其调节,(二)胃排空,二、胃的运动及其调节,(三)呕吐呕吐是一种具保护意义的防御性反射活动,可把胃内有害物质排出。呕吐中枢:在延髓迷走神经背核水平的孤束核附近剧烈呕吐会影响进食,造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二、胃的运动及其调节,(三)呕吐,第四节复胃消化,瘤胃网胃瓣胃皱胃,一、前胃消化,(一)微生物消化瘤胃内高度厌氧、营养丰富,有利于厌氧微生物生存。纤毛虫:虫体本身蛋白质、糖原;储存于体内的淀粉、蛋白质颗粒细菌:分解纤维素VFA;利用尿素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信息交流,相互制约,协同作用共生,瘤胃纤毛虫,一、前胃消化,(二)前胃运动,A波:瘤胃前庭背囊腹囊由后向前,B波:瘤胃单独收缩,常起于瘤胃后部,前胃收缩起于网胃。,一、前胃消化,(三)反刍,过程:逆呕,再咀嚼,再混唾液,再吞咽,消化与吸收,嗳气反射性动作:,气体,牛17-20次/小时,瘤胃臌气(幼嫩青草),一、前胃消化,(四)嗳气,一、前胃消化,(五)食管沟反射,幼畜在吸乳时,能反射性的引起食管沟闭合呈管状,乳汁由食管沟经瓣胃直接进入皱胃。,二、皱胃消化,第五节小肠消化,一、胰液的分泌(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1、胰液的性质胰液为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pH约7.88.4,渗透压约与血浆相等。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2L。,一、胰液的分泌,(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胰液的成分和作用(1)水和碳酸氢盐:由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为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的侵蚀,提供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最适宜的pH环境(pH7)。(2)胰淀粉酶:胰淀粉酶水解多糖(纤维素除外)为寡糖如麦芽糖,后者再被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寡糖酶分解为单糖后吸收。(3)胰脂肪酶: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一酰甘油,而且必须在胰腺分泌的辅脂酶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胰液中还含有胆固醇酯水解酶和磷脂酶A2。,一、胰液的分泌,(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胰液的成分和作用(4)蛋白质水解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刚分泌出来是无活性的酶原,激活后的作用是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胰液中还含有弹性蛋白酶和羧基肽酶,由酶原被激活后可分解多肽。胰液中还含有RNA酶和DNA酶,可水解核酸为单核苷酸。,一、胰液的分泌,(二)胰液分泌的调节,一、胰液的分泌,(二)胰液分泌的调节2、体液调节(1)胰泌素:酸性食糜、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肪酸促使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因而使胰液的分泌总量大为增加,但胰酶的含量却很低。(2)缩胆囊素(CCK):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肪酸促使I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CCK能促进胰液中各种胰酶的分泌,而对胰液中HCO3-和水的影响却很弱(所以又称为促胰酶素)。协同作用: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对于胰液的分泌具有协同作用,即一个激素可以加强另一个激素的作用。,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胆汁由肝细胞分泌,称为肝胆汁,为金黄色、偏碱性,固体成分较少,在非消化期间流入胆囊储存。胆囊储存的胆汁称为胆囊胆汁。颜色变深,呈弱酸性,固体成分较多。胆汁分泌量:800ml/日(6001200ml/日),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1、胆盐:主要为甘氨胆酸钠和牛磺胆酸钠,约占50。2、胆固醇:胆汁中胆固醇是肝脏脂肪代谢产物,约占43、胆色素: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降解产物,约占2。另外,胆汁中还含有脂肪酸、无机盐等。需强调指出的是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二)胆汁的生理作用1.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是乳化剂,能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为直径310m的脂肪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从而增加了与脂肪酶的作用面积,有利于脂肪分解。2.促进脂肪的吸收胆盐与脂肪的分解产物,如脂肪酸、一酰甘油等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混合微胶粒),然后穿过小肠上皮吸收细胞表面的静水层,到达吸收细胞的表面被吸收。胆盐是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产物到达肠粘膜表面所必需的运载工具,能有效地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这一作用对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也很重要。此外,胆汁在十二脂肠还可以中和一部分胃酸。,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三)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进入小肠后,90%以上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通过门V又回到肝脏,再成为合成胆汁的原料,然后胆汁又分泌入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四)胆囊的作用胆囊具有在消化间期贮存与浓缩胆汁的作用。可使胆汁浓缩512倍,增加贮存效能;消化期直接排放,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五)胆汁分泌和排放的调节1.神经调节食物刺激条件与非条件反射(迷走神经释放Ach;迷走-胃泌素)肝、胆胆汁分泌和排放。高蛋白食物刺激最强,其次为高脂肪或混合食物,糖类食物的作用最弱。,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五)胆汁分泌和排放的调节2.体液调节(1)促进分泌的胃肠激素:胃泌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2)胆盐:通过肠肝循环促进胆汁分泌。调节特点通过肠肝循环进入肝脏的胆盐是引起肝分泌胆汁的主要刺激物。体液调节中以胃泌素(促胃液素)的作用最强。促胰液素促进胆汁中的水、HCO3-分泌增加,而胆盐分泌不增加。,三、小肠液的分泌及小肠运动,(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弱碱性液体,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分泌量为13L/日。主要由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小肠液含有大量水分及无机离子、粘蛋白和酶类(主要为肠致活酶、肠淀粉酶)。,三、小肠液的分泌及小肠运动,(一)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1、稀释作用:大量小肠液可以稀释肠内容物,使其渗透压下降,从而有利于消化产物的吸收。2、保护作用:含有粘蛋白的小肠液具有润滑性,它在粘膜表面起着减弱机械刺激的作用;小肠液的碱性使肠壁对胃酸的侵蚀具有抵抗力;肠粘膜上皮细胞所分泌的IgA有免疫保护作用。3、消化作用:小肠液中有两种酶,肠致活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使之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肠淀粉酶有助于糖类食物的消化,分解淀粉为麦芽糖及葡萄糖。,三、小肠液的分泌及小肠运动,(二)小肠的运动1、小肠运动的形式(1)紧张性收缩小肠平滑肌处于持续的紧张收缩状态,对肠内容物施加一定的压力,是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2)分节运动以环形肌交替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分节运动的生理意义: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三、小肠液的分泌及小肠运动,(二)小肠的运动1、小肠运动的形式(3)小肠蠕动是小肠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作用是将食糜向小肠末端推进。小肠蠕动的特殊方式:蠕动冲: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逆蠕动:在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出现一种与蠕动方向相反的运动。,三、小肠液的分泌及小肠运动,(二)小肠的运动2、小肠运动的调节(1)壁内神经丛的作用机械刺激、化学刺激作用于肠壁感受器,通过局部反射引起小肠平滑肌的运动。(2)外来神经的作用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兴奋能加强小肠运动,而交感神经兴奋则抑制小肠运动。,三、小肠液的分泌及小肠运动,(二)小肠的运动2、小肠运动的调节(3)体液调节促进小肠运动的体液因素有:Ach、5-HT、P物质、胃泌素、缩胆囊素、脑啡肽等。抑制小肠运动的体液因素有:胰泌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第六节大肠消化,大肠生理功能:吸收水和电解质;微生物消化及吸收;形成粪便并暂时储存一、大肠液的分泌大肠液的主要成分:为粘液和碳酸氢盐大肠液的作用:保护肠粘膜、润滑大便,二、大肠内的微生物消化,草食动物微生物消化纤维素VFA,三、大肠的运动,袋状往返运动:多见空腹时,由一段环行肌收缩引起,使结肠出现一段结肠袋,结肠袋内容物可向前后两个方向作短距离移动,但并不能向结肠末端移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餐后或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分节推进运动是指环形肌有规则地收缩,将一个结肠袋内容物推移到邻近肠段,收缩结束后,肠内容物不返回原处;如果在一段较长的结肠同时发生多个结肠袋收缩,则称为多袋推进运动。蠕动:表现为一些稳定向前推进的收缩或舒张波集团蠕动:通常始于横结肠,快速蠕动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产生便意。多在早餐或进食后发生,每日发生34次。,四、粪便的形成与排便,(一)粪便的形成食物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